攜明 正文 第六十七章 三大原則

作者 ︰ 圓明園主

大凌河戰役之後,經過黃復華近兩年的苦心經營,拉攏朝鮮李朝和蒙古林丹汗,扶持祖大壽和他的關寧鐵騎,加上東江軍民的浴血奮戰,數十萬老百姓的耕作勞動,耗費無數資源和財富,才初步形成了如今對後金的戰略包圍之勢。盡管,只有東江軍民實施了有限的攻勢,其它的還都是處于防守的弱勢一方。

對于這一切努力,崇禎皇帝自然是一無所知。急功冒進,刻薄多疑的崇禎皇帝此時一如既往地為著這個千瘡百孔的老大帝國愁眉緊鎖。

唉,如今大明朝國事艱難啊,這幫臣子們只知道拉幫結派,勾心斗角,真正為國為君的實在是寥寥可數。前兩日,廠衛回報,徐光啟這位老臣子如今也已是燈枯油盡,估計熬不了多久了。又一位忠厚老臣要離朕而去了。可惜,可嘆啊!

崇禎不禁又想起這位老臣的往日的種種表現,自然也想到了兩年前徐光啟激動地進獻獲得玻璃秘方後成功自制「千里眼」的那一幕,感慨不已。

唉,徐愛卿開創的皇家玻璃工坊如今竟然不能給朕帶來任何收入,每年還要倒貼進去數千兩白銀。而那些民間的玻璃工坊,據說都挺賺錢的。真不知道那幫飯桶是怎麼干事的!問那些奴才,他們還個個叫屈,說是為了皇家體面,把那不合格的,有瑕疵的作品都毀去了,因為優質品率極低,所以消耗巨大。

想到這里,崇禎不禁直搖頭,苦笑連連,沒辦法啊。哪怕是讓朕的家奴太監們去督辦銅礦,然後鑄銅錢。這麼一個美差,這些奴才也能辦成一個入不敷出!

崇禎皇帝準備用工作忘掉這些煩心的事兒,他從面前的桌子上找了一摞不大重要的文件,在一個鍍金的銅鎮紙下拿起一張由內閣進呈請旨的名單。這個單子上寫著十來個人的姓名,是關于官員升遷調動的。按理說,這樣一些非高層官員調動升職的事情,既然經過了吏部和內閣的商議,他大可不必多費心思。如果同意,就直接批個「可」字,如果不同意,把那個人的名字直接劃掉算了。可是崇禎皇帝縱然在這些小事上,也對臣子們很不放心,常常親自過問,養成了事必躬親的習慣。

他拿起這份名單來看了好幾遍,還是不能做出決定。這里面有些人的名字他是熟悉的,有一些人的名字卻是陌生的。他研究著那些知道的名字,心中有著太多的疑問︰這個人不是首輔的同鄉嗎?那個人不是內閣錢某人的門生麼?還有,這個人竟然自願由御史出任外官,到底是忠于國事,還是做了虧心事不敢再見朕,抑或是出自朝中哪個重臣的授意,在外為援?

崇禎皇帝思索著,猜疑著,就這麼一份官員任職的名單,他也傷透了腦筋。

正在這個時候,司禮監秉筆太監,當年信王府的老人王承恩拿著一個文件走了進來,恭恭敬敬地放在了御案之上。崇禎心里害怕這又是不好的軍情或災荒,便問了一句︰「這是什麼文書?」

「啟奏皇爺,這是南京那邊大都督張可大的奏本,剛才由文書房送進司禮監的值房中來。」

「張可大,就是那位在山東總兵任上,給朕上過加強海防折子,後來剿平孔有德有功的那個人嗎?」

「對,皇爺真是好記性。」

「他有什麼事要奏來?」崇禎狐疑地問道。

「這個,老奴一時說不好,還請皇爺御覽!」

崇禎皇帝想不通如今留在南京的張都督還有什麼事情可以讓王承恩也不知道怎麼說的。他微微好奇,順手取過這份奏折,展開看了起來。

張可大的這份奏折簡直就是一個重磅炸彈,里面說的事情直讓崇禎皇帝急怒攻心。江南,朕的糧賦重地,竟然還有這麼一個大反賊悄無聲息地隱藏著!

「飯桶,南京城里,還有江南這上上下下無數的官員,都是干什麼吃的!就是這麼給朕辦事的嗎?!這還是朕的江南嘛!」崇禎皇帝再也顧不上保持他的皇帝威嚴了,失態地大罵起來。

這一刻,在他腦海里閃過的,還有奏折上提到的成山衛,這個黃姓逆賊實際控制下的地方去年還給自己進獻過昭示「中興」的「祥瑞」,當時他還高興地把這些「祥瑞」供奉到了太廟里。騙局,這絕對是騙局!此刻,一種被反賊玩弄于鼓掌之間的巨大羞辱感,充斥了崇禎的心頭。他恨不得親手提著三尺青鋒,把黃復華這個反賊斬殺當場!

「去,立刻替我擬旨,派張可大率領本部兵馬,擒殺反賊黃復華!」

王承恩偷偷地向皇帝的臉上瞟了一眼,猶豫著就這麼處置是不是太草率了。但看著盛怒中的皇帝,他不敢說一個字,只好乖乖地遵照皇上的吩咐出去擬旨。但王承恩才走到乾清宮的門外,崇禎又把他叫了回來。王承恩走回來,躬身肅立在皇帝面前,等候著皇上新的吩咐。但崇禎什麼話也沒說,自己提起一支狼毫筆,飛快地寫出了一個手詔︰

「都督張可大勤勉國事,洞察宵小,殊堪嘉慰。著即提本部兵馬,速速進剿,早除逆賊,迅奏朕功,以安邦國。至蘇州府大小官員,與賊同污,實堪痛恨,著即褫去各職,一體擒拿。欽此!」

崇禎皇帝盛怒之下寫好了這個簡單的手詔,連自己也沒有再看一遍,更沒有通盤好好地斟酌。王承恩把皇上的手詔拿起來,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

很快,這封詔書就發往了南京,送往張可大的手中。崇禎皇帝盛怒的表現,和這詔書的內容,和其它的朝廷大事一樣,也迅速地傳遍了北京城。

別奇怪,這明朝末年就是這樣,哪怕是崇禎皇帝秘密和首輔商議,派人去和後金議和,這般機密大事也能立刻傳遍朝野,真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明初太祖朱元璋利用錦衣衛監視朝廷官員的生活起居,如今完全倒了過來,崇禎皇帝好比是活在了錦衣衛的監視之下,他的一舉一動在臣工們的眼里無所遁形。

于是,黃復華在朝野中收買安插的探子,和蘇州府大小官員有千絲萬縷聯系的各種官紳,都紛紛派出了自己的人馬,利用各種交通方式,迅速地向江南匯報這個最新的重大動態。這皇帝的詔書還沒有送到張可大的手里,黃復華已經知道了這事。于是,他迫不得已,立刻開始了造反前的最後準備。

造反,從來都是「高風險,高收益」投資的完美詮釋。造反的高風險顯而易見。一旦造反失敗,在古代那可是要被滅「九族」的。明朝的九族,從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孫,具體來說是指高祖、曾祖、祖父、父、子、孫、曾孫、玄孫共九代。滅九族時,對已死去的人還要劈棺鞭尸,十分殘忍。明朝前期,燕王朱棣(明成祖)率兵入京師,奪得大權後命令方孝孺替他起草即位詔書。「忠臣」方孝孺堅決不從,結果不但自己被殺害,還被株連滅了上面說到的九族,當時受株連而被殺害的達到了847人。毋庸置疑,造反的收益更是巨大。「竊國者侯」,一旦造反成功,自然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皇帝一家千秋萬載,一統江湖。還有,太祖爺榮歸故里,下旨免收賦稅,並讓家鄉老百姓打打秋風,更是歷朝歷代的美事佳話。

自古以來,要成就高風險,高收益的造反大業,你就必須遵循三大原則。這三大原則,概括起來講,就是「有理,有利,有節」。

這第一大原則,「有理」包含兩個方面。首先,得是如今的皇帝「無理」。若是政通人和,造反是很難有市場的,除非象朱棣這樣把造反說成是皇家內事。另一個方面,就得是「造反有理」了。古往今來的造反者總得給自己披上「上和天理」的神聖外衣。

比如,秦末起義時,陳勝、吳廣,他們用朱砂在一塊綢帕上寫了「陳勝王」三個大字,塞到漁民捕來的魚肚子里。人們買魚回來吃,發現了魚月復中的「丹書」,都覺得驚奇。與此同時,陳勝又讓吳廣潛伏到他們營地附近一座荒廟里,半夜里在寺廟旁點燃篝火裝作鬼火,模仿狐狸聲音,大聲呼喊「大楚興,陳勝王」!

到了東漢末年,歷史上著名的「黃巾起義」。張角創立太平道,說是仙人傳授了他一本仙書,以宗教的方式籠絡人心,在貧苦農民中樹立了威望,同時還要普遍傳頌一個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然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造反活動。

這元末的紅巾起義,也是同出一轍。當時黃河在白茅口決口,元丞相月兌月兌任用賈魯為工部尚書兼河防使,召發汴梁大名等13路民夫15萬人,廬州等地戍軍2萬人,從黃陵岡南到白茅口,西到陽青村,開河280里,把黃河勒入故道。明教首領韓山童得到這個消息,抓住機會,分派手下人四處散布童謠︰「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並暗暗地鏨了這樣一個石人埋在黃陵岡的當路處。結果河夫開工開到黃陵岡,果然挖出一個單眼石人,頓時駭得數萬人目瞪口呆,一時人心騷動。

黃復華自然也得在正式造反之前,把自己打扮一二。沒有一個響亮的名頭,不穿一身漂亮的馬甲,怎麼好意思出去見人?!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攜明最新章節 | 攜明全文閱讀 | 攜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