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明 正文 第五十六章 公務員考試

作者 ︰ 圓明園主

1632年12月1日上午九點,在崇明縣城東南的學宮,這個時空全世界的第一次公務員考試準時開考了。通過考試,黃復華將從中錄用優秀人員,擔當他治下各地的縣長及以下的各級官員。

由于這些職位的實際權力跟縣官縣吏相仿,再加上黃復華提供的俸祿比大明朝的遠為優厚,所以這次考試對于崇明,東江等黃復華直接治下的廣大讀書人來說,還是很有誘惑的。

本次考試只要是家世清白,自認為可以通過考試的,從年滿十五一直到不超過四十五的男子都可以參與。事先,黃復華讓人發布了一個《考試須知》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對于考試試題的類型作了說明,還出了一些樣題。自然,這次考試的考卷將采用橫排的方式,也是需要告知所有參加考試的人員。

試題的內容,由于是第一次進行這樣的考試,還真是不好界定說明,只能是告訴廣大考生,將考查經世實用的知識,涉及面將比較廣泛。結果,本次考試共吸引了五百一十九人來參加考試,參加考試的既有學徒班的畢業生,也有秀才和還沒有獲得秀才資格的儒生。

這中國的學生學習特別辛苦,考試更是連著不斷,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

就以這崇禎年間的大明朝為例,小孩子從讀私塾,或是上義學,社學等,開始接受啟蒙教育,學習識字和詩文等。如果你不好好學,就要被先生打板子。

然後就是參加縣級考試,擇優才能成為大明公辦學校的學生,取得生員資格,也就是俗稱的秀才。這秀才的名額絕對比現在各地縣級以上地方的第一名重點中學的入學人數只少不多。明朝嘉靖初年的規定是,南、北兩京府學生員之數,廩膳生、增廣生各80人,是其他府學的兩倍。各府學廩膳生、增廣生各40人,州學廩膳生、增廣生各30人,縣學廩膳生、增廣生各20人。

當然,後來大明朝也搞起了教育產業,根據朱皇帝的最高指示,大明教育部下令,各級學校可以于定額之外增取生員,附在廩膳生、增廣生之後,稱為附學生。附學生沒有明確的數量限制,他們的數量視各級學校的具體情況而定。至于這具體情況指什麼,我懂的,你懂的,大家都懂的。自此,這生員的數額就十分龐大了,洪武年間約為3萬名,到正德年間就增加到了31萬名,明末更是達到50萬名。

總之,崇禎年間,各地方學校就有三種資格的生員︰凡生員初入學的,稱為附學生;增廣生、廩膳生則以歲考、科考兩次考試名列高等的生員遞補。

這秀才算是有了最初級的功名,進入了光榮的士大夫階層,享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不過,這秀才也不是好當的,仍然需要接受各種各樣考試的檢驗,根據重要性的不同,主要有這麼三種考試︰

月考,就是每個月舉行的一次考試,這個是較為普通的一種考試形式,只是平時的考查,萬一考差了教官就會稍微口頭警告一下,並沒有什麼特別重大的意義。

歲考,這個是由提學官主持的較為重要的升級考試,每三年就舉行一到兩次。考試後,將會依據考試成績,將所有的生員分為六等︰第一等就成為候補廩膳生,有缺即補。第二等為候補增廣生,有缺依次補充。這前兩等都有獎學金拿。第三等就是個平常,不賞也不罰,大多數人都在這一等里。第四等就要被體罰。而第五等就要被降級了,原來是廩膳生的就降成增廣生,原來是增廣生的就降為附學生,而原來是附學生的就被降為青衣(好比是個留校察看)。得了第六等的,就會被勒令退學,黜革為民。

第三種,是科考,是為了應鄉試而設立的預考。在歲考進行之後,對列入前兩等的生員進行復試,以選取優秀的生員去參加省里組織的鄉試。科考以後,根據考試的成績也將生員分為六等,其中第一等的生員可以參加鄉試,大概是每一個舉人名額,選取三十名生員應試。三十取一啊,就3.3%的錄取比例,這鄉試的殘酷性遠不是現代高考能比的。

這歲考和科考的考試內容,跟據《明史?選舉志》記載,當時生員應試的文章,通常稱為「舉業」,包括「四書」義一道,二百字以上;本經義一道,三百字以上,行文以文義清晰明白為高,不以華彩為美。

作為秀才,最光明的出路就是成為其中的佼佼者,然後參加鄉試、會試,如果考中了舉人、進士,就可以堂堂正正地走上升官之路。每三年會舉行一次省級考試,即鄉試,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在省城舉行,中式者稱為舉人,其中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就是這麼一個全省第一名。

舉人就可以參加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的會試,又稱甲科,每逢辰、戌、丑、未年二月在京舉行,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它的年份有時候會有「恩科」。會試中式者才有資格參加最高統治者皇帝陛下主持的最高考試,稱為廷試或殿試,考中者為進士。進士分成三甲,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資格為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凡是進士都有官做。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甲考選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其余人授給事中、御史、六部主事、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等,或是成為府推官、知州、知縣等。

大明朝對于舉人,相比以前要為優待,一旦中舉,就有了參加會試的永久資格。舉人三試不中,還可以參加舉人乞恩選,就是出于皇帝特恩,這些人可以到吏部就職,「部中另立班銓」,銓選不定期舉行,選中後就可以做官了。

如果一直只是秀才而成不了舉人,那前途就黯淡了。一旦年過五十,這些老秀才也就只能當個鄉紳,不過是可以穿著官服,享有免役的特權。作為秀才還有一個出頭的正當途徑,就是進入國子監。只要是進入了國子監的人,日後還是能進入仕途的,一般能被授以雜職和教職。地方儒學的秀才升入國子監有三種情形,一是廩膳生,論資排輩而充當歲貢生,二是廩膳生和增廣生充當選貢生,三是捐獻一定資產後成為捐監生。

這次參加黃復華組織的公務員考試的,就有不少這樣屢試不中的秀才。其中年近四十的周秀才,就是他們中代表性的一員。周秀才就是那個被黃復華處死的土豪——周黑心,生前硬生生逼走的秀才。也正是因為他屢試不中,連參加鄉試的資格都沒有,所以才不被周黑心放在眼里。

此刻,周秀才正在崇明學宮內的考場上接受著和往日完全不一樣的考試。本次考試是開卷考試,隨便什麼書都允許帶進去,省去了繁瑣的搜身步驟,倒是讓這五百多考生感覺到很舒心。但這些考題,就讓多數人都傻眼了,一個個被考得是外焦里女敕。

你瞧,周秀才正對著這道題目抓耳撓腮呢。

這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趣題之一,「雞兔同籠」。大約在1500年多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現在這場公務員考試的試卷上的題目是這樣的︰有若干只雞和兔子一同關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請問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請從下面的甲乙丙丁四個答案中選擇你認為正確的打上勾。然後,請把你的算法解釋在下方的空白處。

據說,這有個最簡單的算法︰讓兔子和雞都抬起兩只腳,這樣籠子里的腳就減少了頭數×2只,由于雞只有2只腳,這個時候就倒在籠子里了。所以籠子里站著的只剩下兔子,再除以2就是兔子數。

另有一道計算題是一個和實際情況密切相關的。該題目先說了一個稅賦的征收方法,然後要求根據題目交代的情況計算需要納稅的實際數額。

再舉一例,這是道作文題。這道題目是出自《列子湯問》里面的的兩小兒辯日︰孔子到東方游學,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辯。有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兒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看上去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這不是在遠方看起來小,在近的地方看起來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讓人感覺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時就感覺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們誰對誰錯。這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請根據上面的論述發表你的觀點,字數不少于300字。

這最後一道題,也是個作文題。大意就是,上古發明鑽木取火,造房子的都是聖人,而如今把這些和民生有關的都斥為「奇技婬巧」,請發表你的觀點。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攜明最新章節 | 攜明全文閱讀 | 攜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