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明 正文 第十八章 如家酒樓(一)

作者 ︰ 圓明園主

方以智這次來七寶,是應好友顧元的邀請,兩人在前月蘇州的一個詩會上結識。顧元一家在這里頗有名望,而且家就在七寶鎮上,離泊船處並不遠。方以智和書童稍作打听,就知道了路徑,順利來到了顧府的大門前。

一經通報,身材魁梧,不象秀才而更象武夫的顧元就沖著迎了出來,人還沒看到,聲音已經傳了過來︰「哈哈。方兄,我就算著你這兩日要到,果不其然。」

方以智微作一拱,笑著說︰「叨擾顧兄了。」

「哪里,哪里。我在附近的酒樓已經定好了位置,邀了幾個好友,一起為你接風!」,說到這里,顧元靠近方以智,壓低聲音說道︰

「我敢說,雖然方兄見多識廣,這回也定叫你贊不絕口。即使是聖上,也未必嘗得到如此美味!」

接著,顧元立起身,又大聲說︰「來,方兄,先隨我到後院的井旁,洗把臉。順便讓你見識一個新奇物件!」

方以智隨著顧元來到後院,只見顧元往井口的一個小筒內,倒了一些水,然後搖了幾下連著的木桿,只見井水就從筒身旁,一個連著的銅管里面留了出來。這是現代江南農村挺多見的手搖活塞裝置,把上方抽成真空,利用大氣壓就能把不超過七八米的井水提上來。有了橡膠,黃復華就讓人做成了橡膠密封圈,做成了井水自提器。

顧元看著極為吃驚的方以智,得意地說︰「怎麼樣,神奇吧?這個物件的發明者,和我們要去的酒樓的老板,據說是同一個人。」

顧元和方以智,會合了兩個朋友,四人邊聊邊走,轉過三兩街口,來到了一條酒樓鱗次櫛比的飲食街上。

顧元領著眾人走到一間外觀並不出挑的兩層木樓前,指著眼前的酒樓道︰「我就在這家如家酒樓訂好了樓上的雅座,我們進去吧,定好的時辰差不多了。」

邊上的一個本地秀才朱袞笑著說︰「還是顧兄厲害,能在這里定上座位。我上次就訂不到座位,只能在樓下大堂里用餐了。

方以智看到這個酒樓出入的人果然不少,比起兩旁的酒家顯然要熱鬧許多。抬頭一看,頂上的匾是四個大字「如家酒樓」,下頭還有一匾,寫著五個大字,「敢為天下鮮」。

顧元從旁解釋著︰「這里的小掌櫃說,這個鮮有三層含義,一個自然是味道鮮美,另一個是少有罕見的意思,再一個是是‘先’的諧音,開天下美食風尚之先!」

說笑間,幾人走進了酒樓,顧元對著櫃台那邊笑著說︰「劉掌櫃,這回我沒遲到吧?哈哈,不用象昨天那樣,沒收那兩錢白銀一次的預訂金了吧。」

黃家寨學徒班第一屆畢業生,十六歲的劉桂芳,劉掌櫃轉頭向牆邊的擺鐘看了看,笑著回答︰「今天不晚,離正午還有十多分鐘。小二,領這幾位公子到樓上的雅間蘭花廳。」

顧元指著牆邊一人高的擺鐘,對方以智解釋︰「這是個計時的新物件,大氣美觀,比起刻漏更加精準和直觀。若是有興趣,轉過一條街,就有一家黃氏雜貨鋪,正是賣這些物件的。我家井上用的物件,也是那里所購,花了我四兩五錢銀子。一座這種計時器值白銀一百兩。那家雜貨鋪和這酒樓的東主都是太倉州崇明縣的黃澤之,一個棄學從商之人。因故我輩讀書人在黃家的鋪面和酒樓里,均可以享受九折的優惠。」

擺鐘,正是黃復華開發的另一個重要產品。

1582∼1583年,意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1657年,荷蘭物理和天文學家C.惠更斯,利用擺的等時性原理發明了擺鐘。

單擺在擺角小于5°的條件下振動時,可近似認為是簡諧運動。單擺做簡諧運動的周期跟擺長的平方根成正比,跟重力加速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跟振幅、擺球的質量無關。由公式推導,擺長大約為1米時,單擺的周期為2秒。這種單擺就叫做秒擺,可用在擺鐘上。

黃復華「發明」的擺鐘的機芯結構包括走時和報時兩大系統。走時系統包括走時原動系、傳動系、擒縱調速系、上條撥針系和指針系5個部分。其中的擒縱調速系由擒縱機構和擺錘振動系統組成,合稱擒縱調速器;報時系統由報時原動機構、傳動機構、控制機構、打點機構和調速器等5個部分組成。這個擺鐘帶有報時功能,所以又稱自鳴鐘。

在有鐘表以前,我國古代原來是怎麼確定時間的呢?采用農歷紀年,是不是每年的時間就長短不一樣,一年就不是365天呢?

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于平地上測量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正午時表影投在圭上,古人就能直接讀出表影的長度值。

經過長期觀測,古人不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內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表影最長。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時的表影長度來確定節氣和一年的長度。譬如,連續兩次測得表影的最長值,這兩次最長值相隔的天數,就是一年的時間長度。再結合觀星,通過觀察總結各種恆星的位置等復雜的天文學研究,我國古人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數值。

元代郭守敬、王恂制訂的《授時歷》,1281年施行。此歷的回歸年就采用365.2425日,與當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歷數值完全一樣。

由于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于確定閏月的標準。

二十四節氣是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月3日至5日之間。農歷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歷每一年的天數相差比很大(閏年有13個月)。為了規範年的天數,農歷紀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其實並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農歷的一年是從當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知道了一年的天數,每天的時間又怎麼確定呢?

中國古代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起始的子時為晚上的23點整至凌晨1點整,以地支紀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又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打更」、「更夫」等詞全由「更」字而來。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之類東西判斷時間,夜晚就不知時間了,于是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

刻漏,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應用最廣的計時器。漏是帶孔的壺,刻是附有刻度的浮箭。刻漏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種。早期刻漏多為泄水型漏刻,水從漏壺孔流出,漏壺中的浮箭隨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壺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為了得到均勻水流可置多級受水壺。

漏刻計時的準確度取決于水流的均勻程度。早期漏刻大多使用單只漏壺,液位高,滴水速度較快,液位低,滴水速度較慢。為解決這一問題,古人進一步創制出多級漏刻裝置。所謂多級漏刻,就是使用多只漏壺,上下依次串聯成為一組,每只漏壺都依次向其下一只漏壺中滴水。這樣一來,對最下端的受水壺來說,它上方的那只泄水壺因為有同樣速率的來水補充,壺內液位能基本保持恆定,所以自身的滴水速度也就能保持均勻。

漏刻最早記載見于《周禮》。已經出土的最古漏刻為西漢遺物,共有三件,其中的一個滿城銅漏,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墓中。劉勝是西漢景帝之子,史記卒于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因故可以斷定,這個銅漏應該制造于公元前113年之前,才能作為劉勝的陪葬品。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攜明最新章節 | 攜明全文閱讀 | 攜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