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明 正文 第三十四章 鋼鐵生產

作者 ︰ 圓明園主

1632年1月1日,是公民制度正式生效的時間。這個免費醫療,只是黃復華推行的公民制度的其中一個福利。

隨著大凌河之戰的勝利和東江鎮的成功收復,對于自己的實力,還有成功改變歷史的可能,黃復華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因此,改善民生,凝聚向心力,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先說說這公民證,每個黃家莊的公民都會分到一個小木牌。這個長方形的小木牌用硬木制成,外涂清漆,上書黑字。最上面是「天地玄黃」四個大字,就是黃家莊的意思;然後是發證時該公民的居住地;再後靠下面的一行就是這個公民的姓名。由于許多人以前沒有名字,除了會起個新名之外,往往還會標上以前大家對他的通俗叫法。最下面是兩串阿拉伯數字,其中較上面的一行是公民證的編號。

為了防偽,木牌上方雕出了一個小空槽,里面封入一個彩色塑料小條。正面有個小孔能看到彩條的顏色。根據紅男綠女的說法,男的公民證用紅條,女的用綠條。什麼?不男不女的人妖用什麼顏色?似乎大明朝不出產這個,黃復華自然沒有考慮。

為了防止被別人撿到冒用,每個公民證還有配套的一個校驗牌,這個牌子上畫了很常見的一種動物。編號數字,這個動物對應的數字乘以圓周率轉化而來的31416的乘積,兩者相加,就是公民證最下面的那一串阿拉伯數字。當該公民在居住地以外使用這木牌公民證時,就有可能會被問到對應的是什麼動物。一樣的動物,但「男寶寶和女寶寶是不一樣的」,性別不同對應的數字也不同。

如今這黃家莊的範圍,可不是僅僅崇明島黃家寨村這麼一個地理上的小村子。崇明島的許多地方,嵊泗列島,山東榮成基地,東江的許多島嶼,還有江南,遼東的各處黃氏產業,農莊,已經超過了這個時代歐洲海上強國荷蘭的一半國土面積。

黃家莊的內部流通券已逐漸向貨幣的角色發展,也成為聯系各處黃家莊的金融紐帶之一。水路交通附以陸路交通,是聯系各處的重要脈絡。

各處還建立起了崇明會所,在內外交流和商貿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任何一個黃家莊的公民只要拿著公民證到了崇明會所,都可以以優惠的價格得到妥善的照顧。哪怕身無分文,崇明會所也會派人把這個公民送回居住地,然後再結算費用。在外得病的公民也可以通過會所享受免費醫療。

如果說,陳風一家子是剛解決溫飽問題的窮困戶,那麼,高燦就是先富起來的人。

高燦是黃家寨村邊上陳村原先那個小鐵匠鋪的老員工了。自從黃老爺找上門來,這生意就跟吹豬泡泡一般,迅速擴大起來。高燦的薪水也水漲船高,現在一年都能拿到近五十兩的薪水了。這收入,據說和縣太爺明面上的工資一般高下了!

故事背景是明代的清朝著名小說《儒林外史》,關于範進中舉的章節里記載,範進的老丈人胡屠戶對範進說,「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你問我借盤纏,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一天一錢,一年也不過36兩,胡屠戶雖然職業不體面,賺錢可算是多的。

不過,高燦的薪水再多,和自己的老板比起來,就是毛毛雨了。現在陳老板擁有的可不再是小鐵匠鋪了,手中的產業規模膨脹得大發了。

不光從江蘇吳縣引進了不少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煉鐵豎爐等設備也拔地而起。「鐵爐深一丈二尺,廣前二尺五寸,後二尺七寸,左右各一尺六寸,前闢數丈為出鐵之所,俱石砌,以簡千石為門,牛頭石為心,黑沙為本,石子為佐,時時施下,用炭火,置二鞁扇之,得鐵日可四次。」

煉鐵所用的鼓風器也是這世界上的一種先進鼓風設備,為雙行程的活塞式木風箱。由于箱體結構和活門設置巧妙,使得正、逆行程都能送風,為煉爐提供連續的風流。要四個人拉拽的大型木風箱,加上橡膠密封的應用,風壓可達半個大氣壓。

說到鋼鐵生產,直到明末,無論是從產量,還是技術,諸多方面,中國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就有了冶鐵煉鋼的技術。

1961年,在廣東新會發掘大約1270年前後的南宋末年煉鐵遺址時,除了找到爐渣、石灰石、鐵礦石外,還找到了焦炭。這是世界上冶鐵用焦炭的最早實例。

其中的石灰石,早在西漢時,我國人民就有意識地在冶煉生鐵時添加它,因為這有助于降低爐渣熔點,也有一定的月兌硫作用。據孫承澤的《春明夢余錄》等書記載,「妙在石子產于水門口,色間紅白,略似桃花,大者如斛,小者如拳,搗而碎之,以投于炎,則化而為水。石心若燥,沙不能下,以此投之,則其沙始銷成鐵。」這里所說的色如桃花的石子應該就是瑩石,用作熔劑可以降低熔點,是煉鐵技術的一項重要進展,這是最早的文獻記錄。

黃啟臣的《明代鋼鐵生產的發展》提到,明代的鐵產量,是世界第一。直至17世紀晚期,年產鐵量最多的俄羅斯也只有2400噸。而15世紀的明朝永樂初年,我國的鐵產量已經是9700噸了。1534年,僅廣東的鐵產量就達到了3000多噸。

煉鋼技術和鋼產量也是首屈一指。正德四年,1509年,光全國官營的作坊就產生鐵48.6萬斤,熟鐵28.8萬斤,鋼鐵6.2萬斤。

出土文物表明,中國在戰國晚期就已掌握「塊煉滲碳鋼」煉鋼技術。人們在鍛打塊煉鐵和熟鐵的過程中,反復不斷地加熱,讓鐵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減少夾雜物後成為鋼,適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後來,人們用這種組織緊密、碳分均勻的「塊煉滲碳鋼」打造器物的時候,有意識地增加折疊、鍛打次數,一塊鋼燒燒打打、打打燒燒,重復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稱之為「百煉鋼」。

在西漢中晚期,中國出現新的煉鋼技術——「炒鋼」。其方法是︰將生鐵加熱成半液體和液體狀,然後加入鐵礦粉,同時不斷攪拌,利用鐵礦粉和空氣中的氧去掉生鐵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鐵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獲得鋼。

大約在東漢末年,又出現煉鋼新工藝「灌鋼」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時,綦毋懷文對這一煉鋼工藝進行了重大改進和完善。宋代的盤鋼法,明清的蘇鋼法都是在灌鋼法這個基礎上的發展創新。灌鋼法,是我國煉鋼技術的一項最突出成就,約翰?德在《史前鋼鐵使用》一書中就稱贊灌鋼法為「後世平爐方法的先聲」。

綦毋懷文的煉鋼方法是︰「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鋼」,就是說,選用品位較高的鐵礦石,冶煉出優質的生鐵,然後,把液態生鐵澆注在熟鐵上,經過幾度熔煉,使鐵滲碳成為鋼。

而發展完善後的蘇鋼法,其工藝過程是︰先把熟鐵料放到爐里鼓風加熱,然後把生鐵的一端斜放到爐口里加熱。當爐溫達到一千三百攝氏度左右時,爐里生鐵不斷熔化滴落,熟鐵料也已經軟化,就用鉗子夾住生鐵塊,努力使鐵水均勻地澆淋到熟鐵上。澆淋完畢後,停止鼓風,夾出鋼團,上砧錘鍛,去除雜質,一般要重復這一過程兩次。

灌鋼法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利用生鐵向熟鐵滲碳的工藝,而是利用生鐵含碳量較高、「熟鐵」含氧化夾雜較多的特點,用「熟鐵」中的氧來氧化生鐵中的 、錳、碳,造成激烈的「沸騰」,從而達到去除夾雜的目的,與現代白林煉鋼法的原理相近。

除了以上的諸多成就,我中華民族在鋼鐵熱處理方面也有獨到之處。

完善灌鋼法的綦毋懷文,造出的刀被稱為「宿鐵刀」,極其鋒利,能夠一下子斬斷30札鐵甲,其方法是︰先把生鐵和熟鐵用灌鋼法煉成鋼,做成刃口,然後「以柔鐵為刀脊,浴以5牲之溺,淬以5牲之脂」。這樣。對于含碳量比較高的鋼,理想的淬火介質應該是︰工件在比較高的溫度650∼400℃,具有較大的冷卻速度;在低溫300∼200℃,具有較小的冷卻速度。這就需要采用雙液淬火法。綦毋懷文先用動物尿、後用動物油,正是一種雙液淬火。

另外,諸葛亮在定軍山屯軍之時,打造兵器,必須從成都運水,說明對水質有了一定的要求,可以理解為大致相當于現代的鹽水淬火。

原始的退火工藝也有,是把燃料、工件堆成一堆,點燃任其燃燒,緩慢冷卻。具有正火組織的古代鋼鐵制品也有一處出土。

黃復華需要做的就是把這諸多經驗加以總結推廣,把中國的鋼鐵業往合適的發展方向上加以引導。另外,2000年鐵器的廣泛生產應用,使得中國的鐵礦資源也是越用越少,高品位礦藏更是稀少。向外為中華民族獲得豐富的優質鐵礦資源,將是黃復華的遠期目標。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攜明最新章節 | 攜明全文閱讀 | 攜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