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明 正文 第十五章 海上激戰

作者 ︰ 圓明園主

「大船在前,小船在後,成一字橫隊,準備迎敵!」

「各船準備,迎敵側所有鋼炮準備一次齊射,然後自由炮擊。目標,敵人拉在後面的船只。」

「其余的,除了不準用燃燒彈,按照三號預案進行!」

三艘大船上,每一側裝了外徑60毫米的中型鋼炮一門,船首是一門89毫米外徑鋼炮,每船還有三門27毫米的輕型鋼炮。輕型鋼炮輕便靈活,這時自然都轉到了對敵的一側。較大的小船,船首上也有一門輕型鋼炮,這時也已對準了敵陣。

這時,最靠前的敵船已經不足兩百米,後隊大多也都已進入三百多米的小鋼炮射程。以來敵這十多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兩邊船只短兵相接也就是一分鐘左右後的事。

「開炮!」

一聲令下,四艘船上的共十三門炮幾乎同時發出了怒吼。

片刻之後,遠處敵船位置先後激起了大大小小的水柱。

畢竟訓練還不多,又是第一次實戰。所有炮火都沒有擊中敵船,最好的一發炮彈離邊上的敵船也有好幾米,頂多激起的水珠能打疼打濕船上海匪的臉頰。

但這一輪炮擊還是取得了重大戰果,海匪後隊的六艘小船除了兩艘還猶豫著繼續往前,剩下的已經嚇得掉頭逃跑了。

這邊李錦制听到炮響,心中懊惱萬分。這樣的火力程度和射程,肯定不是張四正部下能擁有的。是哪里來的精銳水師呢?別是鄭芝龍的隊伍吧?

不管誰的隊伍,現在自己距離對方不到四十米,對方的炮也沒了用武之地。短兵相接,勇者勝,拿下一只敵船,還能得到火炮,不虧!

李錦制沖著左右大喊,「靠上左邊的大船,沖過去,就是勝利!」

說話間,只見離得最近的對方商船扔過來幾個冒著黑煙的鐵疙瘩,緊接著響起了一陣槍聲,李錦制左邊靠近船沿的一個小嘍羅身子一歪,就掉向了海里。

李錦制右邊上的船,前頭掉下了一個鐵疙瘩,滋滋響了兩三息,就見一團火光連著煙霧爆開,船頭木屑四濺。五弟符仕捂著被彈片擊中的月復部,痛苦地倒了下來。身邊的一個手下,右胳膊受傷,雖然左手捂住了傷口,但鮮血還是汩汩而出。

兩邊的船又近了二十多米,最近的只剩下不到十五米了。噠噠噠,一連串的機括聲音傳來,黃復華的商船上又射來一蓬箭雨。

一個扛著跳板的壯實大胡子海匪不甘地望著胸口的箭桿,想發出吼叫,可惜沒發出聲音,就隨著跳板重重地砸在船面。還有五六個海匪被掛了彩,慘叫聲不斷。

其他的海匪只能躲避著低,不讓自己成為靶子。

第二批鐵疙瘩又投過來了。這次的衛隊成員們的準頭好了很多,最近的匪船上落下了三個手榴彈。其中一個離船面不到一米時就炸開了。這下子,這艘船上幾乎被清了場,沒有一個還是站立的。

李錦制急紅了眼,從身後的人手里搶過一把弓和一支箭,對準最近的一個目標一箭射去。那個戰士正好轉身退後,右後背靠肩的地方中箭,登時痛暈摔倒,好在方向已轉過大半,被箭的沖力一帶,是向著船內倒下的。

這時,戰船沖向李錦制的船,而另一艘武裝商船則沖向另兩艘快船。其它三艘小船也從後頭趕上前來,向遠處的兩船圍去。

短矛,槍彈一起射了過來,要不是跳板變做擋板,護住了兩側,李錦制的船上估計也剩不下幾個了。

下一秒,烏艚戰船猛地撞擊在李錦制所在船只的中部,劇烈搖晃間,擋板再也不能遮住海匪所有人的身體。

然後,烏艚戰船用另一側對上了敵人。子彈,連弩發射出的弩箭再次光臨敵船,撕破了海匪的防御,也奠定了勝勢。

這時,在左右的護衛下,黃復華退入了船艙,這樣還能解放出幾個保衛他的人員投入戰斗,乘勝追擊就不用他在一線晃悠了。

這場海上戰斗逐漸落下了帷幕,三艘追擊的小船只圍住了一艘敵船,其余的都逃竄得不見了蹤跡。兩艘快船一艘逃月兌,另一艘則在人員被消滅近半時投降了。

至于海匪頭子李錦制,就成了悲劇人物。因為看著是個頭目,于是得到了子彈和弩箭的特別青睞,中了四彈還有兩箭。在他船上的其他人,也都不好過。最後時刻,估計護衛隊員們都打上了癮,練起了槍法,船上十六個人,一個活口也沒能剩下。

一戰過後,這邊只付出了一個受傷的代價,就繳獲兩艘大船,兩艘小船,擊斃匪首李錦制及以下共三十一人,俘虜了十二個海匪,其中三個受了重傷,估計是活不了幾天了。

在戰斗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連弩,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戰船制式武器——諸葛弩。在明代巨著《天工開物》和《武備志》中,對于連弩箭盒的形狀,發射原理都有詳細的描述。

烏艚戰船上原有兩具受損而無法使用的諸葛弩,有了實物作為參考,加上參照網上的諸多資料,修復並仿制諸葛弩,就不是難題。

這回黃家船隊的每條大船上都有四具諸葛弩,分別固定在兩側。每艘小船上也有一具稍小的單人便攜諸葛弩。

諸葛弩一次能連續發射十箭,耗時不過12秒左右,固定在船上的大弩最大射程達到80多米,三十米內的精度很高,殺傷力大。便攜小弩的殺傷半徑也有近三十米。

黃復華花費近千元,在現代定制了兩種型號的木頭箭桿3000支,以及一些諸葛弩的配件,然後在崇明島把箭桿配上了箭頭,組裝好諸葛弩。

根據《吳越春秋》的記載,弩最早發明于春秋晚期的楚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弩,是在戰國的初期。弩源自弓箭,但又不同于弓箭。弩最大的特點,是在弩臂的後端安裝了一個簡單的發射控制裝置——弩機。

民間傳說是諸葛亮發明了中國的第一把十箭連發弩,所以連弩多數又多叫做諸葛弩。其實早在23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一弩二十矢連發的秘密武器。它外形獨特,設計巧妙,堪稱中國第一神弩,是世界上最早的半自動武器

1986年湖北荊州博物館的陳躍鈞作為考古隊隊長,負責對江陵縣秦家嘴古墓群47號楚墓的考古挖掘。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個保存完好的盒子,里面放著一件長28厘米,寬17厘米,厚5厘米,已經炭化的木制品。在它旁邊放著一支箭簇,箭簇很短。這塊黑色的木頭里還裝著數量可觀的箭簇,盒里有十九支箭,盒外一支,一共二十支箭。陳老認為這是個雙矢並射連弩。

滄州吳師傅出自木雕世家,研究連弩多年。根據這個文物的測繪草圖,經吳師傅的細心研究,再經過了上百次的修整調試,在地下沉睡了2300多年的楚國雙矢並射連發弩,終于復活了。

這把戰國連弩,用活動木臂取代了扳機,兩個銅件,就是牙和懸刀,它們被裝到了活動木臂上,在一推一拉間就能完成勾弦、拉弦、發射、再勾弦的全過程,極為省時。看似簡單的兩個銅片之間卻有著超乎想象的精密配合。

配上一張小巧玲瓏的竹弓,古樸的連弩更顯露出了一股殺氣。吳師傅專門為連弩設計了銅質三稜竹竿箭,發射時將20只箭依次從箭匣上的圓孔中裝入箭匣,拉動活動木臂,勾弦,拉弦,射擊一氣而成。當箭道中的兩只箭同時發射出去後,箭匣里的箭就會自動落槽,周而復之,實現了連續射擊。

別看這只連弩通長不過30厘米,但是它的殺傷半徑竟然可以達到十幾米,不愧為一件高效小型的速射武器。

這次的俘獲當然都收入了黃復華的囊中,至于匪首李錦制等死亡人員,自然得發揮最大作用。黃復華事後把死首都送給了張四正千戶,還自己掏出五十余兩作為戰利品上繳。

「下官崇明水軍千戶張四正誠秉︰吾自上任以來,兢兢業業,刻苦練兵,惟恐有負聖恩。日前,麾下百戶吳二林,率本部巡視海疆途中,于枸杞島附近,遭遇海匪數百人。眾官兵奮勇拼命,雖以寡擊眾,而無畏也。

黃澤之,崇明本島從七品散官。自普陀島上香,與家丁護院十余人返家。會其時,與官兵共擊賊。

歷半日之苦斗,斃匪首以下共計近百人,繳獲白銀二十余兩,另刀槍無計。據查,匪首李錦制原為金山衛鬧餉之逃戶……」

黃復華船隊抵達目的地,開始了軍港建設。先期安上了兩門89毫米外徑的大鋼炮,還有中型鋼炮兩門。以後,又補上了三千斤的大鐵炮四門。

大鐵炮按照清朝出土文物的尺寸建造,為前裝填式滑膛火炮,炮長,分三節鑄成。炮身的中部有兩個完整炮耳,長,直徑為,炮口直徑,炮口外周長為,炮尾周長為,炮重達到,炮身尾部上端有一個導火口,炮尾用鐵環代替常見的尾珠。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攜明最新章節 | 攜明全文閱讀 | 攜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