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明 正文 第三章 一年一熟

作者 ︰ 圓明園主

調味品鋪子開起來了,時間一晃也到了公歷1630年的四月下旬。

不知不覺,現代的時間八點半了,黃復華穿好防刺服,帶好15公斤物品,這樣加上自己體重和衣帽的重量,已經很接近80公斤的質量限制了。

黃復華回到了明朝的臥室里。打開房門,走到書房,叫三嬸把早飯上了。

吃著用絕對的綠色大米慢慢熬出來的白米粥,就著可口的小菜,門外還有家丁伺候著,黃復華覺得做時空旅行一族的日子真是舒服。

今天是谷雨,看到桌子邊老黃歷的提示,黃復華覺得該是規劃自己那十畝水田的時候了。雖然通過黃一卓這個里長請了一個干農活的雇工,約好一年三兩銀子的工錢。可黃復華還沒跟這個雇工詳細談過,純粹放任自流。

除了在興修水利的時候清楚了自家的十畝耕地是水田,在村子東南邊上,其他的情況黃復華還是所知有限。

黃復華就派排行老二的家僕吳二林去把雇工黃得福招來問話。

「公子,黃得福我找來了。」

「好,叫他進來吧。」

個子近一米八,壯實的黃得福一個大步跨過高高的門檻,走了進來。

「公子,找我有什麼事?」

「我了解一下那幾畝地的情況。這一畝地,一年能有多少糧食啊?」

「公子你放心,我是村子里數得上的種田好手。只要老天爺過得去,一畝地怎麼也能收這麼三擔谷子」,黃得福指著門口的糧筐,自豪地說道。

噗,黃復華口中的茶水都噴了出來,「多少?!」

以為自己說的數量讓高得黃復華不相信,黃得福于是得意地加了一句︰「三擔谷子,年成好的話,三擔半也有可能。」

黃復華確實是吃驚不小,不過不是覺得多了,而是覺得產量實在太低了。那一擔谷子大約有現代的100斤重,三擔不過是300斤。

黃復華知道,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時候喊出畝產上萬斤,那絕對是個瞎話,笑話。可是現代在江浙一帶,一季水稻畝產一千斤還是容易做到的。原以為明代沒有雜交水稻,也沒有化肥,就打個對折,再加點保險系數,單季收個四百斤糧食應該會有的。還有,崇明這樣的長江流域地區應該能做到一年兩熟,一年不就有七八百斤了。

按下心中的疑惑,黃復華仔細地詢問起這莊稼事兒。

原來,這里歷來一年只種一季水稻,每年的公歷6月初播種,10月中旬收割。限于土地的肥力,一年土地冬閑,隔一年就種點油菜什麼的。這好歹算是兩年三熟,但論糧食就只有一年一熟了。

如果是豐年,以平均每畝產250斤稻谷,按照得米率七成計算,每畝能有175斤大米,每畝種子、農具、水利開支、大米加工等花費大概相當于47斤大米,如今田賦約20斤大米,加遼晌和火耗每畝要二分銀子約合3斤大米,這樣一來一畝純收入也就105斤大米。按一戶五口人,男丁三人授田45畝,一戶收入能有4725斤大米,再去掉每人一年300斤口糧,還有3225斤大米,約合二十一兩五錢銀子。這一戶還要按每個人攤征役銀五分共計兩錢五分,每人每天三厘白銀的油鹽茶等必需的最低開支,一戶就要減去約五兩七錢多的銀子。也就是說,無災無病,省吃儉用,一個普通的崇明農戶也就能余下個十五六兩銀子。

若是遇到荒年,比如遭受蝗災,蟲害,旱澇等等,不說顆粒無收,假設收成除開投入還能有自家的口糧剩余,外加生存的必需開支,那麼一戶要倒貼給官府約七兩二錢銀子。

明朝初年的時候賦稅會少得多,那時每戶一年能多收入一些。現在是明末時期,賦稅又多,又連年災害,日子是越來越不好過了。加上每個王朝的末年光景,土地集中現象總是越來越厲害,而稅賦往往轉嫁到普通民戶的頭上。比如在陝西那邊,本來就土地貧瘠,產量較低,再加上連年遇災,苛捐雜稅有的地方又收到了每畝一兩多白銀,農民們實在沒法活下去,就只能起來造反了。

黃復華決心要通過自己的指導,提高糧食產量,第一步目標就是翻一番,從今天算起的第一年,自己的十畝耕地要實現一年兩熟,糧食年畝產突破八百斤。這樣手中有糧,心里才能不慌。在明末這個小冰河時期的亂世,糧食尤為重要。同時,在農村一個人會種田無疑能獲得崇高的威望。

「得福叔,你也知道,我不缺種地的這點錢。糧食麼,到年底村里人以新谷加倍償還借我的種子。所以,我的十畝地和以後開荒出來的新地,你都按我的意思來種。種壞了,哪怕顆粒無收,我都認了,工錢不會少你的,來年還找你來幫我耕種。如果種好了,畝產超過了三擔半,除了一年三兩銀子的工錢,多出的糧食我分你一成。」

「行!公子,我一定按你說的辦。」黃得福可不傻,自己頂多就是被瞎指揮,白忙白累。莊稼人不怕這個,有錢就行。萬一真增產了,不光有糧食拿,自己不也會了這豐產的法子。

黃復華從崇明縣志上知道,今年崇禎三年的農歷八月二十八日,台風潮涌,農歷九月五日,潮方退,莊稼遭淹,新谷生芽。農歷八月二十八日,就是公歷的十月四日。所以,自己的稻谷要趕在公歷十月前收割,趕在台風來之前收藏在高處。

第二天黃復華就叫黃得福按照他的指示,對稻種進行浸種和消毒,然後進行催芽。

浸種是為了讓種子吸水迅速充分,便于發芽。消毒是為了避免種子帶菌到大田侵入和傳播。消毒與浸種同時進行。消毒目前只能用1%生石灰澄清液浸種,這對稻瘟病、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惡苗病的等都有特效。浸種後用清水洗干淨,如種子尚未吸足水分,還需要繼續浸種,待吸足水分後再催芽。

催芽是因為現在四月底播種時氣溫還不高,為了縮短播種到出苗天數,減少不良氣候影響,防止爛秧。催芽標準就以芽長1/2粒谷,根長一粒谷為準。

催芽的要求有四點︰快,齊,勻,壯。這四點分別就是「快」︰2-3天內催好芽;「齊」︰發芽率90%以上;「勻」︰芽長整齊一致;「壯」︰芽色白,無異味,根、芽比適當。

一般催芽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高溫破胸。一般要求在24小時內達到破胸整齊。先將種谷在50∼55℃溫水中預熱5∼10分鐘,再上包密封,保持35∼38℃,以增加胚的呼吸強度,縮小種胚活動強度之間的差異,使破胸露白迅速,溫度偏低則破胸不齊。

第二,適溫齊根芽。破胸後種谷呼吸強度劇烈,溫度迅速增加。由于呼吸熱的積累,溫度可上升到40℃以上,灼傷根芽,產生「燒芽」現象,這是催芽中的危險期。因此要求通氣和降溫,經常翻堆散熱,並澆淋25℃的溫水,保持谷堆溫度在25℃左右,促進齊根芽;

第三,攤晾煉芽。當谷芽和根達到播種要求長度時,催芽結束。為了使芽谷能夠適應播種後的自然環境,催好的芽谷,一般要求攤晾煉芽,置于室內攤放一段時間,再行播種。如果天氣不好,就將芽谷攤薄,待天氣轉晴後再播種。

到了育秧期,黃復華就讓黃得福同志自己發揮了,只是提了兩點要求。一是秧田要施足底肥(土肥),二是要均勻落谷,播後輕輕踏谷,使種子陷入表層泥漿中,起保暖防凍,抗旱防沖,秧苗容易扎根立苗的作用。

黃復華照著網上收集來的水稻栽培技術,又用上了現代帶來的水銀溫度計,有板有眼地當起了農技師。

在大明這個時候,西方已經有了最早的溫度計,是1593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的。第一只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溫度計有熱脹冷縮的作用,所以這種溫度計,受外界大氣壓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測量誤差較大。後來伽利略的學生和其他科學家,在這個基礎上反復改進,比如把玻璃管倒過來,把液體放在管內,把玻璃管封閉等。

黃得福一一照做,心里直嘀咕︰這黃公子看來真的肚里有貨啊,這一開頭的招數就很新奇,前所未聞。這琉璃管子里放了水銀的寶貝,不知道值多少錢啊。一個小東西,最底下的刻度表示水結冰,最上頭的表示水燒開。桿秤能稱重量,它就能測出冷熱,真是了不得。我黃得福能親眼見到,親手模到並使用這麼一個物件,這輩子也值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攜明最新章節 | 攜明全文閱讀 | 攜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