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明 正文 第五章 成立衛隊

作者 ︰ 圓明園主

教育事業穩步推進,糧食的種植工作也順利進行。

現在的黃復華有錢又有點威望,借口在這亂世做生意需要人護衛,出錢雇個十多號人成立一個護衛隊,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630年的六月一日(以後除非特別表明,都指公歷),後世國際兒童節的這一天,黃復華特地讓學堂放假一天。這一日,威震世界的中華軍的前身——黃家護衛隊,正式成立了。

護衛隊的最高領導,那當然是黃復華公子。按照黃公子說的,大家要叫他首長,而不是公子或者老爺。

除了黃復華這個首長,整個衛隊共二十二人。兩個小隊長,一個是黃老爺的家僕,吳家兩兄弟中的弟弟,吳二林。另一個是讓大伙推舉出來的黃啟東,一個壯實又有頭腦的本村小伙。兩個小隊長各管一隊,每隊十個人。

護衛隊員都是由附近鄉村里貧困缺地,或是兄弟不少的人家的年輕小伙組成。黃復華提供平時的吃穿住用等一應費用,還按月發放安家費五錢白銀。

崇明鄉勇具有英勇的優良傳統,是很好的兵員來源。崇明縣志上就有記載,「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4月,倭寇進犯南沙,鄉民施珽率鄉兵力戰,陣亡千人。」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1月至5月,倭寇多次犯崇。5月7日清早攻東北棚,城牆被毀,當夜,倭寇攻入城內。知縣唐一岑身先士卒,率軍民與入城倭寇展開浴血巷戰,終于將倭寇驅逐出城,唐一岑因傷重殉國。9日,大批倭寇又攻入城內,盤踞縣衙,並燒盡縣署附近民宅。城中兵民拼死與倭寇搏斗,殺死倭寇200余名,迫使殘留倭寇敗逃出城,收復縣城。由于屢遭崇明縣兵民(又稱沙兵)的痛擊,所以後來倭寇是聞「崇明沙兵」之風而喪膽,再不敢到崇明來犯事了。

護衛隊成立的第一天,黃復華就當眾宣布,所有護衛隊成員,每次完成外出護衛的任務,都會視難易程度發放分紅。如果有人因公負傷,一切治療費用都由黃老爺出,落下殘疾的會視情況重新安排合適的位置,收入不會減少。

若是不幸身故,除了一次性發給補償費二十兩白銀,以後十年內每年還會給隊員預先指定的受益人發放五兩銀子。若是家里有老人或幼童等特殊困難情況,黃老爺還會特別撫恤,確保大家沒有後顧之憂。

這麼優厚的條件也不是白給的,黃首長明確指出,護衛隊的責任首先是要保護黃首長和他家買賣活動的安全;其次,大家都是這一片土地的子弟,要保護好這十里八鄉的安寧;第三,行走在這亂世,除暴扶弱,抗擊外敵也是我輩英雄好漢的應有之義。

因此,護衛隊就是軍隊,要象以前戚繼光將軍的戚家軍一樣,紀律嚴明,所向無敵。

因為大多數隊員都不識字,為了讓大家記住這些內容。黃復華參照革命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改編成《護衛隊隊歌——三大紀律四項注意》︰

護衛隊員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四項注意。

第一一切行動听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第二不拿群眾一針線,群眾對我擁護又喜歡。

第三一切繳獲要歸公,努力減輕群眾的負擔。

三大紀律我們要做到,四項注意切莫忘記了。

第一說話態度要和好,尊重群眾不要耍驕傲。

第二買賣價錢要公平,公平買賣不許逞霸道。

第三愛護群眾的莊稼,行走四方處處注意到。

第四不許調戲婦女們,流氓習氣堅決要除掉。

遵守紀律人人要自覺,互相監督切莫違反了。

這些紀律條條要記清,保家衛國永遠向前進!

黃復華詳細地講解了歌詞的含義,並教大家唱歌。

朗朗上口的歌詞和曲調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住了護衛隊的小伙子們,一邊學唱,一邊心里由衷地感到自豪。黃家寨村子里的老少爺們也都感覺很新奇,忙著農活的人們听著這歌,感覺很舒坦,干活都更有勁了。

護衛隊員們每日練習隊列,負重行走,長跑,刺殺,投擲(彈),射擊這六大基本技能。

「立正!」

「稍息!」

「向左看!」

「楊三,你往哪邊看啊?記住了,左邊就是你卷起了褲腿的那邊,右邊就是你吃飯拿筷子的手所在的那一邊!」

「向前看。齊步走!」

黃復華已經把前四項訓練科目都教會了吳家的兩兄弟。所以,在護衛隊的日常練習時,只是開頭稍作示範,之後就讓吳家老大代替他監督訓練。因為,教師工作還是他的主要的責任。

至于投擲(彈),黃復華做了十個教練彈,讓護衛隊員們兩項訓練。第一是盡力投得更遠,還有一項就是對著二十米開外的目標進行準頭的投擲練習。雖然大伙兒一開始不解其意,但還是「一切行動听指揮」,認真地練習著。另外,黃復華按統一的樣式做了短茅,作為投擲兵器。短茅用直徑五公分,半米長的竹子,前頭削尖,並在前端的竹管里封入泥土做成。

射擊一項,黃復華根據自己設想要做的火槍的樣子,做了二十把木頭槍,還有和真的差不多模樣的木頭子彈,木頭打火機,先讓大家熟悉槍支的構造,具體用法,訓練熟悉整個上子彈,點火,瞄準發射,如此循環的整個過程。

黃復華告訴大家,最後兩項都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火器。暫時只能用假的來訓練大家,將來會制造和購買這些火器,給大家使用。因為大家將來護送商隊可能踫到的亂匪,潰兵,韃子等,都會有弓箭和火器等遠程打擊武器,自然護衛隊也要有相應的對付手段。

黃復華為了提高大家的訓練積極性,提出了一系列的獎懲措施。比如,十日一小比,六大技能每一項的個人第一名,獎勵二十文。兩個小隊比集體成績,領先的就獎勵紅燒肉等葷菜,休假外出時間也延長,而落後的就沒有了。

諸如內務衛生,農忙季節幫助村民干活,替孤寡老弱挑水搞衛生等一切優秀事物,只要有條件進行的黃復華都施行了。

後世軍隊最實用的綁腿,自然不會被黃復華忘記。只要條件允許,每天晚上,隊員們睡覺之前,洗個熱水腳也成為一項制度。

考慮到戰爭的殘酷和血腥性質,黃復華也購買活豬活禽等,近距離進行刺殺等練習。有時用去掉槍頭,沾上石灰的長矛進行兩隊的對抗訓練。

同時,針對這個時代大多數人都有夜盲癥的問題,黃復華買了一些魚肝油,偷偷地混在護衛隊飲用的鮮湯之中,讓隊員們在不知不覺之間,夜間視力就有了好轉。

不過,因為晚上村子里很靜,黃復華暫時不好搞什麼夜間緊急集合,以免擾民。當然,現在進行這個訓練的迫切性也不強。黃復華只是安排了兩人一組,每晚兩班,輪流守夜,培養大家晚間活動和觀察的能力,和晚間的安全守衛意識。

黃復華對于護衛隊員們的飲食很重視。除了米飯管夠,刺殺練習的豬禽等都給衛隊隊員們作為吃食消滅之外,還從現代拿回五副釣線釣鉤,做成釣魚桿。精良的釣魚設備加上這個時代豐富的野生魚類資源,使得隊員們的飯桌上每天都有魚肉。

七月初,護衛隊員每人都穿上了一身灰色的制服。這身制服的樣式自然是參照了後世黃復華軍訓時的服裝樣式。除了換用布扣子,皮帶換成了腰帶,外加全手工制作之外,並沒有其他大的差距。

這個時代的軍隊作戰主流還是冷兵器。英勇殺倭,馳名天下的崇明沙兵歷來是用長矛為主要兵器。正在抗擊韃子入寇的巾幗英雄秦良玉所率領的白桿兵,使用的主要兵器本質上也就是長矛。長矛簡單,造價比大刀便宜。長矛既適合集團隊列作戰,在海上船舷相接時,使用起來也很方便。而且,要大批量並廉價地裝備時,根據革命時期赤衛隊的經驗,把木棍的前頭削尖,烤硬,也是一支長矛。所以,黃復華確定了長矛為主要的冷兵器。

當然,大刀作為短兵器,也是需要適量購備的。黃復華買來兩把繡春刀,兩個小隊長一人一把。

到了七月底的時候,護衛隊員們穿著整齊劃一的服裝,喊出整齊響亮的口號,手持長矛,走著整齊威武的隊列,這些都讓看到的人大為震驚。

黃復華自信,這二十來人拉出去,就算是用冷兵器和相同數量的任何江南地區的大明正規士兵正面短兵相接,也不會落在下風。

到了合適的時候,護衛隊再配上火槍,手槍,手榴彈等先進武器,只要不是被敵所乘,以十當百,應當不是問題。

抗元起義的領袖之一張士誠以「十八條扁擔」起義,後金也才以十三甲起兵,黃復華的軍事基礎已經很不錯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攜明最新章節 | 攜明全文閱讀 | 攜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