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明 正文 第一章 潛入大明

作者 ︰ 圓明園主

公元618-626年,唐武德年間,長江口漲露出東、西兩沙,這就是崇明島前身。

公元696年,唐萬歲通天元年,黃、顧、董、施、陸、宋六姓來到東、西沙墾荒種植。

公元907年,五代初年,置崇明鎮于西沙,崇明之名始于此。

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年間,此時的崇明縣設城廓周圍鄉村和東仁、西義、道安等鄉,下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西沙南區和西沙北區6個區,110里。

公元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崇明縣鹽務定制,不設商人,不發肩引(「引」是發給商人運銷食鹽的憑證),準許肩挑62斤8兩,自賣補償課稅。

公元1604年,明萬歷三十二年,史載崇明縣已有23723戶人家。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江水暴漲,數日方退;十月五日江水復漲,淹沒莊稼、房舍無計。

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農歷七月二十三日,潮溢,死者無數。

公元1629年,明崇禎二年,農歷六月三日和七月,連遇大潮,農歷八月又遇咸潮,收成大減,不足留種。也就是在這一年,後金軍第一次入塞,威脅北京。

公元1630年,明崇禎三年,滾滾的歷史的車輪就從這一年開始轉向。而我們的故事也從這里開始。

如果說今天的崇明島就像一條春蠶,頭西尾東,臥伏于長江入海口。那麼,在明朝末年,這條春蠶的頭部只有現在的四分之一這麼小小的一塊,而且還沒有和身體連在一起,「脖子」隱沒在長江之中。佔到今天總長約六分之一多的尾部,也還沒有露出水面。中間的身體,月復部形狀已與今天基本一致,但整個一長條背部都沉在水中,瘦了老大的一圈。

這個時代的崇明縣隸屬太倉州,因為太倉、崇明以航運而聯為一體,其中崇明又出于航海及緝捕海盜的目的而領有長江口各沙洲、島嶼,以便統籌管理。崇明島把長江入海口劃分為南北兩個水道。

在明末的蘇州府太倉州崇明縣東北區,今天崇明島上的合興鄉的位置,有個不起眼的小村子,叫做黃家寨。

黃家寨村的建築大致為長方形分布,東西方向長。村子的中央是個曬谷場,曬谷場的西邊是個大池塘。池塘和曬谷場的南北兩邊都分布著幾進大大小小的房屋和院落。曬谷場的東邊,也有不少的房屋。

池塘的西邊,沒有房屋,全是田地。田地一直延伸到兩三里地之外的一條大河,即今天的四大河,河寬達三十多米。

村落的北邊,主要是林地和柴禾地。林地外側就是五十來米寬的沙灘,然後就是長江入海口的南水道。

村子的東側和南邊,也全是良田,以水田為主。

黃家寨的田地向東和海灣村接鄰,海灣村的東邊就是大海了。從黃家寨的中心,到海邊的直線距離不過十七八里。

而村子南邊的田地和陳村接壤。陳村有附近十里八鄉僅有的一戶鐵匠,簡單的鐵器打造,還有鐵質農具的維修都靠這里。

黃家寨村共有106戶人家,其中83戶都是黃姓,所以村名就叫黃家寨。有三戶外姓的漁民,都兼做船家。三戶漁民,其中的兩家都只有一條小漁船,另外一個陳姓漁民家的船只比較大,一次能運個十多噸貨。剩下的二十戶外姓人家,一戶是做木工的,一戶是做豆腐的,一戶是殺豬的,十一戶種田,還有六戶是靠做雇工打雜生活的。83戶黃姓人家,有一戶是開油坊兼賣雜貨的,有一戶是做豆腐的,還有一戶開了個小磚瓦坊,此外除了八家困難戶靠做雇工和打雜為生以外,其他的人家都是靠種田為生。除了木工和開油坊的這兩家,做豆腐和做磚瓦的,還有屠夫家里都種著田地,其他的非農業從事者只能算是副業。

黃家寨村子的生活,是比較平靜的,雖遠離縣城,但也不曾遭到倭寇或是海匪的搶劫,日子還算太平,民風也算可以。大多數人家的日子比較貧苦,「春三二月吃糠糟,寒冬臘月命難熬。」不過,在每年剛入冬的日子,總有三五成群的強盜,乘天黑的時候光顧在村落邊緣的人家。一些人家不免要遭殃,被搶奪去一些財物。

話說崇禎三年農歷三月清明節氣的這一天,天已大亮,黃家寨村的里長,黃一卓正緩步走向村子東北角的那幾間大瓦房。

一路上遇見的鄉親們都尊敬地向他問好,黃一卓也微笑著點頭示意,有時也會聊上一兩句。看著大家都忙著自己的活計,想著今年馬上就能順利播種了,黃一卓很是欣慰。不是自己英雄識英雄,果斷地做主把黃澤之兄弟留在村子里,黃家寨今年的日子哪有這麼順當?黃一卓不禁想起了年頭的事情……

正月十六日那天清早,一個讀書人模樣的清秀後生被村民領到了黃一卓的家里。

黃一卓今年五十多歲了,年輕時讀過幾年義學,也就是舊時候的民辦學校。雖然黃一卓沒能考取個秀才,但已是這十里八鄉有名的學問人,現在又當著黃家寨村的里長,威望頗高。黃一卓的家境也不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家里有一百來畝地,雇了三戶人家給自家種田。

那後生一看就是個細皮女敕肉的讀書人,估計挺怕冷,穿得很厚實。雖然留個短發,帶頂帽子顯得有一些怪異,但後生很有禮貌,用一口「標準」的官話交待了自己的來歷。說實話,黃一卓也不知道怎樣才是標準的官話,感覺上這個後生說得好,象是北邊京師一帶的口音。

後生介紹自己也姓黃,名復華,字澤之。黃澤之祖籍會稽,自幼隨著做幕僚的父親居住在京師,從小就讀書識字,喜好各種雜學,還學了不少西夷的稀奇東西,這留短發就是學的西洋人的習慣。由于家里遭了一場變故,只剩了他一個人。黃澤之本來就無意于功名,又覺得京師太靠近遼東,韃子入寇,中原也不安寧,就想在崇明這個「東海瀛洲」安家。

黃一卓很喜歡這個後生,都是讀書人,又都姓黃,五百年前是一家,于是他答應黃澤之在這里落戶。村里能多個家境不錯的人繳納田賦,可不是好事麼。

花了十五兩白銀買了村子東北的一座破舊的小院子,又交了五錢白銀作為辦理寄籍(大明朝的藍印戶口)的費用,黃澤之就正式落戶大明崇明縣東北區的黃家寨村了。黃澤之還分得了十畝耕地,兩畝蔬菜地,允許墾荒。當然,黃澤之先生被要求按十五畝的份額,每畝每年二分銀子交納賦稅,這可是沒有功名和官職的大明良民的光榮義務!

多虧了如今是明末亂世,已經沒人來檢查黃澤之的路引了,這可少了不少麻煩。

這個時候,明朝的金銀兌換比大概是一比十,而1兩白銀相當于1000文銅錢(崇禎通寶)。明末通行使用白銀作為貨幣,白銀一兩等于十錢,也就是一百分,或是一千厘。明朝的1兩白銀重量相當于現在的37.2克。

黃澤之安頓下來後經常來和黃一卓,黃老爹喝茶聊天,有時還下上幾盤象棋。

在黃老爹的幫助下,黃澤之雇了個村里的婆娘幫著做飯,洗衣服,打掃院子,再請了個雇工干農活。

到了農歷二月初的時候,听說村子里基本上都為沒留夠種子又沒錢買種子發愁,黃澤之就雇了村子里孔武有力的四個後生,隨他進了趟縣城。

進了縣城,黃澤之首先收留雇佣了逃難的一家五口人作為僕人使喚。黃澤之很清楚,這是必要的制衡手段。對于買來的僕人們來說,他們必須依靠黃澤之這個主人才能在黃家寨生存下去,而對黃家寨的人來說,這是他黃澤之的班底和勢力。

之後,一行人就去了當鋪。在日後,跟他去的後生說,那一次,一對大拇指大小的寶貝就當賣了兩百兩銀子外加五兩金子!

後來兩人閑聊的時候,黃老爹听黃澤之說,那個是西洋來的一等一的寶貝,琉璃掛件。琉璃工藝品是大明朝已經失傳了制作工藝的寶貝,所以寫于明朝的西游記里說,沙和尚就是因為打碎了琉璃盞而被貶下了天庭。

黃澤之在心里說,其實,這麼兩個小小的帶菱邊的心形玻璃掛件,我只花了不到五元錢。暴利,絕對的暴利啊!可惜暫時不能再做這種引人注目的事兒了。

在換了寶貝,有了錢以後,黃澤之又花了三十多兩銀子買了五十石稻種,和新雇的僕人及四個後生回到了村子。

黃澤之答應把種子賒借給村里人,只要求在今年年底前用兩倍的稻谷還給他,那一天村子里真是歡聲雷動!這年頭,有的是借糧食時按小斗高價折算成銀子借,還糧食時按大斗低時價折算成銀子的,量具的差異,春荒和秋收時的價格差距,再加上利息,一來一去又何止一倍的利潤呀。

崇禎初年,崇明的米價大致是1兩白銀可以買到1石普通的精米。石是個容積單位,不過根據考證,明代的1石大米可以按現在的150斤大米來換算。也就是二十文錢可以買到3斤大米。

黃澤之還花費了二十兩白銀來翻新整理自己買下的小院,讓一批村里的幫工們得了不少的好處。接著,說是為了自己的田地能及時抗旱和排澇,乘著農閑,黃澤之又出錢請村子里的人疏通溝渠,從大渠到小溝,不光讓一村子的人都賺了點小錢,這幾年整個村里的田地也大都能沾上這興修水利的光。

不過一個多月,所有的黃家寨人幾乎都多多少少從黃復華身上得了些好處。黃家寨來了一個富有的「敗家子」的消息,慢慢傳播到了附近的村莊。

想到這里,黃老爹感慨地嘆了一口氣,加快往那瓦房走去。黃賢佷現在孤身一人,今天可要拉他到自己家吃個飯,跟他談件大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攜明最新章節 | 攜明全文閱讀 | 攜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