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 第一卷 第26節小湯山

作者 ︰ 嵩山坳

第26節小湯山

十月十三日的時候,文祥、許乃釗幾乎同時發病,都是哮喘,這種病最是纏綿,尤其到了冬天,更加是容易發病的季節,兩個人分別上條章請假,皇帝一概賞假一月,讓兩個人在府中靜養,同時命已經升任太醫院醫正的薛福成,帶副醫正欒立、李德立二人,到兩人府上調制——眾人都知道,哮喘疾患根本無法可以醫治,不過表示皇帝的慰切之意而已。

軍機處叫起的時候,皇帝特意說到了這件事,「文祥今年有多大年紀?還不到七十歲吧?許乃釗也是同樣,怎麼都得了同一種病呢?」

「臣弟想,這大約是兩位大人年輕時吸煙過多有關。煙氣傷肺,故而到老來,難免有纏綿病榻之情。」

「真討厭。」皇帝也不知道是在埋怨哪一個,轉而問道,「你們呢?老六和閻敬銘朕知道他們是不吸煙的,曾國藩、駱秉章,你們兩個人呢?平日吸煙嗎?」

「臣當年也有吸煙惡習,後來經由皇上訓教,早已經發誓戒斷,到今天,已經有十數年從來不曾沾染了。」

駱秉章遲疑了片刻,不好意思的低下頭去,「臣……慚愧。」

這就不必多說了,皇帝好笑的搖搖頭,「能夠戒斷……」他的語句忽然停止,「你今年多大年紀?吸煙有多少年了?」

「回皇上話,臣虛度六十三春。吸煙惡習,是自少年時所有,距今已有近四十年了。」

「那,你不要戒煙。」這劍出偏鋒的一句話,令人大感疑惑,剛才還說吸煙是惡習,如今怎麼還讓駱秉章不要戒煙呢?「人到了一定年紀,身體已經逐漸習慣了煙草的作用,突然戒掉,有害無益。不過,總要少吸。嗯?」

「皇上關愛老臣,臣感激天恩,自不待言。今後定當盡量少吸,不敢有半點違逆處。」這番話說不上得體,算是勉強應付下來了。

「老臣是國家的根本,文祥和許乃釗為國出力多年,如今得了這樣的病,雖然在府中養病,毋須上朝,能夠休整一二,但北地終究風干物燥,于他們的哮喘疾患全無半點好處。這樣吧,讓他們到廣州去,那里地處南國,即便是冬季,也是照常的溫暖如春,對病體有大好處,你們以為……你們怎麼了?」

曾國藩等人臉色蒼白,皇帝突然而來這樣的諭旨,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垂念老臣,實際上,卻等若是在貶謫二人出京了同時發遣兩名軍機大臣到南地去,大礙物議,舉國觀瞻,給人問一聲所犯何罪,如何解答?皇帝糊涂了嗎?怎麼會想到這樣一個主意?

「皇上,文大人和許大人多年辛勞,于朝政並無半點懈怠之處,若是有罪,皇上于他們有任何處置,都是該員應得之咎,但……臣想,總要為其留幾分體面才是的啊。」

「你們想到哪里去了?朕幾時說他們有罪了?正好相反,朕是顧念他們的身子骨,想讓他們到廣州,好生將養一段時日的。你們……哎你們想到哪里去了?」

「皇上,臣請皇上收回成命」曾國藩膝行兩步,大聲奏答,「皇上心憐老臣,誠然是聖主顏色,但臣只怕,天下眾口籍籍,以為皇上有罷黜老臣之心啊」

「好,好,好。朕听你的,听你的,收回成命也就是了。」皇帝大感無趣,自己一片好心,卻給人當做驢肝肺?這算怎麼回事嘛?「那,這樣吧,本月二十六日,朕要移駕城外小湯山行轅,曾國藩,閻敬銘,今天退值之後,你們兩個人辛苦一趟,到他們府中去一次,若是身子骨能夠支撐的話,就和朕一起去。泡一泡那里的溫泉水,對他們的身子有好處的。」

這道旨意比之剛才貌似發遣的口諭更為曾國藩所樂見,當下恭恭敬敬的踫了個頭,「是,臣下去之後,即刻就辦。」

「還有,你們也和朕一起去。小湯山那個地方的氣候比京中要適宜得多。也隨朕一起去,到那里休養一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嘛」眾人自然又是踫頭謝恩不止。

談過這件事,閻敬銘從懷中拿出一本折子,「皇上,臣這里有一份折子,言及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黃金采礦之事,宜乎盡早。」

北地三省,黃金儲量非常豐厚,皇帝是知道的,但對于朝臣奏呈的,關于在以上三省開采黃金的要求始終不允,一開始的時候,眾人還以為他是抱著東北龍興之地,不可擅動的念頭,後來才知道不是的,「東北的黃金固然是多,儲糧在全國也最稱豐厚,但朕始終以為,我大清如今所行的銀本位的經濟之法,黃金,還是留給後人吧。總不好現在把這點資源都開采光了,等到後世子孫,無物可用,豈不是浪費?」

他固然有這樣的念頭,但那些走私販子和貪圖黃金的國際掮客卻不會如此想,從咸豐十四年之後,英國、法國、俄國的生意人鼓動、慫恿各省百姓到黑龍江等省偷盜采金,已經成為困擾朝廷的一大頑癥,抓是抓了很多,殺也殺了不少,但財帛動人心,仍舊是管不勝管,抓不勝抓。

「皇上,黃金本是利通之物,百姓盜采,如火如荼,奕山、朱洪章等人一再請旨,請求朝廷降旨,以官辦礦場,管理各地金礦。也好省卻我大清國有資源,為外人所偷到的弊政啊。」閻敬銘很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大聲擅動,「皇上一番為後人著想的聖意,不為那些偷盜的昏人所知,只以為朝廷不聞不問,有心放縱……」

「行了。朕明白了。」皇帝快速的打斷了他的話,「這件事,著奕山、朱洪章即刻點派麾下兵士,到夾皮溝等處金礦礦區去,認真守衛,同時更要加大力度,徹查當地走私黃金的中外販子,抓到一個殺一個,……」

「皇上,只是痛剿狠殺也不是辦法。還是應該從根本上予以治理此事啊。」

「朕這不是還沒有說完嗎?」皇帝嗔怪的看了看閻敬銘,「同時,命奕山和朱洪章兩個認真籌劃,看看在當地辦理官辦礦場,有沒有什麼難度。若是沒有的話,從明年開始,就操行官辦采金之事。」

這一次閻敬銘高興起來,痛痛快快的跪倒踫了個頭,「臣下去之後,即刻將皇上的旨意廷寄黑龍江,盡快將皇上的這番旨意落到實處。」

小湯山在北京正北,屬昌平縣所管,縣大老爺姓薄,咸豐十五年的新科進士,榜下即用,也就是俗稱的老虎班,補上昌平知縣的實缺。自從他上任的咸豐十五年起,每一年的九十月間,皇帝都要臨幸小湯山,在這里住上兩個月的時間,等到進入臘月,方始御駕還城——薄老爺做了四年縣太爺,承辦了四年皇差,也可謂駕輕就熟了。

「這一次的差事不必往常,除了皇上、皇後等後宮各位主子之外,還有軍機處、御前、宗室等王公大臣隨扈,接駕的事情,要千萬謹慎小心,這些人,都是一個也得罪不得的。」薄老爺說道,「所以我想,這些人的食宿之事,杜老兄,就請您多多費心籌謀了。」

老兄是縣丞,舉人大挑出身,口中答應著,心里無奈叫苦,來了這麼多貴人,又該是一副如何賠累之兆啊?認真想想,縣里雖然有幾家富戶,可以容納朝中大員,但……連著數年的時間,總是要人家騰房子納客,雖然是上命下派,沒有緩頰的余地,但終究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事情。

薄老爺又再說道,「列位也不必憂心,皇差自古以來就是最難辦的,但辦得好了,卻也最可邀上官之喜。前數日我進京去,拜會內務府肅大人,肅大人對我說,皇上體恤下臣辛苦,知道縣內連著數年承辦接駕之事,疲累甚重,所以,從今年開始,所有辦差所用,一概有內務府支付。毋庸縣里先行支付。」

他的話只說到一半,就給縣里的教習打斷了,「大人,皇上體恤下臣,我等就更要以忠孝之心上報皇恩。接駕之事,乃是我縣里應付的差事,如何能夠讓內務府有所花費?即便是,也斷然沒有向上官傾訴疲累之憂」

眾人嘴上不好說什麼,心里卻一陣痛罵昌平不是大縣,每一次接駕,都要很是苦上一段時日——朝廷有法度,縣里接駕,固然有禮部、戶部、內務府在事後予以報銷,但這樣的銀子,從來不是那麼容易到手的,以這兩年為例,咸豐十六年以來這三年中接駕所花用的銀子,到今年還沒有如數到賬,原因無他,只是為沒有打點好內務府的那群混賬。

而若是皇上真的有旨意,著內務府先行撥付款項,由昌平縣辦理接駕事宜,這樣一柄尚方寶劍在手,以往的差額暫時不提,最起碼,今年的差事就可以做的心平氣和,面面俱到了。孰料這個教習居然說出不要內府代墊,一切由縣里自行解決的話來?

這樣的話若是傳到肅順耳朵中去,他一定認為昌平縣上下都是不知好歹、不識抬舉的混賬,只要在皇上面前進一二句讒言,這份差事就足矣讓自己發瘋想到肅順一張大白臉,一對三角眼,和戲台上的曹操一副德行,又豈是自己一個小小的知縣能夠得罪的?薄老爺就有點不寒而栗了。

「你老兄這話說得不對」想到這里,薄老爺也顧不得同僚之誼,冷面說道,「我等辦差,理當心存忠孝之念,但皇上聖明,垂憐我等辛勞,更且是皇命恩旨,豈有推拒之理?」。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