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 第一卷 第48節 中俄糾葛(1)

作者 ︰ 嵩山坳

第48節中俄糾葛(1)

以下數節的文字中,簡單的介紹一下中俄兩國數百年來的往復紛爭。

這樣的文字即便是必須的,在作者看來,也難免枯燥和乏味,但同時又是不可或缺的。特別要說明的一點是,歷史上的一些地名、詞匯,對于如今的國人,可能過于疏遠和陌生了一點。所以,希望下面的幾節過渡x ng的文字,不會令人產生厭惡的感覺。[搜索最新更新盡在

權且做一次文抄公,把我所能展示給讀者朋友的文字,盡數羅列其上,讓大家有一個感x ng的認識。也好知道,在一個半世紀甚至更久遠的年代之前,在中國關外廣袤的黑土地上,曾經發生過什麼事。

黑龍江古稱阿穆爾河,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內河,而中俄糾紛,也多由這條河而起。順治七年,有一個叫哈巴羅夫的俄羅斯軍官,帶著138名士兵組成的先遣軍,進入黑龍江流域,並且給順治皇帝上了一份國書,內容荒誕不經,以老虎吃天的口w n寫到,「……要博格達汗率領他的氏族、部落和全體的人,接受全俄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維奇大公的統治,永遠做奴隸。……博格達汗本人和他的同族,應當向沙皇進攻金銀,寶石和刺繡織物,如果博格達汗率領他的氏族和全體人員服從全俄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維奇大公的統治的統治,沙皇將派軍隊來保護他們。」

「……如果博格達汗率領他的氏族和全體人員不服從沙皇,不向沙皇ji o納實物和ji o出人質,那麼,耶羅非(就是哈巴羅夫本人)應當率領服役人員和漁獵人員去秘密的用戰爭鎮壓他們。……把他們統統殺死、絞死、毀滅掉。打到最後,把他們的妻子、兒nv抓起來做俘虜,如果這些沒有ji o納實物的人都服從了沙皇,那麼就讓這些人按照他們的宗教信仰宣誓,要他們一個一個的發誓,接受沙皇的統治,處于終身納實物稅的奴隸地位,保證他本人和他統治下的人年年ji o納實物稅。」

僅憑140余人的小軍隊,居然向擁有著一千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數千萬計人口的泱泱大國的國君宣戰,這似乎是痴人說夢一般的文字,居然也就是真實歷史中的真實故事。從順治皇帝以下,對這樣一份文字自然不會理睬,這並不是存在著懼怕或者無力與沙俄兵戎相見的心里和軍事實力,而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國內政局未穩等其他因素。

哈巴羅夫以為中國人怕了他,依仗著先進的作戰武器,在黑龍江流域做盡了壞事,甚至以人r u為食,罪行令人發指,一直到康熙二十一年,沙俄人的軍事據點已沿黑龍江一直修到入海口,中國方面認為,關外和沙俄接壤的領土問題,已經到了不能不斷然處置的時候了。

于是,從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首批開赴黑龍江的1000名清軍,在名將薩布素的帶領下進抵璦琿城,與俄軍正面對峙。俄軍慌lu n之下,謠言四起,有的說,中國派來了9000人,帶著可以吃20年的食物;有的說,清軍有15,000人攻打雅克薩,更多的人攻打尼布楚;還有人說,有15,000人開向雅克薩,25,000人開向尼布楚,還有一萬人從水路到來。這五萬人帶著可供3年之用的物資。

謠言滿天飛,沙俄方面lu n了手腳,清軍乘勢而動,不到半年的時間(截止康熙二十三年初),全部黑龍江流域,包括各支流內俄羅斯侵略軍多年經營的據點被盡數拔除,俄羅斯人第一次嘗到了毀滅x ng打擊的滋味

之後的事情就簡單了,雙方坐下來,開始在談判桌上解決彼此爭端,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的內容是很容易查到的,不綴)。

這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條約》,換來了黑龍江流域一個半多世紀的和平年月,但對于沙俄方面來說,孜孜以求的,或者說,于《尼布楚條約》中始終不能認可的一款,就是未能爭取到在黑龍江江面上自由航行的權利——早在彼得大帝的時候,俄國政f 曾經就‘俄國應具有哪些必不可少的海岸據點’展開討論,其中,黑龍江作為第一層次的戰略要沖,就被提到了台面上;後來的葉卡捷琳娜二世也力主佔領黑龍江。她說,「如果阿穆爾河作為一條能往堪察加運送糧食的方便道路而為我所利用的話,那麼佔有這條河流,對我們極為重要。」

沙俄的歷史學家米勒在1741年更是直言不諱的指出,「尼布楚條約的不利之處是沒有使俄國取得阿穆爾河的自由航行權。」

嘉慶四年,一些俄國商人仿效東印度公司,成立了一家俄美公司,並取得了掠奪阿留申群島和沙俄在北美洲資源的壟斷權,這個公司的目標是︰將包括加利福尼亞的北美洲西海岸、夏威夷、庫頁島南部、以及阿穆爾河河口進一步作為俄國的殖民地,加上俄國已有的堪察加、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使俄國成為北太平洋的霸主。

但其中有一個極大的問題︰沙俄在堪察加和北太平洋的這些新殖民地與俄國本土之間的路程遙遠,而最讓人頭疼的,莫過于漫長而艱難的西伯利亞運輸線,外興安嶺以北的陸路布滿峻峭的山脈,橫斷峽谷、大片大片的荒蕪土地和凍土苔原,從雅庫茨克通向鄂霍茨克之間的數千公里路程,就是鋪設最原始粗陋的羊腸小路也無法直接通達,致使用牲畜馱運一普特(普特是沙皇時期的重量單位,一普特是千克)糧食的運價高達十五盧布——這是俄國商人不能接受的。

除此之外,另外有兩方面的制約因素,導致了俄國在對于黑龍江的問題上,始終未能下大力氣加以探查和整理。第一是在雍正五年的七月十五日和同年的九月初七日,中俄兩國分別簽署了《布連斯奇界約》和《恰克圖界約》,後者更附帶了一份《喀爾喀會議通商訂約》,使得兩國陸上的邊境貿易成為可能;等到了乾隆五十七年,雙方重新修訂了《恰克圖市約》。進一步加強了兩國邊境貿易的正常行進(以上幾份條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下載來看。在筆者看來,到嘉慶年之前,中俄兩國的邦ji o,還算是比較正常,而且是合乎兩國利益的。關于這兩份合約,後文還會有詳細的說明)。

因為這些條約的簽訂,俄羅斯商人大發橫財,到遠東去,和中國人做生意,成為了時髦、又有大把利潤可圖的好事,舉國欣然之下,自然的,再要派人、撥款,甚至冒著違反兩國公約、得罪中國政f 的代價,勘察黑龍江,就是很不合時宜的舉動了。而那些在伊爾庫茨克和恰克圖獲得滾滾財源的商人們,生怕惹怒了中國人,導致對方關閉恰克圖市場,便大肆宣揚,說阿穆爾河不利于航行的種種言論,政f 無奈,只好中止。

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比較可笑了。一直到尼古拉一世登基之前,俄國人始終n ng不清楚,黑龍江是不是有出海口的一條河?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前後,俄國人的大量檔案資料也沒有明確說明,阿穆爾河的通航情況和各段河道的數據,乾隆四十八年、五十八年,分別有法國航海家拉比魯茲和英國航海家布勞頓的兩次勘察結果如出一轍,得出的結論都是︰薩哈林(就是庫頁島)不是島嶼,而是半島;阿穆爾河河口向北沒有暢通的入海口。因為這樣的勘察結果,阿穆爾河作為通往堪察加水路的經濟價值就大幅降低了(一直到道光十年,中俄兩國于彼此的了解和研究都少得令人咋舌,這一部分內容,詳見後文)。

一直到道光二十二年,清朝和英國簽訂《江寧條約》之後,沿海各省開放通商口子,使得恰克圖的經濟意義被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皇尼古拉一世連續派人在道光二十三年和二十六年,兩度勘察黑龍江,得出的結果是讓人很失望的——黑龍江沒有出海口,對于俄羅斯沒有很大的戰略意義。尼古拉一世的失望可以想見,但染指中國內河的動作,又再一次被束之高閣了。

這種情況一直到新上任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沙維耶夫到達任內,才有了徹底的改變——這是一個年級只有38雖,xi ng中充滿了y 望和野心的政治投機客——在沒有請示沙俄政f 同意的情況下,s 自派出水陸兩條探索隊伍,準備對黑龍江進行一次徹底而細致的考察。後來還是俄國政f 擔心此舉j 怒中國人,緊急叫停了陸上勘探隊,而水面的查勘,在俄皇半推半就之下,終于成行了。

經過探查發現,之前一直認為是薩哈林半島的地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深約‘五俄丈(一俄丈大約是2.134米)’的河面。于是,薩哈林不是半島而黑龍江也並不是為泥沙淤積住河口的最終結論產生了。從此,黑龍江作為一條能把東西伯利亞的自然資源運往太平洋的唯一航道的特殊意義,使得沙皇將佔領此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這之後,穆沙維耶夫給沙皇寫了一封信——穆沙維耶夫或者是一個政治投機者,但並不是騙子,在給沙皇的信中,他糾正了一個自彼得大帝以來的‘某些誤解’的觀點,他說,「有人說什麼阿穆爾河是從俄國割讓出去的,這種指責實在不能令人容忍,因此我認為自己有義務予以反駁。整個阿穆爾河從來也未屬于我國,也不屬于中國,迄今它尚未被任何人所佔領,但中國人早已經在這些地方游逛——所有這些情況,我個人是知道的。」

而以上種種,身處黑龍江將軍高位的常青居然絲毫不知道

穆沙維耶夫信奉的法則只有一條︰需要沒有法律一切以需要為轉移。

在探知黑龍江的完整數據之後,上書沙皇,開始了快速和大膽的整軍備戰,從咸豐三年起,他統計了當時可供整編的所有哥薩克人,其中包括俄羅斯哥薩克七千人;布里亞特哥薩克一萬兩千人,而且擬定了可供補充的哥薩克人,包括一整個哥薩克邊防軍,外貝加爾哥薩克城防團;所有異族團還有外貝加爾地區所有的村鎮哥薩克。整個的外貝加爾地區,都給他變成了一座軍營,凡能作戰者,都是士兵。

到咸豐四年,外貝加爾哥薩克軍已經擴充到48,169人,由十個騎兵團和兩個騎炮兵營組成,這已經是一支擁有相當實力的作戰軍團了。

人有千算,天有一算,正當穆沙維耶夫志得意滿,意圖在遠東地區建立自己的豐功偉業的時候,有一個很壞的消息傳來︰俄國意圖經營巴爾干的行動開始,為了奪取黑海海峽,和土耳其發生了戰爭,咸豐三年的十月,俄、土戰爭在多瑙河、黑海和高加索地區同時打響。在黑海沿岸的西諾普一戰,納西莫夫率領的俄國海軍大敗土耳其艦隊,幾乎徹底消滅了對方,b 使一直隱藏在幕後的英法兩國正式參戰——這就是所謂的克里米亞戰爭。

戰斗進行的相當j 烈,咸豐四年的九月,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的決斗中圍困了俄軍固守的賽事斯托b 爾要塞,持續了一年的攻防之後,要塞終于被攻破,伺候,戰局日益j 烈,俄國終于戰敗,並于咸豐六年簽訂了巴黎合約。

戰爭結束之後,俄皇有意以東進的榮耀來彌補西線戰事失利帶來的惡劣影響,但怎麼也沒有料到,一個很壞很壞的消息傳來︰在西線戰場上面對本**隊勢如破竹的聯軍百戰之師,面對一直以來,都是懦弱無力的代名詞的中國人時,居然在這麼短的時間里,就盡數折戟沉沙在中國的內陸地區了

新上台的俄皇亞歷山大二世終究是年輕人,嚇得收起了如意算盤,而且給穆沙維耶夫下達了嚴厲的通牒,讓他一切以克制為尚,沒有接到聖彼得堡的命令,斷然不可在阿穆爾河一線流域,和中方發生任何規模的接觸的摩擦,否則的話,一切後果,由他自己承擔。

因為有這樣嚴厲的指令,穆沙維耶夫又氣又惱,又加以其他的一些原因(這一部分內容詳見後文),便以自己身體不適,需要養病為由,把總督的差事暫時ji o卸給自己的副手,一個名叫涅維爾思科依的海軍少將(他就是帶船隊最後一次勘察黑龍江,並繪制了詳細的水文、航道圖紙的俄國將領),自己轉而到歐洲養病去了。

少了這個東侵巨魁的興風作l ng,中國的東北安寧了幾年,但在不久之後,因為國際形勢的日趨變化,使俄國第二次把目光投注到了自己的近鄰身上。這要從滑鐵盧之戰結束後說起了。

拿破侖征俄,亞歷山大一世實行焦土政策,讓拿破侖為軍隊給養傷透了腦筋,最後因為抵抗不住俄國冬天的寒冷和傷病等其他原因,只能倉皇而退,進攻時率領的近六十萬法軍部隊(實際上也是多國聯軍),隨他退過涅曼河時,已經只剩下了三萬多人。

亞歷山大一世不顧群臣的反對意見,帶兵餃尾而來,並且與普魯士和奧地利聯合起來,大敗法軍于萊比錫的‘民族之戰’一役,俄皇的聲望如日中天,成為超越法國的歐洲第一軍事強國。而在亞歷山大一世的指導下簽訂的條約,顯示出了俄皇在歐洲事務中的影響力和居于領導地位已經達到了最高峰——這引起了英國和奧地利的不滿和警覺,為日後幾方之間關系的徹底破裂,埋下了伏筆。

由于b 蘭問題和薩克森問題引起的沖突,維也納會議實際成為用以阻止俄國進一步干預歐洲事務的工具,而不再是一個把全部j ng力用于重新劃定歐洲的國界,以及設法遏制**的法國的會議,而為了對付俄普聯合陣線(關于這一段歐洲各方勢力犬牙ji o錯,彼此博弈的內容,詳見後文),英國、奧地利和法國s 下里簽訂了一份實際上為軍事同盟的協議,後來,漢諾威、巴伐利亞和黑森也參加了。但沖突並未如意料中的發生,因為俄皇也接受了這一份協議。

維也納制定的協議,給俄國帶來了極為有利的外ji o地位,他被公認為大陸的頭號軍事強國,獲得對b 蘭的統治權,使它的軍隊處于對維也納和柏林的攻擊範圍之內,而中歐以普魯士、奧地利帝國和各小邦的第三德意志,也給他的西部邊界,提供了一大保障。

在這之後,雖然國與國之間仍然會有一些小的摩擦,但終究不礙大局,一直到克里米亞戰爭。這場戰爭的起因,一言以蔽之︰俄國沒有海上優勢,所以凡是允許英法聯合艦隊自由進入黑海的辦法,對它都是有害和不能接受的。

而實際上,在1856年簽署的巴黎合約中,有關黑海非軍事化的條款,也是最為俄國國內輿論憤慨不平的一部分內容了。在這段內容中,俄土兩國都不得在黑海沿岸保持戰艦和兵工廠,當然,黑海兩海峽繼續禁止任何國籍的軍艦同行,但各大國的商船卻是可以自由通過的。在俄國人看來,這些條款直接損害了俄國的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這份被迫通過的條款,對于俄國後來的外ji o政策起了過分重大的作用,事實上,沖破這些條款的束縛,也成為1870以前,俄國對外關系中至為重要的問題。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