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 第一卷 第113節 借勢生威(5)

作者 ︰ 嵩山坳

心中苦笑著,皇帝提筆寫到,「朕思翁心存、湯金釗等,若果擅作威福,曾國藩必不敢為此奏,今既有此奏,則該二臣並無聲勢能鉗制采可知,此國家之祥也。大臣任大責重,原不能免人指摘,聞過則喜,古人所尚。」

「……若有幾微芥蒂于胸臆間,則非大臣之度也。大學士翁心存,親族甚眾,因而登士籍者亦多,今一經察議,人知謹飭,轉于心存有益,今見此奏,益當自勉,至于職掌太多,如有可減,侯朕裁定。」

寫完看看,皇帝心中暗自無奈,這樣的朱批文字,不過是自己、曾國藩、翁心存幾個人彼此心照而已。

同時,皇帝還極為罕見的,賜詩一首,這在咸豐朝以來,還是第一次!詩文是這樣寫的︰職曰天職位天位,君臣同是任勞人,休哉元老勤宣久,允矣予心體恤頻;潞國十朝事勘例,汾陽廿四考非倫,勖茲百爾應知勸,莫羨東門祖道輪。

在詩文的下面,還有一句話,同樣是朱批文字,「御制詩一章,以勸有位。」

上諭文字是交內閣明發的,多有溢美之詞,一開頭說翁心存,‘兩朝老臣,襄贊宣猷,敬慎素著,朕屢加曲體,降旨令其不必向早入朝,而大學士日值內廷,寒暑罔間,今年幾古稀,于承旨時,朕見其容貌稍覺清減,深為不忍。’

這段話體恤老臣,情見乎詞,但下面的話,似乎就有點輕薄了,‘夫以尊彝重器,先代所傳,尚乎珍惜愛護’,等若是將翁心存當做老古董來看待。

在皇上刪改過的上諭中,特別標明,這段話不可漏掉,曾國藩心中明知道這十幾個字未必是什麼好話,也不敢違旨,讓王文韶照實而錄,接下來便是轉筆,‘況,大學士自皇考時倚任綸扉,歷有年所,朕御極以來,弼亮寅工,久遠一致,實乃勤勞宣力之大臣,福履所綏,允為國家祥瑞。’

「…………」

王文韶寫旨以畢,呈進軍機處直廬,載垣不提,文祥終究是後進,翁心存不在,孫瑞珍就是首輔,他卻皮笑肉不笑的擺擺手,示意他直接交給曾國藩。

曾國藩也不推搪,取過來看看,心中酸楚難言︰‘允為國家祥瑞’一句,是說他福祿壽考,為國家的瑞征,再配以勤勞宣力四字,無異明白暗示,翁心存不過是福氣好,恩澤厚而已,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相業。

認真想想,皇帝的話倒也並非是虛妄之詞,只是,老師多年宦海,最後落得君父有這樣的評價,怎麼說都是一件讓人覺得遺憾而難過的事情。

曾國藩嘆了口氣,接著再看。他在軍機處入值有年,皇帝的脾性很清楚,京外奏折不提,京中的一些明發詔諭,已經很少有御筆親書,而且是這樣的長篇大論的文字了,上諭中對于翁心存請旨離京而去的要求,皇上似乎認為他沒有回歸鄉里的必要,先說,‘大學士紹休世緒,常在京邸,今子孫繞膝,良足娛情,原不必以林泉為樂。’

這是說翁心存想回故鄉,不外兩條原因,一則是由于少年游玩之地,魂牽夢繞;或者是子孫居鄉,不能自己。而翁心存這兩條都佔不到——他幼年時候就在京中讀書,中士之後,更是常在帝都,子孫也都是在身邊,故而理由都不存在。

接下來又說,倘若翁心存真是以林泉為樂的話,則‘城內郊外,皆有賜第,可隨意安居,從容幾仗,頤養天和,長承幄澤,副朕善待耆俊之意。’

不過,上諭中有‘見其容貌稍覺清減,深為不忍’的話,也要拿出一個處置之道,「考之史冊,如宋文彥博十日一至都堂議事,節勞憂老,古有成模。」

宋朝的時候,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長官議事之處,名為都堂,這里是以之比作軍機處,上諭中交待得很清楚,‘著翁心存十余日一入內廷,以備顧問。’

在上諭的最後,皇帝寫到,‘且令中外大臣,共知國家優崇元老,恩禮兼隆,而臣子無可已之,自應鞠躬盡瘁,以承受殊恩,俾有所勸勉,亦知安心盡職。’

最後這段話,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有期勉翁心存為朝臣做一個榜樣之意,但反過來想一想,也可以看做是皇帝的警告︰這些話反過來都是可以作為罪狀的!

曾國藩有點搞不明白,翁心存既然已經當面承旨,不再提及告老還鄉的事情,皇帝為什麼始終還是不肯放過呢?左右想不明白,把上諭向外一遞,「行文交內閣,明發吧。」

上諭文字是交內閣明發的,多有溢美之詞,一開頭說翁心存,‘兩朝老臣,襄贊宣猷,敬慎素著,朕屢加曲體,降旨令其不必向早入朝,而大學士日值內廷,寒暑罔間,今年幾古稀,于承旨時,朕見其容貌稍覺清減,深為不忍。’

這段話體恤老臣,情見乎詞,但下面的話,似乎就有點輕薄了,‘夫以尊彝重器,先代所傳,尚乎珍惜愛護’,等若是將翁心存當做老古董來看待。

在皇上刪改過的上諭中,特別標明,這段話不可漏掉,曾國藩心中明知道這十幾個字未必是什麼好話,也不敢違旨,讓王文韶照實而錄,接下來便是轉筆,‘況,大學士自皇考時倚任綸扉,歷有年所,朕御極以來,弼亮寅工,久遠一致,實乃勤勞宣力之大臣,福履所綏,允為國家祥瑞。’

「…………」

除卻明發的上諭之外,另有一份謄錄寫好,命御前侍衛到翁府傳旨,種種規制完畢之後,翁心存捧讀聖旨和皇上御筆的詩文,認真的看了半天,問過府而來的曾國藩,「這份詩文,是皇上的親筆?」

「是。」曾國藩答說,「皇上特別交代,這首詩連同上諭文字一起,齎送到府。」

「我也看得出來,不通之處仍在,足證為原作。」

品評皇帝不通,雖明知是不妨事的,亦不宜出口,曾國藩抿抿嘴唇,沉默不語,暗示為一種規勸。

「滌生,你看這一句︰‘莫羨東門祖道輪’,難道連羨慕都不行了嗎?」

听翁心存咬文嚼字,足見對這首詩很在意,曾國藩斟酌著語句,出言很謹慎了,「我想,這個羨字沒有什麼特別的深意,這里要用仄,羨字去聲,讀得響。」

「皇上的詩,也用得著講聲調嗎?」

「爹。」翁同書也覺得需要勸阻,這樣的話傳到皇帝耳朵中去,如何了局?所以在一邊為皇帝辯護說道,「前一陣子,皇上還特意到南書房要過趙秋谷的聲調譜來著。」

「好,不談這一句了,滌生,我問你。」翁心存的臉色有點發紅,「汾陽廿四考非倫,是用的什麼典故?」

‘……汾陽……’一句用的是平定安祿山之亂的汾陽王郭子儀的典故,他當年久任中書令,歷經二十四次考績,以年資而計算的話,翁心存道光二十年任大學士揆席(也可以算作是拜相),不能算做是‘非倫’;所以言者,是彼此相業不同。郭子儀身系唐室安危二十余年,這一點是翁心存怎麼也比不上的。

曾國藩當然明白,翁同書也清楚,只是這樣的話如何能夠出口?當下再做勸慰,「老師又何必看得這麼認真?」

「不,要弄清楚。因為皇上雖然詩文極少,但正因為少,所以每每另有深意,我非得弄清楚不可。」

這樣的話曾國藩沒辦法接口,他也不清楚皇帝是不是措辭不當,只好保持沉默。

翁心存只覺得額頭上的血脈突突跳動,一陣陣覺得心悸,臉色也不是很好看了。翁同書在一邊看見,嚇了一跳,「爹,您不舒服?來人,來人!快點找郎中來,老爺不舒服!」

好一番雞飛狗跳牆之後,從同仁堂請來的大夫留下藥方,由翁同書陪著出了府門,再轉回房中,翁心存的咳嗽已經止住了,「你和滌生在這里,我有幾句擱在心里的話,不吐出來,只怕日後真要帶到地下去了。」他看看左右說,「叫大家都出去。」

翁心存原配早喪,身邊只有兩個姨太太伺候,听老爺吩咐,眾人不敢不听,帶著丫鬟、下人回避出去,翁同書親自查看一遍,確認絕無隔牆之耳,又回到書房,端一把椅子放在他的左首,這是為曾國藩預備的;自己取了一把小板凳,坐在父親右腿邊,這樣離得近了,他說話也可以省點力氣。

「我原本想照滌生所說,行以退為進之法,顏廁身廟堂。皇上若是準了呢,自然是極好,我也可以偷得浮生一朝閑,享一享含飴弄孫之樂;若是不準,也沒什麼。少小離家,故鄉的一切,早已經漸次遠去,便是埋骨京師,也不為異鄉之鬼。」

翁同書听著心中一酸,「爹,您別這樣說話,您的年紀還不是很大,春秋還長著呢。」

翁心存里也不理兒子勸慰的話,「現在看來,滌生昨天的話很是,皇上著意進取,有心借這一次的事情,整肅朝局。照這樣的情勢來看,想終老龍眠,必成妄想!」他停了一下,看一子一門生只是用期待的眼神望著自己,卻不發問,便繼續說道,「這話何以言之?長途跋涉,就算安然到家,可是涉歷江河,雖無風濤之險,而方寸之間,不能無風濤之憂——你們現在年紀還輕,不能體會我的心境,等到二十年後,就會知道了。」

「老師的話是不是說,憚于遠行?」

「是的。不過這憚與不憚,不可執一而論。所謂境由心造,心中思念徜徉林下之樂的時候,不憚冒險,倘或到了我已經覺得可以安身立命之處,再叫我入職廟堂,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了。」

「老師的意思是說,一旦悠閑下來,就憚于入朝供職了?」

「是啊,我所顧慮的,就是這一點。」翁心存說,「皇上著我十日一入朝,以備顧問,你們想想,十數日不見,朝局內情一無所知,皇上一旦問起來,老夫半點也答不上來,一次兩次尚可,時日、次數多了,恐又要生出事端。」

這話翁同書不大听得明白,曾國藩卻是懂的︰能夠由軍機處奏報到御前,和皇帝共同謀劃解決的,都是國之大政,軍機處的幾大員贊襄綸扉,表面上看起來榮寵無雙,實際上真真正正是伴君如伴虎,更不用提還有一個孫瑞珍,為南北紛爭,去之唯恐不快?要是在皇上面前多方砌詞攻訐,次數少了還不必怕,次數多了,再加以翁心存年紀老邁,勢必引起皇帝的反感!

想到這里,曾國藩忽然想起當年在穆彰阿府中,和自己談及的重臣、寵臣之說!渾身打了個冷戰——直到這時候,他才大約的明白,穆彰阿話中的涵義。

「滌生,你怎麼了?」

曾國藩苦笑著說道,「學生想起當年的一件事來……」他強自回憶著,把穆彰阿和自己說過的話復述了一遍,最後說道,「學生想,身為人臣者,助君父成就千秋令名,使自己有一番青史榮光,固然是應有之義,但這其中種種分毫差別,也是只有個中人,方能領悟啊。」

翁心存慨然點頭,「說得是,見得透徹!」他說,「可惜,穆鶴舫也算人才難得,……」

「爹,已經不在的人了,說他作甚?」

「你懂什麼?」翁心存瞪了一眼兒子,‘穆鶴舫縱有不是,也是為先皇高年,不忍陳拂逆之事,要說全然是為了包庇,怕是連皇上也聖心不肯認同的。」

「老師這話說的是。學生也以為,穆相去朝,多為新君有意振作——凡此種種,只看其後數年間,皇上對他一直關愛有加,也可以看得出來。」

「皇上此番動怒,不惜掀起波浪,也要一究到底,你們以為,只是為了家奴不法,驚擾到了聖駕了嗎?」翁心存苦笑搖頭,「不是的,這只是為了我等都已經卷入黨爭的漩渦!」

「……黨爭之下,雖有榮寵無雙,卻也是暗藏禍端。這句話,你們一定要記住。」

「是,」曾國藩和翁同書同聲答應。

「我的話到此為止,」翁心存說,「從明天起,我一個月進宮三趟,一切听其自然——你們,也好自為之吧。」

于是,翁心存就不常到園子中來了,軍機處名為六人,實際上只得五個,而朝臣眼見皇帝于黨派紛爭絲毫不留情面,也各自選擇了偃旗息鼓,「……山西盜賣官倉儲糧一案,已經潘祖蔭、肅順、朱光第、彭玉麟等人審清問明,除犯案官員,各有所懲之外,省內糧戶合計十六家,皆經巡撫衙門下令關門停業,待刑部定讞之後,方可擇日再開。」

「商賈天性就是貪圖利益。也不想想,朕登基以來,于商民百業,難道還不夠寬仁嗎?行事之間只顧自家,全然不管朝廷用度,百姓死活!這樣的商鋪,不必再有存在的必要。軍機處廷寄肅順、潘祖蔭幾個人,告訴他們,以上十六家糧商,全部關張,不允許再在省內有經營之權。」

翁心存不在,孫瑞珍也便成了首輔軍機大臣,聞言楞了一下,「皇上,商戶行止,固然有可究詰處,但若是全數關閉,臣只恐商戶中有眾多百姓,失去所業之下,心中怨懟啊?」

「怨懟什麼?怨懟也是怨懟自己家的主子,做事全然不經大腦,明知道是朝廷官倉正用糧米,居然也敢接手?」皇帝白了孫瑞珍一眼,對他的奏答大為不滿,「同時明發各省,日後再有這樣的事情出現,不但犯官要問罪,就是那些插手其間,只考慮自家營生,而不去管,也不過問糧米由來是否正當合法的商家,也一並照此處置。」

他停了一下,又說道,「你們記住,買賣兩造,孰是孰非,從來都是很難分得清楚的,京、外這麼多的事情,也沒有那麼多是精力听他們打這些口舌官司。與其浪費時日,糾纏其中,還不如以斷然手段,一概處置。」

曾國藩心中很不以皇帝的話為然,正要想辦法勸解幾句,只听閻敬銘在一邊踫頭答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皇上的話,正是應了亞聖的治國之方。臣感佩莫名。」

皇帝滿意的笑了,「潘祖蔭、肅順幾個,這一次的差事做得不錯,明發,著潘祖蔭回京供職,肅順嘛,真除吧。」

「喳。」

「還有,」皇帝繼續說道,「山西省內十六家商戶,一概將家產抄沒充公,所有案中人等,盡數拿到京中來,由刑部問罪待堪。」

曾國藩踫頭答應下來,隨即出聲問道,「那,皇上,以上商戶各家所掌的買賣店鋪,並所有雇員,該如何處置呢?」

皇帝翻了個大大的白眼兒,似乎認為曾國藩把這樣的問題拋出來讓自己解釋,是一件很失禮的事情,其實他知道,曾國藩這樣做,也是在委婉的向自己表示規勸,「店鋪就地賤賣,雇員嘛,若是新接手的主人願意收留就收留,不願收留的,讓他們各自謀生路去!」

他冷笑了幾聲,「這樣的事情還用得著朕來替他們過問嗎?」

曾國藩臉一紅,恭恭敬敬的踫下頭去,「是,臣都記下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