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 第一卷 第92節 巧言解惑

作者 ︰ 嵩山坳

回憶起廟堂奏對不利,真讓翁心存有觸景驚心之感。以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之尊,為皇上品評為︰「‘為那些胥吏玩弄于股掌之上’」之語,這無論如何不能不視為失寵的明顯征兆。而惶恐的,又不止是翁心存一個人,在熟悉政局的人看來,要倒霉的,怕也未必只是翁心存一個人。

退值回到位于西城元帥胡同的府中,翁心存的神色很是難看,便是下人請安的時候,也無暇理會,只是坐在正堂的安樂椅上,一袋一袋的吸著水煙。心中思考著今天廟堂上面君時候的奏答,老人心中很是懊悔,不合就是在這個時候,門外傳來陣陣歡笑聲︰「外面在吵什麼?」

「父親,是兒子回來了。」說著話,翁同龢緊趕幾步沖進廳堂︰「給父親大人請安。」

「你慌亂什麼?」翁心存心中郁結,看兒子也覺得不順眼起來︰「你總算是小有微才,上一年在省內得中,怎麼,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嗎?」

翁心存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同書,道光二十年選庶吉士,一年散館,任職安徽太廣道;次子音保,早殤;三子同爵,出肆;四子就是同龢,字叔平,為人聰穎有才,道光二十九的時候,經考試成為拔貢。

拔貢是科考年代一種非常特殊和巨大的榮耀,每逢‘酉年’選拔一次,是在科考之後,由各省學政選拔,共分為兩場,即日交卷。第一場考試四書文兩篇,經文一首;第二場試論一篇,策題一道,判一條,五言八韻詩一首。較之鄉試僅僅考試四書文,五經文,及試貼詩更為繁重。而且除卻文字之外,猶重書法,此一節又與殿試無異。

因為這些的因素,所以‘拔貢’比之會試、殿試倫元還要來得名貴。都說是三年出一個狀元,而十二年才出一個拔貢。此言雖是玩笑之語,但是有不通的翰林,卻無不通的拔貢確是實情。而翁同龢就是這樣的一個拔貢。

拔貢也算正途出身,等到京中復試完畢,一、二等授職七品小京官或者知縣之職。不過翰林院畢竟是儲才之所,除非年齡很大,急于出仕,否則的話仍會赴闈,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不過翁同龢從家鄉趕到北京,卻不是為參加闈試(這里介紹一下。翁同龢的拔貢是在江蘇省獲得,雖然這也算是正途出身,但是獲得這項榮譽的學子仍舊只是秀才功名),而是為了探望父親。

到了京中,一面在父親的教誨下讀書,一邊課佷讀書。他有三個佷子,都是大哥翁同書之子,長子叫曾文,字紱卿,比他這個四叔只小幾歲,從小一起在書房讀書,名為叔佷,實際便如兄弟一般;老二叫曾源,字仲淵,從小有癲癇之癥,不過幼承庭訓,也是詩畫全才;還有一個是老三,叫曾桂,年紀還很小,暫時不必說。

翁同龢居家無事,每天讀書之外,就是拜訪同鄉、好友。今天出門是去攜妻子探望岳父湯修去了。湯修是浙江蕭山人,以白身立世,沒有任何的功名。不過他的父親卻是很有名︰嘉慶四年的翰林,官至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現在已經致仕的湯金釗。

湯金釗是道光二年的會試座師之一——翁心存就是這一科的進士之一——等于是翁心存的老師,按照這樣的關系計算起來的話,翁心存和湯修也有著兄弟之誼,以此淵源,湯翁兩家聯姻,這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了。

翁同龢進門就挨了老父劈頭的一頓訓斥,心中不明所以,呆呆的站在那里,看老人的火氣消退了一點,這才說道︰「父親,有客到了。」

「哦?是誰啊?」

「英和公。」

翁心存趕忙站了起來︰「怎麼不早說?」幾步迎到堂口,果然,孫瑞珍正從轎子中鑽出身來,還穿著一身官服,向對方拱手示意︰「銘公,來得魯莽,還請原宥則個啊。」

「哪里,哪里!」翁心存立刻笑逐顏開的一拱手︰「請,英公請堂上敘話。」又趕忙吩咐听差︰「去,把孫大人的衣包取來。」

孫瑞珍是山東濟寧人,在嘉道年間,可稱得上是北方豪門士族第一大家,孫瑞珍不提,他的父親孫玉庭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他的佷子孫毓溎是道光二十四年的狀元,也可謂是一門盡簪纓!響當當的詩書傳家。

孫瑞珍和翁心存一朝為官,又同是尚書,彼此的關系走得相當的近,這一次孫瑞珍貿然過府,自然也是有事而來。

換過便裝,翁心存命人在西屋準備煙盤——孫瑞珍有煙癮,總要吸飽了才能夠打開話題,他自己雖然沒有這樣的癖好,但是兩個人能夠並頭隔著熒熒一火說話,交情也就更有不同。

掀開西屋的門簾,就看見紅木炕床上。擺著一副煙盤,一個長辮子,水蛇腰的丫頭剛點起一盞明晃晃的太谷燈︰「請!」翁心存指著炕床上首說。

孫瑞珍也不客氣,在丫鬟的服侍下月兌下靴子,躺倒上首︰「銘公,您也來陪我躺一躺。」

翁心存含笑點頭,在下首躺了下去。那個俏伶伶的丫頭,馬上走過來捧住他的腳,月兌下靴子,拉一張方凳把他的雙足擱好,接著拿床毯子為他圍住下半身。

另有個丫頭已經端來了四個小小的果碟子,兩把極精致的小茶壺。在煙盤上放好,隨即使坐在小凳子上打煙。裝好一筒黃、松、高的煙泡,把那支瓖翠的象牙煙槍往孫瑞珍唇邊送了過來。

孫瑞珍當仁不讓,一口氣把煙抽完,拿起滾燙的茶壺喝了一口,再拈一粒松子糖塞在嘴里,然後慢慢從鼻孔噴著煙,閉上眼楮,顯得飄飄欲仙似的︰「人言為官三代,穿衣吃飯。嘿!誠是不虛啊。」

翁心存端起小茶壺也喝了一口,翻身坐起,揮揮手讓幾個丫鬟下去,這才低聲問道︰「英公,今日過府,可是有什麼見教嗎?」

孫瑞珍慢悠悠的坐起身子,似乎很是奇怪對方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銘公,這番話倒應該是我問您才是的吧?今天在廟堂之上,……」

看他雖是一副雍容神態,卻語出輕佻,翁心存心中不喜,不過在這樣的時刻他能過府探望,倒是也應該感念,沉吟了一下,他問道︰「英公,老夫之事,可有什麼消息嗎?」

「此事議論者甚多,看法嘛,也大致相同,都說是曾滌生搞的鬼。」

翁心存也曾經仔細想過,自問沒有什麼對不起曾國藩的地方啊?他入部視事之後,自己知道他帝眷正隆,公事上幾乎一概不管,便是底下人有事找到自己,都知會他們去請示曾大人,想想並沒有得罪他啊!何以出此落井下石,砸得人頭破血流的毒手?

心里想著,嘴上訥訥的問了一句︰「他也是……,理學之士,這等不與人為善,卻是為何?怕也是懸測之詞,不足為憑吧?」

孫瑞珍心中苦笑︰翁心存真正是忠厚得糊涂了!旁的不論,只是這侍郎、尚書二字之差,難道還不足矣嗎?話當然不能這樣說,只是搖頭一笑,又拿起了茶壺。

翁心存遲疑了一下,好一會才開口︰「英公,你能不能助我一臂?」

「是何事?」孫瑞珍問,「只愁力薄,不能為公之助。」

「此事非勞英公鼎力不可,他人無用。」翁心存放低了聲音,「你跟曾滌生有數年同僚之誼,上年又曾經一起赴江寧辦差,說來關系匪淺,可共機密……」

孫瑞珍有些發愣,他了解對方的言外之意,是要他到曾國藩那里去做一次‘探子’。這個要求頗出他的意外,但仔細想一想,易地而處,自己也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這確是個‘舍我其誰’,別人干不了的任務。當下斟酌著點點頭︰「同舟共濟,我自不憚此行,但有什麼成就,卻不敢說。」

「偏勞,偏勞!」翁心存連連拱手,「此事還望縝密。」

「老夫曉得的。」

看書的同時,不要忘記投票啊!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