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 第一卷 第14節荒唐貝勒(1)

作者 ︰ 嵩山坳

第14節荒唐貝勒(1)

九月初二日,皇帝離開山東威海,從陸路北上返京,「臣這一次隨皇上巡視各省,並海軍學院,所行獲益良多,我大清生員求學踴躍,報國之情高漲,皆是皇上聖意英明所在,臣等不勝感服之外,皆以為,海軍學院應如各省所建大學一般,于其他沿海諸省,另行肇建,以收皇上在威海所言︰在我大清行省之內,多多招收生員,使之有從量變到質變的基礎之能是。為日後有更多海軍將領、操船駕駛之輩出,打下基礎。」

「這樣的事情,朕想,還沒有如斯之亟。不過,許乃釗的話並非無理,所以,我們不如變通一下。在各省的大學中,成立海事專業課程,生員求學數載之後,仿效海軍學院成例,派員出國留學,更精進一步,使日後能夠有論鑒相輔之得,你們以為這樣怎麼樣?」

「皇上聖明,臣等附議。」

「阿瑪,兒子倒以為,派生員出國,固然是精進學業無尚良法,但恐孩子們目迷五色,日後忘卻家國根本,阿瑪不可不防啊?」載在一邊忽然說道。

皇帝抬起頭來,望著兒子,「那你說,該當如何未雨綢繆呢?」

載看父親眼神發亮,唇邊隱含笑意,但那笑容怎麼看都是不祥之兆,哪敢多說?噗通一聲跪倒,「這……只是兒子胡亂想的。所言昏悖,請皇阿瑪恕罪。」

「真是笑話」果然,皇帝的心情給兒子的話攪合了,「這麼多王公大臣,不及你的見識深?小小年紀,不知道天高地厚容爾等隨駕听政,只是為日後入部學習,打下一點基礎,也輪得到你在朕前進言?」

載嚇得臉蛋發白,用力踫頭不止,「兒子糊涂,兒子糊涂,請皇阿瑪恕罪,請皇阿瑪恕罪。」

軍機處幾個人身在御前,听這父子兩個彼此對答,心中都升起很古怪的感覺。皇帝待下極厚,臣民感戴,在這之外的,卻是對兒子稍顯無情,也是很多人都看在眼里的。

載澧、載等人不提,就是最得帝心,始終榮寵的載瀅,少年的時候還好,逐漸長成之後,皇帝也是絲毫不給好臉色瞧,弄得孩子們到了阿瑪跟前,都像避貓鼠一般,生恐一句話說錯,惹怒了父親。

「皇上,三阿哥奏陳固然有錯,但臣想,也不失為謀國之言,生員出國,第一次見到外國繁華勝景,難免有迷亂之情。若是訓養不得法的話……」

皇帝根本不听許乃釗的奏陳,轉身從御座後面拿出一封信來,當眾展開來,「這里有一封信,是海軍學院第一期畢業生員鄭溥泉、葉伯鋆、黃建勛、陳毓淞等人聯名寫給洋監督司恭賽格和洋教習嘉樂爾的信,朕給你們念一念吧︰‘……沈大人建立一所海軍學堂,招收一批學生,聘請英國紳士先生為教習,授航海原理,迄今四載,生等已修完了功課,即將航海,一試本領,為著這個航行,我們已做了廣泛的準備,在離去之先,我們——你的忠實的學生,對于你的照顧和不倦的訓誨,表示感激之忱。’」

「‘……從今以後,我們要去對付颶風,控制狂狼,窺測日星的行動,了解暴風的規律,勘察海島,調查岩石的性質。我們從老師所學習到的一切,在日後生活的經驗中,獎杯證實為真確,這樣的,最可怕的困難將成為平易,最險惡的情況成為靜謐。我帝國政府將以制度為例範,推廣至為無窮。我們和您分別,雖覺得難過,但我們為政府服務之心深切,是以不能不把個人的意願放于次要位置,我們的愛國心將不減少,我們的離去,老師,將為您所喜悅和贊許。’」

念誦到這里,他把信紙重新疊好,放在一邊,「你以為,有這樣尊敬師長,心懷國家的生員,又豈會為外國的花花世界所吸引?況且說,外國即便稱得上繁華,又豈能比擬我大清無物不有,威加海內?」他說,「朕年過四十,未來大清的基業,是一定要交到你們弟兄手中的。在這里,朕告誡爾等一句話︰想要留住人才,不在于高官厚爵——這固然也是朝廷之法,但卻是在精英之士,報國有功之後,朝廷應有的賞齎,絕對不能作為招攬的手段。而應該有一顆包容之心,壯大自己的能力,使我大清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到那時候,我大清百姓不提,便是其他各國,也自然有人才爭相來投。所以說,搞好自己分內之事,才是強國的唯一根本。而不是整天懷疑這,懷疑那的蠅營狗苟之心,嗯?」

載面色通紅,規規矩矩的跪了下去,「皇阿瑪聖訓在耳,兒子都記下了。」

「你們都下去吧,朕還要議政呢」

命幾個孩子出去,皇帝苦笑搖頭,「人家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而皆不成龍。如今看來,真是顛撲不破你們看看朕這幾個成長起來的冤孽,不要說朕,可有一個能比得上老六的嗎?」

奕也覺得尷尬,嘿聲笑道,「要是照臣弟所見,大阿哥以下,學識深淺固然有別,但這份敬重尊崇皇上的孝心,比之臣弟之子,卻是勝強萬倍也不止。皇上要是真的攤上臣子那樣的冤家,才真叫人頭疼呢」

皇帝給他逗得撲哧一笑,「怎麼?澄兒還是那般頑皮嗎?」

「是呢。」

說起自己的兒子,奕心里很覺得難過,載澄的年紀在這一輩的小弟兄中是最大的,比載澧還要年長,而且非常聰明,不過從來不用之正途,反而走馬章台,尋花問柳,成了京中第一號紈褲。

奕總領軍機處,又要管著總署衙門的公務,整天政事極忙,根本沒有什麼時間過問家事,不想載澄惹下禍事來,一直鬧得滿城風雨,盡人皆知——。

在北京的茶坊酒肆、戲園ji館,提起澄貝勒,無人不知。他有好些外室,也生下好些子女,便有人幾次勸恭王,說都是天潢貴冑,也是他的親骨血,勸他收歸府邸。恭王執意不允,只說︰「讓他們姓覺羅禪好了。」宗室與人私生的子女,不歸入內務府的冊籍,也不能姓覺羅,別起一姓,叫做覺羅禪,又叫做覺羅察。

在載澄的外室中,最得寵的是一個叫奎大*女乃的,她原有丈夫,是個不入八分的鎮國公,名叫兆奎。兆奎暗懦無能,凡事都由奎大*女乃出頭料理,因而養成喜歡趕熱鬧的性情,尤其喜歡趕廟會,逢三土地廟、逢四花兒市、逢五逢六白塔寺、逢七逢八護國寺、逢九逢十隆福寺,一定可以看見花枝招展的奎大*女乃,左手捏一塊鮮艷非凡的手絹,右手扶在丫頭的肩上,踩著花盆底,風擺楊柳似的,到處跟人打招呼。

咸豐這年六月初一,右安門外十里草橋地方的碧霞元君廟,一年一度的廟市。京城里碧霞元君廟最多,俗稱娘娘廟。娘娘廟進香,稱為‘朝頂‘,按方位不同,分為南頂、北頂、東頂、西頂,而草橋這一處,則稱為中頂,花木最盛。其中有一家茶社,招牌‘小有余芳‘,本是人家的園林,逢春開市,十分幽雅,是達官貴人初夏逛中頂必到之地。

這天的奎大*女乃,娘娘廟燒過香,便來‘小有余芳‘閑坐,臨軒當風,解開旗袍領子上的衣紐,正拿著手絹,在輕輕擦汗,只見走進來一班一式藍布大褂、白細布褂褲、薄底快靴的俊僕,有的抱著細席、有的拿著茶具、有的捧著衣包、有的提著食盒,昂然直入。最後進來的是一個二十四五歲的少年,梳一根油松大辯,面白如玉,星目炯炯,生就兩道斜飛入鬢的長眉,越顯得神采飛揚。只是看到身上,奎大*女乃不由得皺眉驚異,那少年穿的是一件黑綢長衫,從上到下,繡滿了彩蝶,何止上百?

「誰呀」她在心里思量,「看樣子必是公子哥兒,怎麼打扮得這麼‘匪氣’?」

那‘匪氣’的貴公子,惹得滿座側目,他卻毫不在乎,在居中一張大桌子旁邊坐定,那雙色眼肆無忌憚地掃視著年輕婦女,卻是一瞥即過,直到發覺奎大*女乃才盯住了不放。

奎大*女乃被他看得心頭亂跳,見他的視線仿佛是在自己脖子上,這才意會到還敞著領口,露出雪白一段頸項,倒象是有意賣弄風流似的。這樣自念著,不由得臉一紅,趕緊回過臉去,將領子的衣紐系上。「大*女乃」

奎大*女乃回頭一看,正是那少年帶來的一名跟班,笑嘻嘻地在哈腰為禮。

「大*女乃我家大爺有請」

奎大*女乃既驚且怒,「誰認識你家大爺?」接著加上一聲冷笑,依舊把臉扭了過去。

「大*女乃,你是最體恤下人的,務必賞我一個臉兒」那俊僕依舊含著笑,哈著腰,「我要請不動大*女乃,我家大爺一定說我不會辦事,輕則罵、重則打,踫得不巧,還會攆我出府。一家八張嘴,怎麼得了?大*女乃,你就行行好,點個頭吧」

奎大*女乃又好氣、又好笑,可也有些得意有些窘。只是說到頭來,眾目睽睽之下,不能不顧面子,便虎著臉呵斥︰「你倒是仗誰家的勢?大青白日的,就敢這麼跟人嗦?」

「是,是大*女乃別動氣。」那人倒退兩步,連連躬身,「大*女乃真不肯賞面子,不敢勉強。府上在那兒?賞個地址,改日到府上跟大*女乃磕頭賠罪。」

奎大*女乃揚著臉不理,一雙鳳眼卻斜斜地瞟了過去,見那衣服匪氣的大爺,似笑非笑地,也是一雙眼盡自盯著這面,看樣子是女人面上知情識趣,肯做低服小的人。這樣想著,無端地臉上一陣發熱,本來太緊了一點的領口,越覺卡得難受。一伸手要去解衣紐,意會到大庭廣眾之間,不宜如此,便把剛抬起的手,又放了下來。一不小心,卻又打翻了茶碗,更覺不好意思,自己跟自己發恨︰是怎麼了?喪魂落魄的。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