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 第一卷 第110節創建海軍

作者 ︰ 嵩山坳

第110節創建海軍

經過連續四輪的紛爭,費勁了彼此的口舌之力,中俄兩國終于在熱河簽署了《熱河條約》,在條約中有規定︰中俄兩國在簽署合約文本的六十天內,分別派遣以兩國外相為正使,總理各國事物衙m n(理藩院尚書)為隨行人員的使團,趕赴中俄兩國新約中劃定的疆圉之地,為正式劃定邊界,做勘察之務,同時,勒石立碑,以記其事。

在新簽署的兩國條約中的內容,和在北京簽署的《初稿》沒有很大的出入,只不過是把俄國對中國的軍費賠償問題,做了一些修改,在最後的定稿中,俄國要分十五年的時間,向中國賠償軍費銀兩2760萬兩,而所有賠償中國的軍費銀子,一律要以英鎊結算(關于這一點,後文詳敘)。另外在合約中規定,在條約簽署的十二年後,俄國方面可以提出,就條約中一些款項,進行有針對x ng的修改意見——不過,這些都是下一步的事情了。

這一次和俄國人的戰爭,到四月初三日,終于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從咸豐十一年八月初一日開始,歷時八個月的時間,清朝方面付出了16,596人死亡、20,488受傷的代價,換來的是東北國土完好無缺,並在貝加爾湖東岸取得的北海、永固兩座城鎮及尼布楚、雅克薩等城在內的貳佰七十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消息傳來,舉國歡騰,熱河城中有皇帝駕臨,更是熱鬧到了極致,百官吁請,萬民懇辭,第二度把請求皇帝上大帝稱號的事情拿了出來,甚至連許乃釗、文祥兩個人,也覺得以皇帝如此英明神武,受天下敬仰,晉位嘉號,正當其時

皇帝端坐在御案之後,心不在焉的听著文祥的奏答,手中翻看著合約的正本,拿起御案上的筆,在合約的最後一頁寫上一個‘覽’字,隨手放在一邊——這就算作是成為官方正式的文件了。便在此時,听文祥說,「……我皇上文治武功之盛,遠過祖龍之下,歷朝明君,在我大清緒統,綿延不絕之中,步武聖祖仁皇帝,而若論及武功,與俄羅斯一戰,歷時數月,建立如此豐功偉績,比之d ng平三番,收復台灣之功,猶有過之,故而奴才等皆以為,皇上當順應百姓所請,上大帝徽號,以慰天下黎庶之心。」

他跪在下面滔滔不絕的說著,皇帝听得幾乎要打哈欠了,等他說完,笑了幾聲,「百姓感于朕武功之盛,上萬民書,合辭吁請朕上大帝徽號,這固然是朕臨朝十余年來,稍有德行,遺惠于民。但也不可止步于此,以為天下大定,今後太平無事,重現當年文恬武嬉之景的理由。」

「……你們是不是以為,僅憑這一紙文約,就可以使東北龍興之地長保太平了?俄國人就不會再有魚r u瓜分我天朝的企圖了?那麼,順著庫頁島以外的太平洋洋面上,新來的英法美西等國呢?他們會不會借某些難以宣于言表的理由,對我天朝東北之地虎視眈眈呢?這些事,難道不該你我君臣居安思危的想在前面嗎?」他說,「不過取得了這麼一點芝麻綠豆大小的勝績,就要上大帝稱號?嘿朕才不會如此短視呢」

皇帝口出這樣的抱怨言辭,令人大感m 不到頭腦,一人向隅滿坐不樂的道理給他運用得十足十,一時間,澹泊敬誠殿中安靜了下來,片刻之後,文祥踫頭答說,「皇上訓誡的是。我天朝上下正該以此為契機,上下一心,奮發圖強,為使我大清福祚綿長,傳之萬世而效力,不該以此荒嬉之道,反誤了正事。」

「兩國之間,不能說不存著忠信之心,但要是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這樣一張紙上,就太過糊涂了。」他拿起文約,在手上晃得嘩啦啦作響,口中說道,「當年朕曾經說過,國與國之間,不會有永遠的和平和戰爭,卻有永遠的利益。俄羅斯與天朝接壤的土地綿延千萬里,而其中很多都是一些苦寒貧瘠之地,羈縈之道,不外乎兩條。第一是以教化育人;第二,則是要以利益引人。具體的說,教化之事,要在東北三省,各自仿效北京大學堂,興建大學,容納各族學子,有志于此的,經由各地官學保薦,皆可以入學讀書。至于利益二字,這一節不必朕再給你們解說了吧?」

「皇上發前人未見,臣等得以服sh 明主,實是三生有幸。」文祥等伏地踫頭,大聲答說,隨即直起身子,抬頭向上,「只不過,臣以為,東北境內,多是連進學資格都未曾所有的流民百姓,大學之事,宜乎緩行啊。」

「這一點朕也想到了。大學之事,確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功的。但朝廷的決議不能變——今後在十八行省,加上東北新建三省之內,都要成立大學,但也不需多,每省不宜超過三所。太多的話,恐有濫觴之嫌。」

他草草解釋了幾句,又說,「昨天朕得總署衙m n留京辦事大臣奏報,英國人赫德、李泰國、英國外ji o大臣文翰勛爵並英國十三家造船廠的人員越洋而來,為兩國共同建立並生產新式艦船之事,與我天朝會商。朕已經批復奏折,讓總署衙m n將其護送至熱河,到時候,朕要親自接見。文祥,許乃釗,你們一個是分管總署,一個分管禮部,等英國人到了,你們先見一見,議定禮法之後,具折陳奏。」

「是。」

四月初八日,文翰、赫德、李泰國並英國十三家造船廠的人員來到熱河,開始和中國總署衙m n進行的第一次商談。

咸豐十年年底的時候,皇帝命曾國藩將赫德和李泰國二員招至北京,由文祥、榮祿、容閎等人向他們傳達了中國皇帝陛下及中國政f 希望能夠購買英國海面艦艇的要求,並希望這兩個人能夠從中牽連,邀請英國國內有船只建設、生產經驗的專m n人才來華,共同商討細節情況。而且中國人說,若是最終這件事能夠達成的話,將會在所有購船款項中,拿出百分之二的提成來,獎勵二人,以慰藉其往來辛苦所得。

赫德、李泰國二人大喜,連忙答應下來,並表示,一定會在英國國內尋找合適而切實有能力承擔軍艦制造的企業來華,和中國人展開合作。

文祥卻並不著急,對他們說道,「這一次固然是我皇上詔準之事,但其中還有如下條件,請貴國人詳察。」

「是,請中國大人賜教。」

「首先說,船體要全數以鋼鐵鍛造,排水量不得少于4,500噸;馬力不得少于6000匹;航速不得少于14節;艦上火炮暫時不必要求,等日後英國專m n技術人才到來之後,再做詳細ji o談。若是自認能夠達到中國要求的以上數據者,可以來華商談,自問生產能力不能達到的,也就不必做這一次遠東之旅了。

听完中國人的要求,赫德和李泰國面面相覷,以他們二人所知,現今英國本土的造船廠,怕還是沒有一家能夠承接得下來這樣苛刻的要求呢這還是對于船體的要求,並不知道中國人對于艦上火力的數據,就已經讓兩個人大感頭疼,自知這一次的居中聯絡,不是那麼好做的。

但已經答應下來對方的雇請,不好臨時改口,兩個人乘船回到英國,各自到利物浦、德累斯頓、樸茨茅次等港口城市去,發動自己的關系,聯絡各地船廠。英國人一開始很高興,但等听到中國方面提出的數據之後,均搖頭擺手,認為這樣的要求,在眼下的時代,是不可能達成的。

眼見如此一張龐大的訂單,只因為技術力量的暫時不能達到要求就要放棄,不但各家造船廠為之著急,便是連那些給大商巨族支撐的政客也覺得是個不可接受的損失了。于是,由新任外ji o大臣文翰勛爵出面,邀請英國國內十三家大型造船廠的董事會成員,商議出了一個特殊的辦法︰聯合所有的造船廠,接下中國人的訂單,然後按照不同的投入和付出,計算各自所得的利益。

這樣的事情不是那麼容易商定的下來的,幾番扯皮之後,終究不能拿出一個所有人都滿意的計劃書來,此事幾乎擱淺,最後是一家位于樸茨茅次的小型造船廠,同樣也是這十三家船廠之一的日思格造船廠出面,邀請眾人在倫敦開會,提出一個辦法,既然都不能單獨拿下這樣一筆生意,為什麼不能暫時放棄利益,把這一次來自中國的邀請,當做遠東的一次旅行呢?到時候和中國人見了面,听一听對方的要求,同時考慮一下己方的收益和付出能不能形成利害關系。若是有利可圖的話,自然是好;即便不能達成最後的協議,不是也可以將這一次的遠東旅行,當做孩子 ng頭的故事嗎?而若僅僅是為了彼此利益不能整一,而放棄了這樣好的機會,難道不是身為商人們最大的遺憾嗎?

這種開明的主張,逐漸得到了眾人的贊同,正好,英國政f 為表示對于中俄戰爭之後中方取得大勝的祝賀,以及為黑龍江流域抑制俄國人的勢力通過的問題,英國方面派遣文翰為代表,遠赴中國,和中國政f 會商進一步抑制俄羅斯人在黑龍江流域的勢力進一步發展的話題,要啟程前往中國。于是,英國造船廠的代表及專業技術人員同船而行,一起來到中國。

文翰曾經擔任過英國第一任的駐華公使,雖然已經去職多年,但對于這片東方的土地,總是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從北京啟程來到熱河,和文祥等人相見,另有一分舊人相見的欣喜之意,暫時居住在熱河城中的管驛,道過乏之後,和文祥分賓主落座,「多年不見,中國大人閣下已經入值軍機處,成為大皇帝陛前的近人了,而且鄙人在來此的一路上,听聞閣下與俄國外相就兩國爭端一事,往復多日,有功于貴國,真是可喜可賀啊。」

「勛爵閣下謬獎了。我皇上英明神武,老夫在御前行走,不過犬j 之用,這等口舌爭辯,又怎麼及得上我大清皇上,以萬千之尊,遠赴關外,親自領兵,抗敵于前?」

「哦,是了。」文翰問道,「貴國的皇帝陛下真的是親自出關領兵了嗎?」

「自然是真的。」

「確實了不起。」文翰笑道,「確實是了不起啊或者在俄國人看來,對不起,請原諒我的直率,即使是在鄙人看來,這樣的做法,也實在是太過瘋狂了」

文祥翻了個白眼兒,沒有說話。

文翰自知,在中國人的心中,對于皇帝的尊崇和敬愛不但流于表面,更加是很多人內心所感,這種對于最高掌權人的敬畏之情,或者就是中國人能夠在關外如此嚴酷的環境中,堅持作戰並且取得大勝的根本原因想到這里,無端的有些羨慕起中國皇帝來︰世界上的君主,再也沒有像中國皇帝這樣,享有世界上最廣大的百姓的敬服,和最漫無邊際的權勢的了吧?

文祥等了片刻,開口問道,「勛爵閣下,這一次帶團訪華,可是為我朝提出的,關于建造艦船一事?」

「哦,這只是我到貴國來的目的之一。另有一節,是要和貴國做進一步商談的,就是希望能夠和貴國合作,開發貴國的黑龍江流域。我們知道,貴國已經準備在黑龍江建省,並且大規模的修建鐵路和電報線路,以使得中央和遙遠的邊疆之地的通信瞬間可達變為事實。于此同時,還要進一步開發並挖掘黑龍江特有的各種礦物產品。不知道我的消息來源可還準確嗎?」

文祥遲疑了一下,他沒有想到,英國人的耳朵居然這麼長?這樣的事情只不過是在御前君臣共議的時候說起過,甚至還沒有落到諭旨上,英國人就知道了?

看他神s 有異,文翰微微一笑,「中國大人閣下,請相信我們英國人,是有能力也是有誠意幫助中國人進行東北地方的進一步開發的,而且,憑借英國人的技術力量,可以使貴國的工作,變得更加容易——你們中國人不是有句話,叫工y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嗎?這器之一物,請允許我的坦率,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技術和生產能力,是可以勝過英國的。」他又說,「我有理由相信,貴國如果同意我國加入到開發東北的隊伍中去的話,對于我們彼此,都是無比有利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