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 第一卷 第16節回鑾

作者 ︰ 嵩山坳

在五台山禮佛畢事,御駕一路不停,入直隸固安縣,轉路回到北京,出京的時候還是七月中旬,回京已經是十月初了,天寒地凍之中,以大阿哥載澧、惇親王奕、恭親王奕等為首的留京辦事大臣迎到城外,遠遠的看見車如水、馬如龍的御駕近了,眾人跪倒接駕,「恭請皇上聖安。」

「朕安。」皇帝笑著向外招招手,「大冷的天,都起來吧。惇王,京中一切安好?」

「承m ng皇上垂念,京中諸事順遂,一切都好。」

皇帝一眼看見翁心存和倭仁,皓首蒼顏的跪在人叢一側,頂戴的紅纓子為寒風吹拂,屏顯老態,用手一指,「六福?著翁師傅和倭師傅到朕的車架中來,朕和他們一同進城。」

「喳。」六福答應一聲,過去請二老登車,行禮之後,皇帝擺擺手,「起駕吧。」

輿動作開來,過正陽m n,進到北京。

車架中,皇帝讓二人起身,各自賜座,又命驚羽取來參茶,賞給他們飲下,謝恩完畢之後,皇帝說道,「翁師傅,您和倭師傅都是兩朝老臣,賜紫禁城騎馬,日後再有這等事,就不必親自迎出城了——于朕有忠心,也未必都在這些事情上。」

「皇上體恤老臣,臣稍有人心,有豈敢不盡為臣之孝?況且,皇上西幸晉省,千里奔b ,觀風察吏,體念民情,若說辛苦,還是皇上更加辛苦,臣等這點小小勞動,實在是算不得什麼的。」

皇帝不置可否,岔開了話題,「京中一切都好吧?」他說,「朕此次去山西,將翁同龢帶回來了,等一會兒散了朝,朕給他幾天假,讓他承歡膝下,盡一盡人子之孝。你們一家人,有兩年多不見了吧?」

「是。老臣叩謝皇上。但臣以為,忠于王事,恪盡職守,便是最大的忠孝。況且犬子尚在青壯,未可貪享家m n之樂,還是請皇上……」

皇帝實在不願意在這樣的時候駁斥翁心存的話,這會兒也忍不住了,「為人臣者,于朝廷、于朕要盡忠;于父母,也要盡孝。這才是君子讀書有成,立身世間之本嘛,此事,就毋庸議了。好嗎?」

翁心存y 待再說,倭仁不留痕跡的動作一下,踫了踫他的膝蓋,老人一愣,識趣的選擇了閉嘴,「既然如此,老臣謝皇上恩典。」

「翁師傅、倭師傅,朕巡幸五台山的時候,內閣決議奏到行在,……啊,不必請罪。朕雖然有時候會犯糊涂,但還沒有到為政體推行不暢,而怪罪臣下的地步。」他輕笑著,似乎在嘮家常,又似乎在與內閣首輔的兩位大學士談及政事一般,讓人分辨不清,「便說這一次發行國債之事吧,你們兩個人是怎麼想的呢?」

「這,老臣想,《荀子?大略篇》有雲︰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自我皇上登基以來,府庫日足,國用漸豐,天朝百姓,感懷威德,于朝廷種種惠民政令,萬方卞舞,額手相慶,幸喜生逢明君,一身之福之外,也是闔家的福氣。」翁心存說,「而國債之議,請皇上恕老臣言語冒犯之罪,鐵路大工,固然利國惠民,但宜乎緩緩圖之,若行之c o切,臣恐這利國之,亦將變作各省胥吏,貪墨之m n啊。」

「老奴也附議。」不等皇帝問道,倭仁在一邊也出言答奏了,「更有一節,奴才驚聞,各國駐華公使,往來總署衙m n之間,意圖購買我天朝國債,此等開m n揖盜,授人以柄之行,皇上,可千萬做不得啊?」

「哦?這是為什麼?難道我天朝小民不懂這其中的道理,日後即便國家發行國債,也不會購買之外,連同那想買的,你也不肯賣嗎?」

「皇上,國債以各省海關稅款為擔保,老奴怕洋人得隴望蜀之下,將雙手橫ch 入我天朝之中,到時候,以……」

皇帝抑制不住的揚聲大笑起來,「哈哈哈哈你這個倭艮峰啊這樣的理由,虧你也想得出來?」

「皇上?」二老心中驚惶,滑身落地,跪了下來。

好一會兒的時候,皇帝才止住笑聲,「朕不是生你們的氣,你們起來,起來說話。」他說,「你們都是品x ng剛直,君子可期的朝臣典範,朕當年在上書房讀書的時候,雖偶有戲n ng之舉,但于倭師傅和翁師傅的才學,從來都是心中贊佩,高山仰止的。但世易時移,到了今天,若還是抱著那些聖人教化,于外務一無所知,更加從心底y 將之摒棄在外的思維,是萬萬行不通的。朕不是說,我天朝千古傳承而下的綱常之論也要棄如敝履,正好相反,這樣的君臣之道,更要發揚光大;但一些面臨外務,特別是與西洋列國往來之事,卻不是你們能夠知曉而且j ng熟的。」

「便如同這國債之事吧。朕在山西的時候,給軍機處的幾個人說過,在這里不妨再和你們講說幾句……」把當初說過的話不厭其煩的又說了一遍,皇帝說道,「你們想一想,這世上的事,總也辨不過一個理字去,難道洋人以為,只要掌握了我天朝的債務,就能夠對我天朝國政指手畫腳了嗎?」

貿易順差逆差之類的話,在二老听來,如同天書一般,也不敢打斷,耐著x ng子等他說完,翁心存仍舊不死心的說道,「皇上所言極是,但臣以為,國家正用款項,本該由我天朝自行籌劃,如今卻要求諸列夷之國,臣深以為不妥啊。」

皇帝深深的嘆了口氣,一陣無力感涌上心頭。

清朝的政治架構和明朝不同,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罷相,理論上天子唯我獨尊,相權已經不復存在,而自內閣制度創立,大學士為實質上的宰相,不僅為約定俗成之事,而且通政使章章奏出納,可使王命不出國m n,相權不但已經恢復,甚至凌駕君權之上。

明中葉之後,司禮監之權日重,究其實際,本是皇帝要找一個得力助手,來維持君權,並與相權抗衡,故英察者如嘉靖,駕馭太監以制內閣,數十年不見大臣,在西苑修道求長生,而仍能大權在握;暗弱者如天熹,太監趁機n ng權,為實質上的皇帝。

到了清朝,開國之初,大學士仍為丞相,但因為設有御前大臣,內大臣,御前sh 衛及內務府,作為維護君權的集團,相權被大為抑制,但並未完全消失;到了雍正年間,連這一點殘余的相權也覺得掣肘不便,乃有軍機處之設,大權盡歸內廷,相權便成了徒具虛名了。

但虛名便虛名,朝廷仍自要保留內閣的存在,諸如一些明發天下,咸使聞知的政令,也還是要內閣通傳天下的——發行國債一事,如果始終得不到內閣的全力支持,說詔令不出國m n可能夸張了一些,但軍機處一邊的差事,無端變得龐雜繁復,卻是肯定的。

而皇帝若是為政見不和,斥退內閣,必然引發一連串的j 烈動d ng比之當年軍機處全班出樞,還要引發外界的物議。所以,錯非是到了推車撞壁,無路可進的地步,皇帝是萬萬不會考慮這一步棋的。

他想了想,還是得耐著x ng子給兩個人解釋,便在此時,身子一震,輿停了下來,撩開窗邊的黃幔看看,已經到了內城,「今兒個就到這里吧,有什麼話,等過幾天,到乾清宮再說。」

「是。」二老注意到皇帝神s 倦怠,不敢多言,由六福攙扶著,各自下車而去。

軍機處新近增補了許乃釗和趙光入值,前者不必提,一任福建學政做下來,調京內用,立刻升遷揆席,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做到體仁閣大學士,內閣首輔,位高權重,令天下人仰望。這一次更入值軍機處,他是當朝一品大員,照例是不掛‘學習行走’的名分,而且,因為品秩尚高于閻敬銘和孫瑞珍,後來居上,僅僅排在文祥、肅順之下,偏偏文祥又要料理總署衙m n的差事,他初初入值,便成了首輔軍機大臣。

趙光則不同,多年來,一直是在刑部尚書的位置上,始終未見遷轉。本來,京中六部各堂,從科場中士,登進仕途開始,到散館任職,總要在六部左右遷轉,京中俗語說‘九轉丹成’,便是此謂。像趙光這樣,在刑部一呆十年,卻難有寸進的,在北京城中,都為人引為咄咄怪事。

故而這一次擢升他入值軍機處的上諭從山西寄來,趙光又是驚訝,又是歡喜,自覺一生心願已了,只求能夠在軍機處安安穩穩的呆上幾年,就算平安大吉了。不想第一天到御前,領旨謝恩,隨即ji o卸差事,入部行走的過場,皇帝的話就讓他大吃一驚

禮王世鐸做帶引大臣,領著兩個人到了養心殿,踫頭行禮以畢,皇帝先和許乃釗說了幾句,不過是一些m ng主寵招,臣惶悚無地之類的官面話,皇帝心不在焉的答了幾句,轉而對趙光說道,「趙光,刑部的差事,這十數年之中,朕一直看在眼里,此番擢升你入職軍機處,以你xi ng中所知律之學,奉旨管部,也算人盡其用,你可要當仁不讓的擔起這份責任啦啊。」

「是。量才器使之,無過皇上。臣于刑部多年,雖無尺寸之,但臣忠于皇上,忠于朝廷的一片痴心,唯天日可表。」

皇帝搶著打斷了他的話,「朕不是想讓你說這些。」他說,「朕臨幸山西,招山西臬司朱光第陛見,朕問及他于前年內閣並刑部增修大清律一事之見。他說,貪墨犯官,以貪墨銀兩數額為定罪之款,固然是我朝聖舉,但只怕日後推行起來,略有阻礙。為什麼呢?因為我朝例有八議之。可列席之中的,就是貪墨再多,只怕也能夠躲過一劫;而無關其間的,或者只為萬余兩銀子,就要落得鬧市問斬的下場;若是這樣的話,豈不是失了理公斷,首在衡平和不為一人而屈的本意了嗎?」

他停頓了一下,又說,「朕听了之後,深以為然。若說朝廷勛貴,王公耆宿,犯了朝章度,卻不能一視同仁,又將如何服盡天下籍籍眾口?你以為呢?」

趙光不知道皇帝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說起這樣的事,但天子問及,不能不答,「臣以為,理公斷,首在衡平固然是刑臣行事圭臬,但也不好概而論之。」正如當年周祖培于他的評價一般,趙光可稱理大家,但xi ng中裝了太多律例之條,為人就有點疏于靈動,一邊琢磨,一邊奏陳,「我天朝厚待士子,福澤以報,故而,臣想,于那些有于朝廷的,總要念在其人往日辛苦的份上,網開一面才是的。」

幾句話說得前言不搭後語,許乃釗頻頻回頭,似乎有點訝異,而皇帝,更幾乎給他逗笑了「要是照你這樣說來的話,京、外中大臣,又有哪一個不是有于朝的?為貪墨之罪,若是將他們凌厲處置的話,豈不是成了忘恩負義之行了嗎?」

趙光嚇了一跳,說皇帝忘恩負義,其罪非同小可,趕忙踫頭,「臣不是這個意思,臣絕不敢有這等想啊?」他心中一陣後悔,今天皇帝的心情大概不是很好,怎麼事先不打听打听?應該緩幾天再來御前謝恩的

皇帝並沒有責怪他的意思,他今天突然說這樣的話,本意是想和他提前打一打招呼,為日後即將逐步推行的司制度改革做準備的,看他嚇得什麼似的,心中不忍,「朕不是說你有這樣的意思,只不過啊,刑名一道,關系百姓身家榮辱。你又是管部的大臣,日後行事之間,要多多上心啊。」

「是,是,是。」趙光踫頭有如搗蒜,忙不迭的答應著,「臣一定小心料理,斷不使刑名一端,成為百姓攻訐……呃」

皇帝含笑搖頭,給世鐸使了個眼s ,後者識趣的說道,「萬歲爺累了,兩位大人,跪安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