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 第一卷 第144節英使陛見

作者 ︰ 嵩山坳

第144節英使陛見

和紫禁城給人帶來的莊嚴肅穆的感覺不同的是,圓明園的奇瑰秀美更是讓人目瞪口呆從康熙以降,一百三十余年間幾代人苦心經營的天下第一名園不但是收羅了中華建築之精華,一些西洋景致的新奇和精美令到伯明翰這曾經駐足于英國的白金漢宮和法國的楓丹白露宮的外臣,心中升起一個荒唐的念頭︰難怪文翰先生在來的路上和自己說過︰見識過中國的富饒和華美,方才知道人間什麼叫皇家富貴

看著眼前這一片連雲景致,白金漢宮和楓丹白露宮簡直就成了連曼徹斯特鋼鐵廠的那些下等人都不願意居住的茅草棚了這一次回國之後,一定要把這里所見到的一切記述下來,讓自己的朋友們也知道,原來在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片美麗的土地就在這一瞬間,他覺得自己連雞皮疙瘩都要冒出來了

從二宮門入園,一路上穿堂過院,路上所見亭台之間,花木繁盛,縱非是琪花瑤草,卻也不是尋常得見的凡卉;而見到的中國官員,也無不對來自外國的特使拱手微笑,伯明翰不知情,還以為中國人如此好客呢殊不知都是皇帝下了詔旨之故。

一路過坦坦蕩蕩,茹古涵今,便是萬方安和,伯明翰還是第一次看見這樣奇異的建築群落,忘情的驚呼了一聲︰「唔?怎麼會這樣的?」

「這里叫做萬方安和,是我朝世宗皇帝生前最喜歡居住的地方。」奕訢輕笑著解釋幾句,領著幾個人由石階路前行,沿漫坡石卵甬道上北,順路沿花房隔玻璃天窗看花兒。西北角的山高水長已經近在咫尺了。

山高水長前碩大的空地上一片熱鬧,內閣,九卿,六部官員如數到齊,正在站班等候,五月的圓明園中最是花團錦簇,夏日明媚的季節,入目全都是妖嬈勝景,眾人站隊排列,卻鴉雀無聲。

眾人的身邊左右,有六十四面龍旗,各由力士挺執而立,緊接著五十四架蓋傘飄搖而出,翠華紫芝,明黃純紫,艷色雜陳,豹尾槍、龍頭竿高高矗著雜處其間,看得人眼花繚亂。信幡紅旗導引著,又是羽葆如林,從門中涌出,七尺寶扇上一面面都寫得有字︰「教孝表節」「明刑粥教」「行慶施惠」「褒功懷遠」。四葆在前,接著「振武」「敷文」「納言」「進善」隨後,四金節、四儀氅、四黃麾、八旗大 、羽林大 、前鋒大 、五色金龍 ,旌麾蔽天而過,什麼儀鳳、翔鸞、仙鶴、孔雀、黃鵠,白雉、赤烏、華蟲、振鷺、鳴鳶,種種祥禽;游鱗、彩獅、白澤、角端、赤熊、黃熊、闢邪、犀牛、天馬、天鹿,諸多靈獸都繪在片金青旗上,招招搖搖,浩浩蕩蕩。

伯明翰等人正看得眼花繚亂之時,耳邊傳來丹陛大樂,旱雷聒耳已近,再注意看的時候,奕訢等中方引帶官員均已經跪了下去。于是,一眾英國來使知道,大清國的皇帝陛下要來了。

果然,從九州清晏前的青石街前,似乎無止地向外涌流出一隊車馬。直到六十四名侍衛金盔銀甲,挎刀騎馬,威風凜凜,蹄聲叮叮踏石過道,後邊無數太監擁著黃絡龍輿,車輪碾石,轔轔有聲——待到車駕出來,人們才看清,一頂六尺高的龍輦,上遮九龍華蓋,玉座方軫,正中坐著一人,頭戴中珍珠頂冠,江牙海水瑞罩披肩下,石青緙絲面貂皮金龍褂子,外套著黃緙絲二色金面黑狐欣金龍袍,瑞罩下微露半邊珍珠朝珠,一條束金瓖碧玡瑤線鈕帶,斜露在龍褂外邊,很是清秀的瓜子臉,彎月眉,眼眸環顧,微微帶笑,看年紀不會超過二十歲,淵亭岳峙的坐在輿軫中,目不斜視——伯明翰便知,這就是御極天下垂裳而治中國大皇帝了。

頃刻之間,一片山呼海嘯般的歡呼騰躍而起︰「皇上萬安,萬歲萬歲萬萬歲」

伯明翰平生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場景,若不是牢牢記住自己的身份是代表英國女王陛下,只怕也會如斯相應,隨同跪下去了

待到皇帝陛下的御輦在山高水長樓前停穩,御座上的年輕人在內侍的虛扶下落足下輿,居中而坐,奕訢趕忙撩起袍服的下擺,快行的幾步,到御座前跪倒,似乎在說了些什麼,伯明翰等人離得遠,听得不是很清楚。就看見皇帝擺擺手,吩咐了一聲。

奕訢再一次磕頭站起,轉身回來︰「特使先生,我國皇帝陛下傳旨,命我傳召前去見駕了。」

「喔明翰最後一次整理一番身上的裝束,確定沒有任何問題了,才把禮帽摘下,放在胸前,跟在奕訢的身後,緩步向前。

離得很近了,可以清晰的看見坐在御座上的年輕人,他的容貌比多次打交道的奕訢來得清秀和英俊一些,剪水瞳子黑白分明,非常的有神,唇邊帶著一抹微笑,正在向走過來的幾個人行注目禮。

伯明翰事先經過奕訢等中方人的教導,知道不能和皇帝陛下做眼神的接觸——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這也是很失禮的。按照當初演禮的程式,有禮部銘贊官高聲唱喏,伯明翰等三個人上前一步,單膝跪倒︰「大英國女王陛下特使,伯明翰?奧爾德勛爵閣下暨大英國駐香港全權總督,五口通商大臣喬治?文翰勛爵閣下,大英國駐上海公使阿利圖先生閣下,奉上大英帝國女王國書,並誠致大清帝國咸豐皇帝陛下萬安」

奉上國書,有內侍取過,交由禮部官員收存,皇帝微笑著點點頭︰「貴使來京幾日,起居之間,可還習慣嗎?」

「…………」

皇帝吃吃笑了︰「朕倒忘記了。是在問你們……」不等孫以文通譯,再出口的話竟然換上了熟練的英語雖然口音難免,卻也不妨伯明翰等能夠順暢的听懂。

伯明翰吃了一驚,趕忙回答︰「多謝大皇帝陛下的關心,外臣等生活起居一應如常,貴國的百姓和官員,對我們也很尊重,很有禮貌。」

「這是最基本的。兩國交往,首重的就是彼此尊重二字。貴我兩國路途遙遠,民風民情大不相同,朕不能要求貴國人也像我朝百姓一般,不過是求同存異罷了。」

「正是這樣大皇帝陛下說得無比透徹。」听大清國皇帝陛下的說話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般嚴厲和凌酷,伯明翰自然也放開了懷抱,他說︰「兩國交往,正當是在求同存異的方針下尋求各種問題的解決之道,我想,只要大清國和大英帝國能夠在這樣的精神下展開對話,則任何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奕訢完全听不懂他們在說些什麼,心中暗暗叫苦︰皇帝若是一時興起,說出一些不當說的話來,日後再和伯明翰等人就兩國政事磋商,他處處以皇上的話作為憑借,自己可就真的是難為了。

但是這樣的時候萬萬不能容許自己插話,只得一個勁給身邊站著的孫瑞珍使眼色,示意他出班進言,阻止皇帝再說下去。又或者請旨,命隨侍的通譯孫以文代為傳譯。

皇帝看見了他這番做作,苦笑著一擺手︰「貴使先生請起來吧。」

「是。多謝大皇帝陛下。」

「孫以文?」

孫以文上前一步,跪了下來︰「臣在」

「你來傳譯。」

「是」

「英國特使伯明翰勛爵不辭辛苦,遠路而至我大清上國,更為朕攜來大英國女王陛下國書、禮物、問候之語,朕心堪慰。」皇帝慢悠悠的說著,「可見英國女王及其臣僚,百姓,心中也盡有君父之念。想彼邦孤懸海外,尚能夠心念上國,更應酌情獎庸。禮尚?」

「臣在。」

「你和有司酌情商討,依高廟年間例,一應賞齎、獎庸等物具折回奏。」

「是。」

「恭王?」

「臣弟在。」

「等一會兒把英使帶下去,賜予茶、宴,好生款待,然後,你遞牌子進來,朕還有幾句話和你說。」

「喳」

就在山高水長的三層九楹間的大殿中,皇帝臨時召見了軍機和內閣大臣︰「數日之前,朕曾經在朝堂上說過,英人此次進京,朝廷不但要以禮相待,還要借助這樣的一次機會,和英人增進交流,古人雲,君勿自足,自足則驕,驕則輕,輕則殘民以逞……。」他又說︰「今天和你們說這些,只是想告訴你們,我天朝雖是物產富有,人才輩出,卻也要學會放開懷抱,與彼邦交往,萬不可做那等自矜犝牛之輩。」

「聖訓在耳,臣弟自當奉行不悖于英人交往之中,放開胸襟,以海納百川之勢,容納四夷。」

「嗯,老六能說這樣的話,可見他不是那等拘泥之人。朕剛才的話總算也沒有白費唇舌。」

「皇上言重了,臣弟不敢當。」

「這一次英人北上,在天津相會的時候,朕曾經讓你和他們說過,此番若是一切順利的話,允準他們在我天朝的首都成立領事館。此事嘛,朕和軍機處幾個人議了議……」

听到皇帝再一次提起領事館的成議,賽尚阿、賈禎等人同時低下了頭,皇帝無疑很滿意對方的表示,他說︰「朕昨天在南書房翻查了一番聖祖仁皇帝實錄,其中于夷人之事略有所得。彼等人于一些奇技巧,也確實有可稱道,可供我天朝借鑒之處。便如同牛痘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