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風雲 卷一 德意志的榮耀 第三十七章 後遺癥

作者 ︰ 閃爍

德意志第二帝國介入,馮承乾與吳鐵生就不得不慎重考慮雖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這個時候插手停戰談判,以及提出的要求都很過分,比如要【中】國放棄割地與賠款的要求,但是馮承乾與吳鐵生都知道,根本不能拒絕、至少不能完全拒絕德意志第二帝國提出的要求。

原因很簡單,現在的【中】國還不能沒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支持,更不能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對著干。

第二次談判開始後,周仁康沒有立即降低要求。

顯然,如果立即降低要求,【日】本就會打蛇隨棍上,從而使國家利益受損。

八月二十二日,在【日】本談判代表承認為發動戰爭負責之後,周仁康才提出,可以考慮減少割地範圍與降低賠款數量。

事實上,此時的【日】本,需要的就是這麼一個姿態。

說白了,只要周仁康做出讓步,【日】本當局就不會繼續糾纏下去。

原因很簡單,只要談判沒有結束,戰半就沒有結束,【日】本也就不可能回到正常狀態,而【日】本的經濟與社會問題也就無法得到解決。

只是,在細節問題上,雙方依然存在分歧。

比如,在賠款數額上,周仁康堅持三億兩白銀,也就是大約三十六億華元、或者是一百二十四億日元是最低限度,而且【日】本必須在今後十年內支付全部賠款、以及利息,但是【日】本談判代表認為,這場戰爭對【中】國造成的損失根本沒有這麼多,認為【日】本最多只應賠償一億兩白銀。

又比如,周仁康堅持把奄美諸島與大隅諸島算在琉球群島之內,而【日】本談判代表則認為這兩座群島原本就屬于【日】本,根本不屬于琉球王國,所以【日】本不可能以承認琉球王國的方式割讓這兩座群島。

可以說,談判進行得非常艱難。

直到九月九日,雙方才在割地與賠款問題上達成一致。

按照周仁康與【日】本外相確定的最後結果,【日】本將在未來五年之內,向【中】國支付二點四億兩白銀(算上利息,總計三點七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並且把奄美諸島割讓給【中】國,而【中】國則在【日】本付清戰爭賠款之後,把佔領的大隅諸島歸還給【日】本,並且承認大隅諸島為【日】本不可分割的領土,此外,【日】本還將把南庫葉島割讓給【中】國,把發動戰爭的戰犯移交給【中】國法庭審判等等。

九月十日,周仁康就離開了馬尼拉。

在大體框架確定下來之後,細節談判還需要持續幾個月。按照美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提議,在完成了細節談判之後,中日兩國將在一九三三年底,也就是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前簽署停戰條約。

事實上,根本沒有拖到年底。

要知道,真正拖不起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國。

十月二十日,【日】本當局就通過美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向【中】國發出外交照會,表示接受在大體框架內達成的全部協議,希望盡快與【中】國簽署停戰條約,並且願意在【中】國當局選定的地點簽約。

既然【日】本已經服軟,馮承乾與吳鐵生也沒多擺架子。

不管怎麼說,美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都已卷入,而且【日】本在停戰條件上做出了讓步,也就沒有必要拖下去了。

當時,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根據馮承乾收到的情報,【日】本正在加緊修復那幾艘在海戰中遭到重創的主力艦,甚至開始維修「加賀」號與「赤城」號航母。雖然這份情報明顯有誤,比如當時「加賀」號與「赤城」號都在神戶港內,根本沒有開始維修,也沒有辦法維修,最快要到一九三四年,神戶造船廠才能騰出船台,但是【日】本海軍正在恢復元氣,而且很有可能在一九三四年獲得挑戰【中】國海軍的能力。要命的是,即便到一九三四年,【中】國海軍的實力也不可能恢復到戰前水平,甚至不會有所提升。原因很簡單,【中】國沒有維修主力艦的工業實力,所有在戰爭中受損的戰艦都得送往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維修。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早就宣布中立,所以不大可能在戰爭期間替【中】國維修戰艦。

到此,馮承乾也得考慮諉結束這場戰爭了。

十月三十一日,中日兩國全權代表在上海見面,于當天下午正式簽署了《中日朝鮮半島與東海停戰條約》。

條約的主要內容與當初商定的框架協議完全一致。

十一月一日凌晨,中日正式停戰。

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場了不起的勝利,更是近百年來,首次在對外戰爭中取得的重大勝利。

十一月一日,【中】國全國放假一天。

當天,【中】國的各大城市都舉行了歡慶活動。連一些偏遠鄉村的農民也在為祖國取得的這場偉大勝利歡乎雀躍。

十天後,第一批入朝軍隊回國,在丹東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

當時,甚至有很多人從其他地方趕來,專門迎接凱旋歸來的將士。

與陸軍受到的熱烈歡迎不同,海軍要低調得多。

十一月二日,馮承乾前往上海,拜訪了專程來參加停戰條約簽字意識的里希特霍芬,通過他向德皇轉交了一封感謝信,並且向時任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司令的希佩爾提出,希望盡快為【中】國海軍的幾艘主力艦提供維修幫助。

所幸的是,這個時候,德皇也在興頭上。

中日戰爭能夠迅速結束,在德皇看來是他的功勞,因為沒有他出面干預,【中】國肯定不會降低停戰條件。

更重要的是,德皇相信,【中】國依然在化的控制之中。

此外,希佩爾與馮承乾的關系也非同一般。可以說,如果沒有馮承乾,也就沒有現在的希佩爾。

陸軍凱旋歸來的時候,海軍卻在收拾爛攤子。

十一月十五日,希佩爾正式回復了馮承乾,德意志第二帝國可以為【中】國海軍維修受損戰艦,但是建議馮承乾借此機會,從德意志第二帝國采購一批修理戰艦的設備,並且增強【中】國造船廠的維修能力。

馮承乾接受了希佩爾的建議,並且立即派張東強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國。

年底,【中】國工業部長宋靖國率團訪德,在一九三四年一月初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十多家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由霍瓦德造船廠、伏爾鏗造船廠、威廉港造船廠等多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造船企業,幫助【中】國建造大型造船廠,而這些企業也將獲得參與【中】國海軍大型戰艦建造工作的機會,並且成為主要承包商,等于獲得了【中】國軍方的承認。

到一九三四年中期,江南造船廠、北方造船廠與廣州造船廠已經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造船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

對馮承乾來說,這絕對是一個重大的收獲。

要知道,隨著【日】本在一九三四年三月支付了第一筆賠款,【中】國海軍已經不存在經費上的問題了。

按照馮承乾與吳鐵生達成的協議,【日】本的戰爭賠款將有百分之六十用于軍事建設,而海軍獲得其中的百分之六十。

【日】本第一筆賠款為六億華元,因此海軍獲得了二億多,超過了當年的海軍軍費預算。

這筆錢中,一半被馮承乾拿來建造與采購戰艦。

如果算上當年的軍費撥款,【中】國海軍有大約一點七億華元用于建造戰艦,而這相當于一九三三年之前三年的總和。

錢不是問題,關鍵就是如何合理的hu 掉這些錢。

雖然以當時的情況,從德意志第二帝國采購戰艦是最簡單、也是最快捷的途徑,但是馮承乾並沒打算這麼做,一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建造的戰艦不符合他的要求,二是得扶持民族造船業。

顯然,在這個時候,增強造船能力,比建造戰艦更加重要。

一九三三年底,借第二次全國大選即將召開的機會,馮承乾回到北京,與吳鐵生等人進行了一次深層次會談。

從根本上講,不管是發展造船業、還是擴充海軍,都需要一個明確的目的。

沒有目的,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那麼,【中】國發展造船業、或者說是擴充海軍的目的是什麼?

在當時,恐怕除了馮承乾之外,沒有人知道。

也正是如此,馮承乾必須跟吳鐵生等人深入探討這個問題,至少得讓這些統領國家的人明白接下來應該干什麼,以及所作所為是為了什麼。

事實上,這不是一個只存在于領導階層中的問題。

當時的【中】國,在打贏了對日戰爭之後,全國上下都突然失去了目標,似乎這場戰爭本身就是【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可以說,即便是平民百姓都認為,既然已經打敗了【日】本,那還有什麼好追求的呢?

毫無疑問,如果這種思想得不到遏制,將產生極為嚴重的後果。

要知道,勝利已經讓【中】國軍民開始輕敵,甚至讓很多人認為,【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

顯然,【中】國並沒有完全婁敗【日】本,更別說超越【日】本,離世界大國也遠得很。

【中】國需要一個目標,【中】國的領導集團更需要一個目標,一個能夠看得見,而且能夠實現的目標。!。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帝國風雲最新章節 | 帝國風雲全文閱讀 | 帝國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