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風雲 卷一 德意志的榮耀 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任務

作者 ︰ 閃爍

一月二十七日.公海艦隊在b 羅的海完成了該年度的第一次高強度訓練。

馮承乾沒有打算立即找英國皇家海軍決戰,因為新服役的三艘戰艦,還有在一九一六年服役的兩艘戰列巡洋艦都沒有經歷過實戰考驗,必須進行全面訓練,才能確保這五艘嶄新的戰艦在開上戰場的時候,發揮出足夠的戰斗力。實戰早已證明,帝國海軍的訓練體制在戰斗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打不打,根本不由馮承乾決定。

一月二十九日,馮承乾回到柏林,參加由德皇主持的軍事會議。

嚴格說來,這是一次政治軍事會議,因為討論的不僅僅是軍事問題,還有更加敏感、也更加重要的政治問題。

這就是,還有沒有必要打下去?

雖然帝國已經在東線與西線取勝,即便法國沒有完全戰敗,也奄奄一息,但是帝國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根據首相貝特曼提供的資料,在這兩年多內,帝國已有近四百萬軍人傷亡或被俘。

這是個什麼概念?

帝國的人口總數還不到六千萬,和平時期可用兵員不超過六百萬,戰爭時期也只有八百多萬。也就是說,帝國所有年紀在十八歲到四十五歲之間的男x ng公民,在除掉工業與農業生產的必要勞動力之後,總共只有八百萬可以征召服役。事實上,在大戰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一五年,帝國就開始鼓勵f 女、特別是年齡在十八歲到五十歲之間的f 女參加勞動,頂替成年男x ng從事生產工作。到一九一六年底,從事社會勞動的f 女已經達到了一千四百萬而在大戰爆發前,帝國f 女幾乎不從事社會勞動。正是動員了如此多的f 女從事勞動,帝國才能在確保工業產值不下降的情況下,把軍隊規模擴大了近十倍,並且讓軍隊保持了旺盛的戰斗力。

問題是帝國還能繼續擴充軍事力量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別說繼續擴充軍事力量,能否維持現有軍隊都是個問題。

結果就是,貝特曼首先提出,在法國注定要戰敗的情況下,應該考慮裁軍了,至少應適當的縮小軍隊規模。

必須承認貝特曼的提議很有道理。

在擊敗了歐洲大陸上的所有敵國之後,帝國已經沒有必要維持一支規模達到六百萬的陸軍了。

此外貝特曼還提出了一些誰也不能忽視的問題。

最為突出的,就是這場戰爭對帝國整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而這其中又以物價暴漲最為明顯。到一九一六年底,帝國的物價漲到大戰爆發前的十倍左右,一塊硬面包要賣到五個帝國馬克,而一個工人勞作一天的收入,也就僅夠購買半塊硬面包。如果不是帝國實施了嚴格的配給制恐怕社會早就動亂了。

歸根結底,就是資源與勞動力匱乏,導致了這些問題。

事實上,這也是帝國面臨的兩個最為嚴重、也幾乎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

要知道,在大戰爆發的時候,帝國沒有廣袤的海外殖民地,也沒有能力去保護那些分散的殖民地。結果就是帝國無法從外界獲取資源、

也無法從外界獲取勞動力,而英法能夠堅持下去,靠的就是來自海外的資源與勞動力。別的不說,如果英國的情況與帝國相似那麼在大戰的第一年就戰敗了。

帝國能夠堅持下來,也有原因。

這就是帝國的民眾更能吃苦,也更能忍受。別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是由普魯士王國通過統一戰爭建立起來的,帝國的民眾早就嘗到了戰爭帶來的好處,也就更願意忍受又戰爭帶來的苦難。

只是,什麼事都有一個極限。

現在,帝國已經到了極限。

如果不適當放松一下,緩解壓在民眾身上的重擔,那麼就算擊敗了英國,帝國也會成為真正的失敗者。

為此,貝特曼提出了第二件事,即進行政治改革,賦予民眾更多的權力。

有趣的是,德皇並不反對進行政治改革,甚至答應在戰爭結束之後,組建通過大選產生的國民議會,並且賦予議會實權。堅決反對的是魯登道夫等軍人,在他們看來,在這個時候談民主,肯定會削弱帝國的戰斗力。談到最後,德皇也只能向軍方讓步,即在大戰還沒結束的時候,不談政治改革。

相對來說,帝國的問題還不是最嚴重的。

原因很簡單,在擊敗俄國之後,帝國與新生的布爾什維克政權達成了和解協議,在幫助俄國進行戰後重建的同時,也從俄國獲得了包括糧食在內的大量物資,緩解了國內物資緊缺的問題。事實上.從一九一六年下半年.即秋收之後.帝國的糧食價格就有所降低,配給額度也相應提高,民眾的生活基本上得到了保證。按照德皇的旨意,從一九一六年十月起,還由皇室撥款,為帝國的所有在校兒童配發有牛女乃的營養早餐,並且給予新生嬰兒家庭更多的配給。

問題最嚴重的,是與帝國並肩作戰的奧匈帝國。

事實上,這次軍政會議,就是由奧匈帝國引發的。

老弗蘭茨皇帝已經病入膏盲,隨時有可能駕崩。更嚴重的是,奧匈帝國本來就是一個二元帝國,國內動d ng的因素更多。此外,在這場大戰中,奧匈帝國的表現並不怎麼樣,人員損失在五百萬以上。加上由物資緊缺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奧匈帝國已是風雨飄搖,誰也不知道這個哈布斯堡王朝能堅持多久。

實際情況比任何人估計的都要嚴重。

二月二日,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駕崩。當天,匈牙利王國就宣布獨立,緊接著其他幾個小民族也開始鬧獨立。

更嚴重的是,此事並沒有引起帝國重視。

至少在最初幾天,帝國高層相信了奧匈帝國當局的承諾,認為奧匈帝國有能力平定由匈牙利引發的內亂,而沒有采取任何行動。結果等到二月十日,局勢變得不可收拾的時候,帝國才采取行動。只是,這個時候已經太晚了。在帝國軍隊開進奧匈帝國的時候,這個存在了一千多年的王朝就瓦解了。

奧匈帝國,成為繼沙皇俄國之後,第二個倒下的歐洲帝國。

所寺的是,帝國已經采取行動。

奧匈帝國瓦解後,奧地利、匈牙利先後宣布獨立,緊接著巴爾干地區的眾多小、國也紛紛宣布獨立。

擺在帝國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爛攤子,雖然有很多人建議德皇趁機吞並奧地利,實現德意志大統一,但是德皇非常理智的否決了這些建議,因為現在的帝國,別說去吞並一個有著數百萬人口的國家,連自身的問題都沒解決好呢。說得簡單一點,加上一個奧地利,帝國將更加動d ng不安。

奧匈帝國倒下,成為了歐洲動亂的導火索。

首先受到b 及的,就是橫跨歐亞的奧斯曼帝國。

二月底,奧斯曼帝國爆發動亂。雖然這場由少數民族、特別是阿拉怕人引發的動亂很快就被凱末爾率領的奧斯曼軍隊鎮壓下去了,但是動亂的根源並沒消除,即長期受到奧斯曼帝國鎮壓與奴役的民族希望獲得獨立。

動d ng,讓德皇不得不有所顧慮。

已經有兩個帝國倒下了,奧斯曼帝國也很有可能分崩離析,如果帝國也步入後塵,那麼打贏這場戰爭也沒有什麼意義。

正是如此,德皇在一月底召開了軍政會議。

雖然在原則上,德皇並不反對繼續與英國作戰,也批準了由魯登道夫提出的在英國登陸的作戰計劃,但是明確要求,針對英國的地面戰爭必須推遲到半年之後,而馮承乾與提爾皮茨支持了德皇的主張。

推遲半年,除了政治上的問題,還有軍事上的原因。

比如,帝國海軍並沒有可靠的跨海支援手段,即便能夠想辦法把百萬德軍送到英國,也無法提供可靠的後勤保障。更重要的是,英國皇家海軍還沒有被打敗,仍然具有很強的威脅x ng。

隨即,德皇采納了貝特曼的建議,把德軍裁減兩百萬,以恢復社會生產。

到此,重擔落到了帝國海軍的肩膀上。

其實,包括德皇、法金漢與魯登道夫在內,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能夠擊敗英國的不是帝國陸軍,而是帝國海軍。說得直接一點,只要帝國海軍打敗了英國皇家海軍,英國就會立即投降,根本不需要陸軍登陸英國本土。

關鍵就是,帝國海軍能在什麼時候擊敗英國皇家海軍。

離開柏林的前一個晚上,馮承乾去了b 茨坦皇宮,跟德皇談了兩個多小時,詳細介紹了帝國海軍的情況,以及他策劃中的作戰計劃。在此,馮承乾向德皇做出保證,在半年之內擊敗英國皇家海軍。

更重要的是,德皇也給馮承乾做了保證,即在大戰結束之後,允許馮承乾離開帝國。

對馮承乾來說,率領公海艦隊擊敗英國皇家海軍,將是他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為德皇腓特烈三世做的最後一件事情。

這也是他在這個時代,實現的第一個夢想。!。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帝國風雲最新章節 | 帝國風雲全文閱讀 | 帝國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