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全面戰爭 克拉蘇 056暴熊戰旗

作者 ︰ 杜克血蠍

056暴熊戰旗

使戰爭議會里的議員們安心之後,萬尼烏斯便帶著議員們去了萬尼烏斯大學——這些也都是有經歷的人,讓他們給孩子們講課,一方面能滿足他們的虛榮心,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師資力量,一舉兩得。

在大學里跟一群小孩子講故事講到口干舌燥,同時也收獲了無數崇拜的眼光之後,萬尼烏斯才和戰爭議會里的議員們離開了大學。

之後,萬尼烏斯有了新的安排——為自己的軍隊制作軍旗

在听議員們講故事的時候,萬尼烏斯發現一件很要命的事情——日耳曼人以往的戰斗,都是戰前制訂計劃,戰時臨場發揮,一直打到一方失敗完事,和自己戰斗中的臨時指揮完全不同。

而日耳曼人之所以不指揮,除了戰士們的紀律性差之外,還有另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沒法指揮。

一旦打起來,幾百千的戰士們互相廝殺在一起,塵土漫天殺聲動地,有幾個能看清楚戰場狀況的?

看不清楚戰場狀況,又怎麼談得指揮?

就更別提日耳曼人這個時候連傳令系統都還沒有了。

而為了以後能夠更加有效的和其它諸多文明世界戰斗,戰場的指揮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

傳令兵隊麼,萬尼烏斯可以直接從騎兵隊和突擊隊中招募手腳靈便嗓門大的來擔當,只要每人給個特別標志,證明他們的身份和命令的有效性,也就行了。

但是戰場指揮,就得讓諸軍統帥能夠清楚的看到,自己的軍隊分別在什麼位置盡管萬尼烏斯軍中諸多部隊由于各隊內裝備的整齊化和隊伍間裝備的區分化,相對來說要容易一些,但也還是不太方便——尤其是當萬尼烏斯軍中的隊伍越來越多的時候,也就越來越不方便了。

為此,用軍旗將每支隊伍的所在、效能、實力標志出來,對于萬尼烏斯而言就成了必須盡快完成的事情。

首先,是中軍大旗,也就是萬尼烏斯自己的戰旗——這面旗幟一定要做得巨大、拉風,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個了不得的大人物在這里。

雖然這麼做有可能導致這里變成敵人的重點攻擊目標,但另一方面,也會極大的激勵己方戰士的士氣,使他們越發勇猛——在萬尼烏斯看來,還是利大于弊的。

既然要醒目,那麼就一定要高——只稍微遲疑了一下,萬尼烏斯就將這面戰旗的旗桿定在了十人高的高度。

為了避免被羅馬人精準到了變態地步的弩炮一箭射穿,旗桿應該是鐵質的。

不過這樣一來,它的分量也就可想而知了——除了底端沉重的配重之外,這個旗桿還被安置在一輛有八個輪子的大車,由八頭牛拉著。

旗桿頂端,以結實的白色帆布做了一面足夠四個壯漢在面躺著打滾的大旗,旗幟中央繪著一只人立而起揮爪咆哮的巨熊——這巨熊就足有兩個人那麼大,即便離得很遠,也能一眼看清。

可想而知,在未來的激戰里,如果萬尼烏斯麾下的戰士因為長期艱苦的格斗而心生遲疑,那麼只要他回頭看到暴熊戰旗高高飄揚,勢必會在瞬間就被補滿士氣,重新恢復必勝的信心。

而萬尼烏斯以下,各軍統帥也有各自的戰旗——由于不象萬尼烏斯所處的中軍可以安穩坐鎮,而需要經常移動,這些戰旗要小得多,也輕便得多,可以由一個足夠強壯的旗手攜帶,跟隨軍隊轉移。

這些戰旗有兩人高的旗桿,旗幟的大小只有半人高,和萬尼烏斯的戰旗一樣也是方旗,面繪著的是代表軍隊統帥的私人標記。

海爾曼的戰旗是一只伏低身體的山貓。

阿洛尤斯的戰旗是一匹雄健的駿馬。

盡管奧維尼婭的女兵在理論以後將很少出現在戰場,但如果日耳曼青年公社遭到進攻就不好說了。所以奧維尼婭仍舊有她自己的戰旗——繪制著代表芙蕾雅女神的石榴花。

按理說威利婭和她的叢林獵手們更多的應該散布在密林里,分散作戰,並不需要什麼顯眼的標志。但如果集群作戰的時候,他們還是需要一個標志——繪著一只雌鹿的戰旗。

歐希西迪斯的戰旗簡單粗暴,除了一柄長柄戰斧之外什麼也沒有,一如他們的戰斗方式。

黎克伯吉斯的戰旗則有弓、箭和獵刀。

阿克里的戰旗則只繪了一個狼頭。

馬克西姆的戰旗只有一柄短劍。

加馬的戰旗則是一柄短斧,一面圓盾。

普羅塞提的戰旗就更簡單了面什麼也沒畫。

這個混蛋解釋說,這面畫了他的鎧甲——在引起眾人一陣哄笑之後,萬尼烏斯一腳把他踢了出去。

而在解決了諸多統帥的戰旗,並交給古德白大叔和他的工匠們去制作之後,萬尼烏斯又開始制訂更下一級,即各百人隊的戰旗——這些旗幟比統帥們的戰旗更小一些,可以讓戰士們直接背在身,和各自統帥的戰旗標志保持一致,並額外在旗幟邊緣做出不同顏色不同數量的飄帶,以此標志各自不同的隊伍。

這樣,只要看到前面的戰旗,各隊的戰士們就知道應該朝什麼方向前進、作戰。

盡管萬尼烏斯已經將制作戰旗的命令傳達下去了,但實際想要制作完成還需要一些日子。

而這段日子里,萬尼烏斯也在考慮著如何再次提升自己的實力。

若是論軍隊戰力,在消滅了克拉蘇,擊潰了哥托內斯人,又得到了極大增強之後,萬尼烏斯自問自己的軍隊戰力已經不低了。

至于名望和勢力,眼下自己已經儼然日耳曼諸部族之王了——大日耳曼地區西部、南部、東部的大部族和他們的附庸部族名義都已經是自己聯盟的一份子了,只剩下塞姆諾內斯、芬尼和蘇約內斯三家沒有在自己的領導之下。

而國力麼……盡管現在還不明顯,但城市化進程已經率先在馬克曼尼地區展開,等到自己擊敗了塞姆諾內斯人之後,如果和凱撒的戰爭沒開始,就可以在美因茨、特里爾等一系列地區陸續分別展開大城市建設——到時候日耳曼人的國力勢必會得到大幅度增加,也許無法媲美羅馬,但是和高盧相提並論還是可以期待的。

然後,大日耳曼地區最需要改善的,就是交通狀況——盡管之前加入萬尼烏斯戰球聯賽的諸部族都有修建鋪石路,但對萬尼烏斯調動大軍的需求還遠遠不夠——因此,等來年和塞姆諾內斯人的戰爭結束後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展開城市建設,而是先把公路網以及扼守公路關鍵節點的駐軍要塞都修好。

公路平坦寬闊便于行軍,對于萬尼烏斯調動軍隊而言是件好事,但對于可能在未來入侵日耳曼地區的羅馬人同樣也是件好事。

萬尼烏斯穿越前看過一篇分析,講為什麼羅馬人用了兩個世紀才征服西班牙,征服高盧卻只用了八年時間。這其中除了高盧人的內訌、凱撒的雄才大略之外,高盧那方便的交通網路,以及可供凱撒大軍就地征集補給的村鎮群落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萬尼烏斯絕不願犯和高盧人同樣的錯誤——自己的道路只能自己用,羅馬人不能用——而扼守道路節點的駐軍要塞,就是用來保證這一點的。

另外,在為馬克曼尼人建城時所涉及的城郭式結構,也是萬尼烏斯所采取的措施之一。

如果象高盧人一樣隨意的將田地開墾在村落外面,即便只是一支規模不大的騎兵征糧隊到來,村落里的人們也不得不縮回村落據守,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敵人搶掠糧食。

但萬尼烏斯已經提前在田地外面建起了土壘和護牆,沒有攜帶攻城器械的輕裝兵隊想要搶掠糧食就必須付出許多鮮血——至于攜帶了攻城器械的大隊人馬,想要獲得補給也勢必要付出很大的功夫。

以多層防御體系保護下的農業大城市為中心,以小型但堅固的駐軍要塞為支點,由方便調動大軍的公路網絡鏈接起來——也許若干年後,整個日耳曼地區就會變成這樣一副武裝到牙齒的模樣。

但是對于萬尼烏斯而言,這還遠遠不夠——他要的可不是建造一大堆的地堡,然後把自己圍在里面困死。

好不容易穿越一次,怎麼著也得做出點成績——如果不能打到羅馬去,不能建立一個以地中海為內湖的日耳曼大帝國,怎麼對得起把自己弄過來的家伙呢?

問題是凱撒——盡管滿心想著和凱撒在戰場一較高下,但作為後世的穿越者,那些歷史的偉人就像是大山一樣的存在——在沒有確定自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之前,萬尼烏斯一點也不想和凱撒貿然開戰。

可萬尼烏斯沒有情報系統。他對日耳曼地區之外的事情知道得並不多,而且大多數是靠著他在高盧人中的「朋」得來的,可靠性需要再次打折扣……

所以,萬尼烏斯接下來最重要的事務,莫過于建立自己的情報系統,而且是能夠把觸手伸到文明世界的情報系統——如果他有合適的人選的話……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日耳曼全面戰爭最新章節 | 日耳曼全面戰爭全文閱讀 | 日耳曼全面戰爭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