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全面戰爭 高盧戰爭 004 萬尼烏斯的謀劃

作者 ︰ 杜克血蠍

送走馬克曼尼使節後,萬尼烏斯下達了全軍休息,準備開拔的命令。

第二天一早,日耳曼人們就被遠處冒起的滾滾濃煙所吸引。在軍隊再次開始南下之前,一群來自附近村鎮的馬克曼尼女人送來了帶不走的牲畜和麥子。

在馬克曼尼使節走後,雖然不能立即將萬尼烏斯的勸告傳達到馬克曼尼諸多首領所統帥的大軍之中,卻還是立即將萬尼烏斯的建議告訴了臨近的村鎮。

這些村鎮雖然已經青壯盡出,卻還是留有足夠主持局面的首領、長老。在听了信使的匯報之後,這些首領們也認為防患于未然是必要的,于是將遷移避難的命令傳遞了下去。

于是,一大早,馬克曼尼女人們便幾家一組,共用一輛四輪馬車,將重要的器物和糧食全部搬運上車,將房子一把火燒掉,扶著老人抱著孩子趕著牲畜拉著馬車,沿著馬克曼尼人所修築的鋪石路踏上了北上避難的道路。

幸運的是,日耳曼地區本就貧瘠苦寒,並不適合耕種,因此對于日耳曼人而言主要的財產是牲畜而非田地。

即便是采用了萬尼烏斯所推行的漚肥灌溉深耕等一系列措施,由于仍舊沒有擺月兌一家一戶耕種一塊地的生產方式,誓約諸部的糧食產量雖然有所提高,卻仍舊沒有象日耳曼青年公社那樣夸張。

因此,當諸多首領長老們領著馬克曼尼人遷徙的時候,並沒有遭到什麼阻力——在馬克曼尼人看來,已經耕種了的地,就丟在那里好了,反正只要有牲畜他們就餓不死,而且即便無人照料,到了秋天土地里一樣是會產出糧食的。

甚至,因為大車不夠,太多糧食帶不走,燒掉又可惜,一些馬克曼尼人索性將糧食送給了萬尼烏斯——反正萬尼烏斯率軍過來也是為了和克拉蘇作戰的,給他們總比便宜了羅馬人要好。

看著一群馬克曼尼老老少少背井離鄉,萬尼烏斯突然升起了率領大軍迅速南下,和馬克曼尼大軍匯合一處戰翻克拉蘇結束戰斗的沖動。

但這種沖動最終只持續了一個瞬間而已。

開玩笑,先不說眼下馬克曼尼各村鎮都在通過鋪石路北上避難,直接導致路上交通擁堵,難以快速行軍,就算自己真的能夠迅速的趕到,直接去和克拉蘇正面沖突也是再愚蠢不過的做法。

而如果自己真的蠢到去和馬克曼尼大軍匯合,指揮權勢必不會留在自己手上——就算馬克曼尼人足夠厚道,沒有拿自己的人當炮灰,正面死拼一場也得損失不少不是?

如果自己能夠統領全部軍隊,自己就會將馬克曼尼人的大部分輕步兵都丟到森林里去,阻斷克拉蘇的後路,切斷他的補給來源,而自己則率領高機動力的嫡系部隊,利用鋪石路網牽著克拉蘇的鼻子走,一直拖延消耗到對方補給耗盡為止——而對馬克曼尼人的堅壁清野北上避難的提議,也是基于此種考慮。

另外,在馬克曼尼人沒有受到很大損耗的時候就解決克拉蘇也不符合自己的長遠利益。

無論是之前孟杜皮人的下場,還是誓約諸部的行為,尤其是卡狄人和馬克曼尼人和自己的約定,都給萬尼烏斯提了個醒——並不是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回報你的。

事實上,除非一個部族太過弱小以至于必須投靠一個足夠強大的勢力尋求庇護,否則那些自由散漫慣了的大部族根本不可能听一個外人對自己的事務指手畫腳。而即便是那些需要尋求庇護的小部族,除非是走投無路,否則也會傾向于保留自己的獨立性,夢想著有一天能夠成為獨立自主的大部族。

孟杜皮人在走投無路不得不投靠自己的時候,還試圖虛張聲勢來為自己謀取更大的利益。

條頓、辛布里和阿姆布昂雖然已經淪為小部族,卻寧願互相抱團咬牙堅持,也沒有並入周邊的部族聯盟——而面對勢力並不比他們強大多少的自己,這三個部族就表現得親近得多,不止借助和奧維尼婭的親緣關系主動示好,更主動出兵援助自己。

卡狄人和馬克曼尼人因為自己的勢力不夠大而拒絕支持自己,甚至成為自己的競爭者。鄧科德里和烏西彼得斯雖然支持自己,卻明擺著希望能夠提高鄧科德里人在日耳曼青年公社里的發言權。就連和自己關系最親密的美因茨和特里爾,也對自己所提出的整合軍隊的建議持保留態度。

所以,以萬尼烏斯目前的情勢來看,擴充自己的實力是勢在必行的。

而最合適的辦法,就是拉攏足夠數量的小部族,圍攏在自己的周圍,並統一軍政制度,形成一個龐大的一體化的勢力。

在此基礎上,自己才有足夠的資本去和那些老牌的大部族談條件。否則,即便是自己成為了日耳曼諸部族之王,也只不過是一個空有虛名而無實權的偶像罷了。

至于「小部族」,除了已經被萬尼烏斯吞掉的孟杜皮之外,萬尼烏斯所知道的就只有條頓、辛布里和阿姆布昂了——如果只有這麼三個小部族,那麼即便這三個小部族有心支持自己,也勢必不敢做得太明目張膽。

所以,如何找到盡可能多的小部族,對于萬尼烏斯而言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

第一個方案就是挖牆腳——盡管誓約諸部里並不存在受欺凌受壓迫的小部族,但並不代表其它的大部族里也不存在——至少,就萬尼烏斯的了解而言,塞姆諾內斯人的邊境上,就存在著為數眾多的附屬部族。

如果自己能夠在戰場上打敗塞姆諾內斯人,又能夠提供足夠的土地容納那些小部族,並且給予他們比依附塞姆諾內斯人優越得多的條件,那些小部族中,應該是有不少部族願意依附于自己的。

而那些小部族一旦依附于自己,也就是背叛了塞姆諾內斯人——這樣,他們也就有了一個共同的敵人,短時間內自己也不怕他們反水——至于時間長了,到時候部族的概念早就被自己抹平了,也就無所謂了。

而除了塞姆諾內斯人之外,東方的諸多大部族,也是有附庸部族的——這些部族也在萬尼烏斯的挖角計劃之中。

但是,畢竟那些大部族對自己的附庸部族還是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的,萬尼烏斯的挖角計劃雖然定了很多目標,但能夠成功幾個卻真心不好說。所以,萬尼烏斯的另一個選擇,就是收納那些在這次日耳曼內戰中受到極大損耗的誓約諸部的成員。

比如馬克曼尼人。

在對克拉蘇的戰爭中,他們已經損失了數千青壯,但仍有數萬戰士。而如果這次戰爭之後他們的戰士數量降低到一兩萬人,那麼對于馬克曼尼人而言,不要說守住整個馬克曼尼地區,就連自衛都會變得非常困難。

這個時候,萬尼烏斯就可以名正言順理直氣壯的要求將自己拉攏的一些小部族遷移到馬克曼尼境內「協同防御」。而自己,更可以名正言順理直氣壯的組織起部族聯軍——當然,戰爭議會勢必會吸納為數眾多的諸部族代表。

只不過,這個戰爭議會本身就是一個圈套。

名義上,戰爭議會會吸納諸部族派出的代表,和萬尼烏斯以及聯軍的諸統帥一起商議決定作戰章程。

但首先,聯軍諸多統帥肯定都是萬尼烏斯的自己人——至少其中大部分都會是萬尼烏斯的融血者——這就決定了在戰爭議會里,萬尼烏斯的發言權是最大的。

其次,萬尼烏斯可以肆無忌憚的將日耳曼青年公社的民政管理丟到一邊,教給自己委任的官員代為管理,不代表諸部族首領也可以那麼做。

畢竟,萬尼烏斯可以把日耳曼青年公社丟給別人,出去打個七八年的仗,回來之後日耳曼青年公社還是他的。但是換了一個部族首領,帶著軍隊出去打個七八年的仗,回來之後,部族還是不是他的就不好說了。

這樣一來,那些加入了聯軍的部族首領勢必只能派自己的親信加入戰爭議會——但是,當一群日耳曼人討論作戰方略的時候,一個首領的親信,怎麼可能和一個部族首領及部族聯盟名義上的首領相抗衡?

所以說,只要那些小部族願意加入聯軍,那麼要不了幾年,他們族中派來加入聯軍的青壯就會徹底成為自己麾下軍隊的一部分。而他們所能做和需要做的,也就只有負責生產,以及地區防御了。

按照萬尼烏斯的構想,未來的日耳曼帝國應該實現徹底的軍民分離,並徹底抹殺掉部族的存在,由一個統一和高效的帝國政府來管理。

這個政府的軍隊應該由兩部分組成——邊防軍和禁軍。

邊防軍由原本的各部族首領中選出的軍事領袖指揮,平時負責維持治安以及地區防衛工作,屬于二流部隊。

禁軍則由自己親自指揮——當然,名義上是由「戰爭議會」指揮——主要負責對外征服以及對付那些邊防軍對付不了的入侵者。

至于民政?萬尼烏斯還沒仔細考慮,等軍隊建立起來之後再說吧……

————————————————————————————————————

今天的第二更,交代一下主角的規劃什麼的,接下來就該開戰嘍……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日耳曼全面戰爭最新章節 | 日耳曼全面戰爭全文閱讀 | 日耳曼全面戰爭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