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國 第二卷 第307章 糧食生產

作者 ︰ 石晶藍

不是獵人技術差。而是狐狸太狡猾。就拿現代來說,自改革開放以後,這個獲利了、那個獲得了,國家獲利沒有?可以回答是獲利了,沒有關系。沒有根據的回答,熱情可嘉。

八五年以前,是改革開放初期。初期最容易獲利,也最容易出亂子。到八五年的時候,我國出現了解放後第一次嚴重通貨膨脹。通過調整之後,領導層認為,搞活國營大中型企業,才是關鍵。

國營大中型企業,這個傷心的命題大概就是八七年左右被提出來了。第M屆N中全會,把搞活國營大中型企業提到議事日程上;第W屆X中全會決議,把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搞活國營大中型企業上來;第Y屆Z中全會提出,三到五年內,搞活國營大中型企業。現在是二○一○年,大家已經知道了,國營大中型企業沒有搞活。大部分退出了「國營」,小部分類似于煙草等壟斷行業的企業還在繼續「國營」中。

相信本書的每一位讀者,都能夠就如何搞活國營大中型企業提出一番獨到的見解。可惜。我們不能在這里征集搞活國營大中型企業的建議。那是上層的事情,是別人的事情。我們沒有資格去關心。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經濟問題,真的很復雜。現代中國,同樣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

田潤屬于一種實干型人才。田潤不是不想,想得有可能比一般人多得多。但田潤不會總是在想。田潤給自己劃定了時限,最多一個月。接近實限的時候,田潤看到完善的方案八字沒有一撇。于是,田潤就轉向了不完善方案的制定。

所有方案都建立在既有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天外飛仙。首先是農富。關于農業的國情,不消多說。農業是有著最廣泛的基礎的。現代定義農業,是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這樣的定義或許放在現代很合適,但在百廢待興的三國,還不行。三國這兒,還得把農業分為農林牧富魚。這兒說的農業,僅指小分類下的農業。

小分類下的農業,又叫狹義農業。現代又定義為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的生產。田潤這兒,僅指糧食作物的種植。田潤把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的生產劃歸富業。

按照減肥的理論,糧食里面,主要就給人類提供了澱粉。人類因為攝入大量的澱粉而肥胖,所以糧食就是萬惡之源。,糧食作物,是不應當存在的。他們認為,種糧不如種菜,吃糧也不如吃菜。而澱粉這種東西,在糧食以外的蔬菜及水果等植物里面比比皆是。他們還說,種糧。一年一季,周期長,還佔用大量的土地;種菜,周期短,賣出價格還高。他們為現代人勾劃了一幅美好的前景︰早晨四點鐘起床。為什麼這麼早?因為要吃三十斤菜。不起這麼早,是趕不及上班時間的。

在這個還沒有解決溫飽的時期,減肥的理論,我們就直接無視了。三國時期,戰爭直接傷亡,造成了一定的人口減少。還有一次瘟疫,也死了不少人。但三次蝗災,讓莊稼顆粒無收,餓死的人數卻高居首位。如果,第一次蝗災已經過去。由于田潤糧食儲備充足,並借了糧食給袁術,全國範圍看,人口未受影響。

田潤還是認為糧食最重要。打仗,打的就是糧食。不打仗,活命也要靠糧食。現在,要發展經濟,不從糧食入手。也是不行的。這是因為,經濟方面,基礎最牢實的,就是糧食生產。

……

關于糧食生產,田潤已經做了一點點事情。早在辛毗全面負責的時候,領地的官吏,就不僅僅是斷案的官吏。他們都肩負著提高糧食生產的責任。當時,田潤提供的辦法是,在當地農民當中自己去尋找;找出種田能手,然後想辦法推廣。七年過去,成效自然是斐然的,但去不是均勻的。河北平原這邊的糧食單產,明顯要高于晉中平原。

提高糧食產量,是最初級的事情,也是做過了的事情。提高糧食產量的方法,按現代眼光看,主要有品種和田間管理兩個方面。田潤領地實際施行的方法是田間管理。由于品種上沒有改良,產量提高了,但並不是很高。糧食畝產,由185年的400斤,提高到了600余斤。

現代有雜交水稻,有雙季、三季稻,糧食畝產上千斤是比較常見的。但是,讀者也許會有感受,三季稻基本不能吃,雙季稻也不是單季稻好吃。糧食產量越高,地力越差。過分地掠奪地力,土地就會鹽咸化。

因而,千萬不要以為600余斤的單產低了。2000年雲南省的糧食單產。還在500斤以下呢。

……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萬顆子」就算是收到了。上稅交租留種,自己再吃一部分,還有盈余。有了盈余,又該怎麼辦?

吃飯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吃鹽、吃菜、吃肉、穿衣等問題。這些問題,一部分,由農民自己解決了。自己在房前屋後種菜,自己養豬等等。但始終還是有些問題是不能自行解決的,就比如說吃鹽。

也就是說,糧食有了盈余之後,將會有兩條出路。一條出路是貯存,以備糧食欠收之時所需;另一條出路是出售,並且以出售換來的銅錢,去購買不能自行生產的鹽巴,以及農具等物品。當然,在銅錢這個環節,也會出現儲存的現象。那是另一回事,以後再說。

糧食生產,有豐收就會有欠收。豐與欠,是比較出來的。一般農民,不知道還會有兩次大面積的蝗災,但他們憑著代代相傳的經驗。自然地就會貯存。田潤是知道還有蝗災的,只不過時間、地域都不甚具體;加上田潤還要打仗,因而田潤也會貯存。

糧食有盈余,貯存一部分,出售一部分,這是很正常的。看上去,似乎農民的生活好轉了。事實上,也的確好轉了。至于可以說,已經超越了「飽」字了。但是,這並不是田潤的目標。田潤希望農民的生活能夠一直好上去。

……

于是就需要繼續前瞻。而繼續前瞻,問題就出來了。糧食有盈余。貯存一部分,沒有問題。問題出現在售賣的環節。

如果僅僅是一戶農民有余糧出售;其他人欠收,口糧都不夠,那他出售的余糧很快就會被別人賣走。欠收的、口糧不夠的人越多,余糧就越好賣。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不是一戶農民有余糧出售,而是戶戶有余糧出售。大家都把余糧拿來出售,又賣給誰呢?

肯定是不能賣給農民了。對于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來說,八成以上的人口,就算是排除在外了。那些余糧,就只能賣給非農業人口。

非農業人口,是一種準確的提法。但如果這樣提,分析起來就復雜了。所以,我們用城鎮人口,取代非農業人口的提法。

假定上一年,也就是去年,供需平衡。農民出售的余糧總額與城鎮人口購買的糧食總額相當。到了今年,糧食增產了,余糧更多了,出售的余糧總額大幅度增長了。而城鎮人口購買的糧食會不會增長這麼多呢?

很明顯,不會。田潤領地內,城鎮也在發展,人口也在增加。但那個增加的速度,無論如何是趕不上糧食增產的速度的。沒辦法,農民太多了。

于是就供大于求了。糧食價格直線下滑。去年一斤糧換一斤鹽,今年十斤糧也換不回一斤鹽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受到嚴重的挫傷。

……

這個時候,有一個辦法可以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那就是把農民的余糧賣到遠處去。對于田潤來說,遠處,也就領地以外。

賣到領地外,而不是送到領地外。賣出去,必然就涉及到換回來。老實說,田潤根本就想不出能夠換回來什麼,再加上領地以外的貨幣與領地內不同。一時之間,田潤並不想與領地外進行和平貿易。

說到這兒,不得不說兩句貨幣。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東西,就是貨幣。其實。任何一種可以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準和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貨幣。

讀者「幽蘭黛爾」提出,田潤應該發行紙幣。這個建議,跟田潤的想法不謀而合。但發行紙幣,首先遇到的,便是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關于這種「紙」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藥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的。隨後就是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田潤這兒,有紙。但數量少,成本高,質地粗糙。沒有一點「貨幣」的樣子。

其實遇到的,是印刷術。這又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同志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

田潤不懂造紙術。對于印刷術,學過一篇課文,是關于畢生的活字印刷的。因而,田潤就僅僅了解一些活字印刷的原理。那篇課文,著重介紹的原理,在于「活字」而不在于印刷。對于最基本的印刷,田潤一無所知。

假如就將手邊能夠得到的紙當為貨幣,紙質差,就算是克服了。上面不印點圖案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印上自己的頭像。若僅僅是這樣,通過蓋章的方式也是可以辦到的。但是,那貨幣可不是牆上掛著的圖畫,那是需要在千萬人手中流轉的。

現代紙幣的特性,大家應該很清楚。將紙幣丟入水中,上面的圖案是不會變化的。經過千萬人的搓揉,圖案也是不變的。

田潤這時只有墨汁和印泥,弄個圖案,行;保持圖案不變,就不行了。如何強行做成紙幣,那樣的紙幣,在帶著汗水的濕手搓揉之後,粗糙的紙上必然會變得一片模糊。到時候,又如何來鑒別紙幣的真偽呢?

……

紙幣就算了。田潤領地還是使用原來的銅錢。這個時候的銅錢,叫做五銖錢。是靈帝中平三年所鑄,叫做四出五銖,背面有四道斜文由穿孔的四角直達外廓,亦稱「角錢」。田潤並沒有想過要自己鑄錢。只是在自己的領地範圍禁止民間鑄錢。

東漢幣制承襲秦制。但五銖錢雖稱半兩,而實際重量則有所不足。四出五銖,說的就是新幣就只有四錢。

哪知,獻帝初平初年,董卓控制朝政之後,因為朝政吃緊,就把民間的銅貨、銅鐘等銅制品都熔掉拿來鑄錢。長安原來收藏著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鑄造的十二個銅人,也被董卓熔了。

董卓大量造幣,投入市場,本來就會引發通貨膨脹,本來就是非常惡劣的事情。但事不止此。董卓發行的新幣,根本就沒有四出。直接鑄成了一錢的小錢。

當時,在新聞發布會上,一位董姓代表說,小錢的鑄幣方案規劃縝密,充分體現了董相國的良苦用心。減輕鑄幣重量是歷史發展之必然,不但方便攜帶,還能節約不可再生資源。而當時投了棄權票的司馬王允則指出,新幣分量太輕,不利于抑制當前的通貨膨脹。

據不可靠小道消息說,在小錢鑄幣方案最初剛剛提出的時候,董卓曾經前瞻性地提出要使用紙幣代替五銖錢,但遭到李儒、周毖等親信的極力反對。他們認為紙幣造價成本太高,超出原有的預算。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圖案不能固定。當時紙幣上面的圖案確定采用董卓的頭像。他們提出,那頭像經過帶著汗水的濕手搓揉之後,必須會模糊。不利于維護董卓相國的偉大形象。董卓听到最後這條理由,這才息了發行紙幣的念頭。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女主三國最新章節 | 女主三國全文閱讀 | 女主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