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國 第二卷 第215章 無謂損兵

作者 ︰ 石晶藍

三萬兩千余人守城。一萬七千余人攻城,怎麼看,也是守方勝。因而,在出城列陣而戰,斗將輸給陳武之後,薛禮就改變了策略。穩穩地把持住了自己的優勢,就讓孫策攻城。

其實這個時候孫策還有一個選擇,就是不攻城,轉而佔據曲阿。曲阿與建業相距不到百里,孫策佔據曲阿,就能阻斷建業的東行之路。而且曲阿與建業中間的大片良田土地,就都成了說不清楚歸屬的事情。

倘若孫策轉頭佔曲阿,薛禮這邊,要麼就自此甘願不能東行,放棄東面土地良田的管轄權,要麼就得打曲阿。而前者,薛禮是不能接受的。不東行可以。放棄東面土地良田,稅賦將會減少將近一半。薛禮原本一萬兵,稅賦減一半,也能夠將就維持。而如今兵力已經擴增至三萬二,就不能夠維持了。因而薛禮就只有調過頭來打曲阿。

因此。孫策不攻建業,轉頭佔曲阿,必將使攻守易勢。而且那時,孫策軍隊的士氣將會高一些,戰斗力也會更強。再得到曲阿城的補給,弓箭等方面的缺口也能得到改善。

這樣的辦法,是孫策沒有想到,還是周瑜沒有想到?

孫策沒有想到,是很正常的。孫策,有志向,有武力,略有智力。以孫策的智力,沒有想到這樣的辦法,確實是很正常的。周瑜就不同了。周瑜比起孫策來說,志向差點,武力弱點,但智謀卻高出遠遠不止一籌。周瑜沒有想到,是絕不可能的。實際上,周瑜是想到了,但是周瑜卻沒有說出來。

……

周瑜為什麼不說呢?這是因為周瑜不想影響自己與孫策的關系。演義中,把周瑜描寫成為一個小心眼的人。實際上,只能說周瑜的心思細膩。芝麻綠豆大點的小事,周瑜都能夠想到。但卻並不等于說,周瑜就一定會計較。就像圍棋里面的棄子爭勝一樣,棄掉五六顆子,反而能吃掉對方幾十顆子的大龍,從道理上講。誰都會這麼做的。不這麼做的人,通常都是計算不清楚的人。周瑜是計算清楚了的,因而周瑜絕不在乎那五六顆子的小小得失。

人是會變的。在十七八歲的年齡,周瑜與孫策相識。因為性情相投,遂成莫逆。當時也沒做什麼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無非就是打架斗毆,飛鷹走狗,都是些紈褲子弟的荒唐事兒。周瑜因為小兩個月,又因為拳頭沒有孫策硬,而稱孫策為兄。友誼的確是結下了,而且那友誼還是非常純潔的友誼。

轉眼,小青年就逐漸成熟了。孫策因為家世的變化,變得滄桑了起來。因為父親孫堅的事跡,而萌發了雄心壯志。周瑜這邊倒是簡單,就是不斷的學習,然後隨著知識的增加,變得成熟了。再眼觀百姓疾苦,耳听世間變化,周瑜也有了自己的世界觀。

就在這樣一個冬季,周瑜與孫策走到了一起。周瑜投孫策的原因極為簡單,就是緣自于純潔的友誼。周瑜是重情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心智的成熟,後來周瑜就交不到能夠傾心交談的朋友了。因而周瑜會經常想起孫策。周瑜沒有獨霸一方的志向,想的就是成為輔佐文王的姜子牙。而那個文王是誰,周瑜並不知道。田潤雖然崛起迅速,但因為距離遙遠,傳到廬江來的消息不多。而又因為田潤的行事與這個時代有些差異,不容易被人們所理解。因而周瑜並沒有把田潤當作自己的文王。

正所謂時不予我。大好的時光,不能就這麼在等待當中白白地蹉跎掉。于是,周瑜就投了孫策。周瑜並沒有以文王的標準去觀察孫策。純粹就是哥們義氣,反正我目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文王,那麼就幫兄長你了。

……

周瑜其實還有點自負。用褒義詞來說,就是自信。周瑜是有真才實學的,其水平也是當世罕見的,因而可以說周瑜的自負是有資本的、是可以理解的。周瑜自負地認為,憑著自己的能力,只要自己真心實意地幫助一個人,哪怕那人並不怎麼樣,最後也能夠取得成功。這樣的自負,也是周瑜草草地投了孫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時間不長,這才跟了孫策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周瑜就察覺到自己的自負是錯誤的了。聖人雲,吾日三省吾身。周瑜不是聖人,但周瑜是絕頂聰明人。沒有每日三省,但將近一個月時間了,一省總是能夠做到的了。周瑜明顯地感覺到了孫策在很多地方與自己擰著干,讓自己根本就無法全心實意地幫助孫策。

其實周瑜的自負在某種條件下也是正確的。那就是,周瑜投靠的對象是一個庸才。除了德好,什麼都不行。這樣的人,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劉備就是。在演義中,劉備對諸葛亮就沒有過多地干預,因而諸葛亮才能夠取得那樣的成就,並成功地幫到了劉備。但是,這里已經不是演義了。劉備雖然還是劉備,但劉備已經不起眼了,而且還玩起失蹤來了。周瑜跟劉備,就像兩條平行線,是永遠不能相交的了。

……

在壽春,孫策來了。孫策沒有追擊劉繇,而周瑜自己也沒有。孫策那邊,是因為四千俘虜兵的緣故;周瑜這邊,跟隨陳武投降過來的一萬士兵以前全是劉繇的麾下。相同的原因,得出相同的結果,都沒有追擊。這是正確的。這讓周瑜為孫策的明智而感到欣慰。

但是,孫策進城之後,轉眼就下達了南下的命令。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孫策這樣的改變的呢?周瑜早就看在眼里,心中再明白不過了。孫策是要跟自己較勁。

周瑜讓孫策到廣陵郡延請張。周瑜相信,延請是一定會成功的。周瑜自己是有才之人,對于其他有才之人的心理,十分了解。有才之人避士隱居,並不是真的隱居。如果真的對世事漠不關心,那還學習那些知識干什麼?學了知識。就一定想使用知識。避世,只是一種挑選主公的方法。只要遇到合適的人前來延請,是一定會答應的。

廣陵地面上,周圍的諸侯,除了劉繇,就是陶謙、袁術。而張依然避世。這就說明張對這三家諸侯不滿意。強烈的不滿,必然會促此張對于新起之人抱以一定的希望。而這樣的人,就是孫策。因而,只要孫策登門拜訪,禮貌周到,就一定能夠延請成功。

孫策空手而回。沒有請到張。于是,其原因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孫策並沒有見到張。但孫策卻說見到了,只是那張不肯來。周瑜就感覺孫策在說謊。周瑜並沒有揭破,只隨便寬慰道,他日再去,必定成功。然後,周瑜卻分明看到,孫策表情不善,竟然對自己帶有怨恨之色。

沒有找著張,無非是白走了一趟。白走一趟,又能有多辛苦?當年的哥們義氣,還抵不過白走一趟?自此,周瑜就不敢對孫策全意相助了。每當有什麼想法,周瑜都不能直接說出,而要先思考一下,孫策會不會接受。

……

孫策南下,是來建戰功的。成長到現在,士兵一萬七,里面有一萬三直接是周瑜的功勞。功高就必然震主。曲阿一戰,殺敵一千余人,卻並沒有抓到俘虜。這樣就來到了建業。建業這邊,薛禮固守城池,避而不戰,孫策在反復罵戰的情況下,薛禮依然龜縮不出,最後孫策無奈,只得安排攻城。

此時調頭佔曲阿,周瑜當然想到了。不過,孫策會接受嗎?不會。孫策如果會接受,當初就不會這麼急于南下,當初就會在壽春整頓士兵。急于建功,急于壓倒周瑜的孫策,是不可能回過頭去佔曲阿的。因而,周瑜雖然想到了,但卻什麼也沒說。就當我周瑜沒想到好了。

……

建業城很大。孫策沒有圍三闕一,而是僅僅進攻了東門。東門這一帶。城牆連綿三里。城牆上面的弓箭兵一排兩千五百人,共三排人輪流射擊。城牆下面,自距離城牆一百五十步至一百步的距離,是被射的距離。要走到一百步的距離,才能與城牆上面對射。而想要對射,還必須有足夠的盾牌和足夠的弓箭才行。實際上,這兩樣孫策都沒有。因而,距離城牆一百步的位置對于孫策的軍隊來說,一點用處沒有。孫策的軍隊需要自距離城牆一百五十步,一直跑到城牆根,豎起雲梯,爬上雲梯,最後與守軍肉搏。

一百五十步有多遠?每步0.625米,等于93.75米。也就是相當于百米的距離。百米短跑的世界紀錄就不用說了,只說常人。常人是15秒。這個時間是空手、沒有負重的時間。當士兵們穿上盔甲,提著刀槍,扛著雲梯,負重上陣的時候,15秒就會變成20秒。誰都知道,跨欄跑的時間會再長一些。這里有沒有欄呢?有。被城牆上面的弓箭射倒的士兵,倒地之後,就變成了障礙。這樣的障礙,比欄更加嚴重。跨欄的時候,絆著了欄,沒事,還可以接著跑。而在這里,被地面的尸體或傷兵絆倒,就嚴重了。不是被城牆上的弓箭射死,就是被後面自己的兄弟士兵踩死。因而每一個奔跑的士兵,都需要在跨越障礙上面傾注大量的注意力。最後,20秒就變成了30秒。

30秒時間能射多少支箭?第一支箭由于可以提前張弓,不算時間。自第二支箭開始,抽箭2秒,搭弓2秒,張弓2秒,瞄準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什麼時間算1秒,因為輪流射擊要交換位置算2秒,總共是9秒。也就是說,城牆上面的士兵每人能射4箭。2500人3排4箭,共射出3萬支箭。

……

由于存在射不中和數箭射中同一人的情況,三萬支箭不可能射死三萬個人。而且,孫策的士兵總共才只有一萬七千人,上陣只有一萬五千人,就更不可能射死三萬人了。事實上,當孫策的士兵沖到距離城牆三十步距離的時候,死傷已經接近一萬人。而後面爬雲梯的時候死傷將更為慘重。因而,孫策鳴金收兵了。

士兵們如潮水盤退下。在撤退的過程中,又被射死不少人。而且在孫策的士兵退開之後,薛禮還指揮弓箭兵,對于城下倒地的孫策士兵的尸首補箭。又多射了幾輪箭,確保這些人的死亡。

孫策就這麼沖了一沖,就無謂地損失了一萬人。而對面守城的,卻只是名不見經傳的薛禮。

接下來,孫策還有七千人,依然可以調頭佔曲阿。當然,周瑜還是沒說話。孫策自己也沒想到,每日孫策就在建業城外遠遠地罵陣。薛禮依然是充耳不聞。

……

田蘭全軍出動,下歷陽。歷陽這邊過河,在建業的上游。由于薛禮四門緊閉,注意力都在城東,而沒有察覺。田蘭全軍順利地過了長江。

田蘭在東善一帶登陸,一邊派出哨騎,偵察周邊情況。一邊找了個地方,安營扎寨。等到營寨安置得差不多了,負責偵察的士兵也就回來了。于是,就有兩個目標擺前了田蘭的面前。一是建業城,一是孫策七千士兵的軍營。

按道理說,首先是打不打的問題。也就是前面郭圖等人建議過的,坐山觀虎斗,漁翁得利的問題。這個問題,郭圖、張昭、張的意見是一致的,都覺得不該打。因而田蘭就決定打。正因為決定打,所以才來到東善。既然已經來到了東善,打不打的問題,也就不用討論了。接下來,就只討論打誰、以及怎樣打的問題。

建業城那邊,偵察到的情況是戒備森嚴。城牆上巡邏不斷,晝夜不停。要想利用夜色的掩護進行偷襲,是不可能的。孫策軍營這邊,倒是沒有怎麼防備。孫策自認為自己是攻方,攻敵不得不救,因而就不需要防備。孫策吃定了薛禮不敢來偷襲自己的軍營,而薛禮果真就被吃定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女主三國最新章節 | 女主三國全文閱讀 | 女主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