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國 第二卷 第210章 勤政好官

作者 ︰ 石晶藍

孫策迎了上去,交手一合。卻也不見異常。雷薄在後面望見,心中贊道,這青年,年紀不大,卻也能敵過于糜,著實不錯。假以時日,前途無可限量。

圈馬再戰第二回合。兩馬交錯的一瞬間,兩人的長槍踫在一起,乒乓一陣響,一閃而過。雷薄沒有能夠看清楚二人交手的具體情況。但從兩人分開的那一瞬間來看,孫策身子都晃動了,似乎略有不敵。這也不怪孫策,畢竟年紀輕嘛。

調轉馬頭,又戰第三回合。怎麼交手的,雷薄還是沒有看清。雷薄就著重觀察兩人分開的那一瞬。若孫策露出敗象,就要提早安排黃蓋或韓當上去救援。這時,兩人一合即分,雷薄眼楮跟隨著孫策的身影一掃,覺得不對。急忙望一眼于糜那邊,戰馬已是空鞍。原來,孫策已經把于糜活捉了過來。正挾在左手腋下。

被挾住的于糜當然會掙扎,孫策就加力挾住,讓其無法得出。然後孫策打馬回陣,前來獻俘。張邈那邊,樊能見于糜被捉,挺槍來追。孫策沒有注意。雷薄大驚,喊道︰「背後有人暗算!」

此時,樊能已經追近孫策,挺槍一刺,那槍剛剛搠到孫策後心。孫策猛然回頭,大喝一聲,聲如巨雷。樊能驚駭莫名,倒翻身撞下馬去,把腦袋摔破了,頓時魂歸黃泉。孫策馳到門旗之下,將于糜丟于地上。士兵過來捆綁,一檢查,就說,此人已經被孫策挾死了。一霎時,孫策挾死一將,喝死一將,名聲大震,自此人稱江東小霸王。

……

這是孫策非常出名的一仗。是真的麼?是吧。怎麼就跟馬超那一仗那麼相似呢?當時,馬超是先刺死一將,然後歸陣。另一將後面追趕,馬超故作不知。等第二將追到,馬超讓開來槍。輕舒猿臂,生擒了過去。

如何?太像了吧。既然相像,其中一仗就有可能是假的。熟真熟假,就說不清楚了。在這里,我們權且把兩戰都當作是真的,因為它們也的確有可能都是真的。但有一件事情,可以當作是假的。就是「自此人稱江東小霸王」。

自此人稱江東小霸王,其實應該是真的。因為關于孫策的記載太多了,大多都提到過這個稱號的。只不過呢,那挾死一將、喝死一將的事跡,總得先讓人知道,然後才應該有這個外號才是。在這個年代,通訊都不發達,英雄事跡的傳揚全憑口口相傳。可想而知,一定是很慢的了。而他人知道孫策的英雄事跡之後呢,也不是說人人都能起出那樣的外號的。因為文化低嘛,教育落後嘛,還有就是民風淳樸嘛。因而,一定要文化人,才能起出那樣的外號。

光文化人還不行,還得敬佩孫策才行。如果不敬佩孫策。那麼,收了孫策的錢也行。或者,干脆那個文化人就是孫策的自己人。

說到這里,我們會發現,所謂「小霸王」這樣的外號,由孫策自己傳出去的可能性最大。

……

雷薄大喜,趁著孫策新勝,士氣正旺,揮軍便殺了過去。孫策、韓當所到之處,張邈的士兵紛紛走避,不敢與之相抗。黃蓋呢?

黃蓋正沖在隊伍的最前頭。韓忠露臉了,孫策也露臉了,黃蓋自然也想露臉。因而雷薄一聲令下,黃蓋就沖了出去,直接沖往對方中軍,張邈所在的位置。

黃蓋沖到的時候,雷薄大軍還早。大軍行動,無論是沖,還是逃,總是比單個的人要慢上幾拍。因而黃蓋沖到近前,張邈還沒來得及退走。張邈狂呼︰「給我擋住,給老子攔住。」一眾親兵也不知道黃蓋的厲害,就沖了過來。各種各樣的兵器,紛紛往黃蓋身上招呼。黃蓋鐵鞭一掄, 哩啪嚓,一陣響過,就沖到了張邈的近前。

張邈破口大罵,不過張邈卻沒敢罵黃蓋。張邈罵的是自己的那些親兵。罵親兵出工不出力,不中用。干吃飯。但是,張邈並沒有能夠久罵。沒罵了幾句,張邈就吃驚地發現,那些親兵倒下了,所有的親兵都倒下了。他們死得太快了,以至于都來不及倒下。直到這時,才緩過勁兒來,倒下了。

張邈將剩下的罵人話語咽進了肚里。拉轉馬頭,就想逃跑。但卻已經來不及了。黃蓋沖了過來,一鞭就擊在了張邈的背心。張邈多少根肋骨,十二根?二十四根?反正是背上那一溜肋骨全被打斷。黃蓋左手伸出,抓起了張邈,舉起,大喝︰「張邈已死,張邈已死,想活命就投降。」

這一來,張邈的八千兵就像炸了鍋一樣。全體士兵分為三個部分。跑了一部分,被殺了一部分,投降了一部分。其中投降的這部分,有兩千一百多人。

……

雷薄大獲全勝,非常高興。當即犒賞了全軍。對孫策、黃蓋、韓當三人更是禮敬有加。

接下來,雷薄有兩個選擇。要麼,班師回朝。不,是回汝南;要麼繼續戰斗。當然,繼續戰斗,指的是對黃巾軍祖郎的戰斗。那邊已經有了雷緒的大軍,應該不難獲勝。但如果兩軍一起圍剿,自己勝算大些。

雷薄選擇了繼續戰斗。因而,俘虜的兩千士兵就成了問題。這兩千人,如果直接編入軍中,很可能會有什麼問題。放了,當然是不可能的。再怎麼說,張邈的兵也是正規軍。不是黃巾可以比擬的。于是,雷薄就寫了書信,叫過孫策,讓孫策帶著書信及那兩千俘虜,先一步回汝南。

雷薄此時,就是這支部隊的最高指揮官。雷薄的話,就是軍令。因而孫策也沒有多想。接了書信,帶著兩千俘虜就上路了。

這兩千俘虜確實存在著嘩變的可能。但是,在孫策、黃蓋、韓當這麼三個猛人的帶領下,暫時還沒有人敢輕取妄動。于是,一路無事,就到了汝南。

……

汝南這邊,袁術實行的是類似于劉虞的政策,以民為主,以軍政為輔,凡事以民為先。打官司的時候,也明顯地偏向百姓,因而秩序極好。百姓精神面貌極佳。雖然還沒有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境界,卻也差得不遠了。

當南城沒有關閉城門。孫策沒有貿然帶兵入城,而是將士兵集合在遠處,由黃蓋、韓當看著,自己則孤身走到城門那兒報告。在城門官的指引之下,又見到了城防司小校。再由小校帶路,最後找到了袁術。

袁術先沒有見人。听說有雷薄的書信,便讓人取了書信。看信之後,袁術才知道孫策為自己立了那麼大的功勞。在這里,我們發現雷薄這個人,雖然武藝不咋樣,但人品還可以。並沒有把別人的功勞寫成是自己的。

袁術當即傳見了孫策。由于城外還有兩千俘虜兵,因而也沒有多談。就委任了一個校尉的職務。隨即袁術喚出牛蓋,讓劉蓋去接收那三千俘虜兵。讓孫策在交付俘虜兵之後,還是回到袁術這里來。

袁術的做法,對孫策略顯怠慢。其實並不是這樣。此時的袁術,還算是勤政愛民的好官。滿腦子想的就是做事。袁術也知道要跟剛剛投效的孫策談談話,套一下近乎,聯絡一下感情。但袁術卻認為,應該先公後私。把那兩千俘虜兵的事情先處理了再說。若是放著兩千俘虜兵在城外,袁術實在是沒有心情與孫策說笑。俘虜兵,就相當于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出亂子。

孫策也沒有說什麼。袁術幾句話交待之後,孫策就跟牛蓋出城了。汝南這兒還有駐軍,正是牛蓋率領。牛蓋接手俘虜之後,帶到駐軍營地,與原來的一萬士兵一混,就不用擔心了。接下來,再每日操練。過些時日,那些俘虜兵就不是俘虜兵了,而是自己的士兵了。

……

交了士兵之後,孫策帶著黃蓋、韓當,按照袁術的交待,又去見袁術。袁術在,也沒有擺什麼架子,直接就見了。袁術簡單地問了問三人的姓名籍貫等等,三人說了。袁術就問三人是否知道孫堅,三人也如實說了。袁術道,原來是故人之子啊。倘若我有你這樣的兒子,就算是立即死了,也沒有遺憾了。

袁術語言倒是懇切的。三人听著也如沐春風。只是不一會兒,就進來了個文官,與袁術說事。說的那些事情,都是些農民種莊稼方面的事情。三人都不明白,就只有干瞪眼。好不容易,那名文官走了,轉眼又進來兩個說案子的。各執一理,爭得面紅耳赤,都想說服袁術支持自己。這一晃,天色就晚了。最後,袁術設宴,為孫策、黃蓋、韓當三人接風,並叫了牛蓋作陪。

席間,袁術顯得非常器重孫策,言里話間,大有倚重之意。這讓孫策也有一些小小的感動。接著,聊著聊著,話題就聊天孫堅身上去了。而關于孫堅在外面的事跡,黃蓋、韓當自然是知道的,但卻因為是家將身份,不好開口。而孫策與袁術相比,所知就大有不如了。因而孫策不斷地詢問父親孫堅的事跡。而袁術也非常樂意講述。講到孫堅之勇,袁術神采飛揚。就仿佛講的並不是孫堅,而是自己。

當然,袁術在講述的時候隱瞞了一些事情,或者說,修改了一些事情。袁術曾經不發孫堅的糧草,那事兒卻不能照實說。因而袁術就說,華雄不是入關了麼,那汜水關是很難打的,必須要激華雄出關才行。而要華雄出關,一般的喝罵、激將,顯然是不行的。因而孫堅自己就設下一計,讓華雄前來劫營。後來,華雄果然來了。孫堅就佯裝敗退。其實不是真敗,敗退是計策之中的。

還算袁術有點良心,沒有把計策說成是自己的。袁術這麼說,主要是為自己遮丑,同時也有美化孫堅的意思。接下來,袁術就說,那華雄,中了孫堅的驕敵之計,次日果然前來搦戰。被孫堅手起刀落,斬于馬下。

……

孫策畢竟年輕,又自小對孫堅崇拜,因而也就沒有絲毫懷疑袁術所講述的孫堅的英勇事跡的真假。一頓飯,吃得孫策熱血沸騰。逐漸地,孫策開始對袁術滋生出一點好感。可惜,飯沒吃完,問政事的人又來了。這次袁術干脆就不吃了,叫三人隨意,然後就徑直去處理汝南的政事去了。

從美化的角度講,那麼袁術此時就是勤政愛民的好官。因為勤政,而怠慢了孫策等三人。因為處理政事,而沒有時間。又因為袁術沒有很好地向三人解釋,或者說袁術不通人情世故,所以才冷落了三人。因而,袁術是可以原諒的。

從丑化的角度講,袁術還真的就瞧不起這三人。當然,袁術並沒有忽略這三人。雷薄在信中說得明明白白,因而袁術知道這三人是武將,而且是不錯的武將。于是,在袁術的心里,孫策等三人就有了個位置。而且那個位置,已經比雷薄要高。就跟紀靈差不多了。

袁術對紀靈還沒有對孫策客氣。袁術一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沒有尊重過別的什麼人。對孫策客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袁術對孫堅的愧疚。袁術已經做到最好了。只不過袁術的最好,孫策等三人依然不滿意,依然感覺受到了輕慢。

從客觀的角度講,孫策這邊也是有責任的。孫策此時是什麼身份?就只是武將。有哪一家的主公對自己的武將多客氣的?蔡琰夠客氣了,也只是對黃月英。田潤原來對田蘭客氣,那也不算客氣,就是在一起玩。田潤對其他人,包括丈夫王越在內,都沒有多客氣的。曹操,著名的禮賢下士之人,其實也就是一句話的事。說武將甲的時候,曹操就稱贊︰真某某在世;贊乙的時候又說︰倘使乙在此,吾安能有此之敗;回頭就把那個甲給否定了。

不得不說,孫策這邊,沒有把自己當作武將。孫策由于有兩名家將在側,時時以主公自居。因而才覺得袁術怠慢了自己。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女主三國最新章節 | 女主三國全文閱讀 | 女主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