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妤記 一樹梨花 《玉簪記》

作者 ︰ 一半是天使

古裝戲。根據明代高濂原作及有關川劇、昆劇本改編。

劇情簡介

書生潘必正赴試途中,來到姑母法成出家之處女貞觀,讀書備考,遇青年道姑陳妙常,兩人相慕生情。觀主法成驚見兩人幽會,怕生不測,逼佷離觀赴考。妙常雇舟追趕欲同行,又被法成追回。金陵首富王公子欲娶妙常,法成順水推舟,妙常裝孕拒嫁。潘必正驚聞妙常有孕,試畢急歸,見妙常挺著大肚子,又氣又惱。妙常故意逗趣,原來內藏寶貝百首相思詞,有情人終于締結好姻緣。其中「逼佷赴試」從川劇移植而來,「問病開方」、「三追舟」等有新的創造,最後兩場則完全是情節發展的新作。

演出歷史

該劇于1996年8月11日,由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首演于逸夫舞台。劇本改編薛允璜,導演胡越、童薇薇,作曲朱立熹,唱腔設計陳鈞,舞美設計顧大良、謝同妙、浦立,燈光設計金長烈,服裝設計張豫美。錢惠麗飾潘必正,陳穎飾陳妙常,胡敏華、章海靈飾法成,裴燕飾王公子。這台古典抒情喜劇的演出,劇場效果熱烈,海內外觀眾給予廣泛好評,北京《戲劇電影報》上的評介文章,稱贊該劇「新方陳釀別有味」。尤其是錢惠麗的表演,借鑒學習川劇的喜劇手法之後,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舞台上三大塊推移平台的藝術處理,也是個相當成功的創造。《劇本》月刊1997年5月號發表了文學劇本,1999年6月,《中國戲劇》(總第505期)發表了胡越寫的越劇導演札記一文。[1]

《茶敘》

南宋時潘必正,其父在官時,曾給他和陳某之女嬌蓮訂婚,以後兩方消息隔絕。金國十六年,嬌蓮因父早死,又遭金兵南侵之亂,不得已入金陵城外女貞觀為女道士,改名陳妙常。

這時,潘必正已是舉人,赴京會試落第,羞于回家,就寄居在他姑母主持的女貞觀里,因此得和妙常見面,互相愛慕。

事情被觀主發覺以後,立逼著潘必正往京都趕考,企圖把他們二人隔離開。等潘走後,陳妙常催船追到江心送別,贈物訂盟,忍淚而別。

後來潘必正考中了進士,榮歸故里,才知道他的父親曾經代他訂過婚,原來就是自己的意中人陳妙常,于是迎娶過門,結成夫婦。

《茶敘》是中的一出,描寫陳妙常在佛殿上見到潘必正以後,烹煮香茗,邀請潘必正前清談,這是潘陳戀愛的開始。

《偷詩》

在的折子里,《偷詩》很難演得好。畢竟明朝人的情趣和現在不同。潘必正發現陳妙常寫情詩,于是有恃無恐,調戲也好,挑逗也好,最後拉著她拜天地,入「洞房」。整個過程,其實就是調情,要把調情表演讓人接受,對于演員來說是挑戰,而要演的好看,有趣,則是為難了。

然而岳老師的潘必正做到了。造型上,岳老師不油滑,不會色迷迷讓人難受,表演上,岳老師分寸拿捏的準確,絕不過火。更重要的是,岳老師的潘必正確確實實讓人感到他是至情至性,對陳妙常一往情深,于是他的一切小聰明,小手段,觀眾都可以理解,可以原諒,自然,陳妙常也從《琴挑》時的假撇清,《問病》時的欲說還休,發展到《偷詩》的心甘情願了。

高濂的《偷詩》,還有個惡俗的尾巴,進安調笑潘必正,打听他和陳妙常的床上風光,被刪了,干淨利落。于是華岳的《偷詩》,等于將原著淨化,純化,走到了更為經典的位置。

《秋江》

華岳的,最好看的還是《秋江》。《秋江》在京劇里也有,川劇里也有,而兩者里面艄公的打趣都佔了不適當的篇幅。自然昆曲有時候也喧賓奪主,如《游殿》里的法聰,但是《秋江》決不能如此,因為這是生旦戲。

《秋江》一折,身段和唱都美到極致,尤其是潘必正與陳妙常在江心見了對方的船,卻為風浪阻隔,在江心不停打轉,手抓住了,又分開。終于潘必正抓住妙常的拂塵將她拽過來,兩人執手相看淚眼,同唱《小桃紅》︰

「秋江一望淚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這別離中生出一種苦難言。」

沒有船,沒有水,可是只覺得一江的風,一江的悲哀,情景交融。都是這樣演,如果說華岳的版本有什麼特別,只在于這別離之情特別深,特別濃,無他,而這已經足夠了,不需要什麼絕活的展示,不需要什麼特別的噱頭,觀眾已經感動了。

兩人訴說之後,最終還是別離和等待。有艄公艄婆在一旁打趣,這樣的別離,于是也有情趣了,你覺得,人生,總會花謝重開月再圓。

分別久了,總會再見,無論舞台上,還是生活中,這是中國人的智慧,也是我們的期盼。

對其高度的評價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華岳的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首《贈花卿》,很小的時候就會背,但是就像搖頭晃腦誦讀《詩三百》的冬烘先生,會背並不意味著會解,會解不一定感同身受。對一首詩的理解,要看悟性,也看緣分。等到看到了華岳的,這理解才算圓滿。

了解昆曲便是從華文漪、岳美緹開始的,一旦一生,天生絕配。上網搜索,文字里一段段傳奇,一聲聲贊嘆,一陣陣惋惜,讓人眼花繚亂。雖然相隔與我不過十余年,已經是「白頭宮女在,閑話說宣宗」的情調了,字里行間的氣韻,有點自得,我于是不禁羨慕這些前朝遺老遺少好福氣,有幸在舞台親眼目睹這對佳偶的風華絕代。

文章之外還有圖片,如花美眷,在瞬間定格,哪怕經歷似水流年,依然美得恍惚,美得撩人。然而這非但不能望梅止渴,反而像大煙癮上來時抓到幾根雪茄,再多也只是觀之不足,還是又餓又渴,饞得厲害。

有時候就無端愁悶,思想攝影技術如果提前發達幾十年,不僅京劇鼎盛時代的笙歌,「傳字輩」的倩影,華岳的絕代風華,都能夠一一刻錄,金屋藏嬌了。

沒想到居然能看到華岳的的錄象,八十年代的攝影技術,面目模糊,重點不突出,然而還是讓人稍稍滿足,仿佛柳夢梅拾畫一樣,畫餅充饑,當作觀音嫦娥供奉起來。

先說,傳奇劇本,明高濂作,寫南宋書生潘必正與道姑陳妙常的愛情故事——好像明清傳奇沒有幾部是不寫愛情的,這一點和今天的電視劇頗相似,所謂「戲不夠,情來湊」,沒有愛情不成戲,成百上千部作品重復同樣的題材,和京劇老戲思想傾向的單一一樣可怕。而能夠在舞台上流傳,一面在于寫得好,富于喜劇氣氛,人物心理刻畫細致,曲詞優美,一面也在于演得好,歷代昆劇藝人打磨加工,精益求精,使得《琴挑》、《問病》、《偷詩》、《秋江》等折子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但是同樣的戲,不同的演員有不同的理解,演出來自然有不同的風格。而華岳的之所以特別的好,先是兩位老師技藝一流,但更重要是在于配合的好。昆曲大多是生旦戲,舞台上分量相當,就如同打網球,有來有往。倘若兩位演員水平不同,一個人拋球另一個接不住,看戲就成了受罪。而蔡瑤銑老師也說,華岳搭戲,是才情相若共同提升。——這真是知人論世。

不過上昆的戲,常有個毛病,喜歡改動經典,動機當然是好的,也有時代的限制,但是反而不如人意,真難為那些一流的演員。而實在是個大大的例外,改編的好,表演的好,服裝好,布景好,難怪華岳憑著它拿了梅花獎,因為它完美無缺啊。

明清兩代的版本與流傳︰

自問世以來,明清兩代刻本不少。這些版本多分藏各處,或流落海外,得見非易。文獻記載中有以下版本︰

明萬歷間繼志齋刻本,二卷,國圖藏。插圖見周蕪《中國版畫史圖錄》《金陵古版畫》。《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之影印,1956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黃裳校注本即以此本為底本,用汲古閣刻《六十種曲》本為校本,插圖亦采自此本。黃裳在後記中提到「這里用的底本即是繼志齋本。因為它是較早的、近于原本的一個本子。其他的一些明本,都是極難得見、幾乎是孤本的秘笈的本子,無從一一借校,現在就用汲古閣本進行校勘。因為汲古閣本在明代諸本刊行最晚,是經過一些細密的校訂後後的比較完整的本子。」可見明代諸刻本流傳稀少之一斑。

明萬歷間文林閣刻本,二卷。與鄙藏本同版。民國時藏北平圖書館,于四九年與中央圖書館書齊攜至台灣,藏于台灣「中央圖書館」,後轉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即當今海內外公藏著錄唯一的一部。見台灣「中央圖書館」善本特藏書目。

明萬歷間長春堂刻本,二卷,傅惜華舊藏,今歸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又見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圖書館。插圖見傅惜華《中國古典文學版畫選集》。

明萬歷間刻白綿紙印本,二卷,首標作︰《三會貞文庵玉簪記》,藏者未詳。

明萬歷間世德堂刻本,二卷,日本長澤規矩也(注一)藏。長澤規矩也上世紀二十年代來中國訪書,以五十圓的價格購于琉璃廠路南「保古齋」。購前書曾為徐森玉、趙萬里看過,二人均有意購藏,尚在偕價中,售者私下為多賣錢,被長澤氏捷足先登,致事後誤傳搶了趙氏的書,起了齷齪,長澤請了橋本向徐森玉解釋也無濟于事。見長澤規矩也文《中華民國書林一瞥》。

明萬歷間黃德時還雅齋刻本,二卷,白綿紙印本,鄭振鐸舊藏,現藏國圖。鄭氏得此書頗費曲折,前後歷時達三十年,得後曾為之作長跋。附錄于後,可見鄭振鐸先生愛書之真性情。見《西諦書話》。

明萬歷間蕭騰鴻刻本,二卷,傅惜華舊藏,今歸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插圖見傅惜華《中國古典文學版畫選集》。

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觀化軒刻本,二卷,上海圖書館藏。見周蕪《徽派版畫史論集》。

明末新都青藜館刻李卓吾評本,前南洋中學藏。

明崇禎間蘇州寧致堂刻本,二卷,日本宮內省圖書寮藏,此本收入《傳奇四十種》內。

明末汲古閣原刻初印本,二卷。封面題作︰「玉簪記定本」。

汲古閣刻《六十種曲》所收本。題︰《重校玉簪記》,系重刊萬歷間文林閣刻本,首葉題︰「繡刻玉簪記定本」,無圖。

明刻清印本《新刻重會女貞觀玉簪記大全》,二卷,上海圖書館藏。

清康熙間內府抄本,二卷,國圖藏,殘存下卷。

清乾隆十年(1745)抄本,懷寧曹氏舊藏,今歸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

清乾隆間修文堂輯印《六合同春》所收本,二卷,據蕭騰鴻本重印,國圖、北京大學圖書館均藏。

附︰國圖藏黃德時還雅齋本鄭振鐸書跋。

新鐫女貞觀重會玉簪記二卷明高濂撰明刊本二冊

當我第一次見到這部書的時候離開現在將近三十年了。那時,趙斐雲將赴寧波訪書,馬隅卿恰好閑居在家鄉,斐雲約我同行,我少年好事,一諾無辭。海上颶風適大作,不能作海行,乃經杭州、紹興,乘大汽車達寧波。我們住在隅卿老宅的東廂,晝夜豪談。謀登天一閣不得,則訪書于馮孟顓、朱卿、孫祥熊三家。孟顓、卿皆盡出所有,以資探討。孫君獨吝,遲遲乃出明藍格抄本《錄鬼簿》後附有續編者,及明白綿紙刻本《女貞觀重會玉簪記》二書。二書出,他書皆黯然失色。我們相顧動容,細細翻閱數過,于的插圖,尤為欣賞不已,然終不得不捧書還之。獨于《錄鬼簿》則不忍一釋手,以其中的戲劇資料均為第一手的,少縱即逝。乃向主人力請一假,約以次日歸趙。孫氏慨允我們之請。我們心滿意足,抱書而回。就在當夜,拆書為三,由我們三人分寫之,這是值得通夜無眠地來抄寫的。這部抄本後來由北京大學付之影印,人人均可得見之了。過了十多年,在一九四六年的冬天,杭賈赴鄞,購得《錄鬼簿》及,欲以歸予。我久不購書,且方在窮鄉,亦無力以得之。然如見老友,實在舍不得放開他們。不得已乃舉債以得《錄鬼簿》,卻無能並獲了。後聞已為徐伯郊所有,則不復更作收藏想。不意年初上海古籍書店函告雲︰有白綿紙本《女貞觀重會玉簪記》欲得之否?頗疑即是前書,姑函索閱,書至,果即是孫氏物也。三十年夢魂相思,終得有之,能不謂為書緣有合乎?十多年前,魚與熊掌勢不可得兼,不意于十多年後,二書竟能璧合。此書索價至四百金,可謂昂甚,然不能不取之。聚書滿家,獨此二物縈系心頭,似燦燦作光。不僅書是白眉,即遇合亦甚奇也。一九五八年四月十日鄭振鐸記。時小園中紅梅正含苞欲放,丁香海棠均茁女敕葉,而郊外柳色已黃,春guang徘徊,中人欲醉。

注一︰長澤規矩也(1902—1980),日本神奈川人。字士倫。號靜庵。1926年東京帝國大學中國文學科畢業,任靜嘉堂文庫囑托。1929年東京帝大大學院畢業。1930年任法政大學講師,後任教授,從事中國文學史及中國文化史研究,講授「日漢書志學」。1961年以《和漢書的印刷及其歷史》獲文學博士學位。1970年為法政大學名譽教授。1975年起主編《和刻本漢詩集成》。著有《支那文藝史概論》《支那文學概論》《漢文學概論》《日本漢文學史》《漢字、漢語常識》《書志學序說》《版本的鑒定》《版本的考察》《明代插圖本目錄—內閣文庫藏短篇小說》《和漢古書分類法》《名公書判清明集》《靜庵漢籍解題長篇》《袖珍新漢和辭典》《爾雅—南北朝刊本》《周易注疏》《毛詩注疏》《和刻本明清資料集》《和刻本文選》《和刻本漢籍隨筆集》《明清俗語辭書集成》《漢籍整理法》《和刻本諸子大成》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青妤記最新章節 | 青妤記全文閱讀 | 青妤記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