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六百三十三章 未來軍隊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第六百三十三章未來軍隊

不可能有現成的定位系統,也不可能為每一個士兵都配備這樣一套系統。~~

他的打算,就是將定位的任務,ji o給每個班都會有的、專m n的步話機報務員。由這麼多科學家,對華軍現有的步話機系統,作了全面地改進。

撤除了許多沉重粗大的電子零件,只要能用集成電路代替的,統統采用集成電路!

步話機上,加裝了一台肩扛式監視鏡頭,這東西現在還沒法做小,在廠家的努力下,也足有一塊板磚大小,重達三公斤。

監視鏡頭傳輸的電信號,經過專m n的芯片加密,再高度壓縮之後,用軍用放大器對外放送,類似于電視台現場直播一般,但只有配備了解密芯片的接收機,能將之還原為視頻信號。

這樣的視頻圖像嗎,只能說馬馬虎虎,湊合著用,總還是比沒有要強多了。

經過改進的特制步話機,達到了語音和視頻信號同步傳輸的能力,總重量達到了二十五公斤,其中軍用電池就重達十五公斤,沒辦法,要支持放大器正常工作,電池的消耗也比普通步話機大得多,這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班用定位器,限于功率,所傳輸的距離只有二十公里,並不能涵蓋整個戰場,在深入敵人後方之後,更無法傳遞回及時的信息。

這就需要一個中繼系統。

陳澤的中繼系統,非常有意思,他選擇的是一架軍用運輸機,經過改裝之後,它可以充任戰場信息傳遞節點。

而且,更有趣的是,按他的說法,那不是飛機,而是衛星!

國內的衛星數量還有限,達不到為一個演習專m n調撥過來的奢侈程度。但在陳澤的堅持下,大家接受了他的觀點——我們扮演的就是外軍,必須要有衛星,並且是要多到可以連接成網的程度。

作為一次小規模的演習,沒有足夠的衛星,但可以采用土辦法,模擬衛星的存在,讓飛機在一萬五千米天空盤旋,形成對地信息傳遞中繼的作用。

定位系統,其中心思想就是定位。

這個,陳澤想的也是土辦法。

他知道衛星定位系統,以特制的衛星,在全球形成網絡,通過信號的角度差,以特殊算法,確定信號的j ng確位置。

這個定位,在國內要解決不是難題。

難就難在,哪里去找這麼多衛星來定位?

陳澤找到了陸航團,調用二十架直升機,經過改裝以後,將之變成二十個信號接收中介,轉發給高空的中繼飛機這種「代理衛星」。中繼飛機,又把這些信息,傳回地面指揮中心。

地面指揮中心,才是這次定位系統的重中之重。

他通過國防科工委的認證,帶來了研制出386電腦的天宇集團下屬企業長城公司,請求國防部允許他們的協助。

長城公司第一個揚名的產品,叫長城0520,其實就是基于大名鼎鼎的286芯片組,全套模擬-pc的兼容機。

可別看原本時空里,什麼顯卡、聲卡等等lu n七八糟的東西,都有配套卡件購買,自己買回來,像搭積木一樣就能獨自完成。

這個時代,所有的東西都沒有現成的,顯示驅動需要自己動手設計、板卡需要自己設計、主板需要自己設計,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長城集團把這些技術都吃透了,重新設計制造出來,即便是陳澤這個大老板,也是佩服之至。

他找來長城公司,並不是想要他們的386,而是希望他們,在國防科工委巨型機研究專家的幫助下,以幾百塊386芯片,搭建一套戰場計算機中心。

為什麼讓長城公司為首,而不是巨型機專家來負責,就是考慮到長城公司已經把這種芯片的技術研究透徹了,只要經過巨型機設計專家的幫助,就能組建起一個有效的計算機系統。

巨型機,這是國內的稱呼,在國外,都被稱之為超級計算機。

當最後這套計算機系統構建完成之後,陳澤也給嚇了一大跳︰三個並行主機系統,足足需要三輛重型軍用卡車來運載。

這可是名副其實的巨型機了。

三個主機,各有任務︰一個是資料信息庫,在接到資料請求之後,傳送信息庫資料;一個是服務處理系統,對傳來的服務請求,進行處理,需要提供資料的,從資料系統調撥以後,轉發給服務請求方。

最後一個系統,才是中央計算單元,根據現有資料,在程序要求下,對戰場的形態進行計算。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套系統,已經達到了準巨型機的標準。

它的主要職責,是接受中繼衛星傳來的數據,進行分析,判斷出每個信號源的所在位置,以及他們的識別編號。

同時,在戰場,還有十個小型地面雷達站,它們扮演的角s ,是敵人的預警機。

沒錯,雖然很讓人發笑,但陳澤針對未來假想軍隊的設備,都只能采用土辦法來解決,這也是當前軍事科技的現實無奈!

對此,國防科工委的科學家們,在听到陳澤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設想之後,都只是拍了拍他肩頭,沉重地嘆了口氣。

我們要是有足夠的衛星、有預警機,怎麼可能采用這樣的笨辦法,讓預警機下地,來做模擬?

不過這已經比歐美國家好上太多了,華軍只是缺乏這些裝備,而國外現在甚至都還沒形成一定的概念呢?更別說去運用了!

預警機下地,是信號源下地,天上還有一架運輸機,模擬預警機的戰術動作,在一隊戰斗機的護航下,或是抵近探測,或是飛高指揮,或是後退躲避對方戰機、導彈威脅,做足了全套動作!

一旦預警機被判定擊落,整個戰場雷達網就立刻關閉,不再提供雷達訊息,也不再為戰機提供引導支持。

雷達信號被傳輸到戰場計算機中心,經過矢量地形分析,形成一套地形概貌,以幫助指揮中心的參謀將領們,作出正確的判斷。

戰場計算中心的處理能力,經過大家的實踐,相對這個時候的大多數工作站來說,非常強悍。

在處理這些數據之余,還有百分之十六的冗余計算能力,被來到國防科工委,檢查陳澤工作的、斤斤計較的鄭大校所發現,立刻轉告了制造戰場對抗模擬系統的軍工企業。

對方迅速制造了一批改良設備,充分利用了計算機系統的全部計算能力,達到了j 光戰場對抗盡量使戰場真實化的目的。

並且,在計算中心系統正式投入運行以後,國防科工委的巨型機研究專家們,又重新提出了一套計算中心的設計圖紙,這次的,就是基于386處理器,正規的巨型機設計方案了。

陳澤沒有將之變成實物,但重組了這套資料,將專家們的超級計算機設計方案,收入了神秘空間。這是一項技術儲備,以後遲早要用上它!

他費盡心機,搞這麼一大套東西出來,提供的,是充分的想象力。

論科技能力,在場的每一個人,包括科工委的周主任,都比他強上十倍百倍,但沒有人想到用這樣的土辦法,達到模擬高科技戰場系統的作用。

也可能有人想到了,但由于級別不夠,或者是申請不被重視,而沒有通過。但陳澤的運氣顯然不錯,他借著軍方高科技演習,軍備欽差大臣的機會,成功地實施了這次全體軍工協同的項目,搞出了這套系統。

但誰也不知道,他搞這套系統,背後的目的。

陳澤在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說明︰「一個戰術班,就是一個封閉的小組;一個排,就相當于幾個系統的控制中心;而連,則相當于獨立的處理系統。以連為單位,才構成了營級作戰構架。這次的高科技定位系統,就是以一個營,為實驗單位。每一個層級,都應該是下一級向上一級發送請求,在得到回饋信號以後,作出反應。」

他巧妙地借助構架戰場組織架構的機會,將每個班,當作了一台×獨立的計算機。而排,則相當于一個局域網,連級,則好比城域網,整個營級作戰通訊架構,則被算做了一個國家網絡的形式。

同時,他為了強化這點,還特意把網絡的概念,向專家們敘述了一遍,這並難不倒他們——這些東西的復雜程度,並不高,只要規格統一,很容易處理。

于是,一套實用的系統,包括中繼通訊器材設備,都被開發出來,投入實用。

依靠著研制一套戰場信息系統為後盾,他把網絡的各個環節,進行拆分之後,順利地分發給各個小組,協同開發。

這樣的研究效果,相當于借助整個國家的科研力量來為自己提供幫助,如果不是這次演習,他怎麼可能有這樣好的機遇?

總的來說,陳澤還算是非常滿意。

不同網絡的兼容通訊協議,也迅速被專家們所解決。比如衛星網絡和雷達網絡的通訊,比如j 光戰場對抗模擬系統和整個網絡的通訊統一問題,都通過這個兼容協議加以了解決。

見微知著,通過這次的搭建戰場系統,蕭強借此,解決了積壓在他心中的大部分問題。只是協議還顯得過于粗糙,這是由于通訊網絡並不十分復雜,所以以後還需要繼續改進。然而大的方面,著實解決得非常完美。

吃飽了,這次實在是吃飽了!

陳澤並沒有完全滿足,計算機系統是死的,沒有軟件,它就是一堆電子零件。

因此,在計算機系統初具雛形的時候,他就提出了一整套軟件設計方案。

ji o互式圖文處理系統,是他考慮到的最合適的系統。

這不完全是出于他的s 心,而是由于大量采用了音視頻信號,最直觀、最便捷的指揮方式,就是運用ji o互式界面,讓沒有經過培訓的軍官們,也能在短期使用之後,流利地借助它,來進行面對面的指揮!

于是,基于386處理芯片的c o作系統,成為了一項軟件工程,迅速被下發下去。

南華大學也被緊急動員起來,軟件系正在搞的那個圖形系統程序,給了程序設計員們更多的靈感。六十多個軍方的編程員,做出了系統框架,規範了編成規則,再分給南華軟件系大三以上的同學,由他們進行填充作業。

低年級的學生也沒有放過,他們進行數字演算,對填列的各項函數數據,進行驗證。以不上機、閱讀程序段的方式,對程序進行紙面復核。

系統的外觀,依然采用的是夏教授他們搞的那個,但內容完全變了。

對內存的控制、對硬件的支持驅動、多任務窗口、對圖文和音頻等多媒體信號的壓縮復原處理、動態圖像的實時處理等等,都作了重新地設計。

可以說,這是一套完全摒棄了,真正實現了計算機所有功能的c o作系統!

其實,最初程序員們是打算用的,它的穩定x ng和速度,要遠遠高于這套系統。

只是在陳澤的蠱hu 下,考慮到這是基于英特爾芯片的c o作系統,同時圖文c o作系統也是個新課題,大家還是采用了他的方案。

幾十萬行源程序,即便借用了南華大學幾百名軟件系學生,也直到九月中旬,才初步完成。

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程序調試,直到十月上旬,這套被稱之為「戰場實時監控系統」的軟件,終于大功告成。

看著運行流暢的程序,所有參與開發的程序員們,都流下了j 動的淚水。

這兩三個月來,他們幾乎是不眠不休,以超人的毅力,投入了這項浩大的工程中。此刻看到成果就在眼前,他們如何不熱淚盈眶!

軟件上機試用,效果相當令人滿意!

特別是ji o互式界面,友好的人機ji o流環境,讓所有見過這套系統的人,都贊不絕口。而也從此之後,這種軟件設計思路,也被軍方延續下來,成為各種戰場系統、指揮系統的統一標準,而大力推廣開來。

同時,基于這種ji o互式系統的程序編譯器,一時間也大行其道,各種圖文c o作系統的軟件,也飛速增加,大大地豐富了這套c o作系統的內涵。

之後,在這次演習結束之後。軍方正式為這套系統定型,終究還是以將其重寫一遍,隨後就作為部隊現代化建設的標準配置,向各個部隊推廣。

同一套c o作系統,,和後來被陳澤命名為「天眼」的c o作系統,從此走上了兩個發展方向。一個作為軍用,一個成為民用商業軟件,在各自的領域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在拿到最初版本之後,陳澤就開出了三十萬的獎勵。當然,這筆錢不可能發給個人,而是ji o給了國防科工委。

隨後,他拿出二十萬,感謝南華大學的同學們,其中一半也作為了教學經費,另一半發給各個同學的時候,他們為編寫軟件,熬紅了的眼楮,變得更紅了!

此後,絡繹不絕的學生,並且不僅限于軟件系的同學,漸漸地成為了天宇集團那個興趣活動小組的成員,成為他未來科技研究的主力軍。

陳澤這回是撒錢撒順手了,立刻又拿出十五萬,請夏教授組織同學,將軟件中存在的軍事印記,和軍事運用子程序全部抹除,大力開發民用軟件。如工程師的設計軟件、表格辦公軟件等等。

這套系統的開發是漫長的。

漫長到,陳澤將之推向市場的時候,許多軟件還沒有最終完成,只有一個功能不完全的試用版,然而,這套系統的開發成功,其蘊含的意義,直到很多年以後,才逐漸被人發覺,為他的遠見卓識,而欽佩不已。

而那時的天宇集團旗下的電子產業,已經成為了一個無法動搖地龐然大物!

南京的十二月份,下旬的氣溫慢慢降到了零度左右,降水也變得稀少起來。

據國家氣象部m n預告,自中旬以來,夜間氣溫最冷將達到零下十度,而晝間溫度大約在一到三度之間,山區還要冷一到兩度。

就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兩支同是來自遠東軍區的裝甲作戰師,在這里展開了一場沙場點兵。

演習區從一個星期前就開始劃定警戒區域,巡邏小隊還在區域內繼續搜尋,看是否還有留在里面的山民,將他們接出來,以避免誤傷。

十五號這一天,演習指揮部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陳澤站在一大群將校後面,一眼就看到了從車上下來,那個個子t ng拔的身影,穿著沒有一身深黑s 冕服,是他,華夏聯邦的元首陳炯明,他居然也親自來了!

和他一起來的,還有大批星光閃耀的將領,這些都是各個軍區、軍以上級別的戰斗主官。在另一些車上,還下來了一群同樣穿著老式軍裝、甚至是華軍服裝的中年人。

這些人,有很多都是陳澤非常熟悉的,他們是一些已經退役的老帥老將。這次的演習,影響到以後的建軍思想,連元首也親自前來視察,他們也毫無例外地表達了對這個對抗演習的極大關注。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