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四百四十九章 猜測疑惑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全文字無廣告第四百四十九章猜測疑惑

所以,在美國國內諸多政客們都加緊開始對中國新政府進行抹黑和鼓動對立戰爭情緒的同時,美國的情報機構連同英法兩國一起對中國進行了規模更大的各種情報刺探。全文字無廣告

從工業、農業、經濟到教育、醫療等等各方面都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表明偵查。雖然無法能獲得最詳細的數據和資料,但是三個國家匯總起來的情報資料仍舊顯示出中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軍事實力和工業實力。

數據雖然能代表很大的實力背景,但是戰爭中,決定戰爭的人是怎麼樣卻一直無法能獲得到詳盡的情報和資料。

雖然中國在抗戰中驅趕走了日本,但是日本的軍事實力在世界列強中是屬于末端的,也就比老牌的意大利要好一些罷了。

因此中蘇之戰便成為了美英法等國判斷中國?軍隊戰斗力的一個最好的觀察口,他們不遺余力的搜集著中國?軍隊戰斗的情報,就是試圖判斷出中國?軍隊的戰斗力。

但是讓幾國情報機構抓狂的是,由于中蘇兩國作戰地區太深入,情報傳遞十分困難。而中蘇兩國不約而同的隱瞞報道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迷惑住了美英法諸國,他們很難從遙遠而又縱深的戰斗區域中獲取最新最快的戰爭進程情報。

在美國情報部門所獲得的最新情報中也只有剛剛收到不久蘇聯在遠東地區發動反擊的情報,但是反擊的規模有多大?反擊的效果有多好?反擊的戰損比有多大?這些更加具體的情報卻不得而知。

作為情報機構,他們自然不會去用兩國官方主流媒體上公布的數據來進行戰場態勢分析判斷,每個國家都會刻意的減少自身的損失夸大對方損失來美化自己,在這一條上,世界各國大家都是這麼干的。

只有傻子才會公布真實的傷亡數據,也只有傻子才會相信這些官方公布的數據。

正是因為這樣,羅斯福這才有著深深的憂慮,中國的實力,到底有多強?看來只有雙方在戰場上真刀真槍的硬踫硬後才能知道了……

世界戰局進入到一九四三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中國西部和北部,中國人的蘇聯的戰爭雖然進行的轟轟烈烈,但是由于雙方刻意的隱瞞,戰爭的進程更多的只是存在于兩國高層的報告中。

不過蘇聯核德國的交戰雙方倒是大張旗鼓的向著世界宣揚著。

德國人宣揚著日耳曼民族戰車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蘇聯人則宣揚著德國人的殘暴和蘇聯民眾的堅韌不屈,雙方不僅在戰場上真刀真槍的相互攻擊著,在看不見的秘密戰線上,在世界輿論大舞台上,雙方都在卯著勁比拼著。

六月下旬,德國人在經過一個春季的養精蓄銳之後再次發動了今年新一輪的攻勢,二百多萬人,數千輛坦克戰車,數千架飛機一波接著一波的向著蘇聯月復地發動著襲擊。

而面對進攻勢頭正旺的德軍,五百萬蘇軍戰士和民夫奮戰在防線上,每一公里一公里的進行著抵抗,雙方都知道,今年的戰斗將會決定蘇聯的生死命運。

六月二十二日,凌晨三時,德國出動約兩千架飛機,突然襲擊蘇聯雅羅斯拉夫爾、伊萬諾沃、弗拉基米爾、梁贊一線南北五百多公里的防線上的五十多個機場以及,其他軍事基地、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

並以數千門大炮猛烈轟炸蘇聯在這條防線上的重要防御工事,四時三十分,德軍以裝甲和摩托化部隊為先導,由空降到蘇軍防御縱深內的空降部隊配合,向蘇聯發起全線進攻。蘇德戰爭再次升級。

德軍發動新一輪攻勢後,蘇軍利用其一個冬季臨時構築起的防御工事體系進行了艱苦的抵抗作戰,只是由于蘇聯冰凍期長,防御工事構築的非常倉促,很多掩體和工事都只能采用最簡單的方式構築,這使得蘇聯在防御時傷亡慘重。

新攻勢的第一天,蘇軍即損失飛機四百多架。其中有一百多架還在機場上就被摧毀了。這一百多架飛機中有三分之二的飛機是在首輪空襲中在機場上炸毀的。

同時由于對中國新型噴氣式戰斗機的仿制成功,德軍空軍成功地又奪得了制空權。德軍的坦克部隊和摩托化步兵也迅速突破了蘇軍防線,向前推進了三十公里。大量在防線上的軍用倉庫、儲備的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幾乎全部落入德軍之手。

德軍的地面進攻分三路進行︰「北」集團軍群,由萊布元帥指揮,轄第16、第18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群,共29個師。在第1航空大隊七百架飛機的支援下,自雅羅斯拉夫爾向北進攻。

意圖打通向北攻佔聖彼得堡,佔領沿海港口,使蘇聯艦隊失去基地,並和芬蘭軍隊在蘇聯領土上握手會師。

德軍「中央中路」集團軍群承擔了向弗拉基米爾向蘇聯中部攻擊的主要突擊任務,由博克元帥指揮,轄第4、第9集團軍和坦克第2、第3集團群,共50個師又2個旅,由第2航空隊九百多架飛機支援。

其任務是由弗拉基米爾向東沿鐵路線向東部的喀山方向實施突擊。割裂蘇軍防御的戰略正面,圍殲在正面抵御進攻的蘇軍防御兵力。

德軍「中央中路」集團軍群以約40個師的兵力對蘇軍發起猛攻。蘇聯組織第10集團軍的機械化第6軍、騎兵第6軍和第3集團軍的機械化第十九軍,共同對德軍烏基伊卡集團進行反突擊。

反突擊由方面軍副司令員尤里耶夫統一指揮。由于所調兵團分散在各地進行均勻防御,準備時間不僅十分倉促同時無法能夠集中兵力進行防守。加之又缺乏必要的通訊器材,因而未能集結成一個強有力的突擊兵團,用以對德軍實施集中突擊。

而且,機械化第十九軍早已陷入緊張的戰斗,騎兵第6軍、機械化第6軍在行進和展開過程中損失嚴重,加上燃料、彈藥在頻繁戰斗中消耗殆盡,反突擊部隊被迫放棄格反突擊,往維克撒一帶撤退。

蘇軍的撤退在西北方面軍和中部面軍的翼側之間立即出現了一個大缺口。中部面軍左翼的第4集團軍,遭到德軍空軍和炮兵的猛烈襲擊,未能佔領預定的防御地帶。

到春季攻勢爆發的第三日,德軍坦克兵團兩翼已深入蘇聯領土達一百七十多公里,交通戰略重地阿爾扎馬斯呈現在德國戰車的前方,蘇聯在此配置的三個集團軍面臨著南北兩翼合圍的危險。

面對此危機情況,斯大林命令在後方集結的第十七、十九和二十集團軍立即增援阿爾扎馬斯一帶進行防御。

德軍的計劃很簡單,就是分南、北兩路實施鉗形突擊,負責向南路的第9集團軍和坦克第3集群,從梁贊一帶發起進攻,兩路德軍將在上下兩條鐵路線的幫助下,一路以兩翼包抄攻擊的行駛在阿爾扎馬斯會合,收攏鉗口,形成大包圍圈。

戰術簡單之極但卻行之有效,一路上不僅有著眾多重要的工業城市,同時也有著重要的戰略要地和戰略生產工廠。不摧毀它們,蘇聯就像是只打不死的小強一樣,永遠能不斷的生產出飛機大炮和坦克。

與此同時,在斯大林格勒同樣進行了一個冬天休整後的德軍七十萬人再次出動。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由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轄三個集團軍,其中還含有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坦克第1集群和匈牙利1個快速軍,共41個師又13個旅,由第4航空隊和羅馬尼亞空軍共六百余架飛機實施空中支援。

其任務是,沿鐵路線向北薩拉托夫進攻,就是要給德國新一輪攻勢增添籌碼和給蘇聯更大的多重壓力。

先鋒由坦克第1集群和兩個集團軍組成,沿鐵路線一路北進,坦克第1集群配置在第6、第17集團軍之間,任務是與兩集團軍協同,直奔薩拉托夫。二十三日,德軍坦克第一集群對蘇軍第5、第6集團軍的結合部實施突擊,打開了一個寬達十二公里的缺口。

西南方面軍中路和左翼的各集團軍面臨被德軍深入包圍的危險。為了肅清突入之敵,基爾波諾斯指派六個機械化軍和三個步兵軍實施反突擊。但是,要使幾個機械化軍集中起來實施集中突擊尤為困難。

同時蘇軍因缺乏統一指揮,諸軍兵種未能組織好協同動作,反突擊失利。隨後德軍變更了部署,投入精銳兵團,打破了蘇軍在結合部的抵抗。三十日,奪取卡梅森失陷,通往薩拉托夫的大道打開,薩拉托夫失去了最後一道天然屏障,不得不直接向斯大林格勒那樣直接面對戰爭。

不過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在希特勒的計劃中,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將分出三十萬人繼續向東部沿里海邊上的鐵路線一路向東進入到哈薩克斯坦境內,完成打通蘇聯,讓中德兩國士兵在蘇聯國土上握手會師的壯舉。

希特勒的念頭同樣在中國特使的勸說下取消,希特勒那瘋狂的念頭的確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目前仍舊不切實際,不說從斯大林格勒到中德會師距離有多遙遠,哈薩克斯坦西部那廣闊的沙漠就讓會師的行動充滿了浪漫的艱辛。

與其在茫茫的沙漠荒地中浪費寶貴的油料,還不如扎扎實實的把蘇聯給滅掉後再務實的握手會師。不過好在希特勒雖然瘋狂,但是他仍舊理解了華聯政府方面秘密派出的特使所傳達的意思。

就像參謀部所預計的那樣,德國人的夏季攻勢雖然在頭兩天中獲得到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蘇聯人堅韌的後勁很快的便顯現出來,二十九日,德國的夏季攻勢開始後第六天,阿爾扎馬斯一帶成為了雙方爭奪的要點。

蘇聯武裝力量統帥部命令各集團軍務必固守該地區,並將抽調更多的預備隊前來增援,雙方圍繞著阿爾扎馬斯展開了又一輪殊死的搏殺戰。

德國人為這次的進攻是下足了血本,不僅兵力和作戰武器投入巨大,同時在作戰軍隊中,還包含了意大利以及奧匈帝國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等佔領僕從國所征募起來的二線作戰部隊五十多萬人。

而在蘇聯的西北部,蘇聯在二戰爆發前所進攻的芬蘭也在德國人的支持下打出了一個反擊的高?潮,不僅重創了蘇聯在芬蘭駐留的部隊,同時還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彈藥。使得蘇聯不得不又抽調了一批部隊前往芬蘭鎮壓反抗軍的活動。

但是對于希特勒來說,芬蘭的牽制動作和意大利及其自己的僕從國再怎樣賣力,也不如中國在蘇聯中部和遠東地區的軍事行動那樣大快人心。

雖然希特勒很想滿世界的宣揚中國朋友的偉大,但是在華聯特使的強烈要求下,希特勒也只能在內部的聚會上小範圍的大聲稱贊中國朋友。

對于蘇聯所處在的艱難困境,從去年開始,美英法等國便調整了外交方針,開始實質性的給予蘇聯最大的幫助。

因為他們發現,如果蘇聯真的被擊敗,那麼中國人就不會受到來自北方的威脅。那樣中國人就可以向東南亞投入更多的兵力和試圖奪回東南亞殖民地的美英法作戰,這是美英法等國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即便是再怎樣討厭蘇聯紅色政權,再怎樣仇視蘇聯政府,美英法仍舊需要向蘇聯提供出大量的物資,用來增強蘇聯的實力以免蘇聯戰敗。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但是,民主最不利的地方就是質疑聲和權利的分攤總使得在面對緊急情況時有著這樣那樣的不同聲音和小動作的出現。

由于蘇聯戰爭初期的失利,特別是蘇聯首都被攻陷,使英美國家中許多軍事家和政治家對與蘇聯進行合作的前景持有懷疑態度,甚至做出了種種悲觀的估計。

羅斯福總統雖然不太贊成種種悲觀預測,但為了掌握有關蘇聯實際情況的第一手材料以及蘇聯在軍事援助方面的具體要求,羅斯福決定派遣他的親密顧問、負責美國租借事務的哈里.霍普金斯作為總統的私人代表前往蘇聯。

當時,霍普金斯正在倫敦同丘吉爾首相會談。接到羅斯福的指示後,他立即乘飛機從蘇格蘭飛抵瑞士,再從瑞士多次轉場飛行後才抵達喀山。

霍普金斯也同樣認為有必要深入了解蘇聯的局勢,他還在英國訪問時就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並在那里發現了許多變化︰「蘇聯已有很久未遭到猛烈的空襲,但是這種寧靜的背後就是更大風暴來臨的前兆,」

不過抵達喀山的霍普金斯發現,雖然蘇聯面臨著極大的壓力,但是蘇聯人還是樂觀向上的。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們的面部表情極其輕松愉快,即便是不言苟笑的人也是面帶堅定的神情,戰局的發展並沒有讓蘇聯人產生悲觀、絕望的情緒。

霍普金斯抵達喀山之後,立即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見。他轉告斯大林︰羅斯福總統認為,希特勒是人類公敵,因此,他願意在蘇聯對德作戰中給予更多的援助。

斯大林向他談了蘇德戰場的形勢,並且表示在經歷的去年的失敗後,蘇聯人民已經頂住了德國人瘋狂的進攻。

同時斯大林強調,德國人已經在去年一年的進攻中消耗掉了太多的元氣,這樣的元氣不是能一個月兩個月就能恢復的過來,現在希特勒雖然發動了新一輪的攻勢,但是蘇聯人民有信心能抵擋住。

不過斯大林也隱晦的提出︰面對德國的轟炸機和戰斗機,蘇軍迫切需要高射機槍、重型機槍和步槍,尤其是飛機、坦克和高射炮這些防空武器。霍普金斯表示。只要天氣情況允許,在今後幾周將盡一切可能向蘇聯運送物資。

但是,關于重武器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最後解決。霍普金斯提出了執行長期供應計劃的條件,表示美國政府不但要對蘇聯的軍事形勢,而且也要對他們的軍用武器的型號、數量和質量都要有全面了解。

此外,對原料和工廠的生產能力也要有充分了解。斯大林當即答應了霍普金斯對蘇聯現在控制地區進行實地考察的要求,讓他深入到戰斗前沿、兵工廠等地進行訪問。

通過這次訪問,霍普金斯親眼看到蘇聯在剩余控制地區仍舊擁有的軍事潛力,掌握了蘇軍在許多地方進行反攻的較詳細的情況,也了解到蘇聯領導人對擊敗德國法西斯滿懷信心。

他由此得出結論︰蘇聯不僅能經受住敵人的攻擊,而且還能給敵人以沉重的回擊。他在喀山向羅斯福匯報說︰「我對這條戰線深深信賴,這里士氣特別旺盛,對勝利充滿了堅定的信心。」

!@#

(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