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四百二十章 光子電腦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第四百二十章光子電腦

就在世界各國還忙于發展軍事科技和戰爭的時候,產經聯核心的電子計算機研發部門,已經將原本的技術吃透,開始將這個時代的電腦技術推進到了難以想象的地步。

光子電腦,以及智能機器人,這兩種在一百年之後才會開始主宰世界格局的關鍵性技術革命,已經正式成為了產經聯重點投資的項目。

超世代科技園區,關于光子電腦的研發工作已經開始著手,雖然前景非常可觀,但體系內對于是否要花費如此大的力氣來投入這個計劃,仍舊有著疑慮。

認真聆听了技術攻關小組的意見,陳澤低頭想了一會兒,還是搖頭道︰「泱,我雖然不反對,但還是持保留意見。我不太懂技術,但听幾位科學家的說法,光子電腦在短期內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如此一個長遠工程,應該由國家支付研究經費,這不是我們目前的實力可以承擔風險的。」

因為華聯已經正式建國,而世界範圍內卻也只有德國和日本承認了華聯在中國的合法地位。德國時因為希特勒想要拉攏中國對俄宣戰,日本則是迫于軍事壓力和外交需要,不得不承認了華聯的政權性質。

鐘泱也明白陳澤的擔心,所以便選了一個折中的方案︰「那麼就減少投資的力度,但基礎理論攻關現在必須開始,這個技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們不能猶豫。」

「既然你堅持,我也不想說什麼。我只說一點,如果這個項目每年的研發開支超過一千萬華元,我將利用產經聯副主席和古文會核心成員的權力,反對撥款計劃!並且,這個項目都研究了五年,隨著研究的時間延長,這筆經費我將逐年遞減,除非你們拿出成績來,否則,我不準備把產經聯的利潤,全部用來填這個無底洞!」

陳澤並不是不通情理,只不過他為人坦率,並且還要兼顧整個產經聯甚至是整個華聯工業布局的方方面面。如果一旦這個計劃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成功,而本身又浪費了太多的資源,對于國家的工業技術發展是絕對不利的。

也因為光子電腦技術本就是太過超前,加之研究了多年,他才直言不諱地表示了對這個項目一直無法取得成功而不滿。

資本家也看長遠利益,但是要那種看得見的利益。要不是鐘泱堅持,陳澤和劉浩然都是不太願意投資這個項目。

任何虛無縹緲地美好未來,如果實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或者說好幾十年、幾百年才能實現的東西,傻瓜才會把錢往里投。

反正等幾十年,慢慢地各種技術成熟了,不管什麼在以前看來如何先進而不可實現的技術,都會自然而然地瓜熟蒂落。對于鐘泱如此執著于,在現在就搞出光腦,古文會里的許多人都不是非常贊同。

在他們看來,還是專心抓「蒼穹計劃」才是正事。

蒼穹計劃所遇到的困難更多,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成堆。而且,這個計劃關系到他們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所在,比其他的任何東西都要重要得多。

當然,鐘泱要是創造出奇跡,提前全世界一百年搞出光腦,他們當然也會興奮異常。有光腦幫助研究,蒼穹計劃也有更大可能成為現實。

但一切的前提就是︰光腦能搞出來,而不是停留在紙面上。

因為鐘泱的強烈堅持,以及他表示研發難度並不會如想象中那麼高,眾人雖然將信將疑,但也勉強同意全力配合,並以兩年為限。

兩年內,要還是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陳澤和科研協調委員會,都將大幅削減提供給光腦項目組的經費,最多維持它的基本研究。其他部門支援地科學家,也將回到本部門。不再長期滯留在項目組,形成人力浪費。

會議結束,鐘泱就讓電腦工程師唐雲淞召集項目組所有人員,在多功能會議室,開了一個技術討論會。

會上,他讓項目組成員對光子電腦,所需技術進行了詳細地梳理。對這五年來的研究成果,一項一項地進行討論,哪些方面地成果,可以直接運用。哪些技術還有待完善,哪些需要加大研究。

討論一直開到晚上,隨著討論地深入,科研人員的爭論也漸趨激烈。

鐘泱和項目組成員簡單填了點肚子,會議又開到了深夜,到凌晨三點過,才算是對現有地技術成果,有了全面的認識,並對下一步工作。有了一個清晰的判斷。

前期會議連續開了十一天,鐘泱也在項目組,待了十一天,主持全部的討論過程。

等這邊的會議開完,鐘泱把工作分步驟安排下去。盧永恆也把自動化實驗室的啟劃書交了上來,他又一頭轉向了自動化部門,參與到實驗室的改建工程。

所需特種合金地報價,讓鐘泱都倒抽一口涼氣。

要是照這個報價單,完成一個試驗室型機械人所需的費用,高達數百萬華元。它的每一個部件,所需的材料、加工難度,都需要大批的金錢投入。

有些所需的特種合金、復合材料,但其好、產經聯內部的市場價格,就達到數萬華元。一台這樣的超級機器人,確實是非常之昂貴。

要不是有智能工廠的幫助,面對這種科研成本,連鐘泱自己恐怕也會望而卻步。

真正開始研制他所要求的實驗室機器人,鐘泱才確實感受到它的研發難度,這比自己想象地還要困難。

其中的關鍵還是機器人的自身的精確程度,機器人不像人,有視力,可以準確分辨物體的形狀、顏色、質地。還能根據一些細微現象,判斷它的發熱、膨脹等,作出適時地反映。

智能機械的所有動作,都是根據其程序設定而來。

你讓它去拿桌上地一杯水,機器人根據程序設定,會來到桌邊,然後探手,抓起水杯。

可是,你假如將水杯換一個地方,機器人如果沒有自主識別能力,它就會仍然呆板地在水杯「應該」存在的地方,伸出機械臂,「握住水杯」。

也就是說,它的一切行動,都取決于當初地程序設定,毫無自主判斷能力。

還有,機器人的動作,為了保證穩定,通常也非常緩慢。很多時候,看的人會為它做一個簡單的動作,也慢吞吞花很長時間而干著急。

為了改進機器人的識別能力、感知觸覺能力、自主判斷能力,鐘泱和研究人員花了長時間,想了各種方法,並且參照智能工廠內部的「普工」與「學士」,才在六個月以後,做出了一個大致符合基本要求的樣品。

為了保證穩定,讓機器人減少調整自身姿態的處理時間,實驗室機器人只能依然采用導軌方式,在固定的線路上來回移動。

在機器人體內共有數十個處理器,其中充當大腦的主控處理就有三片,分別負責圖形、觸覺和動作。

而其他的芯片,則是專門制作地微型處理器。這些微型處理器,控制著包括手腕、軀干、轉向、姿態調整等各個具體的環節,各司其職。

而機器人確定自身姿態,則依靠的是微型陀螺儀、水平儀登高精密測量器具。通過這些儀器傳送出來地數據,主控大腦可以做出準確的俯身、平衡、轉身等動作。

而手腕上地精密測量儀器,能讓機器人讓機械臂,精確地控制機械手,翻碗、傾倒等動作,盡可能地接近于人類。

激光定位系統,可以讓機器人行動到正確的位置,並通過控制自身的身體俯仰,以調整位置距離。

邏輯判斷部分,設計得極為細膩,堪稱一絕。例如,給機器人一個指令,讓它行動到試驗台,拿起酒精爐上的量杯,向另一個量杯中傾倒。

機器人在接到指令以後,它會沿著導軌,來到試驗台。定位系統讓它在一個合適的距離停下來,然後由主控大腦,對身體作微調。

特制的量杯、酒精爐等所有實驗器具上,都有一個瓖嵌在隔熱材料中的電子接收裝置,讓機器人找到量杯的位置。準確握住量杯。

它的手外面襯墊著彈性復合材料,在表皮下方安置著壓電感應系統,通過預先輸入地不同物體的握涅強度,機器人能夠穩穩地、卻又不會將之捏碎、變形地握起來。

在伸手、收手這個環節,電機會快速驅動,使之動作迅速,不至于一個動作花幾分鐘。但在需要精確操作的部分,例如抓握、控制傾倒角度、高度等環節,步進電機會控制它的手臂,緩速動作。保證整個過程的平穩。

在這個特別制作的實驗室中,所有的儀器,哪怕量杯、量具等,都有電子設備,讀取數據,傳送給機器人。

這個實驗室,能夠做出準確動作的機器人,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它的所有行動。還是來源于試驗人員的原始動作。

當試驗人員在做試驗地時候,他也是在同樣的環境下操作。

只不過,他穿著一件特制的外套,在這個外套中,充滿電子感應元件。試驗人員的一舉一動。動用了什麼儀器,采取了那些步驟,都被如實記錄下來。傳送到超級電腦中存儲下來。

機器人則是根據中心電腦傳送給它的數據,分毫不差地、完全重現試驗人員的動作。每個步驟所花的時間、試驗人員在操作時的小抖動、失誤,都被它一點不差地重現出來。

這樣就能最接近于當時情況再現地,完整復原了當時科研人員的全部動作,盡可能保證不會出一點偏差。從理論上而言,這樣地實驗重現,應該取得和當初實驗室,完全一樣的效果。

經過所有人員的努力,這樣的一個實驗室。其實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實驗室,而相當于一個高精密地超大儀器。

包括機器人在內,都不過是這個儀器的一個精密部件。而它的所有功用,就是重現試驗人員地全部過程,一點不出偏差地重現。

鐘泱根據多年來從研究人員那里搜集回來的資料,明確了這樣一個想法︰既然研究人員的很多成果,由于多種因素干擾,難以完全保證和最初的實驗環境一致,從而不能保證成麼,那麼他就應該想一個辦法,用自動儀器記下試驗人員的所有操作環節,然後驅動機器人,將整個實驗步驟,全盤再現。

實驗室里的各種儀器,所傳輸出來的數據,從加工的精度、施力強度、角度等,保證機器人,能夠完全忠實于最初試驗。第一個機器人制作完成,就相當于滿足整個實驗室要求的機器人,全部完成。

鐘泱要走樣品機器人,親自帶去智能工廠內部。在一個月以後,就帶回來了滿足一個實驗室要求的五台機器人,這是第一次亞空間內外兩個完全不同的研究部門,第一次聯合在了一起。

隨後,就進行了實際試用。研究人員穿著特制地記錄外套,在特種試驗室里,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試驗。

幾分鐘後,試驗機器人重現了它的全部過程,包括他在實驗時,覺得癢撓地動作,讓所有參與制作的工程人員哄堂大笑。試驗地結果是令人滿意的,在這個小試驗中,機器人完整地重現了試驗,並取得了完全一樣的結果。

此後,模擬試驗逐步深入,試驗的復雜程度也逐漸提高,機器人的模擬難度,也在增加。

在後續的深化加強試驗中,機器人也犯了不少錯,主要還是從各種儀器讀取數據出錯,機器人的判斷很死板,什麼條件都要和原始試驗一樣,否則就拒絕向下執行。計算機軟件部門針對其中的問題,反復思索,對其程序判斷進行改進優化。對于各種數據的優先級別,也重新制定,作為機器人判斷的依據。

又花了兩三個月的調試時間,機器人的動作日趨完善,做到了和原始試驗全部一致。多次試驗下來,負責帶隊的盧永恆與唐雲淞等人終于宣布,特種試驗是可以投入使用!

這比他們當初的預計,提前了整整一年半!

機器人的完滿表現,讓所有人都對它充滿了期待。特種實驗室一投入使用,立即表現出令人驚嘆的效果。光腦項目組的成員,在這個超大型實驗室里完成了實驗以後,控制人員選擇了其中兩組最完美的試驗記錄,輸入機器人主控程序。

隨後的試運行,讓所有的人都欣喜若狂——其中一組實驗取得了成功,取得的試驗結果,和最初試驗完全一致!而另一組實驗,其結果也只有少許差異!

而試驗人員,包括原試驗人員,在重復那兩次試驗的時候,都遠遠不如機器人的效果!主控人員迅速調出試驗人員的試驗記錄,分析操作中的每一個步驟。

由于每一個操作步驟,都有完善的試驗數據記錄,只花了兩三天,試驗人員就找到了後續試驗不成功的所在,並立刻加以調整、改進。

以前只有一次的成功試驗記錄,現在在特種試驗室,隨時可以將某次偶然,變成必然,從而重現出來!

研究人員又試著將其應用于其他方面,也立竿見影地取得了讓人欣喜若狂的成功。

例如微電子操作,研究人員可以制作出一個符合要求的電子元件,但很能每個元件都能保持同樣的品質。但現在在特種試驗室,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通過調用同一段成功的操作程序,其成功率一下躍升到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令人簡直不敢想象!特種實驗室的成功,驚動了產經聯內加盟的其他研究部門。

每次試驗之前,都有無數的研究人員前來觀摩,望著實驗機器人的操作,所有的試驗人員都驚嘆不已。而看到它的最後操作結果,幾乎每一個前來觀看的研究人員,都眼里放光。

光電部門的負責人來了、計算機部門的負責人來了,包括自動化部門的肖勁,也每天磨著鐘泱,希望給他們,也配備這樣的特種試驗室。

這太方便了!很多的重復操作,完全可以交給特種試驗室完成。

他們都在憧憬,以後的試驗人員,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主控室里,選擇一個又一個成功的試驗操作數據記錄,將它復制添加到機器人的控制系統。以前為之頭痛的,將成功試驗完美再現,現在誰也不為之擔心。

有這個寶物在手,華聯內部的研究團隊,其研究效能就陡然提高了數倍不止!

而經過對這些完善的試驗步驟、數據的分析,對比失敗的試驗,研究人員很快就能從中找到癥結所在,從而提出改進意見。寰宇的試驗進程,一下沖上了快車道,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飛快地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

更令盧永恆等人驚奇的,在鐘泱的幫助之下,組建一個特種試驗室,所花費的開支,僅僅比原來的試驗室,高出百分之十五而已!

這麼好的東西,誰不想要?

一看到特種試驗室的成果,所有的研究部門,都立即發來了雪片般的申請,要求該建特種試驗室。

而曾經一度從光子電腦項目組成員臉上消失的笑容,也回來了。面對特種實驗室的完美表現,每個項目組成員,都對成功充滿了信心。

就在全組人都重拾信心的情況下,盧永恆和項目組一起,進行了光電混合電腦樣品制作的最後一次前期準備︰四十核心處理器芯片的制作。

而鐘泱也面帶微笑的看著這種成就感,智能工廠不適合暴露在眾人的視線之內,也是時候開始建立起地面上的核心研究機構了。

亞空間那種處處受到限制的地方,又因為忠誠度方面的顧慮,不敢大規模擴張科研技術團隊,所有研究所都有自己必須要負責的項目,根本就忙不過來。現在總算有了一個不錯的試點,可以作為日後的擴展模式。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