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三百八十二章 “猛 ”計劃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第三百八十二章「猛 」計劃

撤出華北的計劃悄然進行,在擊退了敵軍的攻擊之後,安陽再次恢復了平靜.而自願軍也在秘密整理行裝,打算乘坐大型運輸機撤離安陽。

城中還有三萬百姓,其中有半數願意跟著離開,剩余的都是在安陽有著田產的中等富裕家庭。他們並不願意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重新開始,並且因為消息閉塞的緣故,也不太日本人的殘酷。

而說到殘酷,**黨和各地軍閥土匪,只是在性質上與日軍有所區別,在迫害民眾的程度上沒有多大差異。

每日都有上百架次的大型運輸機來往與安陽,這種被命名為猛 i的華聯第一代軍用運輸機,就是此次撤離行動的主要交通工具。

為了保證撤退計劃的順利進行,自願軍還大張旗鼓的擺出一副反攻的架勢,軍隊頻繁調動。不斷有軍用運輸機將一個個空的大木箱運抵安陽,偽裝成是軍事物資的樣子。

在返程之時,卻偷偷將一部分軍隊開始撤離,之所以沒有優先幫助當地居民撤離,主要還是出于保密性的考慮。安陽城內,也有不少日軍的暗哨和密探,還有一些帶路黨。如果撤離華北的計劃泄密,將會為本次行動帶來很大的危險。

超過上百架次的猛 i型軍用運輸機停靠在機場里,矩形上單翼翼展55.2米,其翼面積達300平方米,機長28.46米,它沒有沿用傳統運輸機那種修長細削的機體,而是顯得肥胖臃腫,機身側窗減少,小型的尾撬位置挪後。

這種運輸機也會根據實際需要而分為兩種款式。

d0型無武裝,d1型除了擁有貨艙門機槍外,中翼背部後緣還有兩個由航空機械士使用的高射機槍的泡形旋轉槍塔。

d1型的貨艙還可搭載相當常備燃油量一半的油箱,通常運載12噸貨物時的航程為750千米,而運10噸貨物時航程可延伸到1000千米。

當超重起飛時也還要使用過氧化氫燃料的助飛火箭。在運送人員時可搭載120名武裝士兵或60個傷員擔架及衛生兵。撤退作戰時可運送200名以上無武裝人員。運輸燃油之類液體貨物時可運載50至55個容量250升的油桶。

猛 i型擁有肥大的肚子,就是他最大的特色,目前共生產了一千四百一十七架,其中百分之超過一半用于本次撤離行動。

這種由滑翔機發展的大型運輸機雖然因苯重的機體和緩慢的速度成為戰斗機最好的獵物,但它那大容積、低底板的貨艙、可開放的機頭門扉和多輪起落架的設計被認為是日後主流新時代軍用運輸機的鼻祖。

說起猛 i型,研究計劃也是幾度波折。

1931年秋,由于東北軍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不戰而退,東三省快速淪陷。華聯想要將觸手深入北方,卻苦無門路,在國內各方的一片反對浪潮之下,將三個輕型步兵師的送往華北就已經是華聯所能做到的極限。

漫長的補給線,將使自願軍陷于無法生存的困境,故而開發一款具有足夠運載能力的軍用運輸機就成為了軍方必須要思考的關鍵性問題。

華聯最高防御部決定延遲抗擊日本的正面作戰行動,以集中精力準備兵進河北的的計劃。鐘泱憑著對歷史的認知,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使得華軍如何能在在北方的各大主要城市進行空降登陸作戰。

這樣就需要能運送大炮、坦克、卡車和大批傘兵的大型滑翔機。

1931年10月12日,華聯航空部向天宇集團和興華社下達迅速研制供可以進行遠距離空投作戰用的大型滑翔機的指令。航空部技術局當時提出的具體要求主要有以下兩點。

首先第一點是必須能搭載當時華軍坦克戰的主力—裝備75毫米炮的灰狼ii改型坦克或自行火炮及其乘員、燃油、彈藥。

第二點是必須能運毫米高射兼反坦克火炮及拖車,以及能夠運載100名以上全付武裝的士兵。

航空部技術局要求兩家公司在兩周後提出各自的設計方案,並進行生產100架的準備工作。這個大型滑翔機的發展計劃有一個秘察代號—「蒲公英」作戰。

華聯航空部指定興華社設計全木質構造的滑翔機,而天宇集團則設計金屬骨架蒙布構造的滑翔機。兩家公司開始競爭性試制,這也是產經聯內部的競爭體制所決定。

天宇集團和興華社都有各自下屬的航空工業集團,不過在飛機的研發上,還是天宇集團的實力較為雄厚。可興華社也不相差多少,尤其是最近在鐘泱的技術支援下,發展勢頭也是凶猛,大有迎頭趕上的趨勢。

興華社由馮?諾依曼博士領導的設計組于1931年10月31日提交的設計圖還殘留著德國1920年代中期g38運輸機的身影。成為機體主要部分的厚重主翼的翼展62米,翼面積達925平方米,寬9.5米的主翼中央部為木質多梁構造的貨艙。

操縱士的單座艙在中翼的左舷。中翼兩端前緣突出旋轉機槍塔。而下方前後配備4個鋼質滑撬用于著陸,起飛時則使用可分離的、8噸重的具有32個機輪的滑跑台車。

雖然在鐘泱的技術支援下,劉浩然的科研團隊很快就掌握了先進的全金屬飛機制造技術,但制造木質飛機非其所長。加之匆忙收購的木材材質不良,粘合劑也很差,很難達到設計強度。

結果在強度試驗中,1號主翼梁在設計強度的50%、2號主翼梁在60%時就折斷了。為增加強度而補加的結構又增大了機體的重量。

同時,那極小的尾翼使空軍的幾位主將都擔心它在空中將會像秋葉一樣的不穩定。在一開始,興華社將這款試作機開始命名為「魚鷹」,後才改名為「猛 」,一種史前的巨象。

1932年2月,猛 的原型1號機完成,對于運載量20噸的要求,它只達到16噸。在試驗裝載灰狼ii改坦克時,貨艙承載底板又遭損壞。經過構造強化後其運載量更是降至11噸,與原本的要求越離越遠。

另一方面,劉浩然領導的興華社下屬航空科技公司的設計組在規定的最後一天提出了改進過的「猛 」。

它以一個長11米、寬3.15米、高3.32米的箱形貨艙為中心,前面的機頭是可向兩旁張開的貝殼形貨艙門,能直接裝入大體積貨物。為方便車輛進出,貨艙底板離地面很低並設計了特殊的坡道。

貨艙底板用堅固的骨架加強,可承載22噸貨物。貨艙地板面積約40平方米,整個貨艙容積達108立方米。在中段增設輔助隔板後,可運送200名全付武裝的士兵。

這樣的設計,非常新穎,與現存的所有軍用運輸機都大為不同,是一種顛覆傳統設計理念的產品。正是這種開創性,使得華聯空軍擁有了更為廣闊的藍天。

改進後的「猛 」,其貨艙上方是一根鋼管焊接n型構造的金屬機翼大梁,用木制的翼肋保持它的翼型。

主翼前緣為木質膠合板外殼,其它部分為布蒙皮。主翼梁鋼管支持架向後延伸鉸接著全翼展的動翼,動翼分為四段。

左右外側兩段為副翼,內翼兩段為帶調整片的襟翼。整個主翼的內翼段水平而外翼有上反角,內翼外伸的三分之二處到貨艙底部骨架間有大型支柱加強。

從貨艙向後延伸的後機身為鋼骨蒙布構造,而全木質的尾翼間也用支柱加強。機身下部左右有四個鋼質著陸滑撬,機身尾端也裝有帶緩沖裝置的尾撬。

為了起飛滑跑,把ju90主起落架的輪子裝在主翼支柱下兩側作主輪,機頭下裝bf109主起落架的輪子作前輪,起飛後這些輪子將被投棄。操縱士的座艙放在主翼前緣位置的貨艙天花板上,視界良好。

機上乘員組共5名,其中操縱士1名,通訊士1名,搭載指揮員1名,機槍手2名。機上固定武器為機頭貨艙門上部左右伸出的7.9毫米高射機槍。貨艙還有供搭乘士兵用槍射擊的小窗。

華聯航空部在經過審查後,月6日發出包括原型機在內生產200架的指令。「猛 」設計組不分晝夜地加班進行細部設計,圖紙一出就交生產部門。產經聯內的聯合金屬公司負責制造鋼管焊接的機身骨架和主翼大梁。

粵海商業協會的下屬家具廠制造木質尾翼、主翼翼肋、前緣外殼和主翼與機身接合部整形材,最後由興華社的重工廠完成組裝。12月底航空部把它的機型番號改為mm321,而mm263成為後來興華社一種火箭動力飛機的番號。

得到生產命令的14個星期後,1932年2月初,組裝廠完成「猛 」的原型1號機,還有62架同時在生產線上組裝,其中11架己進入最後組裝階段。

2月25日,原型1號機載4噸配重由ju90曳航試飛成功。除舵感較重外,操縱性良好,沒需修改設計的缺點。為了減輕操縱士的負擔,設計人員提出由兩人操縱的建議。從生產的第101號機起,改為雙座駕駛艙。

以後,單座駕駛艙的稱為a型,雙座駕駛艙的稱為b型。

為了進行「猛 」的實用測試,從擔任空降作戰的第九航空軍中為「蒲公英」計劃抽調人員,編成特殊分遣隊。其中有很多參加過滑翔機實戰的滑翔機操縱士和曳航機駕駛員。

在此之前只有采用由3架雙發重型戰斗機曳航一架「猛 」的「三駕馬車」方案,同時按設計猛 還要使用以過氧化氫為燃料的起飛助飛火箭。也就是6至8個推力550千克或4個推力750千克或兩個推力1000千克的火箭推進器。

它們懸掛在「猛 」主翼支柱外側的中翼下方,起飛後投棄回收可再次灌裝燃料使用。但這種火箭性能不穩定,起動不一,效果不佳,可又不能不用。

「猛 」著陸滑降速度140千米每小時時,要在地面滑行400米以上,為縮短著陸滑行距離還要使用大型條帶形減速傘。

用3架bf110曳航一架「猛 」其危險性不難想像。曳航索為直徑10毫米的鋼索,3架bf110成「品」字形,先導機使用的曳航索長100米,左右兩機的曳航索長80米。

當3架曳航機起動時,「猛 」的起飛助飛火箭也開始點火,起飛至少需要1200米的鋪裝跑道。當達到時速110千米時,「猛 」拉桿離地,接著左右兩架曳航機離陸,最後離地的是最前面的曳航機。

然後它們以時速130千米、每秒0.5米的上升率緩緩爬升到500米高度,再慢慢加速到時速170∼200千米,作水平飛行。在爬升時,3架曳航機必須保持相同的上升角度,稍有不慎,突然增加的張力會扯斷曳航索,在氣流紊亂時,空中踫撞的危險性極大。

在載運120名士兵的運用試飛中。「猛 」右側的助飛火箭在離地時沒有點火,使整架飛機向右側滑,引起3架曳航機的踫撞。「猛 」和曳航機墜毀在跑道周邊森林里,組乘員、120名搭載士兵和3名曳航機駕駛員全部喪命,成為1932年最慘重的飛行事故。

經過仔細的研究和事故總結,裝載4噸配重的「猛 」由德式ju90四發運輸機曳航試飛計劃之所以失敗。主要還是由于廣州機場的跑道不夠長,並且試飛前試作機還伐倒了跑道盡頭的森林將近五千米。

「猛 」在滑跑途中就極不穩定,離陸後又激烈縱搖。曳航機為月兌離險境,只好切斷曳航拖索後加大油門作小角度俯沖,在離地幾米處才恢復穩定的飛行。拋下的「猛 」迫降在一個村莊附近的田野上,為保守秘密,華軍封鎖了這個地區。

在兩個星期後用兩輛坦克把它拖回廣州空軍基地。

以後「猛 」又進行過幾次試飛,由于尾翼面積太小在曳航時穩定性極差,運載量也遠不能達標,被認為是失敗的設計。

加上對手天宇集團的「鵜鶘」i型進展順利,航空部決定放棄「猛 」,己完成的原型1號機、2號機和正在制造的98架滑翔機被失望頹喪的技工們切斷再劈成木片,變為機車的燃料。

這個試制計劃共花費掉4500萬華元,當時還沒有完成權限值改革,以市場化的標準來看,這比買賣可算是虧大了。

研究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就算有著智能工廠的支持,在現實世界中,各種事前難以預計的惡劣情形,也都很有可能會在成功之前就與我們不期而遇。

所幸的是古文會的成立包容了這種失敗,也為技術的累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盡管事故不斷,但在首飛三個月後的1932年6月,華聯空軍還是組建了猛 大型運輸滑翔機聯隊。聯隊包括各裝備6架「猛 」的3個滑翔機中隊和各裝備12架的3個曳航機中隊。

鑒于「猛 」在實用試飛的經驗教訓,華聯航空部決定給試作機裝上發動機,使它具備一定的機動能力以擴大其實用範圍。在1941年3月就指令興華社進行這項發展。

方案有兩個。

其一是重載時以三駕馬車方式曳航加上助飛火箭起飛,到巡航高度月兌離曳航機自力飛往目的地降落的、裝備4台發動機的猛 c型大型動力滑翔機。

其二就是裝備6台發動機、能像一般運輸機自行起飛降落的猛 d型。適用的1000馬力發動機有五款華聯自主研發的空軍用發動機等,由于發動機要優先滿足一線軍用機的需要,最後選中14氣缸的法制星形氣冷發動機。

為了協調發動機,「猛 」左右兩側各配備一名航空機械士,其座位設在中央發動機外側主翼前緣,因此乘員由原本的6名增至8名。

燃油箱設在貨艙的背部,中翼主梁內有4個,主梁後位置有兩個。起落裝置為從貨艙地板向兩側伸出的、各帶兩個前輪和三個主輪的條形架,像坦克一樣各輪均獨立懸掛,以適應在不平整的地面起降。

經過實際測試,改進後的「猛 」具備了在草地上起飛的能力,這就意味著運輸機適用範圍的擴大

在一連串的調試完成之後,「猛 」的設計終部完成,可以進行定型生產。其外貌臃腫丑陋,實際上它的構造結實,故障率低,還是比較可靠的運輸機。最大優點是生產工藝簡單,開始制造時每架需40000工時,後來降為12000工時。

而且在廣州航空工廠的工人大多還是陸軍後備技術大隊中的不熟練技工。

經過不斷改進之後,猛 也開始舍棄原本的木質結構主體,轉為使用超輕型航空鋁材作為骨架和外皮。在重量上與木材相當,而穩固性和防御能力卻不可同日而語。

為了更快得到讓軍方滿意的產品,天宇集團也在高層的撮合下加入了興華社的「猛 」計劃,全力研發這一款很有前途的軍工產品。

成品很快就全部完成,「猛 」的翼展達70米,機長40.25米,全備機重超過50噸,,計劃搭載35噸貨物。

動力為6台功率2100馬力的格羅姆?羅納發動機,在3800米高度的最大時速340千米,以時速310千米巡航的航程予定為2000千米。

為了這一款飛機,兩個公司就花費了兩年的,無數的人力物力。這就是工業時代的武器研發流程,未必會一帆風順,卻是必不可少。

沒有足夠的國力,就無法在戰爭中崛起

第三百八十二章「猛 」計劃

第三百八十二章「猛 」計劃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