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一百八十七章 驅逐艦計劃(二更)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之所以願意把「磺胺」的專利以及生產授權和英國分享,關鍵因素有兩個。其一,以歐洲列強的科研體系以及技術基礎,想要研制出磺胺最多也就需要十幾二十年的時間。雖然在這段時間,伊忠明和鐘泱都能夠因此而獲得大量的利潤。

但四處得罪人又何必呢?本質上,列強都是小氣而市儈的,有好處又不分給他們一點,就相當于結下了。反正都不是什麼仙丹靈藥,何苦去招惹這些唯利是圖的資本家。

第二點才是關鍵,鐘泱想要發展海軍。不是那種鐵甲艦結構的破爛戰船,而是希望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全鋼制艦體的戰列艦。造艦計劃實在不順利,以天宇集團和古文會下屬第七研究所的實力,造鐵甲艦還湊合。

這次的交易,就包括了想要獲得英國在艦艇技術上的支持,鐘泱和史密斯的交易,也包含了這一方面。對于這個報價,鐘泱很有信心,區區的排水量六千噸級別的戰列艦技術,想來英國人也不放在眼里。

自從1892年後,英國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鋼質艦體的戰列艦——「君權」號,這種戰列艦就成為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樣板。

它采用4門雙聯裝主炮,以前後各配置一個炮塔的方式安裝在艦身縱軸線上,加強了副炮群的數量及射角分配,能將所有火力集中于側舷,戰列艦的稱謂名稱又恢復了。

此後,戰列艦普遍采用鋼質艦體,滿載排水量可達到12000噸,采用螺旋膛線的主炮口徑達到300至350毫米,艦體防護裝甲的厚度達到230至450毫米,航速為16至18節。此時,艦炮威力、裝甲防護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為各國公認的建造戰列艦的四大要素。

在那個時候,戰列艦的噸位就達到了一萬噸以上。和列強的最強的七艘超級戰列艦相比,六千噸的「小玩具」簡直和沒有一樣。要知道,海軍「七巨頭」的噸位普遍在三萬二千噸以上。

因此鐘泱絲毫不擔心列強對于此事的態度,只要有利益,而又不對對方的利益構成威脅,交易便很有可能達成。史密斯在當時也已經答應了會為此事盡力,反正到時候不行的話,那就去找美國人合作好啦。

美利堅合眾國在當前可是出了名的見錢眼開,什麼值錢賣什麼,誰出得起價錢它就賣給誰。

之所以想要獲得戰列艦技術,並不是想要造那種大而無用的鐵疙瘩,反而是想要先做技術積累,為以後的海軍發展進行前期準備。鐘泱真正的目標,盯在了排水量六千噸的驅逐艦技術上。

集成電路的生產技術已經有了眉目,導彈的研究早就在智能工廠里完成了技術研發。甚至還花費權限值做出了成品,要不是價格高昂,需要消耗大量的權限值,鐘泱早就想要進行大量生產了。

這導彈驅逐艦以及使用導彈進行攻擊的無畏級戰列艦,才是鐘泱所希望的。還有更後面一些的航空母艦,這些水面艦艇的技術都要得到英國人的支持才好。雖然德國技師也帶來了相類似的艦艇技術,但多看看總沒有壞處。

說道造艦技術,鐘泱還是更信任英國人多一些,畢竟當了幾個世紀的海上霸主,這點底氣還是有的。不單只軍艦技術,海軍的訓練也必須找英國人幫忙才行,這一點和德國人合作就有些不怎麼靠譜了。

如今的新四軍,也擁有了五艘鐵甲艦,排水量三千五百噸左右。只能負責近海作戰,擔任防御任務,還無法給與敵人足夠的威懾。不過目前也還不著急,因為主要的對手只有**黨罷了。

相關的設計工作,早在當1922年就開始了,直到兩年後的現在,才算是完成了可用的藍圖。而具體的生產工藝,鐘泱當然也可以提供,不過建造軍艦,和生產小商品完全不同。這可不是搞來生產線和技術就可以的。

專業的技術工人需要系統的培訓,完整的戰艦研發團度也需要時間來培養,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以前,古文會就切實的需要一批先進的戰列艦作為保駕護航的武力基礎。

在海軍的建設工作上,英國人能幫上大忙。而鐘泱也不希望拜拜錯過這個機會,趁著「磺胺」剛剛興起的風潮,通過史密斯和英國官方進行合作,這一點在具體實行上完全沒有問題。

只要天宇集團不建造超過一萬噸以上的大型水面艦艇,就不會引起外國海軍列強的敵視。因為在他們眼中,沒有超過三萬噸以上的超級戰列艦,根本就構不成威脅。在導彈沒有出現之前,的確也是這麼回事。

並非對方愚蠢,這是技術上的落後而導致認知上的差距。

參照後世各主要大國的海軍發展模式,驅逐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種多用途的軍艦,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驅逐艦就是海軍重要的艦種之一。

到了日後,更是發展出了以導彈,魚雷,艦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軍艦。成為海軍艦隊中突擊力較強的艦種之一,用于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船,艦隊防空,以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布雷,襲擊岸上目標等,是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

雖然在現在,各國的海軍都還把主要的目光盯在了超大型戰列艦身上,還在想著增加噸位,擴展主炮口徑以及加厚裝甲強度。

擁有著不同于這個時代的目光,鐘泱已經看到了中型水面艦艇的巨大優勢。機動靈活,物美價廉,配合著各種反艦導彈,威力也絕對凌駕于老式的大口徑火炮戰艦之上。要知道,當距離超過而是海里,用肉眼就難以瞄準目標了。

即使火炮口徑再大,威力再驚人,打不中也沒有用。射程無論有多遠,始終還得依靠人的視覺和經驗來瞄準。憑著這種條件,想要和導彈比拼,那簡直就是笑話。

而驅逐艦作為一種裝備有對空、對海、對潛等多種武器,是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10000噸之間,航速在28—38節左右,大概是1.852公里每小時這樣。

在鐘泱的設想中,他需要驅逐艦能夠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布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這種「海上多面手」類型的戰艦,符合日後的戰爭需要。

他可以看不起日本的陸軍,但日本的海軍實力還是很驚人的,如果不在當前就做好準備,等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可就來不及了。趁著如今與英國人的和諧關系,多少也要搞到一些基礎的造艦技術,先把架子搭起來再說。

說起起源,最早的驅逐艦,其主要功能在于驅逐雷擊艦——這種依靠發射魚雷而對水面艦艇進行攻擊的軍艦。

19世紀70年代出現一種專門發射魚雷的可以摧毀大型軍艦的魚雷艇。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魚雷艇不同于以後的魚雷快艇,艦型相對較大,航速不快,故而翻譯為「雷擊艦」更為妥當。

針對這種頗具威力的小型艦艇,英國于1893年建成了哈沃克號——一種被稱為「魚雷艇驅逐艦」的軍艦,設計航速26節,裝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在海上毫無困難地捕捉魚雷艇,攜帶3枚450毫米魚雷,用于攻擊敵艦。德國海軍發展的同類型的軍艦則稱為大型魚雷艇。

隨著更多的驅逐艦進入各國海軍服役,驅逐艦開始安裝較重型的火炮和更大口徑的魚雷發射管,並采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英國江河級驅逐艦已發展成伴隨主力艦隊的護航艦艇。

1905年,英國部族級驅逐艦開始使用燃油作為燃料。編隊使用的驅逐艦已經成為海軍艦隊的主要突擊兵力,打擊敵人魚雷艦艇的同時還要對敵艦隊實施魚雷攻擊。

在這之後,驅逐艦正是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特定的戰艦家族。其特征可以概括為︰標準排水量1000-1300噸,航速30-37節,多采用燃油的蒸汽渦輪機動力裝置,裝備88-102毫米艦炮以及450-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2-3座。

事實上,從本質而言,驅逐艦就是一種大型的魚雷艇,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驅逐艦取代了魚雷艇而成為一種海上魚雷攻擊的主力,從存在意義上「驅逐」了魚雷艇。

比起孫逸仙正在領導的那幾艘破爛鐵甲艦,鐘泱更欣賞這種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優質水面艦艇。在驅逐艦的建造技術上,英國人可以說很有經驗,在海軍的培養上就更不用討論了。德國畢竟只是一個傳統的內陸國家,在海軍的發展上始終有著欠缺。

而在太平洋海域上,中國最強勁的對手就是頂級海軍強國之一的日本。雖然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其水面艦艇在數量上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但日本海軍仍舊沒有放棄加強自身力量的舉措。

在政府高層的支持下,日本海軍工業高效運轉,生產出了日本的特型驅逐艦——吹雪級驅逐艦及其改進型號,成為了這一階段驅逐艦的典型代表。

1922年,根據條約的規定,日美主力艦的比例是3:5,而此時,日本的假想敵就是美國。如果兩國開戰,日本海軍主力艦數量上的處于劣勢是肯定的事實。根據蘭切斯特方程,要以戰艦數量上6:10取得勝利,首先要在決戰之前出動輕型水面艦艇將美國艦隊實力大大削弱。

作戰方式上如果是美方處于進攻勢態,那麼在雙方主力艦隊交戰之前有必要使用小型艦艇對其進行逐次削弱,有較大的航程、較好的適航性以及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的艦隊驅逐艦很適合擔當此任務。

日本海軍對此問題進行了專門研討,結論是一戰結束後建造的峰風級和其改進型的神風級驅逐艦無法完成這樣的任務,因此日本海軍十分重視艦隊型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並且采用質量上的優勢政策,力圖以質量上的優勢彌補數量上的劣勢。

1922年,日本海軍軍令部舉行了關于《華盛頓海軍條約》下的驅逐艦艦型規格會議,並且對于即將定購的新型驅逐艦很快有了如下結論︰有強力的魚雷攻擊能力,最高航速能達到40節;有良好的適航性;在上述前提下減少噸位、體積。

日本海軍一直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造的兩型驅逐艦使用的533mm口徑魚雷攻擊能力並不滿意,在1923年開工建造的睦月級驅逐艦上裝備了當時最大的610mm口徑魚雷。

1924年,軍令部正式提出理想型驅逐艦的具體標準。艦炮使用127mm口徑主炮4座,仰角45度,76mm口徑高射炮1座。魚雷方面,采用三聯裝610mm口徑魚雷發射管3座,備雷18條;配備有1號水雷、深彈投射器、聲納、掃雷具。

排水量大概設定在1900噸左右。最高航速,在保有2/3燃料時為39節。續航力是14節每4500海里,滿載,必要時添加後備燃料可達到5000海里。

這件事情,不單只美國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鐘泱也深感憂慮。以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實力強盛的日本並不符合中國的利益。自古以來,兩個強大的民族互相靠近,從來不會出現和平。

甚至可以說,日本才是古文會最大的敵人。與美國或者整個歐洲,那僅僅是利益的戰爭,並非什麼東西方文明的你死我活。當前的西方列強,對于這種文化上的事情還並沒有太多的認知仍僅僅停留在膚淺的表面。

古文會要持有華夏正統理念,真正需要對付的是日本因為對方一向以小中華自居,這種竊取文明正統之理念,才是古文會的死敵。雙方沒有和解的余地,是故鐘泱從來都不想要和這個民族妥協,唯有戰爭才能結束彼此的爭端。

為了加強自己的海軍實力,應對**黨甚至來自日本的海上威脅,鐘泱已經有了全面的計劃。鐵甲艦的建造計劃已經結束,第一批自主設計的排水量3000噸級別全鋼質戰列艦,已經開始動工,預計8月份能夠下水。

之所以能有這樣驚人的速度,還在于鐘泱花費了5萬權限值,利用智能工廠的強大能力制造出了一批大型鍛造工具。在這方面,還全靠第七研究所的一眾技術人員所提供的寶貴經驗。

畢竟即使想要使用智能工廠,也不能憑空獲得自己所沒有的技術,讓然需要專業人士去進行科研工作。

第一期工程,目標是建成五艘排水量三千噸以上的驅逐艦,作為主要戰力。其中三艘將于今年8月份完成,其余兩艘也會在11月進行下水試航。

不單只自主建造,鐘泱還打算向英國訂購5艘排水量5000噸左右的戰列艦,作為海軍當前的主力艦支。以英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即使是國會也必須考慮造船公司的利益訴求。這麼做,可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戰艦這麼簡單。

無論付出怎樣的代價,鐘泱也想排除一些年輕的技師前往英國,去進行學習和深造。在具體的建設工作中,吸取對方的工作經驗,以在自身的專業知識上獲得提升。只要鐘泱肯付錢,並且擺出一副低姿態,倒也不擔心對方不同意。

在離天宇集團最先開出來的工業區十公里之外,有個年前新開的新科技園區,這個科技園佔地多達三萬五千畝,佔據了這里絕大多數的平地。

反正這些土地也多是鹽堿地,種不出莊稼,對于天宇集團能在這里開設一個新的經濟區域,不知道多人在暗自竊喜呢。旁邊的一些居民,早就因為大量的蔬菜和家禽采購而樂開懷。這麼多的工作人員,在這里也要吃喝不是?

在這片新中的一棟掛有寫著第四研究所牌匾的4層房里,徐永生正在這里和一個研究員正商討著什麼。

「所長,小型二極管、三極管已經具備了量產的條件,電容器等電子原件的生產準備也已完成,按之前的計劃,十公斤重,通訊距離達到10至20公里的中距離通訊是否開始量產?」一個戴著眼鏡的中年男子拿著本子向徐永生匯報著。

「月產量能達到多少?」

「目前產品比較單一,只能做到小規模的生產,所長,這個電子產品耗資較大,目前也就是銷售一些收音機、各類燈飾和開關等低級電氣產品,如果不是基金會不斷的注入資金來維持,我真不知道我們這里的這麼多的項目怎麼進行下去。」

眼鏡男有些不安地說著,第四研究所從事的技術,主要在于機械構造和電子控制。目前機械構造研究大有進展,而電子科技卻遲遲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叫他如何能夠心安?

「這一點你不需要擔心,上面的態度已經擺明了,無論花多少錢也要把集成電路技術搞出來。我們研究所的工作,也要加緊」徐永生知道眼前的這人心中憂慮著什麼。

這幾年里,古文會所控制的「振華基金會」,前後往正在研究電子產品的第四研究所投入了五百八十萬元的資金。若不是徐永生在古文會里還算有點地位,很多人早就要提出取消這個和永遠神秘的電打交道的部門了。

電子產品就目前來說還是一個非常尖端的科技,就連國外也僅僅剛剛起步。等再過十年,這些劃時代的產品必將改變戰爭的模式和進程。因此,無論花費多少時間和金錢,鐘泱都會不遺余力的支持這一行業的發展。

有著這樣的承諾,徐永生自然有著足夠的底氣。一想到關乎未來世界走向的集成電路研究計劃,他的心中便豪氣頓生,直沖雲霄。

在這里,是如今九大研究所在地面上的公開聚集地。四周圍不單只有著大量的新四軍地面部隊,核心區域內更有著陸戰士兵在日夜巡邏,沒有誰能不請自來。

徐永生和中年男子經過層層檢查,來到了大地另一側地一間單向走道地房間。

在經過最後地檢查後,他們一起進入了一間約兩百平方米地房間里。一進大門,徐永生明顯感覺到有一種異樣地氣流圍繞在自己地身旁。特別是頭皮上地頭,似乎被這種異樣地氣流給弄地直立起來。

不過也不是第一次來了,徐永生卻也毫不在意。大量電子設備工作時出地電子流和電磁場所帶來的感覺,習慣之後其實也沒有什麼不舒適的。

「所長,在這里我們一共用了十二萬個電子管、三萬個電阻、一萬二千個電容器和六千個開關組成。更有最新生產的五台大型空調專門為這里面進行降溫,要不然光是這些電子元件所產生的溫度就可以讓讓我們變成烤鴨。」

此時的中年眼鏡男,顯得很興奮,話語之間也流露出輕松和自信的神態。這個大型的電子計算機,就是仿造著智能工廠內的電腦系統原理制造出來的。雖然體積龐大,功能也還很弱。

但怎麼說也是自己的產品啊一款必將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潮流的強大技術

「運算度怎麼樣?」

「每秒鐘九千次運算,目前我們正在用它和地宮進行合作,對密碼破譯做著分析。」

「效果怎麼樣?」

「很好,應該說非常棒,有它的幫助,不僅大大降低了密碼破譯人員的工作強度,還能大量加快破譯的進度。」

原來,和周華開展合作,針對紅門以及**黨的密保破解行動的,正是這個第四研究所的電子科技部。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對電子計算機的實際運用,比西方早了20年。不要小看這一段時間,那將是對方永遠跨不過去的鴻溝

鐘泱的基本戰略構想,已經鋪墊完成,和**黨的矛盾,也是時候清算了。只要海軍的三艘驅逐艦戰艦下水,就是一統兩廣的時機。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