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一百四十九章 再立元帥府(一更)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1923年的1月,孫逸仙雇用的滇,桂軍,和吳佩孚支持的沈鴻英軍隊,聯合在西江蜂擁而下廣州。(請記住我們的網址)陳炯明不願遺禍桑梓,遂于一月十五日宣布下野。

至此,這場定鼎東南局勢的大規模戰役,以孫系的勝利而告終。陳炯明的手上雖然還握著數萬兵馬,但是失去了廣州這塊膏腴之地,就等于失去了半個東南,難有翻身之機。

隨著東路討賊軍入駐廣州城,陳炯明所組建的省政府統治宣告結束,而他一直在倡議的廣東省憲政計劃也全都被新主廢棄。在孫逸仙的眼里,民主是個口號而已,軍政和黨政才是根本。

廣東省憲應該是中國人可以自豪的一個政治文件。它特別注重教育,規定每年省預算最少要有十分之二用作教育經費,而不能超過十分之三用在軍事上。省憲第二章詳細規定人民的權利與義務,並包括各種法律上步驟,以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與人身自由,實是保障人權的根本法,即以今日人權活動者的眼光來看,也是無可詆謗的。

至于縣長,縣議員民選,更是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的事業。可是,到一九二三年孫逸仙舉兵回粵,便全然斷絕了。中國到今日已過大半世紀,尚未有再看到如此真實去爭取代表民意的政府之企圖。

只不過,生于亂世,陳炯明用這種理念而又無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撐,最終也只是為他人做嫁衣。

許多時候,歷史就是如此殘酷,無怪乎當日鄧鏗對陳炯明說「天下不能容好人」。實是于生死之際,勘破了世事人情。

可悲,可嘆。

由勝利者書寫的歷史,當然不會記錄這些,但是想要成為智者,就必須去思考這其中的因由。

鐘泱悠閑地倚著沙發,斜枕在松軟舒適的扶手上,大略的翻閱了一下今日的早報。

其實也沒什麼好看的,不過是閑著無事,看看報紙上的記載和周華收集的資料相差多少。這個時代的記者,在職業操守上還是值得信賴的,許多信息也比較詳實,評論觀點也尚算中肯。

時至1923年初,陳炯明不戰而走,退守東江。將大好的廣州城拱手與人,或許在他的心目中,依舊好抱著不與孫逸仙相爭的心態。亦或者說,對于對方的治理才能還抱有僥幸心理。

到了1月26日,孫逸仙在**自己的家里召開了記者招待會,其間,發表和平統一宣言,主張裁兵救國,此宣言立刻得到黎元洪、張紹曾、段祺瑞、張作霖、盧永祥等的贊成。大家都在感嘆,這老小子可算是消停了。

2月21日,孫逸仙回到了闊別半年的廣州,但沒有再任大總統,而是任陸海軍大元帥。從這些舉動可以看出,孫逸仙已經放棄了不受輿論支持的「護法」口號,起碼在短時間內不準備再與北京政府為敵了。

大元帥府址坐落在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這幾年間孫逸仙曾兩次在這里建立大元帥府,領導**黨的活動。總佔地面積為8020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東、西廣場和門等組成,兩座主體大為三層拱的西式建築,氣勢恢宏。

原本的廣東敏土廠,已經被重新打掃過,準備迎接新的主人。

孫逸仙自封了一個陸海軍大元帥給自己,以示名正言順之意。他領著胡漢民,汪兆銘,姜瑞元,葉宜偉等人入駐進了這個氣勢恢宏的大元帥府。

在較為私密輕松的臥室起居處,孫逸仙正滿面春風的和幾位親信下屬談笑風生,而站在一旁的宋慶齡,看著丈夫志氣蓬勃,也是掩面而笑,凸顯出其自身的雍容華貴。

「季新啊,全省的內務資料整理好了嗎?」

此次戰役大獲全勝,孫逸仙此時的心情自然是開懷不已。坐擁7萬大軍,風風光光的回到了廣州城,他總算是得以在此一雪當日被驅逐的前恥。

「啟稟魁首,廣州、佛山、東莞、海南、香山等地的資料都已經整理完畢。剩余的諸市諸縣千頭萬緒,仍在處理之中,相信四日之後,定有答復。」

汪兆銘是處理內政的好手,雖然為人稍顯迂腐,可其再政治上的才干還是很不錯的。對于孫逸仙而言,汪兆銘一直隨侍左右,十年來不離不棄,忠誠度也是足夠的。把政事交給這樣的心月復,他很放心。

「恩煦,財務上的事情怎麼樣了?我軍的軍費,尚足否?」

說起了軍費的事情,孫逸仙明顯斂去了笑意,目光炯炯,緊盯著端坐在一旁的廖仲愷。對方是大元帥府的財政部長,這種糧餉籌集方面的事情一向由他來負責。

見黨魁如此鄭重的問起了軍費的問題,廖仲愷卻是直冒冷汗,此事之嚴重之迫切,他當然知曉。可正因為如此,他才郁結,但不得不苦笑著回話︰「魁首容稟,蘇俄所支持的軍需物資,因為此番不戰而勝的緣故,倒還剩下不少,足以支撐一場大規模的戰役行動。」

偷偷瞄了一眼孫逸仙的神色,見上峰面色如常,廖仲愷這才戰戰兢兢的繼續說了下去︰「現在缺乏的,是餉銀和糧草,劉震寰和李烈鈞等外省諸軍,全都來催付余款。」

「廣州乃粵省之半壁,東南最富庶之地,豈會沒有庫銀?」

廖仲愷的這番話可是讓孫逸仙氣惱不已,原本因為得勝而愉悅的心情,此時也消失殆盡。轉而是森冷的寒光,怒意斂聚再目光當中,讓坐在一旁的眾**栗不已。

果然是伴君如伴虎啊,廖仲愷眼皮狂跳,不知是福是禍,但面對黨魁的怒火,也只得硬著頭皮解釋︰「魁首息怒,想來那陳炯明荼毒兩廣,揮霍無度,定然是花光了府庫中的積蓄。若在魁首的英明領導下,府庫充盈亦不過是在反掌之間。」

其實這話純粹是廢話了,在座的所有人,哪個不知道陳炯明的私生活清苦,簡直是無可詬病。治理廣州也是有聲有色,只不過時日尚短,所投的資金還難以在一時間收回罷了。

廖仲愷也不是渾人,故意詆毀陳炯明。實在是因為他熟知孫逸仙的脾性,怕其把注意力投到了富商和百姓的身上,行那飲鴆止渴的惡事。

只可惜,孫逸仙雖然沒什麼才干,但在這種權謀和機變上面,卻是目光敏銳。只見他厲聲喝問︰「恩煦,你也不必瞞我。想那廣州城內的富商,定是不歡迎我回粵的。哼,蘇俄紅門所說的沒錯,萬惡的資本主義商人,眼中只有利益,不曉得民族大義。竟敢于抗拒我黨的大業,我看他們心中還是附逆居多。」

孫逸仙這才記起來,此前所謂的風光入城,其實響應之人不過寥寥,大多數都是湊熱鬧的居多。歡迎會上,有分量的大商豪士一個未來。

粵海商業協會的段家、杜家,廣州總商業協會的陳家,南洋第一僑商霍家,全都不見有人前來道賀。其中的政治信號,就很明顯了。擺明了不看好孫逸仙的政權,甚至連打理一下都欠奉,這讓心高氣傲的孫逸仙如何能忍?

在這樣的怒火之中,雙方的矛盾便深深的埋下了。但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商界不喜歡孫逸仙的**主義作風。商人重利,孫逸仙卻是好權,每到一處地方,必然大加盤剝,以至于當地民生凋零。

這大大的觸犯了商家的利益,如何能肯?假若孫逸仙有陳炯明一半的內政才能和法治態度,雙方的關系也不會僵化若此。

前來赴宴的都是些沒什麼實力的中小商家,他們都是典型的牆頭草,風吹兩邊倒。倒也難怪責他們,生于亂世,不趨炎附勢根本就難以生存下來。

像段亦天、杜經南、陳廉伯、霍仁宣以及陳澤劉浩然這樣的豪商巨賈,始終只是少數。他們之所以能好整以暇,對著大元帥府不冷不忍,還不是自己手上握著近萬兵馬,才能無懼于人。

鑒于目前正采取聯合北方的段祺瑞、張作霖和西南各省的都督共同打倒曹錕、吳佩孚,考慮到如果恢復非常大總統職位,一定會受到他們的反對,于是孫逸仙便改任大元帥職。到了3月1日,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正式成立。

孫逸仙任命廖仲愷為財政部長、譚延愷為內務部長、伍朝樞為外交部長、程潛為軍政部長、鄧澤如為建設部長、朱培德為拱衛軍總司令、楊庶堪為大本營秘書長。大元帥府成立後,對軍隊重新作了部署。陸軍分東、西兩路,海軍艦艇歸屬中央直轄軍。

1923年3月1日,孫逸仙在廣州組成稱為大元帥府的政府。他本人就職大元帥典禮,這樣的事情,廣州商界的幾位大人物才總算是出面參與,不至于太過冷場。

孫逸仙在蘇聯政府委派代表鮑羅廷的具體幫助下,加快了**黨改組的步伐。離著徹底的赤化,也已經不遠了。

站在人群堆里,陳澤目光凝然,對著立于姜瑞元身後的劉浩然使了一個眼色。劉浩然自然也發現了被一大群商人簇擁著的陳澤和陳廉伯等人,搖頭苦笑。

兩人的目光交接,被站在一旁的葉宜偉給看到了,不過他也沒說什麼,只是眼中的神色,有些值得玩味。

正于此時,天海閣的書房內,周華正拿著一份資料向鐘泱匯報著情況︰「會長,此次回粵戰役,我們綜合了各方面的信息,發現了有幾位人物是值得關注的。其中有林虎、薛岳、張民達、葉宜偉四人,除了林虎還有拉攏的價值之外,其余幾人都是孫系的死忠分子。」

「還有一件事,梧州的倒戈,和莫雄此人有莫大的干系。關國雄死因蹊蹺,絕對和這人有關。今年一月,假若不是此子招來孫系的部隊,再梧州開關迎敵,使得諸省聯軍得以兩面夾擊粵省,合圍陳炯明,粵軍絕對不會如此輕易的潰敗。」

地宮的資料和檔案,全都已經獨立開來,直接受鐘泱的指揮,由周華負責具體事物的處理。而陳澤和劉浩然等人,也都被撤消了地宮的會籍,不在與之有所瓜葛。而地宮也將以一個類似于情報部門的地下組織而存在,不再擔任各個核心成員的保衛工作。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