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一百零八章 北伐之初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黃紹廣暫時還在負責和李宗仁接觸,通過一些商業上的運輸渠道秘密地為對方送去了1000支制式步槍以及40萬發子彈,還有大量的糧草和現金,以解燃眉之急。

重機槍和步兵火炮這類物資比較敏感,鐘泱也不想過于刺激陳炯明的神經,引起對方的懷疑和不快就不好了。況且李宗仁手底下也還有著不少的輕重機槍以及四門德國造七升的五退管山炮,遠程火力不算弱了。

如果黃紹廣再送去一些這類重型武器,無疑是要觸動到粵軍那敏感的神經和脆弱的底線。步槍還可以偷偷模模地藏好,憑著天興集團的名頭無需接受關卡的檢查,便可以秘密輸送過去。但是重機槍和步兵炮就很難瞞過別人的目光了,這種東西無論在哪里都是受到嚴格管制的軍需物資。如果因此而和陳系把關系鬧僵,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1921年12月4日,孫逸仙抵達桂林,設立北伐大本營,抽調部隊,準備明年春取道湖南,大舉北伐。當時參加北伐軍隊,除粵軍第二軍許崇智部和李福林部外,還有朱培德的滇軍、彭萬的贛軍和谷正倫的黔軍,共有13旅之眾。

而陳炯明的粵軍第一軍除鄧鏗組建的大本營的警衛團外,一兵一卒也不參加北伐。粵軍就此分裂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擁護孫逸仙的北伐軍,以許崇智的第二軍為主;另一部分是擁護陳炯明的「陳家軍」。

北伐大本營設在桂王宮里。桂王宮在前清為貢院,民國後,改作諮議局,在城內獨秀峰下,左鄰師範學院,規模非常宏偉。警衛團團部設在前,中座有一大,孫逸仙的辦公室、寢室等皆在上;後座為一大禮堂,用于召開會議。孫逸仙一有空閑,就喜歡跟衛士們聊天,給他們講革命的道理,對于人心的拉攏和掌控,他自有一套辦法。

桂林山水甲天下,孫逸仙休閑時,喜歡坐藤兜,四處走走。作為中衛副官,張發奎是孫的鐵桿嫡系,每每親帶警衛緊隨前後,並布置便衣,散在四周保護。這時,蘇聯特使馬林來到桂林,與孫中山會晤。

兩人商量了一些什麼,外人無從得知,但馬林走後,孫中山即召集在桂各軍將帥訓話,決定中國革命須以俄為師,如不學習蘇聯,斷無成就。

孫逸仙目光凝然,森冷的眸光向著周圍的軍官一掃而過。一米六八的身高陪著深灰色的四衣袋立領的制服,渾身散發著焚盡天下的野望,這是一個很有野心的男人!

雙目猶如鷹顧,自有一番過人的魅力,無怪乎有著如此之多的追隨者。

他未必就是一個道德崇高的理想著,但絕對是一個有著決斷和魄力的野心家!

看著四周拱衛著自己的這些軍官和政要,孫逸仙便想起了當初,辛亥革命的烈火在中華大地上熊熊燃起,以燎原之勢席卷了整個國家。他是一個激進的大漢民族主義者,受著洪門的影響,自小就對一切非漢民族心懷惡感,尤其是肆虐華夏兩百六十余載的建奴政權。

這也是他和袁世凱鬧翻的主要原因,建奴不誅絕,他心有不甘。而且天下太小,容不下兩個心懷野望的男子。

但時移世易,袁世凱最終還是死了,而孫逸仙還活著。

當日的失敗,在于苦無軍權,但如今,自己手握重兵,一切再無障礙。孫逸仙看著地下這群年輕而又狂熱的軍官,更是感覺到了天下盡在掌中。這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美妙感覺,權勢和力量的積聚,填補著他內心的空曠。

與蘇聯人的密議並沒有什麼,無外乎是承認外蒙古的獨立。在孫逸仙看來,蒙古族也是漢族的死敵,而外蒙古也不是革命黨的地盤,賣別人的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但他也不是蠢蛋,政治的陰暗,不能公諸于世,這一點他還是很明確的。

只見會上,他極力高呼︰「平桂之後,再做一番功夫,以統一中國!夫統一中國,非出兵北伐不為功。兩湖既促成出兵,則今日之機局,正如天造地設。總之,北伐之舉,吾等不得不行。」

攻取廣西後,北伐各路軍隊集結在桂林,建立了北伐大本營,進行具體的戰略部署。桂林向為桂、粵屏障,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桂林居高臨下,可以順湘江而下,取道湖南進行北伐,符合北伐的戰略。北伐大本營設立在桂林既可以安定廣西,又可以以桂林為基地向湖南進軍,以消滅此次北伐的重點——直系吳佩孚的勢力,進而統一中國。

這個就是孫逸仙所堅持的戰略意圖,雖然還有許多人在反對,但是他已經等不及了。來自蘇聯和日本的援助,必須要在他取得一定成績之後才能兌現。最主要的是,經營地方非自己所長,他的志向在于整個中國,而非僅僅是兩廣!

對著下屬軍官的談話,主要是為了穩定四萬北伐大軍的軍心。但回到了寓所內的書房時,卸下了剛強英武的面具,愁容再一次地爬滿了孫逸仙的面容︰「展堂,趙恆惕那里還是不肯松口嗎?」

這話語之間,暗含著怒氣,顯然孫逸仙已經是陷于怒不可遏的狀態。而作為隨員陪同在其左右的胡漢民,也不得不戰戰兢兢的候立在側︰「先生勿惱,此事應當還有轉機。」

胡漢民這話基本就是廢話了,從湖南傳來的消息早就已經很明確了。無論是趙恆惕所部還是湖南省的民意,都不允許北伐軍的過境。孫逸仙也知道問題出在哪里,無外乎就是手底下的四萬大軍成分復雜且軍紀渙散,過境猶如蝗蟲是必然的。

「展堂何必欺我。」站起了身形,不由的哀嘆了一聲︰「為了北伐,我與競存反目。到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你去告訴仲愷,籌款一事,務必要全力以赴!」

「是,我知道了。」

看著胡漢民躬身而退,孫逸仙的面色有冷然起來。現在的局面非常不好,李烈鈞的滇軍心系雲南,根本不可能堅定的支持北伐一事。只要雲南局勢有變,滇軍定然揮師離去。但是當初口氣吹得太大,一旦北伐不成,革命黨將幾無立錐之地!

因為陳炯明的緣故,孫逸仙也不好大肆征斂,故而所需的軍費嚴重不足。不對的給養也是一大難題,武器不足,糧草亦不足。而湖南方面也拒絕自己的入境,這和當初的計劃有太大的差異了,孫逸仙現在已經陷入兩難的境地。

眉頭微皺,孫逸仙面色陰冷內心不停的思索著︰「難道真要行那非常之事?如若沒有辦法,也只能如此了。」

嘆息的聲音飄散在寒風之中,桂林的這一次冬季,似乎比往常要冰冷得多。

••••••

1922年1月15日,鐘泱所組建的古文會也正在忙碌的收集著各項資料,做著此次北伐的戰前評估。除了還在外執行任務的黃紹廣,其余的人全部都到齊了。

依舊是位于海邊別墅,寬敞的會議室內燈火通明,正在工作中的暖氣也驅散了眾人的寒意。

「各位,綜合了各方面的消息,北伐軍入湘已然無望。吳佩孚的主力尚駐在岳州,孫軍若敢繼續北上,北軍亦必將乘勢南下,到時湖南必然成為雙方的戰場。這一點無論是趙恆惕還是湘民,都是斷然不許的。」

情報方面的收集和匯報,依舊是周華在負責。而他這次所提供的消息,也讓在場的眾人震動不已。

「如今北伐軍困守桂北不得寸進,必然思圖出路。但是除了返粵之外,我實在看不出北伐軍還有什麼其他的出路。到那時,我們應該支持誰?」

鐘泱的這番話,基本上就是對著陳澤和劉進洋所說的。見兩人沉默不語,他便有繼續談到︰「對于此事,不必心存疑慮,北伐軍即使去掉了軍心不穩的滇軍,也有接近3萬人的規模。加上還有海軍相助,奪取廣東幾乎沒有懸念。」

因為連年大戰,有感于地方財政窘迫,民生凋敝,陳炯明不得不下令裁汰粵軍。而且大部分的主力還由在桂的葉舉指揮,主要是為了穩定廣西的局面。到了年初的時候,粵軍已經不足一萬五。況且以陳炯明的為人,定然不願看到地方糜爛,到時也只有退讓一途。

听到了這番話語,劉進洋便明白了鐘泱的心思,不由的面露喜色︰「亂世之時,需要的是野心和魄力。陳炯明雖是好人,但始終是心思太軟,不是雄主。」

一邊說著,劉進洋的目光卻是盯向了陳澤。這一番話主要也是和他說的,從長遠來說,支持陳炯明符合古文會的根本利益。但是如果連當前這一關都邁不過去,還奢談什麼以後呢?

陳澤也是面有戚然,他知道陳炯明根本就沒有做好準備,或者說是在政治上過于想當然了。但陳澤畢竟也是深受對方理念的影響,覺得應該以民生為念︰「北伐軍的成分大家也都知道,以山賊河匪和幫派組織為主的軍隊,其軍紀之渙散可想而之。再加上孫逸仙這個梟雄似的領導者,廣東必然破敗,這對于我們公司的利益會產生巨大的損害。」

說完之後,陳澤先是看了看劉進洋,然後便把眸光定格在了鐘泱身上,見對方眼神微閉,對于此事不置可否,他內心不由的一陣心悸。

于其他人的內心還在掙扎不同,鐘泱的思緒一片空靈,對于這些爭論根本就是渾不在意。真正讓他嘆息的是古文會內部成員的水平參差不齊,六大執事看待問題的時候依舊是受限于世俗的理念。

劉進洋看重眼前可見的實際利益,而陳澤卻陷于道德倫理的桎梏,至于其他人也是一樣,都沒能用超月兌于局勢之外的眼光來對情報進行分析和作出判斷。六大管事一向只負責科學技術上的事情,對于這種會議更是沒什麼興趣。

鐘泱的內心也不由的這麼想著︰「看來需要進行再一次的內部整合了,必須培養一個獨立的智囊團,找他們商議實在是沒什麼意義。」

不過決斷還是要做出的,一直以來雖說組織已經逐漸轉變為聯合的方式,但由于過去的決策慣性,所以大家在習慣上還是遵從著鐘泱的意志。這在組織建立的早期,是必須的,因為需要凝聚力才足以獲得成長的機會。

但是鐘泱也只是一個人,他不可能永遠不犯錯,一言堂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但是在眼下,還是必須。

輕輕的咳嗽了一聲,打斷了眾人的爭吵,鐘泱劍眉微微擰在一起,肅然而說︰「不必爭吵了,北伐軍勢大,沖突並不符合我方的利益。既然如此,那就由劉進洋負責和對方商議,只要保證我們的利益圈不受損,我們可以支持大總統的決議!」

「是!」

得到了心中想要的答案,劉進洋自然是面露喜色。

「我反對!這是在支持獨裁!與我們的根本利益沖突!」

不單只是陳澤在反對,身為文化部執事的王仕聰也表示了自己的意見。他之前一直負責古代文獻收集的事務,所以在會上很少見其發言。但是今天,他也選擇了站在陳澤那一邊,並且態度堅決。

劉進洋張開了嘴,正打算解釋一番,但是被鐘泱用手勢制止了︰「你們的意思我固然明白,可問題在于,我們的利益體系目前只在南沙區。」

這句話是在提醒陳澤和王仕聰,廣州的利益對于古文會而言並不是必須,鐘泱也不會為了體系外的人而讓體系內的人利益受損。這一點是根本的理念,絕對不可動搖,即使是因為道德的緣故也不可以!

見他們兩個還是不服,鐘泱也不得不再次強調︰「你們想救,就能救得了嗎?一旦開戰,以我們目前的實力,必須要暴露許多秘密才可取勝,這是動搖根基的事情。且不論列強的目光,就算取得了勝利,到時亂兵四散而逃,廣東局勢必然糜爛。」

「我們是上位者,豈可因為一些主官的想法就去行事?況且,民眾終是愚昧而懦弱的,在沒有比較的時候,好和壞自然體現不出差別來。沒有北伐軍的惡,怎麼彰顯我們的善?而孫逸仙回到廣東,無外乎就是橫征暴斂,包娼庇賭。損失些財務,總比遭受兵禍要好上許多。到時候我們從中斡旋,未必就不能完整的保留整個廣東,還可以名正言順的擴展我們的勢力。」

周華也在一旁附和︰「之前參謀部的意見也是如此,直接和孫逸仙的北伐軍沖突,那就是戰爭。但是如果選擇有原則的接納,那一切還可以慢慢商量。」

見陳澤和王仕聰終于冷靜下來,鐘泱也覺得是時候公開一些信息了,他回過頭去對著古月軍詢問︰「古執事,天興集團可動用的流動資金和軍火物資還有多少?」

「賬面上還有600萬元,但實際上不足400萬元。因為老式步槍的生產已經停止有一段時間了,再加上一直有向外出售,所以現在只剩下20000支不到。」原本財務上的事情因該是黃紹廣負責的範圍,但是他現在不在這里,故只好由古月軍代勞了。

現在的古文會,光是秘密的軍火加工廠就有5座,因為各個部件都是分開鍛造,而組裝卻是在地下基地里秘密進行的。產量雖然不比以前,但是保密性還是很高的。

3個月前突擊步槍就已經研制出成品,現在正在進行商業化生產的理論評估和生產線設計。所以恩菲爾德系列步槍已經停產,至少鐘泱自己不造了,生產線轉手給了陳澤和劉進洋。

有了這樣的底氣,鐘泱才對時局的變化怡然無懼。他舉止從容,神色堅毅果決︰「孫逸仙只是一個梟雄,只知以霸道來行事,必然無法持久。不消幾年,定然會離開,我們等的就是那個機會。」

陳炯明雖然是個還不錯的地方軍閥,但是軍閥就是軍閥,鐘泱可並不認為對方會甘願接受古文會的控制。所以接著孫逸仙的手先把陳炯明敲打一番也是好的,等到陳炯明落魄之後再去扶一把,雙方的地位才能夠有比符合鐘泱所需要的轉變。

隨後,陳澤和王仕聰終于默然,對這個決定表示接受。孫逸仙固然會使勁折騰,但是總比兵戎相見要好得多。關鍵還是在于古文會的武裝力量不足,依舊需要花費大力氣去培養才可成為倚靠。

端坐在長桌的主座上,鐘泱也說出了最後的決議︰「孫逸仙的北伐軍返回廣州,必然是多生事端。但局面未必就是對我等不利,借著混亂的局勢,我們可以依托整個南沙區擴軍!至少在這方面,總統府比陳炯明寬限多了。」

陳炯明力行法治建設不假,但是他在技術上的重視程度還是不足。加上政治名望和軍事力量的薄弱,終究和古文會的期望相差太遠。烏托邦是建立在生產力之上的,陳炯明有此心,卻是無此力。沒有力量的正義,始終只是鏡中花水中月,一踫即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