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高科技霸主 第二百二十八章 宣戰

作者 ︰ 青雲飛劍

英法兩國更是立即加強了香港、緬甸、越南、老撾等殖民地的警戒,這些地區都與華夏國接壤,隨時都有可能卷入戰爭,而英法在這幾個地區的兵力雖然超過了十五萬,但都是戰斗力低下的部隊,與本土的部隊相差甚遠,他們接到的命令是積極防守,暫時不主動進攻。

因為英法有另外一個考量,他們認為華夏國卷入戰爭是因為要對付日本,驅逐外國人的軍隊,並不打算與英法進行大規模戰爭,所以他們盡量避免在遠東與華夏國交戰,哪怕是放棄在華的利益,也必須保證歐洲戰場的強大投入。

九月二十八日,華夏國發表重大聲明,向全世界莊嚴宣布,廢除近代以來列強與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承認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對割讓香港和台灣給英國、日本的協議,收回一切外國人在華特權,包括領事裁判權、關稅權等一系列特權。

隨後英國和日本便立即展開了積極準備,英國緊急調集印度洋的艦隊遠赴香港,組成的新的遠東中國艦隊,加上香港原來駐扎的海軍艦隊,一共有艦艇二十八艘,總噸位達五萬噸,另有兩艘萬噸級戰列艦在途中趕來,準備駐扎在香港,以防振進攻。

英軍陸軍方面也增派了一部分人進入香港,使得駐港兵力達到五千人左右,這些人員都是從緬甸等地抽調過來的,戰斗力也實屬一般。

而美國由于沒有參加兩大集團,但在華夏國廢除條約之後,美國人的利益也受到損害,立即發表聲明表示強烈抗議,但也無濟于事,美國國內民眾一致認為,不應該卷入此次戰爭,美國當局也知道參戰對于經濟和國內社會發展的影響,他們自然想坐發戰爭財,而損失這麼一點利益也並不算太大。

隨著華夏國高調加入同盟國,對英法俄日等國宣戰之後,日本立即對華夏國宣戰,英法俄在確定爭取華夏國無望之後,對華夏國宣戰,兩大軍事集團再次多了一個敵人和盟友,戰爭的態勢變得更加復雜。

日本立即命令台灣等地的守軍加強戒備,以防振海軍來襲,同時命令日本第一、二、三,三個艦隊準備參加戰斗,一是在山東對德國的進攻支援,二是南下針對華夏國采取軍事行動。

而此時的日本特別針對振潛艇力量,也已經研究出了兩千噸級的潛艇,但日本的大口徑魚雷技術未獲突破,所以日本的潛艇還只能發射二百毫米口徑的魚雷。

對比日本新開發出來的野狼級潛艇,振的唐級潛艇除了在大口徑魚雷殺傷力領先之外,振已經擁有了第一代線導魚雷,利用銅線連接魚雷和潛艇,使得魚雷受到操作人員控制,可以改變方向攻擊目標。

線導魚雷的誕生,極大提高了魚雷的命中率,使得老式的直航魚雷已經退出了振潛艇部隊,這一點,比世界各國的魚雷技術又要先進了一大截。

除此之外,日本野狼級潛艇在水下通信能力、探測能力、續航能力等多項指標,都不及唐級潛艇,全面處于落後狀態,雙方實力差距較大。

目前日本擁有二十艘野狼級潛艇,劃歸到三個艦隊,對振海軍而言,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但振的反潛能力是世界一流的,在各國對于潛艇還沒有什麼好辦法的時候,振的反潛飛機已能夠釋放浮標聲吶、飛機吊放式聲吶和普通艦艇配備的聲吶,以及無線電磁波來探測潛艇,手段多樣,各國目前的聲吶技術才剛剛研制出來,聲吶的探測距離比振的要低十海里以上,只能探測到幾海里以內的目標,振的聲吶目前可以探測到二十海里以外的目標。

各國的反潛都依靠軍艦進行,靠目測觀測浮出海面的潛艇還是主要手段,沒有專門的反潛飛機,所以反潛能力十分有限。

由于華夏國的參戰,日本和英國在山東的進攻計劃被立即推遲,因為此時振在山東有一個軍團二點五萬人的兵力,如果日本向德國展開進攻,振必定會操其後路。

日本的行動開始變得畏手畏腳起來,德軍得到了華夏國的支援之後,原本低落的士氣頓時大振,從剛開始的準備隨時逃跑,變成了準備積極抵抗,各地正在積極布置防御工事,深挖戰壕,加強偵查,以應對日英聯軍的進攻。

原本準備依靠自身力量解決東亞戰爭的日本人,此時又開始打起了別的主意,日本人開始頻頻接觸袁世凱和滿蒙王國傀儡統治者,準備勒令他們參與這次戰爭。

但日本人明白,這兩家都不是真心要幫他們打仗的主子,能唆使他們出兵,給對手造成一定的壓力就可以了,要想在戰場上沖鋒陷陣,還必須依靠日本自身的力量才行。

史無前例的戰爭陰雲很快便籠罩到了整個世界上空,使得整個世界都陷入了恐慌、激動、瘋狂之中,由于華夏國的高調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變得空前巨大,遠東地區的兩大集團對立局面也立即形成,當然主要對手還是中日兩國,戰爭一觸即發。

九月二十八日,中德發表了聯合聲明,中德達成同盟條約,隨後華夏國又同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國簽訂了同盟條約,承諾在政治和軍事上相互支持,相互提供情報,相互提供戰略物資和軍事裝備、後勤保障物資等,但實際上能對華夏國起到幫助的只有德國在山東的幾萬兵力,遠東戰場的戰斗只能靠華夏國自己的力量。

隨後日本天皇和軍部發表了強硬表態,表示一定要將戰爭進行到底。日本國內于九月二十九日通過了緊急征兵令,要將日本陸軍規模擴充至五十萬人,準備再向中國派遣三十萬人的部隊,對振形成人數上的優勢。

日本向來是個窮兵黷武的國家,雖然國小地窄,但往往不惜動用大量的人力、財力與敵國一戰,此時日本的海軍雖規模不及英、德,但與美國、俄國相當,這與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工業水平是不相稱的,日本的工業水平和經濟實力與這幾國都有較大差距,還不及在歐洲墊底的意大利,與英法德更是相差十倍以上,與工業最為發達的美國更是差了幾十倍。

據統計,在一戰前,工業和經濟實力最強的是美國,美國制造業佔世界比重達百分之三十以上,為世界第一強,差不多達到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德國和英國的總和,法國和俄國、奧匈帝國處于第二梯次,日本和意大利處于第三梯次墊底,日本的工業化程度只有英法的六分之一左右,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

日本的鋼鐵產量不到美國的百分之一,工業比重更是只佔到列強的百分之一,只有德、英的十幾分之一,和美國的三十幾分之一。

綜合比較下來,日本的經濟和科技實力遠不如二十世紀後期世界第二的地位,在當時是屬于二三流國家行列,經濟上還是以農業為主,工業為輔的格局,但日本的工業產值也比華夏國要高出百分之五十,達到五億美元左右,但中國的鋼產量已達到五十萬噸左右,與日本相當,這比二戰時期中國只有五萬噸左右的鋼產量要高了近十倍,目前的鋼材主要用于軍工生產,基本能滿足需要。

對比各國的海軍實力,英國以三百多萬噸的總噸位排在第一位,德國海軍大約只有英國一半的總噸位,其余美、法、日、俄排在後面,在百萬噸以下,日本海軍總噸位將近七十萬噸,擁有大小戰艦三百多艘,而振海軍總噸位才二十萬噸。

所以日本的海軍實力與日本的經濟實力其實是不相稱的,相反最為發達的美事實力只為二流水平,這與美國身處美洲,周圍沒有能向它發起挑戰的對手,而且美國國土面積廣闊、資源豐富,美國人在軍事上沒有投入過多的準備有關系。

雖然美事實力並不很強,但卻沒有國家敢于對其發動挑戰,因為戰爭不僅僅比的是目前的軍事實力,還要看長久的戰爭潛力,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空襲珍珠港時,美國陸軍總兵力才十萬人,海軍也不及日本的規模,但美國只動員了一年時間,陸軍兵力就擴張了一百倍,達到一千萬人。

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使得每年能生產幾萬架戰斗機,軍工生產能力是日本的十倍以上,所以在戰爭初期吃了虧的美國人,在戰爭後期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這就是美國經濟和工業實力強大而具有的超強戰爭潛力,是任何對手在動手之前,都必須考慮的因素。

從此也可以看出來,日本的侵略成性與窮兵黷武是密切相連的,日本必須通過掠奪別國資源和財富,才能支撐龐大的軍事開支,維持龐大軍力的運轉,依靠自身的資源和力量,日本根本無法長久與俄美等列強抗衡。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超級高科技霸主最新章節 | 超級高科技霸主全文閱讀 | 超級高科技霸主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