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浮華年代 剎那煙花 第六十五章 投資計劃

作者 ︰ 逆水飛行

「這個我當然心里有數。」胡菲菲說道,她突然轉過頭來,很認真的望著媽媽︰「媽媽,咱們家現在一共有多少存款?」

程遠芝和國內大多數中年人一樣,對銀行有種莫名其妙的依賴。銀行是他們視野中幾乎唯一的投資渠道。一發下工資,除去生活費、人情往來等必須扣除的那部分,全部轉存為銀行定期,或三年、或五年、或零存整取、或通知存款。除了銀行以外,投資渠道少的可憐。他們不敢進證券市場,覺得炒股是賭徒才會去干的事情。是以胡菲菲有此一問。

程遠芝很警惕的問道︰「你小孩子家家好好學習就是,問這個干什麼?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插手」

胡菲菲搖搖頭︰「我只想知道,家里能在我身上投資多少錢。」

程遠芝很不耐煩的說︰「你只管好好學習就是。你要錢的話,是正當理由,大人自然會買給你。想買參考書也好,想買習題冊也好,要多少錢,只管說就是了。」

「媽媽,我說的不是這個,我想知道,為了我上大學,家里最多能投資多少錢。」胡菲菲刻意強調了投資兩個字,就是不知道程遠芝是否清楚什麼叫投資了。

事實證明,程遠芝並不理解。「你是說上大學的學費嗎?不要擔心這個,放心,別人家孩子有的,大人也總歸會讓你有的。你現在只管讀書就是,不要操心這個。」

「媽媽,你還記得住在校場路的時候,我們的鄰居嗎?」。胡菲菲問道,「鄰居老張家里的二姐張東。張東本來考不上高中的,張叔叔咬咬牙,為她繳納了一萬塊贊助費,當時你私下里為他不值。」

程遠芝點點頭︰「我一直這麼覺得。九五年的一萬元,是一筆很大的數目。」九五年的時候,交贊助費上高中的事情在淯陽市剛剛興起,還沒有那麼明目張膽。光有錢沒有門路是不行的,必須有引薦人。當年程遠芝就是張東的引薦人。

「可是張東考上大學了。這是張叔叔一直以來的夢想,張東替他圓夢了。」胡菲菲說,「如果當年張叔叔沒有花那一萬元的話,根本沒有公立高中會接收張東,你也知道,憑借張東的資質和河南高考的一貫行情,憑自學是不能考上大學的。」

程遠芝點點頭︰「去年張東上大學時候請客吃飯,我們一致覺得你張叔叔眼光好,不愧是成功的生意人。」

「其實我覺得,上大學也是要投資的。這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胡菲菲說,「媽媽,你想不想做類似的投資?」

程遠芝奇怪的望著胡菲菲︰「我不明白你在說什麼。你的意思是說,希望我像你張叔叔一樣交贊助費?可是你不是已經考上高中了嗎?就算你考不上,憑你媽媽我的面子,進梅溪高中也是可以的。難道,你現在後悔了,又想交贊助費進書院高中?真是荒謬」

「不是的。在河南參加高考的話,其實梅溪高中或者書院高中沒有本質的區別。尤其是對于我這種學生來說,梅溪高中可能還要更適合一點。我說的投資是,我希望咱們家在上海買一座小房子,我想在上海參加高考。」胡菲菲解釋道。

石破天驚。程遠芝目瞪口呆的望著胡菲菲,甚至還模模胡菲菲的頭,看她是不是腦子燒壞了︰「菲菲啊,你怎麼想到要在上海買房子呢?咱家如果有錢買房子的話,在淯陽買不是更好嗎?為什麼要在上海買?」

「因為我想高考移民。」胡菲菲平靜的解釋道,「今年春節前我去上海,听到一個房產中介說,現在上海樓市出了促銷政策,買房送藍印戶口。」

高考移民這種事情,無論是程遠芝還是胡菲菲,甚至胡清華,都不會陌生。程遠芝從九零年開始擔任高中的班主任。每三年一屆畢業班。幾乎每屆她班中都有高考移民的學生。河南省大多數人盡管觀念陳舊,循規蹈矩,畢竟還有些消息靈通、思路靈活的人。

河南是高考大省從來都不是什麼秘密。有考生的家長隨便關心一下就知道行情了。因此這些舐犢情深的家長們開始鑽各種空子,在規則允許下、甚至不惜鋌而走險打擦邊球,也要進行高考移民,為自己的孩子上大學鋪平道路。

進行高考移民的學生和家長往往都在臨行之前拜會一下班主任老師,請班主任老師在制度允許範圍內大開方便之門,如允許長期請假等等。因此,從小學開始,胡菲菲就是一邊听著程遠芝和家長們的討論,一邊看電視或者做作業的。小孩子好奇心強,幾年下來,對于高考移民者經常喜歡光顧的那些省份,她已經是如數家珍。就連對高中教育從不關心的爸爸胡清華,幾年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听下來,對高考移民的事情也大概了解了不少。

淯陽市學生們進行高考移民,最喜歡光顧的省份有︰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寧夏、北京、上海、海南、重慶、珠海等地。選擇這些省份的理由不一而足︰

新疆、西藏等地入選,是因為那里地廣人稀,有地方扶植政策,對高考的準備程度和對上大學的渴望程度都不如河南,說白了,就是說人家的學生不如咱們的學生拼命。經常在河南省連專科都很艱難的學生到了那里,一躍成為全校第一名。但是,能夠高考移民到這些省份的學生往往是因為父母或者其他親屬曾在此地工作過,打了擦邊球才把戶口遷過去的,因此不敢過分張揚,曾經有過某省的全省第一名因為高考移民被人告發的前例;

選擇海南、珠海等地,往往是因為當地的藍印戶口政策宣傳力度。很多稍有積蓄的中產家庭花了幾十萬在當地投資一套房產,甚至有的時候只是利用政策漏洞花了幾萬元加了個名字,根本沒有房產的所有權,就可以輕易獲得在當地參加高考的資格。不過這種考試資格據說是有限制的。為了保護當地居民的合法權益,又要權衡保障房地產業的蓬勃發展,據說政府在權衡之下,規定高考移民的學生只有資格報考二本及以下的大學。但是,有勇氣冒險參加高考移民的學生,一般是在原籍沒希望考本科的,因此,饒是限制重重,他們依然興致勃勃;

選擇北京、上海等地,往往是因為當地的大學多而且重點大學多。根據大學招生的屬地原則,大學在其駐地招收的學生都要滿足某一比例,如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等。北京四中曾經是北京市的著名高中,以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等名校的人數多而名噪一時。重生前的時候,胡菲菲的表哥程繼業曾經給胡菲菲寄過一套北京四中的復習資料,胡菲菲做下來覺得太過簡單,感覺和會考的難度差不多。然而當她看到復習資料後面的簡介時候,就流著眼淚將這套資料扔進了廢紙堆——北京四中一個高中每年考入清華北大的人數,比河南省一個省每年能考入清華北大的人數還要多得多。這樣的復習資料,還有什麼意義?以2001年為例,2001年河南實行3+X+大綜合的考試模式,文理不分科,這一年,清華和北大加起來,在河南省總共招收一百名左右的學生。(如果那年沒有改變招生計劃的話,這個數字應該是小于一百的。)對于稍稍關注高考的人來說,北京的學生容易上清華北大,上海的學生容易上復旦交大,浙江的學生容易上浙大,江蘇的學生容易上南京大學,安徽的學生容易上中科大,湖北的學生容易上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選擇北京、上海這些地方進行高考移民的同學,未必就是奔著清華北大、復旦這些一類名校去的。但是北京和上海的學校有太多可以選擇的余地了。仍然以北京為例,除了清華、北大、人大這些第一層次的學校以外,還有北京理工、北京科技、北京航空航天、北郵、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方交通大學等稍遜一點的學校,這些大學同樣也是重點大學。至于二本、三本、專科什麼的,選擇余地就更多了。這些學校都是河南省考生們垂涎已久、可望不可及的對象。

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對高考移民管制較嚴,人們就仔細研究政策中的漏洞。譬如藍印戶口,譬如知青、譬如掛靠等等。在2005年的時候,淯陽市某快要倒閉的民辦高中曾經和上海市郊區某中專聯合辦班,利用中專生也有高考資格的規則,成功進行高考移民,一時學生趨之若騖。胡菲菲鄰居家的小孩子本來成績差的連掏贊助費都沒地方上高中的,無奈之下花了幾萬元錢進了這麼個中專聯合班,三年後居然也考上了個專科,闔家歡喜。

高考移民這種事物,在河南省一直存在著。在社會輿論方面,它一向屬于灰色地帶。支持的人有之,反對的人也有之。

一方面,高考移民的確損害了移民地考生的利益——大學的招生名額就算再多也畢竟有個限度,你家小孩因為高考移民考上了,就一定有小孩考不上,等于是搶佔了人家的名額;

另一方面,高考移民的起源還是因為教育資源的區域不均勻配置,如果一個小孩子,在某省參加高考能上大學,在另一個省參加高考不能上大學,你還好意思說這個高考是絕對公平的嗎?

既然只是相對公平,就難免有空子可鑽,而且這個空子,還是在政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默許下進行的。如果政策設置的規則允許高考移民的存在,普通老百姓還能如何指責?更有錢的人可以直接送小孩子到外國那些世界排名前列的名校去讀書,你能說這是違法的嗎?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已。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之浮華年代最新章節 | 重生之浮華年代全文閱讀 | 重生之浮華年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