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六 實力的證明 第三十一章 圍攻埃拉特

作者 ︰ 閃爍

第三十一章圍攻埃拉特

按照埃及官方的說法,圍攻埃拉特是埃及軍隊防御反擊的第一戰。

從歷史上看,這也是自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後,近八十年來,埃及軍隊第一次攻入以色列境內。

納杰夫非常重視這場戰斗,還親自前往總參謀部督戰。

當然,這絕不僅僅與打出國境有關。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在十月初,埃及就與約旦達成密約,以約旦河西岸做籌碼,只要埃及軍隊打下了埃拉特,約旦就將開放國境,讓埃及軍隊利用約旦境內的鐵路與高速公路前往敘利亞。按照另外一個版本的傳聞,約旦甚至答應,在埃及軍隊攻佔了貝爾謝巴,控制了內蓋夫沙漠之後,將向埃及軍隊全面開放,即允許埃及軍隊從約旦境內出發,從約旦河谷攻擊以色列側翼。還有一種更夸張的傳聞,即埃及軍隊佔領加沙地區之後,約旦將向以色列宣戰。

顯然,後兩條傳聞都不大可信。

只是可以確認,當時約旦確實動搖了,而且做出了開放國境的承諾。

如此一來,埃及軍隊有更加充足的理由猛攻埃拉特。要知道,只要能借道約旦,哪怕只派遣一個師前往敘利亞,也能極大的鼓舞敘利亞的士氣,對更多的阿拉伯國家產生影響,從而把整個阿拉伯世界拉下水。

問題是,攻打埃拉特的作戰行動並不順利。

到七日傍晚,第三集團軍仍然沒能突破以軍的外圍防線。因為以軍很有可能在夜間發起反擊,所以天黑前,第三集團軍停止了進攻,轉為在埃拉特外圍部署防線,跟進的第一集團軍則向北運動,擴大防御縱深。

當天晚上,以軍確實發起了反擊,不過不是埃拉特的守軍,而是部署在北面的部隊。

顯然,以軍的戰術企圖就是圍殲攻打埃拉特的埃及軍隊,因此才在邊境防線上沒有下多大功夫,讓埃及軍隊合圍了埃拉特。問題是,埃及軍隊投入的不是一個集團軍,二是兩個集團軍。雖然按照埃及軍隊的作戰計劃,兩個集團軍將輪番攻打埃拉特,但是在七日夜間,第一集團軍並沒參與圍攻行動。

結果就是,以軍發起反擊的時候,首先遇到了正在擴大防區範圍的第一集團軍。

以軍的反擊行動非常堅決,第一集團軍打得也很勇猛,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整夜,以軍才迫使第一集團軍後撤了二十公里。

這個晚上,爆發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第四代主戰坦克大決戰。

夜間十一點左右,以軍第二四七裝甲旅與埃軍第一裝甲師遭遇,1與24式主戰坦克首次正面交鋒。

作為最先問世、最先量產的兩種第四代主戰坦克,24式與1的性能優劣一直是各國軍事迷最關心的話題。有的人認為24式更好一些,因為中國陸軍一直重視裝甲部隊的建設工作,有著極為豐富的裝甲戰經驗,自然會把最好的技術用在這種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主戰坦克上。有的人則認為1好一些,因為美國的技術實力更加雄厚,而且1比24式晚了三年定型,因此肯定采用了更多的新技術。至于誰更厲害,光說沒有用,只有在戰場上一較高低才知道。

這場戰斗,獲勝者不是24式,而是1。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第一裝甲師損失了三十八輛24式,其中二十四輛全毀,第二四七裝甲旅只損失了十七輛1,只有五輛全毀。戰斗結束前,第一裝甲師主動退卻,以軍在追擊了幾公里後,擔心遭到埃及反坦克步兵伏擊,主動撤了回去,順帶拖走了十幾輛沒有全毀的24式主戰坦克。

問題是,這場戰斗並不公平,至少對24式來說,非常不公平。

中國出售給埃及的24式都沒有配備反應裝甲,因為中國做出了承諾,標準配備的24式足以擊敗以軍的「梅卡瓦6」,而實戰也已證明,24式比「梅卡瓦6」先進得多,擁有壓倒性優勢。更重要的是,中國沒有出售在二零三四年才定型的貧鈾合金穿甲彈,因此埃及的24式配備的是在二零二七年定型的長桿鎢合金穿甲彈,坦克炮的穿甲威力僅比第三代主戰坦克提高了大約百分之二十,而在使用貧鈾合金穿甲彈的時候則提高了百分之五十,且精確度更高。

與之相比,以色列獲得的1都是美軍的制式裝備。

在送往以色列之前,所有1都披掛了反應裝甲,而且還在到達以色列後,安裝了主動光電對抗系統。彈藥方面,美國援助的是最新式的貧鈾合金穿甲彈,比埃及陸軍使用的好得多。

即便如此,1也沒有獲得壓倒性優勢。

根據以軍交戰記錄,1最遠在三千四百米外,擊穿了24式的炮塔正面裝甲,而一輛24式在大約一千八百米外打穿了1的正面裝甲。由此估算,如果24式披掛了中國陸軍最新一代雙防式反應裝甲,而且使用的是貧鈾合金穿甲彈,那麼在防護與火力上都要比1稍微好一點。

可以說,如果沒有1,以軍根本不可能在七日夜間擊退第一集團軍。

事實上,在當天晚上的戰斗中,除了在中央突擊的第二四七旅取得了重大勝利,在兩翼突擊的以軍都沒佔到便宜,反而損失了更多的主戰坦克。如果不是第二四七旅擊潰了第一裝甲師,崩潰的肯定是以軍。也正是因為第一集團軍主動撤退,以軍才控制了戰場,也才有機會搶修受損的坦克戰車。

不可否認,以軍的反擊取得了成功,不過只是戰術上的成功。

發現埃及兩個主力集團軍均已參戰後,以軍不得不放棄反擊埃拉特的作戰行動,開始在加沙方向上發起反擊。

八日上午,以軍再次越過邊境線,殺入西奈半島。

這次,以軍沒能走多遠,很快就遭到埃軍第二集團軍的頑強阻擊,在埃軍的防線上付出了慘重代價。

與此同時,埃軍在埃拉特方向上加強了進攻力度。

可以說,埃拉特守軍在這一天遭到了最為凶猛的攻擊,埃拉特防御戰也進入了到至關重要的階段。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守衛埃拉特的以軍隨時都有可能崩潰。

打到下午的時候,第三集團軍的第三裝甲師與第十三步兵師率先攻入城區,但是在天黑後不久就被以軍趕了出來。

為了減輕埃拉特受到的壓力,外圍的以軍在晚上再次發起進攻。

埃及軍隊沒有浪費時間,第三集團軍在夜間繼續攻打埃拉特,第一集團軍則利用以軍的反擊間歇發起反沖擊。

雙方的戰術意圖都很明顯,都是為了埃拉特

晚上,第三集團軍三次攻入埃拉特,三次被以軍趕了出來。北面戰線上,以軍也兩度突破第一集團軍的防線,遇到了第三集團軍的後備部隊,結果埃及軍隊都非常及時的堵住了防線上的漏洞。

可以說,為了取勝,雙方拼得頭破血流。

如果沒有改觀,埃及軍隊在十月十日之前就得撤退,因為其準備的作戰物資最多堅持到十月十日。

只是,以軍根本來不及高興。

九日凌晨,埃及船隊離開了古爾代蓋,並且在當天晚上進入亞喀巴灣,埃及的工程兵在離埃拉特不到五十公里的地方建起了簡易碼頭,並且由第一集團軍的一個步兵師與四個預備役步兵師守衛。

顯然,埃及軍隊等不到攻佔埃拉特了。

對以軍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打擊,因為解決了後勤保障問題後,埃及軍隊完全可以把攻打埃拉特的行動變成一場消耗戰,而以軍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在這里與埃及軍隊拼傷亡。

從軍事角度講,只要埃及軍隊強攻埃拉特,以軍就沒有轉圜余地。

結果就是,在加沙方向上的反擊行動中,以軍投入的兵力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在第二集團軍的防線上打開突破口。

更要命的是,預備隊被源源不斷的派往南方戰場,巴拉姆根本別想獲得補充。

十月十日上午,埃及船隊到達目的地,開始卸下作戰物資。

為了阻止埃及軍隊獲得補給,以色列空軍發動了一次自殺式的攻擊行動,出動數十架戰斗機轟炸簡易碼頭,以及聚集在附近的運輸船,而埃及空軍早就有所準備,出動了近百架戰斗機奪取制空權。

在慘烈的空戰中,以色列損失了近百分之七十的戰斗機

如此慘重的損失,換來的戰果卻非常微弱,只有三艘運輸船被炸沉,兩艘受創,其余的船只均安然無恙。

當天下午,前線的埃及軍隊就獲得了補給。

結果就是,天黑之後,埃及軍隊不但沒有放棄,反而加強了進攻力度,四個預備役步兵師分別加強給了第一集團軍與第三集團軍。以軍得到的,只有兩個預備役步兵旅,戰斗力並沒完全恢復。

更重要的是,這個晚上,敘利亞軍隊終于緩過氣來。

經過三天休整,第三裝甲師與第七裝甲師都恢復了作戰能力,還修復了半數以上的受損坦克,裝備規模達到了標準的百分之七十左右。為了增強進攻力量,敘軍還向前線增派了兩個步兵師與兩個獨立裝甲旅。

巴拉姆獲得的,只有臨時武裝起來的七千名平民,而且大多上了年紀。

隨著敘軍再次做好進攻準備,戈蘭高地的血戰也再次開始了。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