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四 遠洋的呼喚 第二十六章 重拳出擊

作者 ︰ 閃爍

凌晨…不到,一份加急電報送到了作戰指揮中心。

這下,牧浩洋終于松了口氣。

不是二部發來的關于聯合艦隊的消息,而是在半個小時前,印度陸軍炮擊了錫亞琴冰川附近的巴基斯坦防御陣地,在發送電報前五分鐘,印度地面部隊越過停火線,進入巴基斯坦實控區。

雖然印度沒有向巴基斯坦宣戰,但是戰爭已經爆發。

電報中,黃峙博明確提到,牧浩洋可以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不用顧慮打擊手段。雖然仍然沒有說明是否借道泰國,但是黃峙博的意思很明確,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讓機群飛越泰國領空。

高級指揮官傳閱電文時,馬明濤去打開了電視機。

好幾家電視台正在報道克什米爾的戰況,只是印度陸軍發動進攻的消息還沒傳開,大部分電視台都將其定性為軍事沖突。

印軍投入的兵力並不多,進攻的規模也不大,戰斗集中在錫亞琴冰川附近。

地面戰爭打成什麼樣子,暫時與牧浩洋沒有多大關系。印度的軍事目的有限,進攻規模自然有限。

「借道泰國的話,如何才能不被泰國當局發現?」

「不可能不被發現。」楊禹方回答得非常干脆,「機群規模太大,即便超低空飛行能夠避開防空雷達,也會驚動沿途村鎮上的居民。要不了多久,泰國當局就會知道,是我們的戰斗機飛越了其領空。也許,機群返航的時候,泰國空軍就會采取行動,至少會往克拉地峽派遣幾架戰斗機。」

「根據衛星地圖,設置一條避開村鎮的航線。」

楊禹方搖了搖頭,表示辦不到,因為克拉地峽是馬來半島上少有的平原之一,村鎮非常密集。

「不管怎麼樣,至少得保證在機群返航的時候,不會遭到攔截。」

「這樣的話,只能對泰國的軍事通信系統進行強制干擾,癱瘓泰軍的通信網絡,讓泰國空軍無法迅速做出反應。」

「需要動用多少戰機?」

「僅針對機群經過地區,兩架電子戰機就夠了。」

「那就去安排,在機群到達之前開始干擾,持續到機群返航之後。」

楊禹方皺起眉頭,說道︰「這麼做……」

「僅僅是干擾,不要讓電子戰機進入泰國空軍防空部隊的打擊範圍,即便遭到攻擊也不能使用武器。」

楊禹方沒再多問,立即去安排電子戰機。

因為要在機群進入泰國領空之前開始干擾,所以電子戰機必須首先起飛。

執行電子干擾任務的,是攜帶了電子干擾吊艙的。

雖然在研制的時候,空軍與海軍都提出,基礎型號能在攜帶電子戰吊艙之後執行電子戰任務,不需要進行額外改進,甚至不用更換火控系統的控制軟件,但是在執行電子戰任務的時候,J-22與J-25只能外掛電子戰吊艙,隱身能力大幅度降低,實戰價值並不大,只有在掌握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才會采用。

受此影響,海軍對提出了類似要求。

因為本來就不是隱身戰斗機,所以外掛電子戰吊艙執行任務,肯定比J-25更有實際意義。此外,全部在、也就是J-15的初期型號上改進而來,采購成本與維護成本都比J-25低得多。在執行電子戰任務的時候,作為重型戰斗機的也比J-25更有優勢。

在艦載航空兵配制上,也比J-25多得多。

受此種種因素影響,在實戰應用中,只要還有,航空指揮官就不會讓J-25去執行電子戰任務。

與J-25一樣,只有雙座型,沒有單座型。

雖然有半數是單座型,但是在實際使用中,海軍航空兵發現,雙座型戰斗機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單座型更有優勢。主要用途由制空轉變成打擊後,雙座型的優勢更加明顯,所以在把改成的時候,所有單座型都被送會沈飛,對前機身結構進行修改,全都成了雙座型。

如此一來,任何一架都能在掛上電子戰吊艙後執行電子戰任務。

只是,在執行電子戰任務的時候,需要把後面的領航員換成電子戰軍官。

還好,每個艦載航空兵聯隊的飛行員都有三分之一的冗余,有八名電子戰軍官,足以保證完成高強度電子戰任務。

…過五分,兩架執行電子戰任務的從「黃河」號上騰空而起。

雖然到這個時候,牧浩洋仍然沒有收到二部的消息,但是拖到…十五分才讓電子戰飛機起飛,肯定會耽擱接下來的打擊行動。提前十分鐘讓電子戰飛機起飛,即便聯合艦隊沒有進入布萊爾港,也可以讓其返航。

…十五分整,作戰指揮中心的保密專線電話響了起來。

馬明濤一個箭步沖過去,抓起話筒听了一陣,朝牧浩洋點了點頭,神色非常堅定,沒有絲毫猶豫。

「老楊」

楊禹方沒多問,拿起了放在手邊的艦內通信電話,先給晏鷹搏下達了命令,隨後調到艦隊通信頻道,給扈存新下達了命令。楊禹方放下話筒的時候,牧浩洋看了眼牆上的掛鐘,前後不到十五秒。

此時,馬明濤走了過來。

「怎麼樣?」

「聯合艦隊已經進入布萊爾港,衛星拍下了紅外照片,戰艦已經關閉動力系統,進港時間在兩個小時左右。」

「能確定?」

「動力系統產生的熱量不會立即消散,而是根據環境溫度逐漸衰減,輻射強度與時間成正比,因此可以……」

牧浩洋壓了壓手,說道︰「不用解釋,能確定就行了。」

馬明濤笑了笑,沒有多說什麼。作為指揮官,牧浩洋需要的是結果,而不是獲得結果的過程。

因為在讓電子戰飛機起飛之前,航母戰斗群已經散開,並排航行的兩艘航母都轉到了迎風方向上,所以在楊禹方下達命令後,兩架J-25就掛上了彈射器,其他戰斗機則依次在起飛區待命。

…十六分,「黃河」號率先以十秒鐘為間隔,彈射了兩架J-25。

在第一架J-25從「黃河」號上升空後五秒鐘,「長江」號上的起飛作業也開始了,兩架J-25升入夜空。

到…十九分,兩艘航母出動的二十架J-25全部升空。

這些戰斗機組成兩個編隊後,沒有立即飛往目的地,而是到艦隊西面大約二十公里處盤旋待命。

跟隨J-25升空的不是,而是兩架ZJ-1型艦載預警機。

在兩艘航母上,各有四架ZJ-1,即便出動兩架支援進攻行動,還有足夠的預警機用于艦隊防空。

ZJ-1的原形是前蘇聯為「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研制的-44艦載預警機-

44與非常相似,屬于小型戰術預警機,只有有限的指揮能力,大部分情況下是單純的預警機,即只有依靠艦隊防空指揮中心、或者是地面作戰指揮中心,才能指揮大機群作戰。

這個短板,大幅度降低了預警機的價值。

在研制ZJ-1的時候,中國海軍沒有照葫蘆畫瓢,只吸收了-44上有用的東西,絕大部分系統都重新設計。比如,采用了國產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機身與機翼大量采用了輕質復合材料、全新的固態相控陣雷達、多通道作戰指揮系統、自動化信息處理系統、定向通信系統等等。

當然,也有很多預想中的新技術沒有用上。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海軍投入了大量資金研制的整型相控陣雷達,也就是按照飛機的基本結構,用直接安裝在機身與機翼上的雷達天線取代背負式天線,從而大幅度提高預警機的飛行性能。

因為技術難度太大,所以ZJ-1最終還是背上了「大圓盤」。

與KJ-2000的雷達天線罩不同,ZJ-1的雷達天線安裝在天線罩的中軸線上,以每分鐘十五周的速度旋轉。

這麼做,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用較小的天線罩容納較大的天線陣列,增大探測距離。

雖然結構復雜了一些,使雷達系統的總重量增加了數百公斤,但是在對尺寸要求極為嚴格的艦載預警機上,絕對值得。

因為采用了二零二零年之後的雷達技術,所以ZJ-1的性能超過了。

與美軍最新式的相比,ZJ-1也差不了多少。

正是有了ZJ-1,「長江」級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攻擊性航母。沒有艦載預警機,任何航母都只能在近海、在岸基航空兵的掩護下活動。僅僅依靠預警直升機、或者是戰艦上的防空雷達,根本應付不了高強度空中打擊。

為了搭載艦載預警機,兩艘航母延遲了一年多才服役,這個代價絕對值得。

ZJ-1升空後,徑直向西飛行,沒有等待後面起飛的,因為預警機的巡航飛行速度本來就比較慢,所以需要提前出動。

隨後,十架J-25追上了ZJ-1,為其提供直接掩護。

…二十分,第一批連接上了彈射器的拖拽滑塊,隨後彈射升空。

在接下來的十分鐘里,兩艘航母上的四台電磁彈射器以最大效率,完成了各十五架的彈射任務。

準確說,還節約了一分鐘。

…二十九分,在最後四架升空後,攻擊機群轉向西進。機群沒有在艦隊上空編隊,而是準備在飛行途中編隊。

因為需要超低空飛越克拉地峽,所以在進入印度洋之前,沒有必要組成大機群。

目送最後一批遠去,牧浩洋又看了眼牆上的掛鐘。

機群已經出動,接下來他只能等待,戰斗結果不再由艦隊司令官決定,而是由駕駛戰斗機的飛行員決定。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