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九 最後的戰爭 第一百零五章 新德里戰役

作者 ︰ 閃爍

第九十六章回歸正位

二月十六日上午,牧浩洋把指揮艦隊的重任交給了章玉廷,搭乘艦載運輸機,在八架戰斗機與一架預警機的掩護下飛往巴基斯坦。護航的戰機不會立即返航,而會等到下午跟補充的戰斗機一同返回艦隊。

當時,艦隊仍然處于無線電靜默狀態。

為了安全期間,要在確定了艦隊的具體作戰方案之後,再決定是否打破無線電靜默。

到達巴基斯坦後,牧浩洋沒有急著回國,而是在瓜達爾港逗留了一天,去視察了西印度洋艦隊的情況。

「長江」號在十三日才回到瓜達爾港,情況非常糟糕,隨同返回的幾艘護航戰艦的狀態也不夠理想。

雖然瓜達爾港是中國海軍在印度洋上的第一座軍事基地,也是規模最大的軍港,還是西印度洋艦隊的母港,但是在對「長江」號的受損情況有了全面了解後,工程師認為無法在瓜達爾港將其修復。

當時,工程師已經提出了兩套解決方案。一是等待貨輪把一些必要的零部件送來,先在瓜達爾港修復動力系統,使航母能夠達到最大航行度,然後返回本土。二是在時機成熟的時候,與護航戰艦一同返回本土。

因為特遣艦隊剛剛全殲印度艦隊,所以工程師更加傾向于後者。

不管怎麼樣,「長江」號在返回本土之後都要進行大修,因此沒有必要在瓜達爾港耽擱更多時間。

牧浩洋也認為盡快返回本土最為合適,因此得對特遣艦隊的作戰行動做出適當安排。比如,讓特遣艦隊隨同「長江」號南下,在到達斯里蘭卡附近之後,再由趕來接應的南海區艦隊護送「長江」號。

做出安排之後,牧浩洋才在十七日上午離開瓜達爾港。

回國途中,他在伊斯蘭堡停留了幾個小時,會見了巴基斯坦三軍總參謀長,商討了兩軍聯合作戰的事情。

6軍與空軍自然不用多說,第十三集團軍正在開赴巴基斯坦,隨著海運航線打通,戚凱威肯定會在巴基斯坦投入更多的兵力,把西線當成主戰場,而在空中戰場上,中巴兩國空軍早就在協同作戰了。

關鍵是海軍的事情。

當時,牧浩洋並不打算跟巴基斯坦海軍合作,主要是巴基斯坦海軍的規模並不大,也沒有多強的戰斗力。相反,巴基斯坦總參謀長卻非常希望跟中國海軍合作,以此提高巴基斯坦海軍的地位。

最後,牧浩洋不得不做出讓步,答應在反潛與封鎖行動中與巴基斯坦海軍合作。

可以說,當時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反潛,因為印度海軍有十多艘潛艇,其中八艘從德國引進的222級常規潛艇非常先進,不比巴基斯坦的常規潛艇差,對在印度洋上航行的中巴船只構成了致命威脅。要想確保航線暢通無阻,就得在反潛作戰上下狠功夫,也就得與巴基斯坦海軍合作。

按照牧浩洋與巴基斯坦總參謀長商議的結果,巴基斯坦海軍主要負責離岸一千海里範圍內的反潛與護航任務,即在阿拉伯海的範圍之內,由巴基斯坦海軍擔任主要職責,而中國海軍只需要掩護從馬爾代夫群島到東印度洋的航線,並且利用部署在斯里蘭卡、南安達曼島等地的反潛巡邏機對付印度潛艇。

事實上,這麼做,等于降低了中國海軍的作戰負擔。

當時,除了特遣艦隊之外,中國海軍還能動用的只有南海區艦隊,以及西印度洋艦隊的殘余艦艇。在保持特遣艦隊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最多組建兩支護航隊,即便從特遣艦隊抽調部分戰艦,也就只能組建三支護航隊。毫無疑問,如果由中國海軍擔任全部護航任務,三支護航隊根本干不了什麼。說得簡單一些,這三支護航隊最多只能保證五到六支運輸船隊在印度洋上航行,而實際需要掩護的船隊在十支以上。有了巴基斯坦海軍的配合,可以采用區域反潛戰術,即把航線分成四個片區,每個片區安排一支護航隊,巴基斯坦海軍承擔一個片區的反潛任務,從而使護航隊的利用率最大化。在這種情況下,中巴兩國海軍只需要組織四支護航隊就能掩護十六支船隊。如果算上岸基反潛巡邏機,以及由潛艇掩護滿船隊,基本上能夠保證印度洋航線暢通無阻。

顯然,沒有巴基斯坦海軍,中國海軍根本辦不到。

只是,這樣一來,特遣艦隊就有了新的任務︰轟炸印度海軍基地,消滅印度海軍的殘余艦艇與作戰飛機。

這麼做,不是為了消除潛在威脅,而是為了確保巴基斯坦海軍艦艇能夠出海活動。

要知道,巴基斯坦海軍最大的戰艦是四艘排水量不到五千噸的護衛艦,此外就是十多艘導彈快艇與八艘潛艇。巴海軍的水面艦艇根本不具備艦隊作戰能力,如果在護航行動中遭到來自海面與空中的襲擊,後果將難以設想。

從伊斯蘭堡出後,牧浩洋才給章玉廷拍了一份電報,讓特遣艦隊先轟炸印度西部地區的海軍基地。

不管怎麼說,特遣艦隊不可能在阿拉伯海上閑逛,總得找些事情做。

十七日傍晚,牧浩洋回到了北京。

他沒有回家,而是直接趕往總參謀部。

因為知道牧浩洋將在傍晚回來,所以周渝生專程留下來等他,還讓廚師準備了幾樣正宗的川菜。

「艦隊的情況怎麼樣?」

「非常不錯,至少士氣不再是問題了。」牧浩洋笑了笑,說道,「我已經跟巴基斯坦總參謀長談好了,接下來將與巴基斯坦海軍聯合行動,建立區域性護航體系,你得盡快把南海區艦隊派過去。」

周渝生點了點頭,這早就在計劃之中了。

戰爭爆前,牧浩洋就給各支艦隊分派了任務,南海區艦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奪取制海權之後護送運輸船隊。

「另外,你還得盡快把潛艇派過去?」

「進行戰略封鎖?」

「戰略封鎖只是一項任務,還得尋找與消滅印度潛艇,確保我們的航線暢通無阻。」牧浩洋稍微停頓了一下,說道,「戚凱威已經把第十三集團軍派往巴基斯坦,他肯定調整了作戰部署,將采用先西後東的進攻戰略。接下來,我們得盡量組織船只前往印度,讓印度得不到戰爭物資。」

「行,我今天晚上就做安排。」

「空軍那邊的情況怎麼樣了?」

「前幾天,母祁鐵還在抱怨,說艦隊作戰行動完全打亂了戰爭計劃,不過從昨天開始他就沒有抱怨了。」周渝生笑了笑,說道,「這也可以理解,為了支援艦隊作戰,空軍的作戰行動受到了很大影響。」

「也就是說,沒有按計劃完成打擊任務。」

「差不多耽擱了兩到三天。」

牧浩洋皺起眉頭,沒有多說什麼。

「還好,戰斗機的損失率一直在降低,昨天只有百分之零點七,大規模空中打擊的效果已經顯現出來。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打垮印度空軍根本不成問題。我的建議是,把整體作戰方案推遲兩到三天。」

牧浩洋點了點頭,說道︰「可以這麼做,不過等我看完這幾天的戰報,再做安排。」

「看來,你不打算回去睡覺了。」

「在瓜達爾港與伊斯蘭堡休息了兩天,回來的路上也睡了一覺。」牧浩洋笑了笑,又說道,「沒什麼事的話,你先回去吧,我來值班。」

「這怎麼好意思……」

「有什麼不好意思的?你幫我頂了幾天班,總得緩口氣吧。」

「行,既然你想加班,我就不跟你爭了。」周渝生看樣子也是好幾天沒有回過家了,說完就放下了筷子,「沒別的事,我就不耽擱你了。明天我早點趕過來,早飯想吃點什麼,油茶怎麼樣?」

「油茶?」

「廚師準備為你準備的。」

牧浩洋一愣,隨即笑著說道︰「恐怕不是為我,而是為你準備的吧。」

「還不一樣嗎?」周渝生沒多羅嗦,起身說道,「就這樣吧,我明天七點給你把油茶送過來。」

油茶是四川與重慶的特色小吃,而牧浩洋與周渝生都是重慶人。

等周渝生離去,牧浩洋讓值班的參謀把這幾天的戰報送了過來。

在戰爭的前九天里,中國空軍的表現足夠優秀,不但迅扭轉了局面,還在戰爭的第三天掌握了主動權。可以說,在這九天里面,雖然空軍的表現沒有海軍那樣跌宕起伏,也沒有多少驚人之舉,但是取得的戰果足以證明,空軍的打擊能力遠遠過了海軍,是名副其實的戰場主角。

在這九天里,空軍出動了三萬多架次作戰飛機,投彈近十萬噸。

要知道,參戰的作戰飛機只有兩千多架,意味著每架戰斗機每天執行了近兩次任務,投彈六噸以上。

為此,空軍損失了三百四十八架戰斗機,戰損率在百分之一左右。

顯然,戰斗機的戰損率正在迅降低,意味著印度空軍的戰斗力正在迅降低,空襲效果已經顯現出來。

只是,這仍然沒有達到牧浩洋制訂的打擊標準。

不是出動的戰斗機不夠多,而是更多的戰斗機執行了制空任務,因此用于執行打擊任務的戰斗機數量偏低。

當然,這個問題即將得到解決。

隨著印度空軍的戰斗力降低,母祁鐵正在逐步提高打擊力度,讓更多的戰斗機去執行打擊任務。

按照現在的展趨勢,五天之後,空軍就能奪得絕對制空權。

問題是,在接下來的五天里,戰局還會保持現在這個樣子嗎?

第九十七章針鋒相對

二月十八日上午,牧浩洋前往元府,向黃瀚林匯報了艦隊作戰行動。

下午,中國國防部正式對外宣布,將從二月十九日凌晨零點起,對印度實施全面戰略封鎖,禁止任何國家的船只向印度運送戰爭物資與戰略資源,但是不包括糧食、部分藥品等人道主義物資,所有駛往印度的船只,必須在最後一次離港之前向中國外交部門提交運載貨物的詳細清單,任何未經許可駛往印度的船只都將遭到中國艦艇與戰機攔截,任何試圖突破封鎖的行為都將遭到軍事打擊。

隨後,中國國防部委托外交部,公布了詳細的禁運清單與禁運措施。

禁運清單沒什麼需要特別介紹的,除了關系到印度民眾基本生活的物資之外,其他所有貨物都屬于禁運品。

關鍵在禁運措施上。

除了向中國外交部門申報貨物清單之外,任何船只只要試圖突破封鎖,就有可能遭到軍事打擊,而且中**隊將對任何進入封鎖海域的船只進行登船檢查,如果現運載了禁運物品,將視情況處理。一般情況下,船只將由中**隊押往最近的港口,在卸下禁運貨物之後放行。如果情況較為嚴重,比如運送的是武器裝備等,中國將扣留船只,直到戰爭結束後才歸還給船東。如果情況特別嚴重,比如運送武器裝備的船只強行駛往印度,中**隊有權在警告之後予以擊沉。

事實上,這些禁運措施與十年前對付日本的辦法差不多。

只是,現在不是十年前了。

就在中國國防部宣布對印進行戰略禁運後不到三個小時,美國國會在當的時間,十八日上午通過了由總統提交的新提案,授權聯邦政府以貸款擔保方式為印度提供支援,只是擔保上限為一萬五千億美元。

也就是說,印度可以從美國獲得總價值一萬五千億美元的武器裝備。

大概兩個小時後,戰場時間十八日傍晚,最後一批由印度直接出資采購的F-44戰斗機從迪戈加西亞起飛。隨同這些戰斗機返回印度的,還有十二架運載著大批彈藥物資與裝備零件的大型運輸機。

當時,還有四百多名印度飛行員滯留在迪戈加西亞。

也就是說,美國還可以向印度緊急提供兩百多架F-44,由這些印度飛行員駕駛返回印度。

在此之後,除非印度繼續向迪戈加西亞派遣飛行員,不然就得緊急招募一批志願者。

事實上,當天晚上,運送物資的十二架運輸機在返回迪戈加西亞的時候,就運載了一大批印度飛行員。

對印度空軍來說,最缺的不是飛行員,而是戰斗機。

美國一意孤行的舉動,再次使戰爭升溫,甚至有人認為,這將是美國卷入這場戰爭,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起點。

當然,形勢沒有這麼嚴峻。

雖然美國國會通過了總統提交的新法案,但是做了嚴格限制,而且完全通過商業手段進行操作。也就是說,美國仍然在竭力避免卷入戰爭,只是不希望印度迅敗下陣來,或者說不希望中國輕易取勝。

從政治層面上看,這只是為了加大中國的戰爭負擔。

也就在這個晚上,特遣艦隊的艦載戰斗機轟炸了卡特利特、科欽與特里凡得瑯,重點打擊了當地的印度海軍基地。

戰斗中,中國海軍戰斗機再次與印度空軍的戰斗機遭遇。

因為新獲得的F-44沒有升空作戰,所以空戰打得並不激烈,中國海軍的戰斗機輕易奪取了制空權,隨後還掩護空軍的戰斗機攻擊了印度南部地區的軍事目標,從空軍手里接過了制空任務。

到此,印度本土全境都在中國戰術戰斗機的打擊範圍之內了。

對印度來說,這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因為戰術戰斗機有更高的作戰靈活性,而且能夠適應更高強度的作戰任務。

事實上,就算印度得到了美國的援助,也很難扭轉空中戰場上的局面。

十九日凌晨,特遣艦隊進行了第一次攔截行動。

當時,有十四艘船只遭到攔截,其中六艘第三方船只在接到警告之後都轉向駛往其他國家的港口,只有八艘懸掛印度國旗的船只沒有理會,結果在天亮之前,特遣艦隊在出三次警告無果之後,出動戰斗機將其全部擊沉。天亮後,特遣艦隊派出的搜救飛機,救起了這八艘商船上的兩百多名船員。

到了十九日白天,特遣艦隊在繼續轟炸印度本土的時候,又攔截了十多艘商船。

在這里面,有四艘印度籍商船被特遣艦隊俘獲,其中三艘商船上運載了違禁品,隨後四艘商船都被押往瓜達爾港。

按照中國國防部公布的禁運措施,所有印度籍商船都將遭到扣押。

中國正式進行戰略封鎖,等于把皮球踢到了美國腳下。

在十九日,特遣艦隊至少攔截了七艘懸掛美國國旗的商船。雖然沒有生沖突,這些船只都在接到警告之後轉向離去,沒有挑戰特遣艦隊的決心,但是對美國政府來說,這無異于限制了美國船只的自由航行權。

美國東部時間十九日上午,美國總統就表電視講話,強烈譴責中國的封鎖行為,要求中國立即停止戰略封鎖,不得妨礙與危害在公海上自由航行的美國船只,更加不得對美國船員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

當然,這只是抗議。

在公布戰略封鎖措施的時候,中國就已經劃出了交戰海域,即沿印度海岸線向外延伸兩百公里,都為中印交戰區域。按照國際法,中立國船只應該避免進入交戰區域,而不是以身犯險。

如此一來,美國要想維護自由航行權,先就得在法理上做文章。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證明中國的戰爭行為違反了國際法。

問題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中國已經向印度宣戰,而且是印度先偷襲了在公海上航行的中國艦隊,即先向中國動戰爭,中國只是進行軍事反擊,因此有足夠的理由劃分戰區,對印度進行戰略封鎖。

只要中國的戰爭行為沒有違反國際法,中立國就應該遵守國際法,並且為任何違反交戰原則的行為承擔責任。也就意味著,即便中國艦隊扣留、甚至擊沉違反了交戰原則的中立國船只,也沒有違反國際法。

顯然,中國已經在禁運上做出了重大讓步,沒有直接攻擊進入封鎖海域的中立船只。

只是,中國的封鎖並不徹底。

說白了,特遣艦隊只有四艘航母,而且印度空軍與印度海軍沒有完全喪失戰斗力,也就無法分散行動,而一支艦隊根本不可能封鎖整個印度。要等到印度空軍徹底完蛋之後,特遣艦隊才能分散成兩支或者四支艦隊,也才能同時從東南西三個方向上封鎖印度,阻止所有船只與飛機前往印度。

僅在十九日,就有三十七艘商船進入印度港口,比遭到攔截的還要多

這些船只,為印度送去了一百五十萬噸貨物,其中百分之六十為禁運貨物,包括一批6軍用的彈藥。

當然,這些船只也主要駛往印度的東部港口。

以當時的情況,中**隊不是不能攔截這些船只,至少可以出動戰斗機,在必要的時候還能將其擊沉,但是中**方沒有這麼做,主要是戰略封鎖行動剛剛開始,如果直接攻擊第三方船只,會造成不良影響。

等到封鎖全面開始之後,再加大封鎖力度,才能讓其他國家逐漸適應。

也正是如此,美國沒有停止對印援助行動。

到了二十日,美國出動了近兩百架大型運輸機,其中六十架部署在迪戈加西亞,其他全部部署在澳大利亞。從當天下午開始,這些運輸機就裝上武器裝備,6續飛往印度,為印度輸送軍事物資。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僅在二十日,美國的運輸機就為印度送去了四十八輛坦克、一百二十門大口徑火炮、四千多噸彈藥與大量用來修復受損裝備的設備,特別是6軍主戰裝備的零部件。

接下來的三天之內,總共二百四十架美軍運輸機以每架每天出動三個架次的頻率,向印度運送作戰物資。到二十三日,美國總共向印度運送了四百多輛主戰坦克、六百多輛裝甲戰車、三百多門自行火炮與火箭炮、總計五萬六千噸彈藥與三萬噸零部件,總運輸量過了十萬噸。

二十三日夜間,美國的快運輸船隊到達維沙卡帕特南。

這支船隊總共有二十四艘大型快運輸船,總載重噸位高達五百萬噸,總共為印度送去了近兩千輛主戰坦克、三千多輛裝甲戰車、一千八百余門自行火炮與火箭炮、二百四十萬噸作戰物資。

如此瘋狂的援助行動,也只有美國干得出來。

要知道,這些武器裝備足以裝備六個印軍裝甲師,而且都是美軍最新式的裝備,性能不比中國6軍的主戰裝備差多少。如果以市場采購價為準,總價值高達七千多億美元,一般國家根本買不起。

當然,這還不是對印援助的全部內容。

第九十八章戰略轟炸

二十四日凌晨,美國的快油輪船隊到達金奈港。

這支船隊總共有三十艘級油輪,總共裝載了一千余萬噸原油與成品油。

當時,還有一支油輪船隊在駛往科欽途中,遭到特遣艦隊攔截,在對峙了近四個小時之後,船隊被迫返回迪戈加西亞。

可以說,美國在這幾天里盡到了全力。

別的不說,美國提供的物資,特別是燃油,足夠讓印度6軍使用兩個月。

此外,美國還在這幾天里向印度轉交了數百架戰斗機,而且大部分是F-44。

當然,這些戰斗機都是由印度飛行員駕駛飛回國內的,美國沒有安排志願者。

到此,美國國會批準的一萬五千億美元的援助額度也用得差不多了。

必須承認,美國的國力十分強大,可以說,除了中國,美國是唯一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拿出如此多武器裝備的國家。更重要的是,美國確實盡了全力,趕在中國完善封鎖圈之前為印度提供了大批武器裝備。

問題是,到二十四日上午,美國的援助行動就宣告結束了。

不是美國沒有武器裝備了,也不是美國舍不得繼續為印度提供武器裝備,而是中國海軍的南海戰區艦隊進入了孟加拉灣,特遣艦隊也機動到了馬爾代夫群島西北海域,完成了對印度的戰略包圍行動。說得直接一點,中國艦隊的封鎖圈已經覆蓋了整個印度海岸線,美國船隊不可能在不遇到阻攔的情況下到達印度。除此之外,中國海軍還向南安達曼島部署了一百多架戰斗機,加強了空中封鎖力度。除非美國當局打算在封鎖問題上與中國對峙,並且派遣艦隊為船隊護航,安排戰斗機為運輸機護航,不然任何前往印度的船隊與機群都會遭到攔截,甚至有可能遭到攻擊。

這一天,中國空軍的打擊行動也進入了第二階段。

雖然在過去幾天里,美國為印度提供了數百架F-44,但是在此之前,中國空軍與海軍已經摧毀了印度的所有大型空軍基地,炸毀了大部分民用機場,印度空軍已經喪失了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也就是說,這些F-44很難揮關鍵作用。

要知道,戰斗機可以部署到野戰機場上,而且F-44的對維護保養的要求並不高,具有很高的部署靈活性,可是支援戰斗機作戰的其他飛機,比如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加油機等等都無法部署到野戰機場上,對維護保養的要求也較為苛刻,因此在空軍基地與大型民用機場被毀之後,印度空軍只剩下了戰斗機。

在現代空戰中,僅有戰斗機,哪怕是非常先進的戰斗機,也很難扭轉局面。

說得形象一點,在只剩下戰斗機的情況下,印度空軍只能打游擊戰,即利用戰斗機去截擊中國空軍的攻擊機群。

至于截擊效果,根本好不到哪里去。

在二十四日白天的幾場空戰中,中國空軍在僅損失了六架戰斗機的情況下,擊落了七十七架印度戰斗機,其中四十四架是嶄新的F-44。這些戰果,大多是攔截導彈取得的,即中國戰斗機根本沒有與印度戰斗機遭遇,而是在預警機的支持與指揮下,在視距外用導彈結束了戰斗。

此外,當天中國海軍也收獲了三十多個戰果,而且只損失了一架戰斗機。

可以說,到這一天,印度的天空已經屬于中國空軍與中國海軍航空兵了。

這一點,在美國的對印援助上也看得出來。

在此之前,美國援助的主要是6軍裝備,沒有傾其所有的為印度提供空軍裝備,表明美國當局也不大相信印度空軍能夠扭轉局面,而且已經認識到,在奪取了制空權後,中國肯定會動地面戰爭。如此一來,一支強大的、裝備先進的印度6軍,肯定能比空軍揮更大的作用。

在基本上奪得了絕對制空權後,中國空軍順理成章的開始實施第二階段打擊行動。

在此階段,主要打擊目標是印度的軍事工業設施與國家基礎設施,特別是生產武器裝備的軍事工廠。

當天,中國空軍就重點轟炸了印度最大的三座彈藥工廠。

相對而言,彈藥工廠的價值更大。要知道,在大規模地面戰爭中,彈藥消耗量比裝備消耗量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印度6軍的彈藥自給率並不高,很多先進彈藥需要進口,因此先炸毀彈藥工廠,配合嚴密的戰略封鎖,能夠最大幅度的削弱印度6軍的戰斗力。根據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印度6軍儲備的彈藥最多只能消耗六個月,而且先進彈藥的儲備量遠遠不足以支撐一場大規模地面戰爭。如此一來,轟炸彈藥工廠的意義顯得更加重大,而且戚凱威也對此提出了明確要求。

與空軍不同,海軍在第二階段打擊行動中,先打擊的是印度的造船廠。

雖然印度艦隊已經全軍覆沒,但是印度仍然有不少中小型艦艇,而且印度是全球第二大造船國。

當然,轟炸造船廠,也主要是在為海軍的戰略目標服務。

從軍事上講,意義不是很大。只要地面戰爭打響,戚凱威兌現了戰前做出的承諾,在半年之內打垮印度,那麼印度的造船廠就沒有多大的戰略價值,因為以印度建造戰艦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在半年內建造出一艘戰艦。

接下來兩天,空軍與海軍依然重點打擊了印度的彈藥工廠與造船廠。

在二十六日,章玉廷還出動了由八艘巡洋艦與八艘驅逐艦組成的炮擊編隊,對科欽海軍基地進行了炮擊。

科欽是印度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海軍基地,也是僅次于維沙卡帕特南,印度海軍的第二大基地,是印度西部艦隊的母港,擁有極為完善的基礎設施,還有一座能夠維修級航母的干船塢。除此之外,當時印度海軍殘存的戰艦中,有一艘驅逐艦、三艘護衛艦與十多艘導彈艇停靠在科欽港內。

這輪持續了四個小時的炮擊,不但擊毀了港口內的所有艦船,還摧毀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基礎設施,包括一座儲備了五萬噸重油的燃料庫。炮擊中,印度海軍動用岸基反艦導彈攻擊了炮擊編隊,但是沒有收獲任何戰果,只是使炮擊行動暫時停止了十多分鐘。期間,印度空軍還試圖攻擊炮擊編隊,結果執行攻擊任務的十多架戰斗機遭到攔截,根本沒有對炮擊編隊構成威脅。

根據戰後公布的一些資料,當時還有一艘印度潛艇在炮擊編隊附近,已經用被動聲納探測到了炮擊編隊,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這艘印度潛艇沒有偷襲炮擊編隊,只是尾隨航行了幾個小時。

這一天,中國空軍次轟炸了位于海得巴拉的印度軸承廠。

從戰略價值上講,軸承廠絕對是戰略目標。要知道,不管用什麼做動力,驅動設備與行走機構都離不開軸承。從工業的角度講,制造軸承的能力,甚至可以拿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別的不說,在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國之一,但是一直無法生產高精度軸承,不管是車輛上的軸承、還是工業設備上的軸承,百分之八十需要直接從西方國家進口。

在軍事領域,軸承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6軍的所有主戰裝備、空軍的所有作戰飛機、海軍的所有艦艇,都需要軸承,而且軸承直接決定了裝備的機械性能。

雖然印度也需要通過進口獲取高精度軸承,但是印度已經具備了生產軸承的能力。

也就是說,在必要的時候,印度的國產軸承能夠取代部分高精度軸承,至少能夠勉強達到使用標準。

從打擊印度的戰爭潛力、特別是軍事裝備生產能力上看,炸毀印度的軸承廠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為此,空軍出動了兩百多架戰斗機與四十多架轟炸機,向海得巴拉軸承廠投擲了數千噸炸彈。為了徹底炸毀軸承廠,戰斗機與轟炸機不但使用了高精度制導炸彈,還轟炸了附近的居民區。

這也是自開戰之後,中國空軍對印度工業設施規模最大的一次轟炸行動。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這次轟炸把印度的軸承生產能力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導致印度的軍火生產能力大幅度降低。

隨後幾天內,中國空軍還重點轟炸了印度各地的軸承廠。

這些轟炸行動,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

地面戰爭開打後不久,印度6軍就不得不從被毀的裝備上拆下還能使用的軸承,才能確保其他的主戰裝備能夠正常使用。因為軸承生產能力大幅度降低,印度在三月份的軍事生產能力至少降低了百分之三十。

當然,這只是轟炸印度軍事工業設施的一部分。

在接下來的戰斗中,中國空軍還轟炸了印度的坦克工廠、電子設備工廠、火炮工廠、化工廠、鋼鐵廠、電力設備制造廠等等軍事工廠,以及為軍事服務的工業設施,並且在進入第三極端之後,開始重點轟炸印度的國家基礎設施,比如地區配電中心、鐵路樞紐中心、重要的橋梁隧道等等。

雖然印度的國土面積比日本大得多,但是在大規模戰略轟炸面前依然十分脆弱。

第九十九章妥協

按照計劃,6軍應該在三月一日動進攻,可是受空中打擊不理想影響,直到三月五日也沒能確定進攻時間。

當時,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即與巴基斯坦6軍聯合作戰。

可以說,只要說到聯合作戰,就是個問題。

別說地面部隊,在海洋戰場上,中巴兩國的艦隊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巴基斯坦海軍主張重點打擊印度沿海城市與港口,中國海軍則認為應該以戰略封鎖為主,沒有必要擴大打擊範圍。

在地面戰場上,這個問題更加突出。

二月二十七日,戚凱威就到了伊斯蘭堡,在這里建立了中巴聯合作戰指揮中心,並且親自擔任總司令。

問題是,在制訂進攻方案的時候,戚凱威與巴軍總參謀長有很大的分歧。

戚凱威的目的很簡單︰攻佔新德里,扶持親華政權,然後武裝一支印度軍隊,讓其與前政府軍打內戰。說得直接一些,就是以攻佔印度都的方式,盡快結束大規模地面戰爭,減少戰爭損失與傷亡。

可是,巴軍總參謀長則認為,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按照巴軍總參謀長的意見,巴基斯坦6軍將先攻佔整個克什米爾地區,徹底解決克什米爾問題,然後在南面的吉爾吉拉特邦地區用兵,攻佔與印度存在爭議的卡奇地區,最後才是進軍新德里。

顯然,巴軍總參謀長提出的方案,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如果按照這套方案打的話,戰爭肯定會持續半年以上。別的不說,在巴軍攻佔了克什米爾地區之後,至少需要三個月才能把主力部隊全部轉移到南部地區,並且完成後勤保障方面的調整工作。即便進攻行動十分順利,也要在地面戰爭打響五個月之後,才有機會進軍新德里。

用一個月時間攻佔新德里,顯然有點倉促。

為此,雙方爭論了好幾天。

三月一日,一支由四十艘級貨輪組成的船隊到達卡拉奇,送來了第十三集團軍的大部分主戰裝備,以及近千萬噸作戰物資。在接下來的三十天之內,還將有兩個沒有換裝的集團軍到達。

也就是說,戚凱威打算在西線戰場上投入三個集團軍。

毫無疑問,這是一支足夠強大的作戰力量。

要知道,三個集團軍的總兵力接近二十萬,而巴基斯坦6軍的總兵力還不到六十萬,印度6軍在戰前的總兵力也就一百多萬。如果算上中國6軍的裝備與素質優勢,三個集團軍足以打垮印度6軍。

說得簡單一些,戚凱威已經準備拋下巴基斯坦6軍,單獨在西線動進攻。

問題是,在政治上,這根本辦不到,因為不管是牧浩洋、還是黃瀚林,都不會讓他拋下巴基斯坦6軍。

直到三月五日,在牧浩洋出面的情況下,戚凱威才與巴軍總參謀長達成協議。

按照這份得到雙方承認的協議,中國6軍主要在北部地區作戰,巴基斯坦6軍主要在南部地區作戰,只在北部地區保留四個師的兵力,並且負責中國6軍的所有後方補給運輸,即動用巴基斯坦國內鐵路網,把送到卡拉奇的物資運往北部地區,再由中國6軍的後勤部隊送往前線。

進攻開始後,中國6軍在向新德里推進的時候,將順帶攻佔新德里北部地區,切斷印度6軍與克什米爾地區的聯系,圍殲克什米爾附近的印度軍隊,然後由巴基斯坦6軍的四個師掃蕩克什米爾地區。

南方戰場上,巴基斯坦6軍將同步進攻卡奇地區,牽制該方向上的印度軍隊。

這樣一來,如果印度6軍死守新德里,巴基斯坦6軍在南方的進攻將變得輕而易舉,根本不會遇到多少麻煩。如果印度6軍放棄了新德里,中國6軍將在佔領新德里之後,以最快的度沿新德里到卡奇灣的鐵路線推進,攻佔沿途的重要城市,並且建立一道把印度西北部地區分割出來的戰略防線,協助巴基斯坦6軍攻佔卡奇地區,再謀求沿恆河向東推進,攻佔恆河平原。

事實上,戚凱威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印度軍隊不可能放棄新德里。

原因很簡單,只要新德里淪陷,印度就算戰敗了,即便印度政府轉移到其他地區,也很難改變最終結局。

當然,這不僅僅有軍事與政治上的因素,還與印度的國內環境有關。

要知道,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國都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國,還是印度最大的商品出口目的地。可以說,過三分之一的印度人與中國有經濟上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全球自然災害期間,只有中國無償為印度提供了大批抗癌藥物,還向印度派遣了醫療援助人員,幫助了數以億計的印度人。可以說,在此之前,就算中印關系算不上密切,兩國的民間往來也足夠頻繁。

在投靠美國,與中國對抗的問題上,印度國內的很多民眾都持反對意見,並且因此導致在二零三八年之後,印度連續更換了七屆政府,平均每屆政府的任期不到一年,可是每屆政府都奉行親美政策。

和平時期,印度民眾無法影響到受家族控制的印度政局。

可是在戰爭時期,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只要中**隊攻佔了新德里,扶持一個得到民眾支持的親華政府,那麼印度政權的合法性就將受到考驗,誰也不能保證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印度民眾是否會支持前政府。如果民眾集體倒戈的話,那麼印度要打的就不是抵抗中國入侵的戰爭,而是一場大規模內戰。

事實上,這也是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主要戰略取向。

在制訂戰爭計劃的時候,牧浩洋就明確提到,要想長期佔領像印度這種國土面積達到三百萬平方公里、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佔領行動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承受巨大的軍事與經濟損失。別的不說,如果佔領印度全境,至少需要部署一百五十萬地面部隊,而中國6軍與6戰隊的總兵力也就只有八十萬,一百五十萬地面部隊在海外部署一年的花費就高達數萬億元。真要變成這個樣子,中國不但不可能獲得戰爭紅利,還會被這場戰爭拖垮。

顯然,這也是美國想要達到的目的。

為此,就得避免佔領印度,而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攻佔新德里之後,扶持親華政權,組建新印度國防軍,然後讓印度人打印度人。雖然這麼做,會大大降低戰爭紅利,而且長期內戰會使中國很難利用印度市場,但是中國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將大大降低,對于即將到來的中美全面戰爭有很大的幫助。

事實上,在這場戰爭之後,印度的戰略地位也將大大降低。

說得直接一些,就算不佔領印度全境,在大規模的戰略轟炸之後,印度都很難在幾年之內恢復元氣,因此印度不再具有影響中美平衡的戰略價值,而將變成南亞地區最貧窮、也是最無足輕重的國家之一。

至少在未來十年之內,印度沒有多少戰略價值。

至于十年之後,恐怕中國需要考慮的不是如何利用印度,而是如何修復與美國進行全面戰爭之後的創傷,或者是如何徹底打垮美國。

綜合這些因素,得出的結論就是,必須盡可能的縮小大規模地面戰爭的範圍。

也就是說,迅攻佔新德里是中國6軍必須實現的戰略目標,而任何違背這一目標的作戰行動都沒有價值。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中國不得不向巴基斯坦做出妥協。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當時牧浩洋已經向巴基斯坦做出承諾,只要巴軍能夠攻佔卡奇地區,中國就不會在戰後強調這個問題,即默認巴基斯坦佔領該地區的合法性,並且承認巴基斯坦在整個克什米爾地區享有主權。巴基斯坦要做的,只是協助中國6軍作戰,不給中國6軍添麻煩,並且在戰後承認中國在藏南地區的主權,以及在克什米爾東北地區控制的兩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合法性。

當然,這種政治交易,絕對不會公布于眾。

原因很簡單,這種秘密交易本身就沒有合法性,而且也沒有任何國家會承認巴基斯坦佔領卡奇地區的合法性。

由此可見,不管是牧浩洋、還是戚凱威,都沒對巴軍抱太大的希望。

以當時的情況,在戰爭爆之前,兩人就沒有想過與巴軍協同作戰,不然戚凱威也不會把三個集團軍派往巴基斯坦。

三月八日,國際婦女節這一天,戚凱威拿出了全套作戰計劃。

按照他的安排,地面戰爭將在三月十日打響,到時候除了第十三集團軍之外,第二十七集團軍的大部分部隊也將到達巴基斯坦,而其主要任務就是支援第十三集團軍,掩護後勤補給線。

相對而言,第二十七集團軍的戰斗力與裝備水平都不差。

只是跟最先換裝「未來地面戰平台」的第十三集團軍相比,依然差了一大截,也就只能干些雜貨。

當然,在向新德里推進的時候,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進攻部隊。

相反,更應該重視在進入印度境內之後的後勤保障問題,而這將直接決定第十三集團軍的突擊能力。

第一百章鋼鐵洪流

三月十日,地面戰斗如期打響。

先動進攻的不是中國6軍的第十三集團軍,而是巴基斯坦6軍的第三裝甲師,該師是巴基斯坦6軍的王牌部隊。

在進行了長達三個小時的火力準備之後,第三裝甲師越過了印巴邊境線,迅攻佔了邊境城鎮穆訥包,然後沿著鐵路線向擁有二十萬居民的巴爾梅爾推進。按照巴軍制訂的進攻計劃,在攻佔了巴爾梅爾,即在印度境內建立了前進基地之後,將繼續向東推進,攻佔焦特布爾與巴利,切斷從齋蒲爾通往卡奇地區的鐵路線與公路線,必要的話,還要繼續向東攻佔烏代布爾,建立一道足夠堅固的戰略防線,阻止北面的印度軍隊南下之後,再向南掃蕩整個卡奇地區。

當然,一個師肯定辦不到。

為此,巴基斯坦6軍還調動了第七裝甲師、第八機械化步兵師、第九步兵師等三支王牌部隊,並且出動了第十一獨立裝甲旅、第十三獨立坦克旅、第十六獨立步兵旅,以及第四十二炮兵旅、第四十四炮兵旅、第四十五炮兵旅與第四十七炮兵旅,總計投入了十一支主力部隊,還為每個王牌師增加了一個獨立炮兵旅,總兵力過二十五萬,其中作戰部隊在十五萬以上。

巴基斯坦6軍需要面對的,不過是二十萬印度軍隊。

算上裝備上的差距,以及巴基斯坦空軍提供的支援,巴軍有足夠大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巴軍在南部地區作戰,作戰物資全部從卡拉奇運送,後勤補給線的總長度還不到六百公里。

也就是說,巴基斯坦6軍的後勤保障負擔相對較小。

可以說,以巴基斯坦6軍的作戰能力,攻佔卡奇地區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當然,這肯定有中**隊的功勞。

凌晨四點,在只進行了半個小時的炮火準備之後,中國6軍第十三集團軍在巴基斯坦6軍越過印巴邊境線後大約兩個小時,從薩特萊杰河越過了印巴邊境線,並且在天亮之前攻佔了阿博赫爾。

可以說,中國6軍的進攻更加犀利。

阿博赫爾是一座人口過三十萬的中等規模城市,而且在印度西北邊境方向上,屬于重兵駐防的軍事要地,扼守著直同珀丁達的鐵路線與公路線,而珀丁達是新德里西北方向上最重要的鐵路與公路樞紐中心,有六條鐵路與四條公路在這里交匯,其中兩條鐵路與兩條公路直接通往新德里。可以說,只要中國6軍攻佔了珀丁達,就能在兩天之內打到新德里,而且不用考慮後勤保障問題。

說得簡單一些,珀丁達是新德里的門戶,而阿博赫爾是珀丁達的門戶。

當時,駐守阿博赫爾的有兩個印軍師,其中一個是主力裝甲師,總兵力接近三萬,裝備了近千輛坦克與裝甲戰車,還有六百多門大口徑火炮,印軍沿著邊境線修建了寬度在五公里以上的防線。

即便如此,印度6軍也沒能守住防線,甚至沒能守住阿博赫爾。

在突破邊境防線的戰斗中,第十三集團軍的主力裝甲旅一直沖在最前面,突前的裝甲營只用了一個小時就在印軍防線上撕開了一道寬度過五公里的缺口,並且以閃電之勢擊潰了前來增援的印軍裝甲部隊。

戰斗中,該營的四十二輛反裝甲作戰平台在半個小時之內就擊毀了一百多輛印軍坦克。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該營沒有損失一輛反裝甲作戰平台,只有三輛受創,並且都在前線修復,在當天上午就再次參加戰斗。

根據第十三集團軍的作戰報告,反裝甲作戰平台對五千米外的機動目標的命中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七,擊毀率為百分之百。要知道,在這場戰斗中,被反裝甲作戰平台擊毀的不僅僅有第三代主戰坦克,還有三十多輛m27a1,其中半數是在四千米以外,被反裝甲作戰平台打出的穿甲彈直接摧毀。

在這個距離上,m27a1根本無法對反裝甲作戰平台構成威脅。

三輛受創的反裝甲作戰平台都是在近距離戰斗中,被m27a1打出的穿甲彈擊中,而且沒有一輛被穿甲彈打穿正面裝甲,都是在中彈之後,內層裝甲甭月兌,導致車體與炮塔內的設備受損。因為反裝甲平台采用的是無人炮塔,三名乘員都在車體內,所以在受創後沒有出現人員陣亡的情況。

可以說,反裝甲作戰平台經受住了實戰考驗。

這場戰斗,足以證明反裝甲作戰平台的防護設計較為合理,唯一的欠缺就是,內層裝甲存在質量問題。

撕開印軍的邊境防線後,裝甲部隊繼續推進。

只是,接下來唱主角的不是地面部隊,而是空中力量。

當時,中國空軍至少動用了三百架戰斗機,輪番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重點打擊防線後方的印軍機動防御部隊。為了協助空軍作戰,第十三集團軍出動傾斜旋轉翼飛機,向戰線前方運送偵察部隊,由偵察兵直接為戰斗機指引攻擊目標。結果就是,裝甲部隊在向阿博赫爾推進的時候,幾乎沒有受到阻攔。

印度6軍不是沒有反擊,而是沒有能夠反擊成功。

在通往阿博赫爾的道路上,至少有上千台印度6軍的坦克車輛被炸毀,絕大部分印度6軍的反擊部隊在離開陣地後就遭到轟炸。根據印度軍隊的作戰記錄,當時印軍至少出動了兩個旅進行反擊,結果都在趕往戰場的路上遭到空中打擊。在遭受慘重損失,卻連敵人的面都沒見到的情況下,這兩個旅的士氣徹底崩潰,結果在離第十三集團軍先頭部隊僅有幾公里的時候就停了下來。幸存的印軍官兵沒有就地組織防御,而是迅逃回阿博赫爾,也因此把恐慌情緒帶了回去。

天亮前,第十三集團軍的先頭部隊攻入阿博赫爾。

雖然有部分印軍進行了頑強抵抗,但是很快就被擊潰了,更多的印軍根本沒有抵抗,而是一股腦的逃走了。

原因很簡單,在戰斗中,印軍官兵現,他們手上的反裝甲武器根本對付不了中**隊的主戰坦克。

根據一些印軍官兵回憶,曾經有一輛中國坦克在極近的距離上被五枚高音動能反坦克導彈直接命中,結果這輛坦克好像根本沒事一樣,不但接連摧毀了印軍的反坦克陣地,還擊毀了三輛隱藏在建築物里的m27a1主戰坦克,然後掩護步兵攻佔了建築物,這才撤離了戰場。

要知道,印軍使用的動能反坦克導彈,能在有效射程內打穿m27a1的正面裝甲

當時,中國與美國已經開始淘汰使用聚能破甲戰斗部的反坦克導彈,為部隊提供了動能反坦克導彈。主要就是,以往的反坦克導彈的飛行度都比較慢,根本無法突破已經成為第四代主戰坦克標配的主動防御系統。只有采用動能穿甲原理,飛行度在六馬赫以上的反坦克導彈才能對付第四代主戰坦克。

事實上,動能反坦克導彈,就是單兵手里的反坦克炮。

這種反坦克導彈的戰斗部就是一根次口徑高強度金屬桿,其材質與穿甲彈差不多,只是依靠高性能火箭動機把度提高到六馬赫以上,而不是像坦克炮那樣,使用化學能或者電磁能使穿甲彈加。

在動能反坦克導彈出現之後,就有人提出用其取代反坦克炮。

不管怎麼說,動能反坦克導彈的性能已經非常接近穿甲彈了,而且不需要安裝笨重的火炮系統,一輛坦克少說也能攜帶數十枚。如果不是電磁炮興起,特別是線圈電磁炮把穿甲彈的性能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級別,恐怕在研制第五代主戰坦克的時候,中國與美國都會用動能反坦克導彈取代坦克炮。

如此先進的反坦克導彈,竟然對付不了反裝甲作戰平台,印軍官兵不害怕才是怪事。

可以說,當時印軍對付反裝甲作戰平台的有效辦法只有兩個,一是使用大口徑火炮在近距離進行直瞄射擊,利用大口徑炮彈的巨大威力直接震毀反裝甲作戰平台,二是在路邊埋設數百公斤高能炸藥,在反裝甲作戰平台通過的時候引爆,利用炸藥爆炸產生的巨大威力將其摧毀。

可以說,這些都是蠻辦法,而且也不是擊穿反裝甲作戰平台的裝甲,而是利用巨大的能量將其直接摧毀。

別的不說,如果在反裝甲作戰平台下面引爆兩百公斤炸藥,就能將其炸散架。

問題是,在戰場上,根本辦不到。

在印軍全線崩潰後,第十三集團軍的一個旅僅僅用了不到兩個小時就攻佔了擁有三十萬人口的阿博赫爾。

對阿博赫爾的居民來說,這也許是好事,因為避免了大規模戰斗產生的附帶傷亡。

如果印軍依靠城市拼死抵抗的話,肯定會使很多居民遭殃。在戰斗中,中**隊肯定不會嚴密區分軍人與平民。

事實上,在中**人眼里,所有印度人幾乎都長一個樣。

攻佔了阿博赫爾之後,第十三集團軍的突擊部隊沒有停止前進,而是把佔領與清理工作交給了隨後趕到的機械化步兵,然後繼續向前推進。以「未來地面戰平台」的性能,再推進幾百公里都不成問題。

第一百零一章高歌猛進

阿博赫爾迅淪陷,給印度軍隊敲響了警鐘。

為了穩住軍心,印度西北戰區司令官在當天上午下令槍決了十四名率先帶領部隊逃跑的前線指揮官,隨即下達了死守陣地的命令,要求各級部隊戰斗到最後一人,絕對不能後退半步。

問題是,不後退就能擋住中**隊嗎?

上午十點左右,第十三集團軍的前鋒部隊已經抵達了珀丁達西面大約十五公里處。

面對已經嚴陣以待的印軍,第十三集團軍的前鋒部隊沒有停下來,只是把陣容轉變為突擊隊形。

印軍能做的,也就是死守陣地。

這場戰斗打得異常殘酷,之前還信心滿滿的印軍官兵很快就現,他們根本無法阻擋那些外形怪異的裝甲戰車。

與第四代主戰坦克相比,反裝甲作戰平台最大的外形特點就是采用了無人炮塔。

雖然中國與美國在研制第四代主戰坦克的時候,都考慮過采用無人炮塔,但是在研制過程中都放棄了這個方案。主要原因就是,第四代主戰坦克依然采用了傳統火炮,即便是電熱化學炮,也屬于傳統火炮,因此炮塔不可能做得很小,如果把全部人員都防止在車體內,將導致車體內部空間過于擁擠,而炮塔空間卻得不到有效利用。此外,電熱化學炮的自動裝填系統非常復雜,可靠性不是很高,就算不設置裝填手,在必要的時候,也得由車長或者炮長來排除故障。如此一來,就很有必要讓車長與炮長留在炮塔內,也就是采用第三代主戰坦克的傳統布局。

電磁炮取代了電熱化學炮之後,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

因為有了電磁炮,所以第五代主戰坦克的炮塔可以做得足夠小,而且電磁炮不需要使用射藥,而且彈丸質量也比大口徑電熱化學炮輕得多,因此裝填系統更加可靠,鼓掌率能夠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如此一來,就沒有必要把車長與炮長留在炮塔里面,也就沒有必要采用有人炮塔了。

無人炮塔的最大特點就是外形尺寸小得多,意味著中彈率低得多。

根據第五次中東戰爭中,阿以雙方裝甲戰的統計結果,在被擊毀的坦克中,炮塔中彈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八,而且半數以上被徹底摧毀的坦克,都是因為炮塔中彈之後,導致儲備在炮塔里的彈藥殉爆。相反,在車體中彈的情況下,彈藥殉爆的幾率低得多,大部分損傷都能修復。

由此可見,采用無人炮塔的好處非常突出。

當然,這不是讓印軍膽怯的主要原因。

因為沒有制空權,中國空軍的打擊又非常猛烈,所以印軍把很多主戰坦克埋在了反坦克陣地上,只露出炮塔,充當固定反坦克火力點。結果印軍卻現,他們這麼做根本沒有多少意義。

根據第十三集團軍的作戰記錄,一輛反裝甲作戰平台在三千五百米外,用一枚穿甲彈打穿了印度坦克前面厚達五米的土牆,然後擊穿了m27a1的車體正面裝甲,穿甲彈在貫穿了整輛坦克,擊斃了駕駛員、穿過中央的戰斗艙、摧毀了動機與變箱之後,從坦克後部底甲板處穿出,最後穿透了近三米的硬質地面才停下來。該反裝甲作戰平台打出的第二穿甲彈直接命中了m27a1的炮塔,在打穿了炮塔正面裝甲之後,濺射的碎片擊斃了炮塔里的車長與炮長,然後打中了炮塔尾部的彈藥艙,引爆了里面的榴彈,最終導致儲備在車體里的液體射藥殉爆。這兩炮的間隔時間僅僅只有四秒鐘,而m27a1在射藥殉爆後,炮塔飛出了十幾米。

面對如此犀利的炮火,印軍的任何防御手段都沒有用。

當然,遭到攻擊的不僅僅有埋藏起來的坦克,還有印軍的火力點。

在打擊步兵火力點的時候,反裝甲作戰平台使用的不是穿甲彈,而是穿甲威力稍遜,但是具有爆破效果的榴彈。受線圈電磁炮口徑限制,榴彈的威力不是很大,但是足以摧毀任何一種步兵火力點。

相對而言,對付步兵火力點,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反裝甲作戰平台,而是多用途平台。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以往所說的步兵戰車。

當時,多用途作戰平台沒有配備電磁炮,使用的是口徑為四十毫米的機關炮,另外還有一具四聯裝反坦克導彈射器。在作戰使用中,多用途作戰平台的主要任務就是伴隨反裝甲作戰平台戰斗,對付敵人的步兵與裝甲戰車。在性能上,機關炮的射比電磁炮高得多,而且威力也足夠大。更重要的是,在對付一些堅固火力點的時候,可以使用配備爆破戰斗部的導彈。

當然,在反裝甲作戰中,多用途作戰平台的性能就不怎麼樣了。

不是動能反坦克導彈的威力不夠,而是在防護性能上,多用途作戰平台只達到了步兵戰車的級別,即只能抵擋小口徑穿甲彈。如果被坦克炮射的穿甲彈擊中,後果肯定會非常嚴重。

戰線上,印軍的死守很快就變成了無謂犧牲。

在戰線被中**隊突破之後,很多印軍既沒有繼續抵抗,也沒有逃跑,而是留在了陣地上,等待中**隊收容。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向中**隊投降。

在這場戰斗中,至少有七個印軍步兵營成建制投降,而且是由營級指揮官率領全營官兵集體投降。

這個結果,恐怕連戚凱威都沒想到。

到了當天傍晚,第十三集團軍就攻入了珀丁達,佔領了中央火車站。

僅僅用了十六個小時,中國6軍就在印度境內突擊了一百多公里,佔領了印度西北地區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中心。

當時,不但印軍指揮官不敢相信,連美軍顧問都覺得難以置信。

要知道,美國援助給印度的都是美軍現役的主力裝備,坦克以m27a1為主,還提供了大量的反裝甲武器。戰爭爆前,美軍顧問估計印軍至少能在邊境防線上堅持一周,有很大的把握守住珀丁達。

顯然,這個結果與美軍顧問的預測截然不同。

擺在印軍面前的問題是,如何守住新德里?

當然,美軍顧問看到的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即中國6軍的主戰裝備已經全面越了美國6軍,擁有了跨代優勢。這就好比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海灣戰爭一樣,美軍的m1a1能夠毫不費力的干掉伊拉克的T-72。這種裝備性能上的代差,很難通過數量彌補,美國6軍根本比不上中國6軍。

顯然,美國6軍必須盡快裝備新式主戰平台。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到了十日夜間,印度當局必須得做出一個決定︰繼續留守新德里,還是趕在中**隊打過來之前離開。

以當時的情況,沒有任何人相信印軍能夠守住新德里。

甚至有人認為,只要中國6軍繼續推進,能在兩天之內攻佔新德里,印度6軍連拼死抵抗的機會都沒有。

只是,到了下半夜,戰局出現了轉折。

不是印度6軍反敗為勝,而是中**隊在攻佔了珀丁達之後,沒有向新德里進軍,而是開始掃蕩周邊地區。

這也正是作戰計劃的一部分。

佔領了印度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中心之後,第十三集團軍的主要任務是切斷新德里通往克什米爾地區的交通線,為巴基斯坦創造攻佔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機會,因此先就得掃蕩珀丁達周邊地區。

鑒于先頭部隊在進攻中的突出表現,第十三集團軍把作戰部隊拆編成了突擊集群。

當時,每個突擊集群由一個裝甲營或者坦克營為核心,配備三十到四十輛反裝甲作戰平台,再輔助一個機械化步兵營,配備四十輛以上的多用途作戰平台,在後方則由炮兵營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也就是說,一個突擊集群的前線作戰兵力還不到一千人。

看上去,作戰兵力並不多,可是戰斗力絕對足夠強大。以十日的戰斗來看,一個突擊集群的戰斗力過了一個印軍裝甲師。如果在開闊地帶作戰的話,甚至能夠打垮兩個印軍師的裝甲部隊。

十一日凌晨,第十三集團軍就派出了六支突擊集群,分別沿著鐵路線推進。

天亮後,第十三集團軍由派出了四支突擊集群,分別沿著公路線推進,並且在後方組織了四支突擊集群充當預備隊。

這一情況,立即被印軍現了。

似乎,印軍也因此看到了希望。

當時,連美軍顧問都認為,中**隊太托大了,在戰線還不穩固的情況下,就讓主力突擊部隊分散作戰,等于主動給了印軍各個擊破的機會。如果能夠抓住這次機會,消滅第十三集團軍的突擊集群,那麼印軍就有希望守住新德里,甚至有希望在本土防御作戰中擊敗中**隊。

果真如此的話,印軍就有希望重創中國6軍,改變戰場局面。

當然,即便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只要能夠消滅幾支突擊集群,也能極大的提高印軍官兵的士氣,打破中**隊無法戰勝的神話,迫使中**隊的指揮官采取更加保守的戰術,從而挫敗中**隊的銳氣。

為此,印軍開始了積極準備。

第一百零二章6軍的未來

三月十二日,地面戰爭迎來了第一場正規會戰。

嚴格說來,只能算得上是一場規模較大野外運動戰,因為在這場戰斗中,中國6軍只動用了兩個突擊集群,即便算上動用的支援力量,投入的總兵力也就數千人,根本達不到會戰標準。

當時,印軍的作戰意圖就是圍殲已經攻佔了伯蒂亞拉的中**隊。

在十一日下午,第十三集團軍的突擊集群就攻入了伯蒂亞拉,並且在當天晚上佔領了這座新德里北面大約二百五十公里處的城市,切斷了從新德里到昌迪加爾的交通線,等于圍困住了昌迪加爾方向上的十多萬印度大軍。

對印度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

要知道,昌迪加爾是印度西北地區的防御指揮中心,也是面向克什米爾地區與中印西部邊境的主要軍事重鎮。如果昌迪加爾遭到封鎖,那麼駐守該地的十多萬印軍,以及北面的數十萬印軍都在劫難逃。說得嚴重一點,中國6軍什麼都不用中,只需要保持封鎖狀態就能打垮這些印軍。

顯然,盡快打通交通線,成為拯救這些印軍,守住北部邊境地區的關鍵。

為此,印度6軍不但從昌迪加爾調動了三個師,總計近四萬兵力,還從薩哈蘭普爾與格爾維爾各出動了一個步兵師,總統投入了五個師、近七萬兵力,對僅由一個突擊集群佔領的伯蒂亞拉起反擊。

從兵力上看,印軍是中**隊的七十倍

當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在三月十二日凌晨,第十三集團軍向伯蒂亞拉增派了一個突擊集群,還在後方集中了五個炮兵營。因為已經預料到印軍會反擊伯蒂亞拉,所以戚凱威還提前安排了空中支援。

結果就是,印軍向伯蒂亞拉推進的時候,先遭到了猛烈的空中打擊。

根據印軍的作戰記錄,在反擊伯蒂亞拉的戰斗中,半數以上的損失來自空中打擊,五個師在行軍途中就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主戰裝備,還有數千人員傷亡。最嚴重的是,突前的部隊根本無法集結起來,也就無法在一場戰斗中投入足夠多的兵力,只能6續把反擊部隊派上前線。

這就意味著,印軍的反擊並不猛烈。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情況已經決定了這場戰斗的結果。

戰斗從上午八點左右開始,第十三集團軍先出動一個突擊機群向北擴大防御圈,主動迎戰從昌迪加爾殺來的印軍,在伯蒂亞拉北面大約三十公里處,一塊較為平坦的戰場上擊潰了印軍的突擊部隊。

可以說,在裝甲戰中,印軍幾乎沒有勝算。

當時,反裝甲作戰平台能在五千米外開火,命中率不會低于百分之八十,而且只要命中就能擊毀印軍主戰坦克。相反,印軍主戰坦克即便把交戰距離縮短到一千米以內,也很難保證擊毀反裝甲作戰平台。

在開闊地帶上,印軍的裝甲突擊等于送死。

用一些參加了這場戰斗的坦克手的話來說,當時的戰斗幾乎就是打靶訓練,根本沒有什麼挑戰性。

在離突擊集群設置的防線前方三千到五千米之間,是印軍的死亡地帶。

第一場交戰中,印軍就在這個區域內損失了一百多輛坦克與一百多輛裝甲戰車,沒有一輛坦克能夠越過這道死亡地帶。

印軍擁有的,只是不斷趕來的反擊部隊。

當時,大概是對反裝甲作戰平台的性能有足夠高的信心,前線指揮官甚至沒有呼叫空中支援,而是讓空軍的戰斗機去轟炸印軍的後繼部隊,削弱印軍的突擊能力,前線戰斗完全由裝甲部隊承擔。

戰斗從上午持續到下午,一個突擊集群的四十多輛反裝甲作戰平台總共擊毀了六百多輛印軍坦克與近千輛印軍裝甲戰車。

傍晚,印軍的反擊行動暫時停止。

在遭受了如此大的損失之後,印軍的反擊能力明顯減弱。

更重要的是,在南面的戰斗中,另外兩個印軍步兵師已經被第十三集團軍增派的突擊集群擊潰。

當時,在南面戰場上,第十三集團軍沒有采取防御戰術,而是充分利用了裝甲部隊的突擊度,分別在上午與下午動了兩場快突擊,毫無懸念的擊潰了印軍反擊部隊,斃傷俘虜印軍官兵一萬多人,而突擊集群付出的代價,不過是七輛反裝甲作戰平台受損,四輛多用途作戰平台報廢,傷亡官兵不到二十人。

可以說,這是一場完全不平等的戰斗,就如同冷兵器時代的騎兵揮舞著馬刀向機械化時代的坦克集群起沖鋒,除了犧牲之外,根本不會有任何結果,而掌握著技術優勢的一方甚至不會遭受重大損失。

當然,北面戰場上的情況就不大一樣了。

利用印軍暫時停止進攻的機會,突擊集群的裝甲力量補充了電能,另外在離前線較近的地方設置了四處電能補給站。

天黑後不久,印軍再次動進攻。

在印軍看來,似乎夜晚對進攻者更加有利。

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中國6軍主戰裝備的夜戰能力更加突出,受夜晚能見度降低的影響更小,反而是印軍受到的影響更大。

更重要的是,突擊集群的持續作戰能力明顯遠遠過了印度軍隊。

要知道,反裝甲作戰平台的動力與火力電力供應是整合到一起的,因此在進行陣地防御戰的時候,能夠大幅度提高火力的可持續性。比如在不考慮機動耗能的情況下,反裝甲作戰平台的電力儲備足夠以全裝狀態射一百二十枚穿甲彈。即便余留三分之一的機動電能,也能射一百枚穿甲彈。只有在機動作戰的時候,必須優先為動力系統供電,才會把火力基數降低到六十枚左右。

在設計的時候,反裝甲作戰平台就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正常情況下的彈藥基數就有一百二十枚,其中四分之三、也就是九十枚是穿甲彈。如果有必要,還可以通過降低榴彈數量來增加穿甲彈的數量。因為穿甲彈是次口徑彈藥,裝儲方式與榴彈不同,佔用空間僅為榴彈的三分之二,所以在全部攜帶穿甲彈的情況下,反裝甲作戰平台的彈藥基數達到了一百三十枚。

當然,在實戰中,沒有任何一個坦克手會全部選擇穿甲彈。

要知道,在對付一些普通目標,即便是裝甲戰車的時候,榴彈就足夠了,根本沒有必要使用穿甲彈。

當時,前線部隊也嚴格禁止全部使用穿甲彈,因為穿甲彈比榴彈貴得多。

相對而言,印軍主戰坦克的彈藥基數僅有反裝甲作戰平台的三分之一。當然,在戰斗中這不是大問題,因為所有印軍坦克都不可能堅持到耗光彈藥的那一刻,很多坦克甚至沒有機會使用坦克炮。

當時,反裝甲作戰平台的持續作戰能力,給到前線視察情況的美軍顧問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根據一名美軍顧問回憶,在十二日夜間的戰斗中,中國6軍反裝甲作戰平台的開火次數都在八十次以上,一些面向印軍主攻方向的反裝甲平台甚至開火一百次以上,而且火力打擊從未中斷。

這是個什麼概念?

如果反裝甲作戰平台的命中率為百分之八十,那麼四十多輛平台組成的防線,足以抵抗印度在西北地區的所有主戰坦克,而且在戰斗結束之前不用補充彈藥,也不用為電磁炮補充電能。

顯然,印度6軍不可能把西北地區的所有主戰坦克都派過來。

在這片狹窄的戰場上,印軍也無法投入這麼多主戰坦克。

打到十三日天亮,印軍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不得不停止無謂的反擊,主動撤回昌迪加爾。

戰斗結束的時候,印軍在戰場上留下了一千二百輛主戰坦克、一千八百輛裝甲戰車的殘骸,以及數千名官兵的遺骸。戰線對面,突擊集群的幾百名官兵不過是辛苦勞累了一個晚上而已。

在這場戰斗中,唯一的傷亡是一名離反裝甲作戰平台較近的步兵,被反裝甲作戰平台主動防御系統射出的攔截彈打成重傷。

這場戰斗證明,反裝甲作戰平台不但是進攻利器,也是非常優秀的防御武器。

當然,這不僅僅是反裝甲作戰平台的功勞。

戰斗中,第十三集團軍的遠程炮兵成功壓制了印軍炮兵,不然的話,突擊集群肯定會遭到炮火打擊。此外,多用途作戰平台也非常有效的對付了印軍的步兵反坦克小組,掩護了反裝甲作戰平台。

可以說,這是「未來地面戰平台」的勝利。

成體系的6軍作戰平台在這場戰斗中,展現出了足以讓過去任何一種主戰裝備都望塵莫及的作戰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十二日的戰斗也徹底改變了這場戰爭的走向。

在此之前,印軍還信心十足的打算扭轉戰局。

在此之後,連美軍顧問都相信,印度6軍根本不是中國6軍的對手,丟掉新德里、輸掉戰爭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且很快就能看到結果。

從戰略層面上講,這場戰斗也徹底改變了6軍的面貌,甚至將徹底改變6軍戰術。

新式裝備帶來的戰術變化,已經讓中國6軍嘗到了甜頭,很快就會讓美國6軍認識到未來地面戰爭的展方向。

可以說,6軍不再是依靠兵力決定勝負的軍種了。

第一百零三章戰場外的問題

三月十三日,第十三集團軍仍然沒有向新德里推進。

當時,不是第十三集團軍沒有做好進攻新德里的準備,而是巴基斯坦6軍在攻打克什米爾的時候遇到了麻煩。

雖然巴基斯坦6軍沒有承認進攻受阻,因為巴軍的主戰場在卡奇地區,只在克什米爾方向上留下了四個步兵師,但是在十二日,巴軍僅僅推進了一公里,根本沒有突破印軍設在軍事停火線上的防線。

受此影響,戚凱威不得不重新考慮北面的戰斗。

要知道,按照他的部署,第二十七集團軍在入印之後,將主要面向南面,即沿著後勤補給線部署一道防線,阻止南面的印軍北上。如果巴軍能夠順利完成作戰任務,從克什米爾地區南下,根本不用考慮補給線北面的印軍。現在的情況是,巴基斯坦6軍很有可能無法完成作戰任務。

第十三集團軍很能打,可是沒有後勤保障,也堅持不了多久。

別的不說,在前三天的戰斗中,第十三集團軍每天就要消耗掉三萬五千噸燃油,以及大約一萬二千噸彈藥,如果算上官兵消耗的生活物資,以及用于攻佔城市的物資,平均每天需要向前線運送五萬噸。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6軍最大的敵人就是後勤保障。

作為6軍將領,戚凱威不可能不知道後勤保障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能不顧後勤補給線承擔的風險,讓第十三集團軍攻打新德里。要知道,攻佔新德里之後,需要解決近兩千萬人的吃飯問題。

如此一來,在進軍新德里之前,先就得殲滅北面的印度軍隊。

當天晚上,第十三集團軍出動了十二支突擊集群,開始掃蕩印度西北地區。

為了加快掃蕩度,戚凱威動用了6軍航空兵的八百多架傾斜旋轉翼飛機,專門為突擊集群運送彈藥物資。嚴格說來,主要是運送供電設備使用的燃油,因為這是突擊集群消耗最多的物資。

當時,彈藥消耗大戶,即遠程炮兵部隊全部集中部署在珀丁達附近,沒有伴隨突擊集群作戰。原因很簡單,從珀丁達到印度西北地區的任何一個地方,直線距離都在電磁炮的有效射程之內。即便是印控克什米爾地區,也在部署在巴基斯坦境內、或者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遠程炮兵的打擊範圍之內。

可以說,隨著打擊範圍增大,炮兵不再僅僅是戰術火力支援力量了。

如果願意,戚凱威甚至能夠命令第十三集團軍炮擊新德里。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他沒有這麼做。

按照戚凱威的部署,掃蕩行動將持續三天。

掃蕩的主要目的不是殲滅印軍,而是打擊印軍的指揮系統,重點消滅印軍的裝甲部隊與炮兵部隊。也就是說,以打散印軍為主要目的。只要印軍無法組織起來,就很難對第十三集團軍的後勤補給線構成威脅。

再說了,以第二十七集團軍的戰斗力,對付零散的印軍步兵根本不成問題。

打到這一步,印軍考慮的不再是守住西北地區,而是該如何守衛新德里,或者說是否有必要守衛新德里。

當時,印度高級將領中,沒人相信能夠守住新德里。

如果不是印度總理堅持留在新德里,恐怕在十三日凌晨,印軍總參謀部就已經下達了戰略撤退命令。

從某種意義上講,守衛新德里不再是軍事任務,而是政治任務。

可是,到了十五日,連印度總理都穩不住了。

在十四日與十五日,第十三集團軍的突擊集群連續擊潰了八個印軍師,包括三個王牌裝甲師,而且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比如在賈朗達爾郊外的戰斗中,一個突擊集群在兩個小時內就擊潰了印軍第八十三裝甲師,摧毀了四百多輛主戰坦克與六百多輛裝甲戰車,還繳獲了數百門火炮,斃傷俘印軍官兵一萬多人,而該突擊集群僅僅損失了三輛反裝甲作戰平台與七輛多用途作戰平台,其中三輛反裝甲作戰平台都是被印軍埋設的路邊炸彈炸毀的,沒有一輛在戰斗中被擊毀。又比如,在霍希亞布爾,突擊集群攻入市區之後,守軍司令官率先逃離戰場,隨即守城部隊就集體投降,中**隊甚至沒有浪費一枚炮彈,就攻佔了這座人口過五十萬的城市。

事實上,當時的第十三集團軍打得並不順利,不是進攻度不夠快,而是太快了。

在十五日上午,戚凱威就不得不直接電令前線作戰部隊放慢推進度,集中力量整頓與維持佔領區的社會秩序。

雖然在此之前,戚凱威就有所準備,比如調用6航的傾斜旋轉翼飛機運送物資,但是後勤補給度仍然跟不上作戰所需。別的不說,到十五日清晨,第十三集團軍佔領區內的人口數量已經突破四千萬,至少有百分之三十的平民需要佔領軍提供口糧,每天僅糧食的運送任務就高達數千噸。

顯然,後勤保障力度嚴重不夠。

當時,運輸問題主要集中在最後幾百公里上,即把囤積在巴基斯坦拉合爾的物資運送到前線。到十五日上午,已經通過鐵路把三百萬噸糧食運送到了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僅囤積在拉合爾的就有一百多萬噸,不但堆滿了倉庫、還佔用了數處露天囤積場。受公路運輸能力限制,這些糧食根本沒辦法及時送往戰區。

如果不能解決佔領區的社會問題,就無法保證佔領區內的平民能夠接受現實,作戰部隊也就無法順利行動。

可以說,這些問題都出了戚凱威的預料。

他能做的,除了盡快讓第二十七集團軍搶通主要公路與鐵路之外,就是向前線增派空運力量。

為此,第十三集團軍就能修復佔領區內的機場與空軍基地。

如果能夠把空軍的空運力量利用起來,後勤保障問題就將得到解決。

要知道,一架大型運輸機一次能運送七十噸貨物,如果從巴基斯坦起飛,一天能飛四到六個架次,運送二百八十噸到四百二十噸貨物,而一輛載重二十噸的卡車,需要兩天才能在拉合爾到前線之間跑一個來回。也就是說,一架運輸機的運輸效率是二十噸標準軍用卡車的數十倍。中國空軍有一百八十架大型運輸機、與四百八十架載重四十噸的戰術運輸機,如果只動用一半,其運輸能力就相當于一萬輛軍用卡車。當時,中國6軍投放到巴基斯坦的軍用卡車總共才五千輛。

當然,這樣一來,進攻度就得放慢,而且得動用大批工程部隊。

事實上,這也是戚凱威認為需要半年才能戰勝印度的主要原因,因為攻打印度的主要問題不是擊敗印度軍隊,而是如何穩住十多億印度人。要知道,如果佔領區的安頓工作不到位引民眾暴動的話,產生的影響肯定比印度軍隊的威脅大得多,而且還會使中國在政治與道義上遭受譴責。

三月十六日,地面戰爭開打第七天,印度總理做出了遷都決定。

當天,印度中央政府的主要職能機構就開始轉移,目的地是印度半島南端的班加羅爾。

雖然這里也在中**隊、特別是中國海軍的打擊範圍之內,但是短期之內,至少不用擔心中國6軍打過來。

印度遷都,已經表明印度當局失去了取勝的信心。

三月十七日,斯里蘭卡當局在征得了中國同意之後,以印度曾經支持泰米爾分裂組織為由向印度宣戰。

幾個小時之後,中國空軍就向斯里蘭卡派遣了兩個戰斗機中隊。

這些戰斗機不執行作戰任務,其主要使命是象征性的掩護斯里蘭卡本土,因為斯里蘭卡根本沒有幾架能夠作戰的先進戰斗機,甚至不具備本土防空能力。這麼做,也主要是鼓勵其他南亞國家。

當天下午,中國就與孟加拉國達成了協議,孟加拉國向中**隊開放所有港口與國內交通設施,即允許中**隊借道進攻印度。

對于開闢東部戰線來說,孟加拉國的立場至關重要。

如果沒有借道孟加拉國,早已部署就位的第四十二集團軍只能沿著雅魯藏布江河谷向南推進,而且作戰物資要麼走6路,要麼運送到緬甸再送往前線。前者的運送能力很有限,後者卻存在補給通道過于漫長的問題。只有通過孟加拉國,才能有效解決後勤保障問題,消除第四十二集團軍的後顧之憂。

因為西線戰場上的進攻行動遇到了一些難以立即解決的問題,所以戚凱威不得不考慮及時開闢第二戰線。雖然從政治上講,攻佔新德里就足夠了,但是要想讓親華政權得到國際社會承認,就得控制印度的人口密集區,即恆河平原。顯然,中**隊必須在東面動一場地面進攻。

只是,當時存在兩個解決方案。一是讓第四十二集團軍動進攻,二是在孟加拉灣西岸開闢登6場。雖然戚凱威堅持前者,認為即便投入6戰隊,也應該由6軍打主力,但是龐躍龍並不這麼看,牧浩洋也支持動一場大規模登6作戰行動,而且完全由6戰隊擔任主要作戰任務。

別忘了,現在的6戰隊就是由牧浩洋打造的,而且龐躍龍與牧浩洋的關系也非同一般。

第一百零四章折中方案

三月二十日,戚凱威回國,商議開闢東線戰場的事情。

在此前一天,龐躍龍已經來到總參謀部,向牧浩洋匯報了6戰隊的準備情況,並且代6戰隊二十萬將士遞交了請戰書。

不可否認,龐躍龍起了好心,辦了壞事。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不交請戰書,牧浩洋還會有所考慮。現在的問題是,如果牧浩洋堅持打兩棲登6戰,很有可能被戚凱威指責偏袒6戰隊,為了個人或者小集體,犧牲了國家利益。

要知道,打一場兩棲登6戰的代價並不小。

到戰爭爆前,中國6戰隊的規模沒有擴大,登6艦隊卻增加到了六支,三支艦隊各有兩支登6艦隊,常備八個6戰師縮小到了六個,但是每個師的兵力擴充了百分之五十,等于常備兵力增加了八分之一。經過整編後,6戰隊的作戰能力、特別是獨立作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更重要的是,6戰隊的投送能力也非往日可比。

當時,6戰隊有六艘兩棲攻擊艦、十二艘綜合登6艦、十二艘船塢登6艦與二十四艘兵力投送艦,另外還有二十四艘快綜合運輸船與八艘液貨運輸船,每支艦隊的登6艦隊都能一次性投送一個6戰師。如果征用民船,任何一支艦隊都能在登6作戰行動中投送兩個6戰師。

可以說,這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兩棲力量。

要知道,美國6戰隊的兵力投送能力也只能保證在一個戰場上投送兩個6戰師,而且美國6戰師的規模不比中國6戰師大多少。

當然,中國6戰隊也有所欠缺,比如沒有航空打擊能力。

因為裝備了F-35B等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斗機,美國6戰隊具有獨立的航空隊,也就能夠自行為登6部隊提供空中支援。相反,中國還沒有富裕花費數千億、甚至上萬億元為6戰隊研制與采購垂直起降戰斗機的程度,因此6戰隊航空隊主要裝備傾斜旋轉翼飛機,只具備垂直空運能力,不具備空中打擊能力。在執行登6作戰任務的時候,6戰隊依然得依靠海軍與空軍提供空中支援。

只是,有一點不可否認,6戰隊具有足夠強大的獨立作戰能力。

當時,六個6戰師的兵力都在一萬八千人以上,其中三個主力6戰師的常備兵力就過了二萬二千人,在戰時還能得到適當加強,比如增加一到三個裝甲營、一到三個炮兵營與防空營、或者增加後勤保障部隊,兵力將過二萬五千人。照此計算,三個主力6戰師的戰時兵力就在七萬人以上,相當于一個6軍集團軍。如果算上三個常備6戰師,則相當于6軍的兩個集團軍。

雖然6戰隊還沒有換裝,在裝備質量上比不了6軍的兩個集團軍,但是在濱海地區作戰有更大的優勢,即6戰隊能夠得到海軍艦隊全力支持,在後勤保障方面,也比長途奔襲的6軍更可靠。

事實上,牧浩洋正是出于後勤保障原因,認為應該動用6戰隊。

只是,問題沒有這麼簡單。

三月二十一日,總參謀部的第一次高級將領會議上,戚凱威就明確提出,與其動用6戰隊,還不如把第四十二集團軍直接投送到恆河河口地區,或者由海軍艦隊逆恆河而上,支援6軍作戰。至于6戰隊,可以參加後方的工作,比如守衛孟加拉國的港口,幫助艦隊掃蕩河道兩側地區。

顯然,龐躍龍根本沒有打算讓6戰隊去打雜。

按照他的提議,6戰隊將在印度東南部地區開闢登6場,然後進軍德干高原,在恆河平原南面切斷印軍的戰略防線,然後由6軍從東西兩面動進攻,協助6軍掃蕩恆河平原,攻佔印度最富庶的地區。

名義上,6戰隊是協助6軍作戰,實際上則是單獨挑起大梁。

當時,印度政府已經逃往班加羅爾,放棄了新德里,因此掃蕩恆河平原只是一次長距離行軍,根本沒有什麼挑戰性。真正的戰場在恆河平原南面,即6戰隊的進軍路線上,因為印軍肯定會據守德干高原,阻止中**隊南下攻佔印度半島南部地區,甚至會以德干高原為根據地反攻恆河平原。

真要像龐躍龍說的這麼打,那麼6軍就成了配角。

顯然,戚凱威怎麼也不可能同意這樣的作戰計劃。

結果就是,這場會議變成了戚凱威與龐躍龍的吵架場。

會議結束後,牧浩洋先找到戚凱威,提出了折中方案,即先由6戰隊開闢登6場,如果需要攻打德干高原,則由6軍充當主力,6戰隊負責掃蕩沿海平原地區,至于攻佔恆河平原,根本就不是主要問題。

為了得到戚凱威的支持,牧浩洋提出了一條至關重要的理由。

只有這麼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後勤保障問題,不然6軍根本沒有可能在印度半島月復地推進一千多公里。說得準確一點,如果戚凱威打算用手里的兵力打贏這場戰爭,而不是請求總參謀部增兵,那麼就得這麼打。

戚凱威不是傻蛋,知道牧浩洋抓住了重點。

要知道,在制訂戰爭計劃的時候,戚凱威只提出了動用四個集團軍,而且保證能在半年內結束大規模地面戰爭。雖然當時,戚凱威只提到攻佔新德里、掃蕩恆河平原,沒有提到進軍德干高原,即由他制訂的地面戰爭方案,根本就沒有包括後面這部分,但是戰場情況瞬息萬變,要不要進軍德干高原得由牧浩洋說了算,因此在作戰任務分配上,戚凱威必須向牧浩洋妥協。

以當時的情況,進軍德干高原已經不是什麼懸念了。

原因很簡單,黃瀚林已經向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與孟加拉國當局做出承諾,將妥善的結束這場戰爭,盡快使南亞地區恢復和平與穩定,不會因為戰爭的遺留問題對印度周邊國家造成影響。

要知道,最大的影響就是戰爭遺留問題,即由戰爭產生的難民。

如果這些難民涌入周邊國家,肯定是一場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而這也正是周邊國家心存余悸的主要原因。

要想避免引難民潮,唯一的選擇就是避免印度打內戰。

如此一來,中**隊就得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必須在大規模地面戰爭結束之前鏟除印度前政權。

從手段上講,就必須攻佔印度全境。

也許不用佔領印度全境,但是必須保證徹底消滅印度前政權。

顯然,只有進軍德干高原,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這樣一來,戚凱威就不得不面對增兵問題。如果牧浩洋卡住這個問題,戚凱威就將進退兩難。如此一來,由6戰隊分擔部分作戰任務,成為了折中選擇,即通過增派6戰隊來增加作戰部隊。

當時,除了增兵,還存在一個問題,即後勤保障。

完全依靠6路運輸的話,別說只投入四個集團軍,即便再動用四個集團軍,也不見得能夠保證暢通無阻。以當時的情況,在選擇6路運輸之後,就必須向同盟國求援,而有能力派遣作戰部隊的只有巴基斯坦。

問題是,在政治層面上,肯定不應該讓巴基斯坦介入過深。

相對而言,印度民眾對中國還不太反感,但是印巴矛盾已經積累了數十年,顯然不會歡迎巴基斯坦軍隊。

也就是說,如果出動巴基斯坦軍隊佔領印度,只會使矛盾嚴重化。

至于斯里蘭卡與孟加拉國的地面部隊,根本就靠不住,也不能指望什麼。

如此一來,6路就走不通了。

所幸的是,印度是一個三面環海的國家,印度半島深入印度洋,東面是孟加拉灣、西面是阿拉伯海,有眾多深水良港,還有大量可以供船只停泊的天然港灣,因此海路能夠有效解決後勤保障問題。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6戰隊伴隨6軍向南推進,奪取沿途的港口,就能有效縮短地面補給線的長度,而且6軍不用在乎是否守得住戰線後方,因為補給是來自大海的方向,即戰線側翼,而不是來自戰線後方。

也就是說,6軍在德干高原上向南推進,實際上是打的一場戰略運動戰。

可以說,戚凱威不可能拒絕牧浩洋的提議,必須在作戰問題上向6戰隊妥協,而且牧浩洋也保證給予6軍足夠高的地位,並且由6軍主導進攻行動,6戰隊只是在側翼配合6軍起進攻。

說服了戚凱威後,牧浩洋在當天晚上把龐躍龍請到家里,兩人好好談了一番。

三月二十二日,在總參謀部高級將領會議上,牧浩洋正式提出了作戰方案,戚凱威與龐躍龍都沒有表示反對。

當天下午,牧浩洋就去了元府,向黃瀚林匯報工作。

與黎平寇一樣,黃瀚林很少過問軍事上的事情,只是提出了作戰目的,即按照原定計劃在半年內結束大規模地面戰爭。至于怎麼打,那是總參謀長的事情,作為元,他只關心能否達到最終目的。

晚上,戚凱威就乘專機返回了伊斯蘭堡。

龐躍龍在總參謀部多呆了幾個小時,于二十三日凌晨,搭乘6戰隊的運輸機飛往南安達曼島。

今後,南安達曼島將成為6戰隊進軍印度半島的大本營。

更多到,地址a全文字更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