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九 最後的戰爭 第六十七章 突然打擊

作者 ︰ 閃爍

二零四五年二月九日清晨,新德里時間六點三十分左右,印度空軍在未做動員的情況下突然襲擊了正在馬爾代夫群島西北海域進行聯合訓練的中國印度洋艦隊,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爆。

印度空軍為這次襲擊做了精心準備,來得也非常突然。

根據戰後從印度政府獲得的一些資料,策劃這次襲擊的是美事顧問團,而且美國提供了關鍵情報。

甚至可以說,這是一次由美國主導、只是使用的是印度空軍的打擊行動。

早在二月初,即中國海軍的東印度洋艦隊開赴阿拉伯海,與西印度洋艦隊進行聯合訓練的時候,美國就向迪戈加西亞增派了十多架電子偵察機,搜集中國艦隊的情報,監視中國艦隊的一舉一動。

當時,美軍還向印度洋秘密派遣了十多艘攻擊核潛艇。

主要就是,中國艦隊使用的定向通信設備具有很高的保密性,也很難被現,所以電子偵察機只能監視艦隊的遠程通信信號。為了獲取艦隊的詳細情報,就得出動能夠隱蔽接近艦隊的攻擊核潛艇。

在美軍的幫助下,印度空軍掌握了一條至關重要的情報。

在每天清晨六點到七點之間,中國艦隊里在夜間升空的戰斗機將6續返航,艦隊官兵也將在這個時候換班。

也就是說,在這一個小時內,中國艦隊的防空部署最為脆弱。

按照美軍提供的情報,在此期間升空巡邏的戰斗機不會過十架,而且航母正在回收返航的戰斗機,很難增派防空戰斗機。更重要的是,各艘戰艦上都在換班,因此警戒水平也會降低。

如果在此期間起突然襲擊,中國艦隊肯定會遭受重創。

決定在二月九日動突襲,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二月八日,東印度洋艦隊與浩洋港進行了通信聯絡,電報被美軍的電子偵察機截獲,通過與之前截獲的電報進行對比,美軍判斷中國艦隊將在兩到三天內進行補給作業,而在兩天前,美軍攻擊核潛艇現了從斯里蘭卡南面經過的戰斗支援艦,由此判斷出中國艦隊將向東南方向運動,在馬爾代夫群島北面某處海域與戰斗支援艦會合。

也就是說,通過這份情報,能夠大致判斷出中國艦隊的航線。

正是如此,在二月九日凌晨,印度當局做出了襲擊中國艦隊的決定,隨後印度情報機構通過一條早已被中國情報機構監視的線路,向美國出了那份情報,即中國正在努力拉攏國等歐洲國家,準備向印度開戰。

當時,印度此舉主要是想把美國拖下水。

說得確切一點,在印度情報機構看來,中國情報機構截獲這份情報後,先會考慮美國的立場,而美國當局不可能立即做出決斷,所以會推斷印度正在積極準備戰爭,而且美國很有可能會卷入進來。如此一來,中國在進行軍事部署的時候,就得提防太平洋對岸的強大敵人,不會全力應付印度洋方向上的挑戰,從而放松對印度的警惕。即便中國當局從中讀出了戰爭信號,也不會想到,印度將在幾個小時之後動戰爭,因此對印度空軍的突擊行動不會產生多大影響。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牧浩洋做出判斷的時候,印度空軍的戰斗機已經升空,戰爭已經不可避免,而中國艦隊並沒有因為提前接到警報而避免遭到突然打擊。

可以說,印度在這個時候的一個部署顯得非常關鍵,即沒有在突擊中國艦隊之前進行戰爭動員。

在這輪突擊中,印度空軍總共出動了三批機群,總計近五百架戰斗機。

因為中印關系早就走到了戰爭邊緣,而且印度接受了大量美制戰斗機,正在加強訓練工作,所以這些戰斗機從二十多處空軍基地起飛的時候,並沒有驚動中國情報機構,被認為是在進行日常訓練。

戰斗打響的時候,中國艦隊的準備嚴重不足。

當時,兩支艦隊剛剛收到警報,但是正在回收夜間訓練的戰斗機,所以四支航母戰斗群都沒有立即增派防空戰斗機,而是決定在七點過後,等到所有戰斗機返航後,再增強防空力量。

更重要的是,在回收戰斗機的時候,四艘航母分得比較開。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四支航母戰斗群里的護航戰艦很難相互掩護。

當時,位于艦隊最前方的「秦嶺」號與位于最後方的「黃河」號有八十公里,而且每艘航母的間隔距離都在十五公里以上。按照航空作業標準,航母回收戰斗機的時候,間隔距離必須在十公里以上。

如此一來,在「秦嶺」號受到攻擊的時候,「黃河」號航母戰斗群里的防空戰艦就很難揮作用。相反,如果「黃河」號先受到攻擊,「秦嶺」號航母戰斗群里的防空戰艦也只能干瞪眼。

因為中國艦隊在向東南方向航行,所以最先受到攻擊的是「黃河」號。

第一批到達的印度戰斗機多達一百八十架,其中三十架是護航戰斗機,而「黃河」號上空只有兩架防空戰斗機。

更要命的是,唯一升空的艦載預警機在「太行山」號附近,離「黃河」號有六十公里。

結果就是,艦載預警機沒能及時現逼近的印度戰斗機,直到近千枚反艦導彈逼近,才出防空警報。

這輪攻擊相當致命,掩護「黃河」號的兩艘巡洋艦與兩艘驅逐艦使出全身力氣,也只擊落了兩百多枚反艦導彈。這也與護航戰艦的狀態有關,因為在預警機出警報時,艦隊正在換崗,新上崗的官兵還沒有調整好狀態。更重要的是,留給護航戰艦的時間只有兩分鐘,根本無進行有效的反導攔截。

當時,遭到攻擊的不僅僅是「黃河」號,還有前方的「長江」號航母戰斗群。

三分鐘之內,包括「黃河」號與「長江」號在內,總共有十二艘戰艦被導彈擊中,其中八艘防空戰艦全部癱瘓,兩艘航母也遭受重創。

只是,這僅僅是個開始。

大概在六點三十七分,印度空軍的第二批攻擊機群到達,二百二十架戰斗機在距離中國艦隊三百五十公里處投下了一千多枚反艦導彈。因為中國艦隊上空沒有足夠的戰斗機,所以印度空軍的護航戰斗機還前出到中國艦隊附近,攻擊了正在緊急規避的預警機,並且為反艦導彈提供中繼制導。

這次,遭受攻擊的是「秦嶺」號與「太行山」號航母戰斗群。

雖然當時兩支航母戰斗群已經進入作戰狀態,但是短短幾分鐘內,分散的護航戰艦根本無回到航母身邊,也就無為航母提供直接掩護。在外圍反導作戰中,兩支航母戰斗群里的十二艘防空戰艦擊落了近八百枚反艦導彈,可是最終仍然有五百多枚反艦導彈突破外圍防線,集中攻擊了包括航母在內的大型戰艦。

相對而言,這輪攻擊效果差得多。

主要是東印度洋艦隊的護航戰艦更多,末段反導能力更強,而進入最後攻擊階段的反艦導彈卻比第一輪攻擊少得多。

比如在戰斗中,「秦嶺」號上的末段攔截系統擊落了近百枚反艦導彈,最終只被三枚反艦導彈擊中,命中點都在水線以上,而且集中在右舷,航母的受損情況不是很嚴重,左舷的升降機與彈射器仍然能夠使用,也就能夠安排戰斗機升空。「太行山」號只被一枚反艦導彈擊中,只是這枚導彈直接打在了艦島上,導致包括艦長在內的一百多名官兵陣亡,使航母的指揮系統癱瘓了很長一段時間。

六點五十分,第三批印度戰斗機到達。

這次,印度戰斗機使用的不是反艦導彈,而是精確制導炸彈。準確的說,是專門用來攻擊大型戰艦的制導炸彈。

早在中日戰爭期間,中國海軍就證明,在某些情況下,炸彈比反艦導彈更有效。

此後,美國也研制了幾種不同級別的反艦彈藥,而且都采用了火箭助推方式,以提高炸彈的突防效率。

只要奪得了制空權,讓戰斗機在近距離投彈,攻擊效果肯定比反艦導彈好得多。

可以說,這才是最為致命的一輪攻擊。

因為「秦嶺」號與「太行山」號在第二輪攻擊中沒有遭到嚴重損傷,所以印度戰斗機集中攻擊了這兩艘航母。

當然,這也與「秦嶺」號與「太行山」號的塊頭有關。

與兩艘「長江」級航母比起來,「秦嶺」號與「太行山」號大得多,因此也更具有打擊價值。

在這輪攻擊中,印度空軍也付出了慘重代價。

一百多架印度戰斗機中,有過三十架在突防階段被中國戰艦射的防空導彈擊落,還有幾架在投彈的時候被緊急升空的防空戰斗機擊落。根據艦隊提供的戰報,至少擊落了四十四架印度戰斗機。

當然,印度空軍只承認損失了十七架戰斗機。

只是,這輪打擊,也徹底葬送了東印度洋艦隊。

攻擊結束的時候,「秦嶺」號至少被十七枚炸彈擊中,大火完全失去控制,艦體還右傾了十度左右。「太行山」號的情況更加糟糕,傾角度已經過十度,代艦長不得不緊急下令向尾部艙室注水,以恢復縱向平衡。如果傾得不到控制,艦尾抬離水面,艦體就會從中間折斷。

更重要的是,四支航母戰斗群里的戰艦全部遭到重創,根本沒辦出電報。

直到四個小時後,「長江」號才修復了遠程電台。a全文字更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