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九 最後的戰爭 第五十九章 起始點

作者 ︰ 閃爍

第五十九章起始點

按照黃瀚林的要求,牧浩洋把軍費預算報告弄成了兩部分。

在國務院審批階段沒有遇到什麼麻煩,杜小蕾還建議牧浩洋把預算提高一些,這樣才能在全體代表大會審議階段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如果不留余地的話,全體代表大會肯定會習慣性的砍掉一截。

當時,杜小蕾還提到了一點,即美國國防預算的增長幅度也不小。

也就是說,完全可以拿美國國防預算說事,讓全體代表大會的那些代表知道,如果不提高國防預算,國家安全就沒有保證。按照前幾年的情況,全體代表大會一般會批準略微過美國的國防預算。

到了三月份,預算就不再是懸念了。

當月,美國聯邦政府向國會提交了總額為六萬七千六百四十三億美元的國防預算,並且在經過三天審議之後,以微弱多數票在眾議院獲得通過,隨後在參議院獲得了七十四名議員支持。

折換成人民幣的話,相當于十六萬五千億元。

這麼一比較,牧浩洋在年初提交給國務院的國防預算就算非常客氣了,總額才十五萬八千億元。

為此,杜小蕾還把牧浩洋叫了過去,讓他想辦法再弄兩萬億元的預算項目進去。

當然,增加預算項目根本不是問題,因為被牧浩洋壓住,沒有寫進預算報告的項目總額高達好幾萬億元呢。

四月份,杜小蕾向全體代表大會提交了總額為十七萬九千億元的國防預算。

經過長達一周的審議,全體代表大會最終通過了其中的十六萬七千億元,砍掉的一萬二千億元都是沒有必要性的裝備項目。

與前一財年度相比,國防預算增幅高達百分之三十七。

可以說,這是自二零四一到二零四二財年度之後,國防預算增幅最大的一年。

雖然在過去的一年里,中國的經濟增長幅度也不低,但是仍然比不上國防預算的增長幅度。在扣除了通貨膨脹等因素之後,中國在二零四四到二零四五財年度的國防預算總額相當于二零四三年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一,創造了自二零三五到二零三六財年度之後的最高紀錄。

要知道,在對日戰爭期間,包括戰爭開支在內的國防開支也僅佔上一年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點七。

當然,不僅僅是中國在增加國防預算。

在同一財年度,美國國防預算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二點八,是自美國侵越戰爭之後的最高點。

更重要的是,這僅僅是開始。

在接下來的幾年內,中國與美國的國防預算同比增幅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上,雙方都不遺余力的把資源用在了軍事建設上。

也正是如此,很多人都把二零四四年當成了中美全面戰爭爆的起始點。

雖然戰爭還沒有爆,但是從這一年開始,兩個級大國不約而同的開始調整國民經濟結構,積極為戰爭做準備。

照這個趨勢展下去,十年之後,中美國防開支就將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十。

從經濟學角度講,這絕對是戰爭爆的臨界點,因為再繼續拼下去的話,中美兩國的經濟都將崩潰。

要知道,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最激烈的一九四三年,美國的國防開支也只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四十三。當時,最極端的情況出現在蘇聯,國防開支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七十四。

在和平時期,一個國家的國防開支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十,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說得直接一點,只有戰爭,才能避免國民經濟崩潰,而且得是一場足夠大的戰爭。

正如牧浩洋所說,制造麻煩的不是中國。

巨額國防預算得到批準之後,中國的戰爭機器就全運轉了起來。

因為實際獲得的預算比真正需要的多了九千億元,所以在保證必須裝備的制造與研制工作順利進行的情況下,牧浩洋把這九千億元全部用在了軍事基礎與軍事工業基礎建設上,比如擴大軍事基地規模,增強軍事工業生產力。別的不說,當時大連造船廠、青島造船廠、江南造船廠與廣州造船廠等十二家大型造船廠就獲得了總額三千六百億元的基建費用,用來擴充造船實力。

可以說,牧浩洋非常具有戰略眼光,而且這筆錢花在了刀刃上。

有了這三千六百億元,中國造船廠的十萬噸級船台由十二個增加到二十個、五萬噸級船台增加到三十六個、三萬噸級船台增加到四十八個、一萬噸級船台增加到八十八個,總體造船能力提升了百分之四十。

當然,這只是理論值。

與造船能力有關的,還有造船工人、特別是熟練技術工的數量,鋼鐵生產能力,電力生產能力,機械生產能力等等。只有在這些因素得到相應提高的情況下,總體造船能力才能達到理論值。

顯然,這不是軍方能夠辦到的事情,而是國家整體戰略的一部分。

所幸的是,中國一直是全球第一大造船國、第一大鋼鐵生產國、第一大電力生產國、第一大機械生產國,而且中國造船廠的效率也名列世界前矛,只要采取相應措施,比如提前儲備人力資源,在戰時進行動員,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總體造船實力,讓國家戰爭機器全運轉。

除了提高造船能力,剩下的五千多億元,也花到了該花的地方。

比如,沈飛與成飛各得到了八百億元的基建經費,把J-31/J-33與J-3o/J-32的生產線各增加了一條,確保在戰保障時情況下,能夠達到年產八千架戰斗機的水平,並且確保每條產線都足額配備技術工人。顯然,後者才是重點,因為在正常情況下,每條產線上只需要三分之一的技術工人就能正常運行。也就是說,世界大戰爆後,成飛與沈飛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比如半年之內,再擴充四條產線,把戰斗機的年生產能力提高到二萬四千架,並且以每年都能擴充一倍以上。

此外,在這一千六百億的特殊撥款中,大概三百億元用來啟動第六代戰斗機研制工作。

沒有這筆錢,第六代戰斗機最快要到二零四五年底,也就是二零四五到二零四六財年度才會列入裝備計劃。

有了這筆錢,意味著第六代戰斗機能提前一年上天。

在誰也不知道世界大戰將在什麼時候爆的情況下,提前一年獲得新式戰斗機,絕對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當時,還有大約二千二百億元用于擴充軍事基地的容納能力。

別的不說,橫濱港就因此在兩年之後,成為了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最大、也是最為重要的前沿戰略港口,而浩洋港、加勒港、瓜達爾港、那霸港與舟山海軍基地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擴建。還有八座海外空軍基地、四座海外6戰隊營地、四座海外6軍基地也得到了足額基建撥款。連當時剛剛租借給中國的蘇比克灣也開始大興土木,在三年後成為了一座綜合性軍事基地。

很多人在評價牧浩洋的時候,都記住了他在戰場上立下的赫赫戰功,卻沒有記住他在軍事基礎建設上做出的重大貢獻。

從某種意義上講,牧浩洋在二零四四年做的事情,為中**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牧浩洋在二零四四年的英明決定,花數千億元去增強軍事基地與軍事工業的基礎設施,那麼在隨後爆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肯定無法爆出遠遠過美國的戰爭潛力。

即便是牧浩洋本人,也認為他在二零四四年做的事情最為重要。

當然,在二零四四年,牧浩洋先要考慮的還是對印戰爭。

作為總參謀長,牧浩洋沒有想過去指揮這場戰爭,畢竟他已經在戰場上立下了足夠輝煌的功勞,軍事指揮才能已經得到了承認,即便再打一次勝仗,也不會帶來更多的榮譽,反而會耽擱他人前程。更重要的是,牧浩洋非常清楚,即便第三次世界大戰在他擔任總參謀長期間爆,他也不可能獨自挑起大梁。中**隊需要一名無往不勝的統帥,更需要大批常勝將軍。

正是如此,六月初的時候,牧浩洋正式向黃瀚林提名,讓戚凱威擔任對印作戰總指揮。

結果卻大出他所料,黃瀚林直接駁回了牧浩洋的請求,而是任命他為總指揮,並且由他全權任命各級指揮人員。

這讓牧浩洋非常惱火,甚至讓他覺得,黃瀚林在故意給他制造麻煩。

別的不說,戚凱威對這個位置覬覦已久,他顯然不會知道這是黃瀚林的安排,就算知道了也會認為是牧浩洋影響了黃瀚林。雖然牧浩洋與戚凱威的關系非常不錯,加上黃峙博還經常請兩人過去喝茶,但是真要鬧出矛盾的話,兩人說不定會斗得你死我活,而這絕對沒有任何好處。

問題是,牧浩洋無法改變元的決策,而且黎平寇也支持由他出任總指揮。

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牧浩洋只能任命戚凱威為地面作戰總指揮,並且在昆明建立地面作戰司令部,全權任命指揮人員,並且全權負責地面作戰行動。母祁鐵仍然是空中作戰總指揮,司令部也設在昆明,配合與協助戚凱威。在周渝生拒絕之後,牧浩洋只能任命章玉廷為艦隊作戰總指揮。

至于他自己,則留在總參謀部,擔任名義上的總指揮,負責協調工作。

更多到,地址a全文字更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