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二 瘋狂的前奏 第八十五章 重拳出擊

作者 ︰ 閃爍

第八十五章重拳出擊

有的時候,把敵人想像得過于強大也不是好事。

雖然美國搞出了「愛國者」、thaad等耳熟能詳的防空系統,nmd與bmd更是獨步全球,但是美軍比任何軍隊都依賴主動進攻,即把威脅消滅在地面上,阻止敵人的戰斗機升空作戰。

即便敵機已經升空,美軍的防空主力也是各種先進戰斗機,而不是防空導彈。

形成這種局面,不是美軍不重視防空,而是美軍從未遇到過真正的對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即便在美軍輸得最慘的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中,對手的空中力量也非常有限,最多只能進行要地防空,對美軍的地面部隊沒有威脅。蘇聯解體後,美國的軍事優勢更加明顯,別說轟炸美軍的地面部隊,能在空中挑戰美軍的對手都不多。冷戰結束後的二十多年里,美軍從未遇到過有威脅的空中力量。從海灣戰爭到科索沃戰爭、再到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從來都是美軍的戰斗機與轟炸機主宰天空,用炸彈與導彈把敵人消滅在地面上。

沒有對手,自然沒有需求。

美軍在f-22a與f-35中做出的選擇,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最初的時候,美軍打算采購等量的f-22a,逐一替換f-15,以此抗衡日漸強大的蘇聯空軍。f-22a研制成功前,蘇聯解體後,美軍突然發現沒有一個需要上千架f-22a才能擊敗的對手,把采購數量砍掉一大半。到最後,f-22a的采購數量,由最初的六百多架猛減到一百八十七架。

如果f-35能在二零一五年順利服役,在二零一七年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f-22a機群的規模還會減少到一百四十三架。

雖然f-22a在幾經改進之後,具備了強大的對地打擊能力,而且f-35的研制周期一再延長,預計采購價格也一再攀升,但是美軍仍然把資源放在f-35上,美國國會也一再否決了增購f-22a的預算案。

在美軍看來,即便只有一百四十三架f-22a,也足以擊敗任何對手。

問題是,並非所有地方都能部署一百四十三架f-22a。在很多時候,美軍仍然得讓已經服役三十多年的f-15充當主力。

西太平洋地區,只有三座基地能夠部署f-22a,即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與日本本土的厚木空軍基地。

安德森空軍基地離朝鮮太遠,只能作為f-22a的轉駐場地。

在嘉手納與厚木,最多只能部署六十架f-22a。

這點力量,能夠支撐起整個防空網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如果沒有部署在韓國的f-15c機群,聯軍早就喪失制空權了。

強烈的進攻意識,即讓美軍在戰斗中表現得咄咄b 人,充分有效的利用了制空權,也讓美軍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顯得非常被動。

如果不能把敵人消滅在地面上,就得與敵人在空中決斗。

現實正是如此,美軍不可能轟炸中國本土的空軍基地,也就無法把志願軍空軍消滅在地面上。

與志願軍在空中爭奪制空權,數量有限的制空戰斗機成為最大短板。

把賭注全都押在戰斗機上,使美軍的地面防空系統顯得脆弱不堪。

在美軍裝備的幾種戰術與戰區防空系統中,只有在冷戰時期研制的「愛國者」二型防空系統以防空為主,在冷戰結束後研制的「愛國者」三型與thaad都以反導為主,而且主要對付彈道導彈。

能夠對付彈道導彈的防空系統肯定很先進,只是拿來對付巡航導彈的效率不見得很高。

首先是抗飽和打擊能力不強。

因為彈道導彈只能部署在地面上,最先進的彈道導彈也得由車輛運載發sh ,所以用彈道導彈進行飽和打擊的難度遠遠超過巡航導彈,即便是中國的二炮部隊,在同一時間向同一區域發sh 五十枚彈道導彈也很難辦到,而空軍的轟炸機能在同一時間向同一區域發sh 上百枚巡航導彈。

戰術特點,決定反導系統並不需要多強的抗飽和打擊能力。

其次是攔截彈的x ng能不適合攻擊巡航導彈。

不管是「愛國者」三型導彈、還是thaad的攔截彈,都采用適合攔截彈道導彈的動能戰斗部,更注重高空x ng能。thaad攔截彈的最大sh 高達到一百二十公里,「愛國者」三型導彈的最大sh 高也達到了四十公里。用這樣的攔截彈對付超低空突防的巡航導彈,顯然不大合適。

最後就是防空系統的部署方式。

因為不用考慮空中威脅,所以「愛國者」三型與thaad系統都采用了由拖車牽引的半機動部署平台,自身沒有野戰機動能力,不但無法跟隨作戰部隊前進,還得固定部署在發sh 陣地上。只要美軍喪失制空權,哪怕只是暫時喪失制空權,這些防空系統都將成為對方的理想獵殺目標。

戰斗打到這個時候,美軍只能被動應戰。

東朝鮮灣方向上,兩支f-15c機群先後投入戰斗,每架戰斗機用六枚aim-120c攔截三枚反艦導彈。

因為e-2d與e-3d及時發現了反艦導彈,所以攔截行動相當順利。

五分鐘內,f-15c發sh 的aim-120c就擊落了大部分反艦導彈,只有不到十枚突破了戰斗機的攔截線。

到達永興灣之前,這些反艦導彈遭到「愛國者」系統攔截。

最終,只有三枚反艦導彈落到永興灣里,而且離運輸船只停靠的臨時碼頭非常遙遠。

真正的威脅,不是戰斗機發sh 的反艦導彈,而是由轟炸機在數百公里外發sh 重型反艦導彈。

雖然美軍指揮官緊急動用還有彈y o的四架f-15c與四架f-第一輪攔截,也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命中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但是對于一百六十枚反艦導彈來說,損失十幾枚,根本無傷大雅。

戰斗機退出後,thaad戰區防空系統登場。

此時,c-601導彈群還沒有降低飛行高度,仍然在一萬五千米高空飛行。在離目標四十公里,即彈載雷達鎖定目標後,c-601才會再次爬升,從三萬米高空俯沖下來,以三馬赫的速度沖向目標。

這種攻擊方式,更適合對付航母戰斗群。

研制c-601的時候,美軍航母戰斗群的主要防空導彈是最大sh 高僅有二十五公里的「標準」二型防空導彈,「標準」三與「標準」六都沒問世。讓反艦導彈從三萬米高空進入,不但能避開「標準」二,還能以幾乎垂直的角度攻擊海面艦艇,讓戰艦上的所有防空系統都難以發揮作用。

只是,面對以對付彈道導彈為主的thaad,高空突防的意義就不大了。

「標準」三研制成功後,中**隊認識到這個問題,c-601的後繼型號,即c-602與c-603增加了超低空高速突防能力,c-603還配備了戰術數據鏈,可以由高空突防的導彈為低空突防的導彈提供戰術信息。

可惜的是,這兩種反艦導彈還沒定型量產。

面對比彈道導彈彈頭大得多、速度慢得多、高度低得多的重型反艦導彈,thaad的攔截效率非常驚人。

三分鐘內,兩套thaad系統先後發sh 了六批攔截彈。

在靠近永興灣之前,c-601就被thaad擊落了數十枚。

對thaad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攔截不了c-601,而是備彈太少。一套thaad攔截系統只有六套發sh 器,備彈七十二枚。采用二打一的方式攔截導彈時,兩套系統最多只能攔截七十二枚導彈。

隨著反艦導彈鎖定目標,開始向三萬米高空爬升,美軍的「愛國者」三型戰術防空系統也投入戰斗。

「愛國者」三型的最大sh 高達到四十公里,攔截c-601不在話下。

與thaad一樣,「愛國者」三型的最大問題也是備彈不足。一套系統的四套發sh 器里只有六十四枚攔截彈,因為大部分時候,「愛國者」三型與「愛國者」二型h n搭,所以一套攔截系統只有三十二枚攔截彈。

在c-601轉向俯沖時,「愛國者」二型也投入了戰斗。

這是攔截反艦導彈的最後機會,運輸船上沒有防御系統,反艦導彈突破「愛國者」二型的防空網後,就將擊中運輸船。

有機會面對「愛國者」二型的c-601也不多,不會超過二十枚。

只是,「愛國者」二型的攔截效率也不怎麼樣。

進入俯沖階段,c-601彈體分離,彈頭的俯沖速度更快,雷達反sh 截面更xi o,分離的彈體還成了彈頭的y u餌。

此時,空中還有成千上萬的c-601殘骸。

要在這麼多「y u餌」中找出真目標,並且引導導彈擊中真目標,顯然非常困難。

最後關頭,「愛國者」二型擊落的c-601不到十枚,有十來枚反艦導彈成功突破了防空系統。

對停靠在碼頭旁的運輸船來說,這些反艦導彈絕對是致命威脅。

一枚c-601就能擊沉一艘萬噸級驅逐艦,最多三枚c-601就能讓一艘「尼米茲」級航母報廢。

雖然運輸船的排水量比驅逐艦大得多,但是商船的建造標準比戰艦低得多。

只要被c-601砸中,任何一艘五萬噸級的商船都將變成廢銅爛鐵。如果船上有易燃易爆貨物,後果更加不堪設像。

停在永興灣里的運輸船中,大多裝載著易燃易爆貨物。

美軍盯著砸下來的導彈時,根本不知道還有一枚「導彈」沒有落下。

那不是導彈,而是執行偵察任務的j-10a!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