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康熙末年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同病相憐

作者 ︰ 雁九

(唐執玉奉養是寡嬸與弟,不是寡嫂與佷兒,輩分錯了,上章已修改)

京城,圓明園,勤政殿。

看著對直隸布政使唐執玉五花八門的彈劾,雍正冷哼一聲。直隸衛宿京畿,他這個皇帝不是聾子、瞎子,自是曉得唐執玉捅馬蜂窩的緣故。

他拿起案牘右上另外一個折子,那是粘桿處對唐執玉的生平記錄。

看了這些,即便是雍正這個皇帝,也要贊一聲唐執玉德行可敬。

可笑那些人,還以為顛倒是非,就能蒙蔽他。

若是沒有粘桿處,怕是自己真要信了那些人的信口雌黃。

雍正眯了眯眼,正想著當如何處理此事,便有內侍進來稟告,十三阿哥與十六阿哥聯袂求見。

「傳!」雍正道。

他看了一上午折子,坐得有些乏了,便起身離開御座。

十三阿哥與十六阿哥已經到了,兩人恭請聖安。

雍正擺擺手,叫兩人起了,吩咐兩人隨他出來。

按理來說,聖駕既駐扎圓明園,圓明園早該大修才是。畢竟以前的規格是王園,離皇園格局還差許多。

雍正卻因為國庫不寬裕的緣故,這幾年將大修圓明園的折子都駁了,只命人將處理政事的地方,升格為殿;又添了幾處臣子侯見的地方,就這樣應對。

饒是如此,內務府也不敢讓皇上委屈著久居「王園」,將圓明園周遭的地方,都騰空了,劃入圓明園。

十六阿哥此次前來,是例行公事,再次請求修建皇園的。

皇上不北巡,塞外的蒙古王公就要輪番進京陛見,朝鮮、琉球也常遣使進京,在圓明園招待外藩,有傷朝廷體面。

雍正一邊走,一邊听十六阿哥稟明來意。

他眉頭微皺,面上有些猶豫。

前幾年的時候,每次接見內外藩王,多是在宮里。就算趕上在圓明園,為了朝廷體面,也專程移駕暢春園。

一個帝王,為了幾個內外藩使臣,折騰來折騰去,也是**份。

十三阿哥在旁听著,曉得雍正的顧慮,順著十六阿哥的話,道︰「是啊,皇上,修園子之事不能再拖了。如今戶部不比前兩年,也有些富裕,這修園子又不是一年兩載就能完工的。」

自己這兩位弟弟,一個把著內庫,一個把著國庫,既是他們兩個都說能修園子,雍正的眉頭便舒展開來,道︰「不必大興土木,只撿那緊要地方,修建一兩處即可。」

十三阿哥與十六阿哥曉得他節儉,都躬身應了。

說話間,幾人走到一塊御田前。

雍正帶了幾分得意,指了指這御田道︰「你們瞧瞧這個!」

「咦?這是麥子?」十六阿哥彎下腰來,看著這已經綠油油的麥苗,詫異道︰「這不是當春分後播種,小暑前後才收割麼?怎麼瞧著這麥子,現下就已經抽穗了?」

十三阿哥在旁,道︰「皇上,莫非這就是曹提過的冬麥?」

雍正點了點頭,道︰「正是此物,去年听曹提起,朕便讓他使人送了些種子進京。去年九月初播種,由幾位農官在這邊每日記錄長成情況。听他們說,這麥子,端午節前後便能收了,比普通麥子早收兩個月。以往麥田里,收了麥子,只能重些白菜、蘿卜什麼的;提前兩個月,就能再種一茬莊稼。」

十三阿哥與十六阿哥看著眼前這半畝地的麥田,都有些移不開眼。

耳听為虛,眼見為實。

即便不事農桑,可看著眼前這綠油油的麥子,也讓他們生出幾分喜悅。

「如此,京城也能同江南似的,一年種兩茬莊稼了!恭喜皇上,賀喜皇上,真是天佑大清,使百姓不再受無糧之苦。」十三阿哥已經轉過身,沖著雍正跪下去,難掩激動之色,道。

氣氛正是熱烈,十六阿哥也跪在十三阿哥身邊,湊趣道︰「先皇在北方推種稻米,皇上試種冬麥,君王仁德,百姓幸甚。」

雍正一手扶了十三阿哥,一手扶了十六阿哥,朗聲道︰「朕早年出京,見到路邊餓斃的百姓,就曾對自己道,終有一日,我要讓他們都感受到朝廷恩德。遼東、山東、河南、山西這處的天氣雨水,比京城更適宜萬物生長。京城能種這個麥子,那幾個省就當能種這個麥子。再加上,好出息的苞谷與番薯,用不了幾年,北方也能自給自足,用不著全賴南邊的糧食。」

說到最後,他已經有些動容︰「朕不敢求自己像皇阿瑪那樣建立豐功偉業,成就盛世,只盼著百姓日子能過得好一些,朕這個皇帝當得就知足了。」

十三阿哥面露崇敬,道︰「皇上仁心仁德,為百姓消除饑苦,這雖不比開疆劈地那樣轟轟烈烈,卻也是聖德之舉,必將青史留名,為萬世敬仰。」

十六阿哥不好置身事外,滿口也是一串一串的贊譽之詞。

他嘴里說著,心情卻有些復雜。

除去私德不說,自己這位皇兄確實是勤政愛民的明君。登基四年,後宮後妃都是潛邸妻妾,雍正元年那次選秀,留在宮里的秀女,也多是賜給宮里的幾位阿哥,皇上一個沒幸。

登基後封的潛邸後妃外,雍正只幸了幾個宮女,封號最高的也不過是常在,連貴人都沒有。

若是皇上當真好,添幾個妃嬪又有什麼?要是不的,還生出是非官司來?

十六阿哥不禁月復誹,莫非這就是「情之所鐘」?一時之間,原本存的那點厭惡之心,也減了不少。

听著兩位弟弟的贊譽之詞,雍正臉上露出幾分自嘲,道︰「聖德?仁君?不將朕寫成十惡不赦的暴君,朕就要感謝菩薩。早先瞧那些御史,听直腰桿子,不過是愛名,倒是並不可鄙。彈劾唐執玉這回,朕是見識了什麼是‘指鹿為馬’、‘無事生非’!」

說到這里,他倒是對唐執玉生出幾分同病相憐……

清苑,總督府。

為唐執玉辯白的折子,遞上去小半月,曹才看到批復,就見折子後邊,是御筆朱批︰「知道了。唐執玉當差勤勉,爾亦不可懈怠。另,朕欲在河南、山西、山東幾地推種冬麥,種子一事,爾還需上心。」

曹見了御批,先是松了口氣。

「勤勉」二字,看著沒什麼,可曹曉得,雍正最愛的就是勤勉的臣子。他自己就是事必躬親的主兒,見幾位得用的王爺也累得半死,推崇的幾位重臣,都是玩命兒辦差的。

唐執玉,這是入了聖眼,前程可期。

曹撂下折子,立時喚人,前往布政使衙門請唐執玉過來議事。

現下已經四月上旬,離麥收就剩下不足一個月的功夫,要傳達地方,收攏麥種,日子也比較倉促。

這冬小麥,最遲要在九月中旬前種下。

從收麥種,到將麥種運到各地,不過數月功夫,不仔細籌劃的話,就要耽擱時日,誤了今秋這茬麥子。

布政使司衙門離總督府衙門不遠,等了約模一刻鐘的功夫,唐執玉便滿頭是汗的趕到。

這兩個月,唐執玉的日子並不好過。

他倒不是怕旁人的髒水,並不將那些毀譽擱在心上。他只是難受,因他的緣故,將他的嬸子與幾個弟都牽扯進來。

其他兩個弟中了進士,一個在六部任主事,一個在山東任知縣,受他連累,背負污名,使得他愧疚難安。

曹見唐執玉滿頭是汗,倒是有些不好意思,忙叫人看茶,道︰「正午天氣,日頭足了,益功慢走幾步又能怎麼樣?快吃兩口茶緩緩。」

唐執玉長吁口氣,謝過曹,吃了兩口茶,道︰「是卑職心急了……大人臨時相召,想來也是有要事吩咐,卑職不敢耽擱。」

曹手中拿著折子比劃了一下,道︰「我前些日子上的折子,上面提及農事。皇上有朱批下來,要在晉魯豫等地推種冬買,命直隸留麥種。」

提及政事,唐執玉臉上添了幾分鄭重。

三省的麥種,不是一個小數目。他家是書香門第,卻也看過農書,下過農田。不是收割的麥子,就能做麥種的。

麥種還要擇優選用,才能種出好麥子來。

接下來,兩人便商量使人下去選種之事。

這是皇命,就不能含糊,省得被下邊官員蒙蔽;又不能大張旗鼓,否則一不小心,就要驚動地方,有擾民之嫌。

另外,除了有數的官田外,對于民田選種,還要以合理的價格采買,才能使得百姓不受損失。

提及這個,曹與唐執玉臉上都露出幾分笑意。

還好,直隸藩庫現下銀子充足,這點倒是不讓人費心。

果然是,要有銀子,才能心里不慌。

商議過來,兩人決定,從總督府抽三十人,布政使司衙門抽二十人,派往各地州縣駐扎,專司選麥種之事。

兩人都是雷厲風行之人,既是有了決斷,行事便不拖沓,次日就安排人拿了總督府的公文,出了清苑。

沒幾日,從京城傳來一個消息,使得直隸官場的風向,又變得詭異起來。

唐執玉寡嬸林氏,因不足三十而寡,年到五十還沒改嫁,朝廷表彰其貞潔,旌表德行,賜貞節牌坊,並因其子,贈封六品安人……

小曹第六了,感謝諸君。感謝!祈禱,堅持住!^_^月票呀,月票呀V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于康熙末年最新章節 | 重生于康熙末年全文閱讀 | 重生于康熙末年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