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 第109章 心欲宗貔陸

作者 ︰ 撲碩迷離

純文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第一百零九章心欲宗貔陸

龍是中國古代的神獸之首,亦可以認為本身就是神的化身,神的一種。傳說龍生有九個孩子,名字分別是(音bixi)鴟吻(音chiw n)饕餮(音t oti )睚眥(音y zi)狴犴(音bi n)狻猊(音su nni)趴龍生九子

龍在其形象形成過程中,曾海納百川的匯集了多種怪異的形象。到後來,這些怪異龍形象發展的同時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征,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同。

據說一次明孝宗朱祐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博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後七拼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椒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其實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李東陽也是一時急于交差,所提之名單並不具代表性。對于「龍生九子」,影響較大的一種說法是︰

長子囚牛,喜音樂,立于琴頭。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次子睚眥(y -zi),樣子像長了龍

龍子(20張)

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背部。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起威懾之用。

三子嘲風,樣子像狗,平生好險,殿角有其像。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領頭是一位騎寵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四子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喜音樂和鳴叫,刻于鐘鈕上。求其聲大而亮。

五子狻猊(su nni),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

龍子(20張)

狀像獅,喜煙好坐,倚立于香爐足上,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于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六子(bixi),又名霸下,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岳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刻到碑上,碑的下面塑著的形象,示意功績的根基是,沒有就沒有這功績。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

七子狴犴(bi’ n),又名憲章,樣子像虎,有威力,好獄訟,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故民間有虎頭牢的說法。又相傳它主持正義,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八子負(fuxi),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或兩側。

龍之子(11張)

九子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魚形的龍(也有說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處眺望,遂位于殿脊兩端。在佛經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兩頭也有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蝮(音b xi )椒圖(音ji otu)蒲牢(音pul o引用與變異事與願違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

龍九子

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月兌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補充內容傳說怪物

饕餮形象

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彊者奪老弱者,畏而擊單,名曰饕餮。」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六︰「紹聖初,先人官長安府,於西城漢高祖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餘,遍刻雲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三代寶器。」隨著時代的變遷,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國寓意的饕餮紋逐漸被人們淡忘,後人對饕餮形象中貪吃的部分加以夸張,蘇東坡就曾寫過一篇《老饕賦》說:「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為饕餮增添了可愛。至今,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稱做「饕餮族」。

《山海經》中「 」指的就是饕餮。

龍生九子,為︰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狴犴、螭吻、饕餮、椒圖、蚣蝮等。

鼎與饕餮

饕餮性好食,故立于鼎蓋。又說,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稱「老饕」;貪財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貪欲。

貪殘者《魏書•桓玄傳》︰「取妾之僭,殆同六體,乃使尚書僕射為媒人,長史為迎客,嬖媵饕餮,賀同長秋。」清唐孫華《發粟行》︰「竟使官糈飫饕餮,詔書掛壁徒空文。」章炳麟《代議然否論》︰「故令貪夫盈於朝列,饕餮貢於大庭。」

饕餮貪食

饕餮(14張)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講究吃,他是個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惡。」「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最後把自己都給吃掉了。它是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唐杜甫《麂》詩︰「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清李漁《奈何天•伙醋》︰「終不然闖席的任情饕餮,先來客反忍空枵。」聶紺弩《略談魯迅先生的

》︰「而人類的惡鬼則高踞在這些活的尸骨,死的生命上饕餮著人肉的筵席。」

比喻貪婪

貪殘《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無忠誠之節,而有奸欺之罪。」艾青《蘆笛•馬騫》詩︰「它的饕餮的鯨吞,能使東方的豐饒的土地,遭難得比經了蝗蟲的打擊和旱災還要廣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四凶之一

《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呂氏春秋•恃君[1]》︰「鴈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參見四凶詞條,四凶者,以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比喻人而已。

其他釋義

饕餮即紋身圖騰,澳洲土人作科旁kabang,海南黎族作掏坦tauttan,湘西苗族作徒徒或圖圖一音之轉。《後漢書•南蠻傳》︰名渠帥曰精夫相呼姎徒。

復姓南朝梁世祖賜武陵王紀姓饕餮氏。見《梁書]•b]武陵王紀傳》。

神曲中的七宗罪之一,饕餮就是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欲、酗酒或屯積過量的食物。但丁的觀點是「過份貪圖逸樂」。

引申涵義

「饕餮」的本義是貪吃,但是在現代餐飲業中,饕被引申為「會吃」。例如在廣州周記茗點居(茶樓)的月刊《老饕美食》中,「饕民」一詞便是那些愛吃、會吃的食客的專屬美稱,而不少美食者也欣然自稱「饕民」。

2史料記載編輯

《辭海》中記載︰饕餮

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辭海》在解釋饕字時說︰饕即「貪,《漢書•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史記•五帝本紀》︰「縉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相傳饕餮是蚩尤敗給炎黃二帝後被斬下的首級身首異處集怨氣所化,有吞噬萬物之能,被黃帝用軒轅劍所封印(喻劍上龍紋),並由獅族世代看守(守門石獅)。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 」,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化,有吞噬萬物之能,被黃帝用軒轅劍所封印(喻劍上龍紋),並由獅族世代看守(守門石獅)。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 」,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作者有話要說︰一會兒改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最新章節 | 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全文閱讀 | 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