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掠夺了我们的脸 第三十八章

作者 : 陈染

2、另一类伙伴

可以说,我是在书的包裹里“玩”大的,尽管我曾一度沦为书奴。特么对于+我只有一句话,更新速度领先其他站n倍,广告少我说玩,并不是指真正的玩,而是指读书时的一种轻松、自由、纯净与快乐的玩的心理与情绪。

我先“偷”两句古人的话做我的保驾。中国有个活了2300岁的老头儿叫庄周,他曾说过至乐无乐、大智无智这样的话。在我现在的理解里,那就是:文化乃至任何一种事物发展到一种极单纯极轻松的境界才是最为高级的境界。我们常常看到一种“哲人”,他们把生活里最为简单易懂的事物硬是死去活来地倒腾成深奥莫测似是而非的东西,嘴里冒出的好像也不是人说的话。我不知该称这种人是什么。我所崇敬的是那些懂得化繁为简、懂得轻松自如的知识分子。复杂后的简单,动荡后的宁静,悲哀后的快乐是人类成熟的一种标志。这当然也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傻玩与傻乐。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我相信他(她)临死时所渴望的是自如、轻松与单纯。

我说玩的另一层含意是,我读的书实在不博大也不精奥。我敬重那些抱着读一辈子书目的的读书人。但对于我自己,却一直缺乏对于某些书本的刨根问底、究其终果,甚至认为那是不够自由的表现;对于终极追问,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也许有其聪明颖悟的一面。因为这个世界并不一定完全存在着因为与所以。

我的整个学生时代,包括早已离开学生生涯的我的现在,一直都是在书的拥围里。然而,在老师逼迫下的读书与自己在家里的读书却在感情上存有天壤之别。

在学校里,老师屡屡告诫我们的是刻苦、苦学,还用古人们的故事来教育启发我们,诸如“头悬梁锥刺股”,什么“铁杵成针”之类。总之,离不了一个“苦”字。可是,干嘛要“头悬梁”去读书呢?!可见那书有多么乏味,我看,应该立刻丢了书本跳进水里去游泳,或者站到阳台上冲着黄昏的夕阳干一杯;干嘛要用粗铁棍去磨针呢?!用铁钉或更细的铁丝去磨不好吗?和“苦”连在一起的书,在我的眼里就是“奴隶主”,而我天性就不想做任何形式的奴隶。当然,我并不是说带苦味的书一定不好,它也许是绝顶的智慧,但同时它也许离你太遥远,你满眼的苦颜色,你的心在抗拒它,那么再好的书也是读不好的。♀可以打个比方,一个出家的僧人,假如他的心灵邪魔缠绕,不宁不静,那么即使给他封闭在一个无门的庙里,断酒肉、隔尘缘,他依然不会万念俱灭、超悟尘凡。林语堂先生也讲过,如果一个僧人回到社会里去,喝酒、吃肉、结交朋友,而同时并不腐蚀他的灵魂,那么他便是一个“高僧”了。我以为极是。所以,不要去学古人把头发系在房梁上,也不要用铁棒子磨针的精神去啃一本啃不动的书。因为,其结果可能是所获甚微或者一无所获。

从小到大,我始终在可乐地忙一件事:逃。我们往昔的各种教育多看重共性,而几乎不讲个性。有些学校里的教师往往强迫学生功课以外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总想做别人心智的主宰,这无疑是一种“霸权主义”。现代奴隶在我眼里就是丧失心智自主权的人。所以,做个任人摆布的玩偶是件悲哀的事情。这也是我总想逃离群体而最终不能成为一个老师眼里的本分学生的根本。

读书的灵魂应该是自由的。我读书基本上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也就是前边提到的“玩”的心境下进行的。每每夜幕低垂,窗外黑风响得紧,雨珠敲得勤的时候,特别是冰冷彻骨的冬夜,房间里暖融融的,一盏孤灯、一杯香茶、一把软椅、一个平和的心境,加上一本好书,真是世间难寻的幸福,一个默想人生领悟世界的境界。这份宁静与沉思的享受并不是谁人都可以得到的。

世间读书人大致有书主和书奴两类。“锥刺股”们以及在考试的压力下读书的,即是书奴;相反,那种借着书页浏览了大自然美丽景致或者似与一位大智者长谈一番的快乐忘情之人,便是书主。当然,有时候往往是那些书奴表现得最为谦逊、最为随和、最为合群、也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与成功;而那种心灵极度自由、深爱孤静、沉迷一灯一椅一茶一书的书主却显得落落寡合,不易为常人所接纳。遗憾的是,在很多人眼里,前者往往被看做合乎规范与情理。我却不这样看,勉强心智去做自己不喜爱的事才是不合规范与情理的。

读书的自由,也许像所有的自由一样,是一种中庸或一种技巧,只看我们怎样使用它了,聪明人便抛出李密庵的半半歌自慰:

看破浮生过半

衾裳半素半轻鲜

肴馔半丰半俭

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

饮酒半酣正好

花开半时偏妍

会占便宜只占半

我并不提倡这种中庸。只是说,消极、被动的一半是为了更好地使积极、主动的一半得以施展和发挥。这是一种消极的积极。

话说回来,对书的选择应是自由,与书的依附关系更应是自由。我和书的友谊就是一个由紧密到松散的过程。正像一对情人,由初恋的如蜜似胶相依相慰,发展到后来的一种无须言语然而却默契理解、刻骨铭心的散淡。

大约爱书成癖的人最初都很“痴”,他们用一本一本的书砌成一个个沉重的城堡,把自己围在里面,生活本身却在城堡的外边。他们一本一本地狂啃,带着一种忧思,一种模糊,一种梦幻,以为吃完了城堡就可以把真理攥在手里了。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痴人,也许现在仍然是,只是似乎领悟了点什么。其实,城堡外边的生活里,智慧是那么简简单单没有加工地明摆着。

当然,这个道理只有把自己关在城堡里的人关到最后才能拾到。当有一天,天空的星星与地上的雨声全都睡去,他(她)在城堡里关得太久而失眠的时候,他(她)无意间破开城堡的一个小窗口,发现夜色里游来荡去全是人,大家都在寻找着什么,都在睁着发凉的眼睛望星空。他(她)走出城堡,看到每个人空空洞洞的脸的后面都有一段故事,比城堡里的更鲜活生动;他(她)听到每一个人的笑声深处都是一种经验和智慧,比城堡里的更美丽,也许更丑恶。他(她)不禁感慨以前怎么没有看到和听到呢?!从这时开始,城堡慢慢开始融化,压在肩上的沉重忧郁的大书柜慢慢坍塌化解成平平淡淡的生活。当然,这并不等于老子的“绝圣弃智,绝学无忧”,而是合上了小书,翻开了大书。

“走进走出”的过程,并不是绝然鲜明的分隔。现在,当我外出旅游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背上一堆书,甚至背上大字典,它们已经无形地装在我心里了,书是否带在身边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可以看许多许多其他的“大书”,看老榆树沉稳地站立,柔弱的风怎样躲开雨滴,看夜色皮肤的衰老,看悲哀的病鸟躲进黄昏的瓦缝,看泪眼里面的晴空,看晴空后边的背影,背影里死亡的梦和没有梦的宁静,去看很多很多。世界比书本的颜色多得多。

但我仍然爱书。感兴趣于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医学,更感兴趣于西方精神分析学与现代主义哲学,感兴趣于超自然界的边缘科学。我从不给自己设防,也没有禁区。

书可有形,亦可无形;书可以穿上衣服变成我,我也可以月兑掉衣服钻入书。我们相互依赖,又彼此**。书永远是我的朋友。

3、在书中与自己相遇

近几年,我买书越来越少了,即使到了书店,望着那些琳琅满目、铺天盖地、华丽漂亮的书,人却仿佛没什么精神,兴奋不起来。我觉得不是我的好奇心求知欲退化了,而是经过无数次的“打击”不再那么轻易相信了——比如一个非常精彩的书名、非常精致漂亮的装潢、非常值得探究的话题,这样好端端的一本书被买回家,一看,内容却粗糙肤浅得一塌糊涂,简直就是粗制滥造。这样的打击多了,人也就木然了,变得不轻易买书了。

我一直觉得,物质商品的市场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文化、文学、艺术的产品是否也要绝对的市场化呢?单纯的大众娱乐的繁荣是否是真正的文化繁荣?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我没有什么评价好书的绝对标准,只有一点个人的喜好——没有官气也没有商气,这是最基本的。我也几乎不相信排行榜一类的事物。我经常重读书柜里的旧书,读旧书如同品味陈年的醇酒,韵味无穷。

前一段时间,我重读几本书柜里的旧书,《大哲学家生活传记》(美国,1992年5月,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成为我的一本枕边书,这本书可以作为我在庸琐的现实中寻求自己的精神位置的一本书,我可以没前没后翻开哪儿是哪儿地读下去,而且只需片刻时间,我便可以进入另一种精神状态——那是和我的内心非常符合的深沉的精神所在,一种寻找自己并能够与自己相遇的精神状态,说到底,它是一本通过哲学家的思想脉络梳理我们自己思想的书。另一本书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魔鬼辞典》(美国),这几乎是一本令人百读不厌的书,作者用辞典的方式,为周遭事物进行幽默、调侃和反讽的定义,阐明作家对人类及其文明的深深的沉思与质疑。还有一本书是三联书店出版的《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德国),该书涉及到一些困扰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探索了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思想的根源,反省我们的社会结构、人对自然以及我们自身生命的嬗变、更迁,并试图指出一条月兑离困境与危机的路途,在人类思想的不断破旧立新的激变中,在全球性的思想多元化的世界上,如何寻找我们自己。

我是在《我们仨》(三联书店)从书业排行榜冷却下来之后读到此书的。读完90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的书的时候,我的确心悦诚服,杨绛老人的书我以为到达了炉火纯青的至高智慧,她尽力将历史、政治等意识形态化的东西不着一丝一痕,把那些随世而逝的时代的风云掩埋在聚散离合、骨肉人生的话语里边,她摈弃那种简单化的“我控诉”,不屑于跳着脚地“揭伤痕”,但是谁都能够看到那种淡定坦然、娓娓道来的人生戏剧背后的东西,这是大手笔、大境界的人才可以写得来的。她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平平淡淡中透出的是高段位的人生智慧。当然杨绛老人多少也回避了生活中那些存在的丑陋,夫妻从不吵架吗?从不产生厌倦吗?人性中从未有过私欲、偏狭和粗暴吗?我觉得书中过多的和谐与温情冲淡了生活本身的某些锋芒与尖锐,因为即使是不掺杂历史政治的人生也会有太多的矛盾、太多的不堪啊!老人是有意回避这些的,她不想说了。我想,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些东西永远不想提及,不会透露于世,永远尘封于心,与生命一起消失。

我还要提及一本特殊的书《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此书每一篇我都读了,觉得这是一本在中国这种独特而复杂的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背景下的人生哲学经典,既有变通的姿态,又有固守的执着;既有审慎小心的仔细,又有洒月兑不羁的一笑了之……是一个活得太明白太通透太智慧的人的人生经验和策略。也许有人会说,圆通的多,棱角就显得的少;四面顾及的多,冷僻锋芒就显得少;外化的多,内化就显得少。但是,我想人生哲学不同于艺术创作,以王蒙先生的丰富阅历,是不会再把生活本身艺术化的。

读一本好书的确如同品味一杯醇酒,好几天都会觉得日子非常充实,沉醉其中,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沉静并安于家中的阅读者来说,为生活中拥有如此的甘饴而感到韵味盎然。在书的宝藏中,我始终渴望智慧的火花娓娓跳出,渗透皮肤,融到血中,钻入骨中,犹如醇酒被慢慢咽入胸月复,之后,它的馨香和力量才缓缓溢出。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最新章节 |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全文阅读 |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