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机 第二十三章

作者 : 高冕

朱珪死后,哀荣备至。言情穿越书更新首发,你只来+逝世第二日,嘉庆帝亲临其府上哭奠,并不经内阁讨论草拟,颁谕亲赐朱珪谥号为“文正”,获得乾隆朝仅大学士刘统勋享受过的同等哀荣。为此,他特在上谕中说了一番理由:“朱珪在朝五十余年,外而扬历督抚,内而荐直纶扉,身跻崇阶,从未稍蹈愆,尤绝无瑕玷。靖恭正直,历久不渝。犹忆伊官翰林时,皇考简为朕师傅,尔时朕于经书已皆竟业,而史鉴事迹均资讲贯。其所陈说无非唐、虞、三代之言,不特非法弗道,即稍涉时趋之论,亦从不出诸口,启沃良多。揆诸谥法,实足以当‘正’字而无悔!毋庸内阁拟请,着即赐谥‘文正’。”随后,嘉庆帝派早已秘密内定为皇太子的绵宁代他前往祭奠,殡送朱珪时派庆郡王永璘前往主奠目送,“以示朕眷怀旧学、哀荣备至之至意”。不仅如此,嘉庆帝还亲自写了一首十二韵诗,派人前往朱珪灵前祭焚。翌年三月,嘉庆帝谒清西陵,虽然朱珪墓地离他经过的道路有好几里地,但他想起三个月前去世的恩师,特派户部左侍郎英和前往赐奠,并亲撰祭文,内有“哀我哲辅,松楸在望”之句,表达了他对恩师真挚而深切的缅怀。朱珪逝世临近十周年之际,嘉庆帝亲自到恩师墓园赐奠,凭吊感怀,留下“讲帷昔年共,《五箴》诲早垂”,“洒泪乘骝去,回望萦悲思”等诗句,感念师傅栽培辅佐恩德,表达自己对恩师永别十年的绵绵哀思。

嘉庆帝给予师傅朱珪的宠荣和礼遇,可谓超逾常格。对此,《满汉名臣传》称:“恩遇之隆,古所未有也。”《清史稿》则称:“恩礼始终无与比。”

朱珪得到嘉庆帝宠信,主要原因起码有这样几条:一是成功培育了皇太子永琰。在朱珪谆谆教导下,皇太子永琰在激烈的继位人竞争中保持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长为符合乾隆帝心意的帝位继承人,顺利获得王朝最高权力,君临天下。♀二是经得住考验。因和珅作梗,不仅丢掉了将要到手的大学士职位,而且失去两广总督高位,将他贬到安徽担任巡抚,遭受这一沉重打击后,他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是亲赴灾区赈灾,整肃吏治,确保大灾之年无**,大灾之年“官吏无侵蚀”。三是辅佐有方。嘉庆帝有一首志感诗称:“入阁赞机务,辅治惠泽施。方期久论道,岂料身骑箕?”表示他受恩师辅佐惠泽很多,他多么期待恩师能够长久辅佐,但老天却将他请走了,遗憾之意溢于言表。朱珪不仅在军国大事上给嘉庆帝出了许多好主意,而且数度掌握考试大权时都选才有方、秉公行事,竭诚为国家搜罗英才。《清史稿》称:“珪文章奥博,取士重经策,锐意求才。嘉庆四年典会试,阮元佐之,一时名流搜拔殆尽,为士林宗仰者数十年。”依靠朱珪悉心辅佐,才有嘉庆帝“初政之美”。四是为官清廉。他做官五十余年,任总督、巡抚地方大员多年,从不收受部属一文钱,还把积蓄的养廉银奉献给官家,四十年独居无妾媵,生活非常清贫。他病重时嘉庆帝前往探望,见其居舍简陋狭小,门前竟无法过车。死后遗物,只有一布衾、一布被,几箱残书。嘉庆帝与随行人员见了,为之震惊,为之感动,无不潸然泪下。“半生唯独宿,一世不贪钱。”嘉庆帝为恩师所写的五言挽诗中的这一诗句,是对他为官为人的充分肯定。

然而,帝师在皇帝心目中毕竟是臣子。一个臣子,要让挑剔、寡恩、高傲的皇上依恋、感动、佩服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常人不愿付出、难以付出的东西,朱珪做到了。

追求无为

8?道光朝红人/曹振镛

追求无为

曹振镛为官政绩平平,无赫赫建树,却仕途通达,升得很快。此公不仅得宠令人吃惊,固宠亦令人吃惊。平平庸庸却能平步青云,无所建树却能长保荣宠,其中必大有奥秘……事理透彻必简明,曹相国将做官秘经用六字说尽,堪称一绝。此公无论立德、立业,均没有什么可以名垂青史的,但这一做官六字诀却成为官秘谶。不然,这一密室耳语、只授得意门生的做官真经,怎会一出口便广受追捧、经久不衰呢?

进入道光朝,满朝文武中最得宠、最走红的当属曹振镛。

道光元年(1821年),他一下跃居领班军机大臣高位。在上一年九月,也就是嘉庆帝当权的最后一年,曹振镛才爬进军机大臣这个核心圈子。之后,他一直高居领班军机大臣之位,还荣晋太傅、位列“三公”,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八十高龄时死于任上。清朝不设宰相,但曹振镛的地位实际上相当于宰相。自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来,这一辅助皇帝执政的中枢机构,参议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司法等重要机密和对重要官吏的考核任用,实际上取代内阁职权;军机大臣每日入值于皇帝寝宫养心殿外的值房值班,以备皇帝召对,皇帝出外巡幸则随同前往,朝廷重要机密事项均由军机大臣直接面奏皇上请旨,或者草拟谕旨请皇帝裁决,原属内阁的票拟、承旨大权,全部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军机大臣无定员,通常三至七人,品位最高的充任“领班”。道光朝历时三十年,先后由曹振镛、潘世恩、穆彰阿三人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潘世恩任领班军机大臣仅一年,原来排名在其后面的穆彰阿就蹿上来,超越了他,连续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十四年。论当领班军机大臣的时间,穆彰阿只比曹振镛少一年,但此公下场不好,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被革职。曹振镛死后,盛享哀荣,道光帝亲赐其“文正”谥号。“文正”是清代赐予文官的最高谥号。生晋太傅,死谥“文正”,在清一代汉大臣中屈指可数。因此在道光朝大红大紫,始终保持高位荣宠的,当属曹振镛。《清史稿》称:道光帝对曹振镛“恩眷之隆,时无与比”。

曹振镛为官政绩平平,无赫赫建树,却仕途通达,升得很快。

他生于乾隆十九年(1755年),安徽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安徽歙县有读书做官的悠久传统,他父亲又是高官,读书条件得天独厚。他颇能读书应试,学而优则仕,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十六岁即考中进士。乾隆帝从当年新科进士中亲自挑选数名才学兼优、年轻力壮者为庶吉士,他被幸运挑中,成为清代最高级别的官学生。由皇家供养在学馆深造三年后,他被授予编修,跻身翰林院。按照一般情形,士子由秀才而举人,由举人而进士,由进士而翰林,大多已两鬓斑白,少说也有四五十岁。曹振镛却在二十九岁就点了翰林,可谓士林中的佼佼者。一点翰林,人如涂金。翰林虽只是七品芝麻官,官阶卑微,却是天子文学侍从,为清代所重,官员升迁以此为终南捷径。当时,有“卜相非翰林不与”之说。卜相,就是选拔宰辅、大学士之意,也就是说,想要当宰相、大学士位极人臣,必须具备翰林资格。在翰林院读书养望,混得好的,入值上书房,当皇子师傅,或者入南书房,做天子近臣,往往很快就能荣华富贵;混得差一些的,来日外放也能捞个知府什么的,为官一方,跻身中级官员之列。翰林中人能否有大出息,大考十分关键。大考俗称“翰林出痘”,一般六年一次,关系升黜大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曹振镛参加大考,成绩平平,名列三等。乾隆帝考虑到他是尚书之子,说是其才可用,将他连升三级,破格由正七品编修擢升为从五品侍讲。他沾了父亲的光,才得以逃过“出痘”之劫,出人头地。后来几年,他又升了两级,至乾隆末年当上从四品的侍读学士。这一期间,曹振镛所走的路,几乎都是踩着他父亲的足迹走过来的。其父曹文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考中进士,之后选庶吉士,授编修,后四次升官,当上翰林院侍读学士。曹振镛步其父亲后尘走来,虽未成为仕途暴发户,但也顺溜非常。他进士未入一甲,大考未得一等,短短十几年从布衣士子平地而起,一下做到从四品朝官。

进入嘉庆朝,曹振镛更是大走官运。嘉庆三年(1798年),他大考得了二等,官升一级,晋为正四品的少詹事,成为詹事府的副长官。詹事府在古代系辅导东宫太子机关,清代自雍正帝建立秘密建储制度后已不预立皇太子,这一机关遂成翰林院官员升迁辗转之地。就在这一年,父亲逝世,他丁忧归籍,解职丧居尽孝道。守制归来,连蹦两级,晋升为政通使,成为中央管理公文事务的机关政通使司的长官,官至正三品。之后,官道上一路顺风,历任内阁学士、工部和吏部侍郎,嘉庆十一年(1806年)擢升工部尚书,爬上从一品高位。这一年,他五十一岁。他参加编纂的高宗实录告成之后,获太子少保衔,荣获高官重臣都很想得到的荣誉头衔。随后调任户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嘉庆十八年(1813年),调任吏部尚书,晋协办大学士。不久,荣晋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晋太子太保,官至正一品。清代文官以获得殿阁大学士为荣耀。乾隆十三年(1748年),确定大学士员额为满汉各二员,冠以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之名。殿阁大学士为文官最高品秩,当时荣称大学士为“相国”、“宰执”、“揆席”。体仁阁大学士为文臣四魁之一,这是千万官员所梦寐以求的。终嘉庆一朝,曹振镛官位虽隆,获得文官最高品秩,但并未进入权力核心层军机处。自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来,大学士只有进入军机处才拥有实权。

历史车轮碾进道光朝,曹振镛才大红大紫起来,成为皇帝最为倚重的宠臣。但是,阅读他的传记资料,其为新皇帝倚重的背后,仍缺乏不同寻常的建树和事迹。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玄机最新章节 | 玄机全文阅读 | 玄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