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机 第十七章

作者 : 高冕

和珅参呀悟呀,直参悟个昏天黑地。友情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终于,一道灵光射进脑海,他眼睛一亮,顿时开窍。于是,他挥毫写下对李侍尧的处置意见:处以斩监候,籍没全部家产。

斩监候大不同于斩立决,前者尚有一线生机,不定皇上哪天高兴了可以保全性命官复原职,后者则是死定了,一点转圜余地都没了。

皇上不想要李侍尧的命。乾隆肃贪史,注定还要多一个卢焯。这一结局,和珅未卜先知。他很自信,断定自己绝不会看走眼。不然,他是不会挥毫写下拟处意见的。

内阁大学士、九卿奉旨对和珅拟处李侍尧意见进行讨论,他们认为对贪污勒索的李侍尧处以斩监候过轻,只有从重处置,才能深契圣意。于是,他们对李侍尧加重惩治,将斩监候改成斩立决。

乾隆帝对此不作仲裁,却将这个题目交给各省督抚去做。为此,他颁了一道耐人寻味的上谕:

李侍尧历任封疆,在总督中最为出色,是以简用为大学士,数十年来,受朕倚任深恩。乃不意其贪黩营私,婪索财物,盈千累万,甚至将珠子卖与属员,勒令缴价,复将珠子收回;又厂员调回本任,勒索银两,至八千两之多。

现在直省督抚中,令属员购买物件,短发价值及竟不发价者不能保其必无。至如李侍尧赃私累累,逾闲荡检,实朕所意想不到。今李侍尧即有此等败露之案,天下督抚又何能使朕深信乎!朕因此案深为惭懑。……

各督抚须痛自猛省,毋谓查办不及,幸逃法网,辄自以为得计。总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触目惊心,天良具在,人人以李侍尧为炯戒,则李侍尧今日之事,未必非各省督抚之福也。所有此案核拟原折即著交各督抚阅看,将和珅照例原拟之斩候及大学士、九卿从重改拟斩决之处,酌理准情,各抒己见,定拟具题,毋得游移两可。

乾隆帝颁发此谕,乍看花费大量篇幅拿李侍尧做活教材,敲虎震山,训诫其他总督巡抚,其实埋在谕旨里边的关键之点,是要督抚们讨论:处置李侍尧,该采纳和珅意见还是大学士、九卿意见。

总督巡抚们舆论一边倒,几乎全都附和大学士、九卿之议,表明与李侍尧彻底划清界限,免得有与其沆瀣一气之嫌。独有安徽巡抚闵鄂元,明确支持和珅之议,认为应给这位能臣留一线生路。

形势对和珅很不利。但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自己对李侍尧的拟处意见。

不出和珅所料,乾隆帝并没有采纳多数派的意见,而是采纳了安徽巡抚闵鄂元的意见。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初三日,乾隆帝颁发上谕,阐述其理由并作出最后裁决:

各省督抚核拟李侍尧罪名一案,业已到齐。李侍尧以大学士兼管总督,受恩最深,乃敢营私败检,骄纵妄行,实出意料之外。♀核其情罪……较之从前恒文、良卿贪婪法,致罹刑宪,情节实约略相等。惟恒文甫任督抚,即肆意婪赃,平日又无出力办事之处;李侍尧则身任总督二十余年,如办理暹罗,颇合机宜,缉拿盗案等事亦尚认真出力。且其先世李永芳,于定鼎之初归诚宣力,载在旗档,尤非他人所可援比。是以,前于尚书和珅等照例定拟斩候,大学士、九卿请改立决时,朕复降旨,令各省督抚等各抒己见,确议具题,原欲以准情法之平。

兹各省督抚大率以身在局中,多请照大学士、九卿所议,而闵鄂元则以李侍尧历任封疆,勤干有为,为中外所推服,请援议勤议能之文,稍宽一线具奏。是李侍尧一生之功罪,原属众所共知,诸臣中既有仍请从宽者,则罪拟惟轻,朕亦不肯为已甚之事。李侍尧着即定为应斩监候,秋后处决,余着照大学士、九卿原拟行。

乾隆帝力排众议,最后借闵鄂元之口采纳了和珅意见。实际上,乾隆帝在颁谕征求各省督抚前,已拿定这个主意。他之所以将这个题目抛给各省督抚,一来是教育那些封疆大吏,二来是借他们之口宽宥李侍尧。督抚中间也未必只有闵鄂元一人领会皇上苦心,只是事关自身清白问题,何人肯手捧炭火取悦皇上!

皇上要做什么事,总是不乏理由的;他老人家无论如何怎么做,也都是千真万确的。“一意孤行”,这词儿专为皇帝打造,他想怎么干,就是怎么干,顺之者得宠,逆之者失宠。

李侍尧在大牢里蹲了不到半年,鬼头大刀要砍断他脖颈之前,就得到皇上特赦,以三品要员身份奔赴兰州办理军务,指挥镇压苏四十三挑头的回民起义。不久,又任命他代理陕甘总督,取代获罪的勒尔谨。翌年,授予头品顶戴,加太子太保衔。后来,命他代理户部尚书。台湾林爽文起义爆发后,命他出任闽浙总督,并作为功勋卓著的功臣将其画像陈列于紫光阁。

李侍尧结局大大出乎众朝臣意外:同样是犯下乾隆帝恨之入骨的贪污勒索大罪,这么多大臣贵戚都人头落地,为何李侍尧能够死里逃生、宠荣依旧?

事过境迁众大臣尚转不过脑子来的事,和珅事先就想明白了。和珅不会仙术,不会掐指灵算,但他确是人精,早就将乾隆帝的那几根肠子揣摩得清清楚楚、梳理得顺顺溜溜。

再复杂的事情,一旦悟透,结论会变得十分简明。和珅在拿捏李侍尧生死之时,将云贵总督恒文与浙江巡抚卢焯两位能臣反复比较琢磨,终于悟出前者所以死、后者所以生的深层原因:恒文在勒索部属案发被劾后,说弄来的钱是用来进贡的,竟将屎盆子扣到皇帝头上;卢焯却咬紧牙关,不扯任何与皇帝有关的事。李侍尧与恒文、卢焯一样,也是能臣宠臣,但他不像恒文那么蠢,而与卢焯同等精明,虽然勒索部属与向皇上进贡直接有关,却横竖自个认了,丝毫不扯进贡之事。于是,和珅在幽微的思想隧道里终于找到白亮的出口,茅塞顿开:给李侍尧留下一线生机必深契圣意。

至于乾隆帝出尔反尔,先是声色俱厉将李侍尧拎下总督宝座,把鬼头大刀架在他脖颈上,到头来却监而不斩,不按律严惩,如此乖戾到底出于何种盘算?有人解读,说这是因为,乾隆帝铁面无私,凡贪官污吏一概严惩,对李侍尧网开一面、未开杀戒,旨在鼓励臣属争做能臣、不做庸臣。还有的则推论,乾隆帝之所以动手惩治宠臣李侍尧,其动机与历史上那些巧于搜罗财富的皇帝一样,是冲着李侍尧聚敛的那堆金银财宝去的,目的一旦达到,鸣金收兵,并非真想要他性命。a?w?恒慕文主编的《清代名人传·李侍尧传》中,这样推断乾隆帝处置李侍尧的动机:“由于欧洲的贸易,广州官职一直是被视为全国的肥缺。而李侍尧在广州任最高地方长官长达十四年(应为十五年)之久,超过任何一个总督在此的任期,想必聚敛了大量财富。我们料想,正是这笔财富打动了和珅甚至高宗皇帝本人,才一再使李侍尧获罪,以便将其财产籍没。”这两种解读虽不能说全无道理,但如此度量乾隆帝,未免将这位圣君过于看扁了。乾隆帝如此处置李侍尧,充分体现了高超的驭臣权术:即便是宠臣能臣,即便位列督抚之尊,犯了事,朕照样治你,可以叫你脑袋搬家,也可以让你官复原职,生死荣辱,悉听朕便,朕要你怎的便是怎的,瞧谁敢不听朕的话!

李侍尧一案,和珅办得妥帖圆满,办到皇帝心坎上。乾隆帝龙心大悦,对和珅非常欣赏。和珅还在返京途中纵马扬鞭,浩荡恩宠就泼洒到他身上,乾隆帝颁旨,将他擢升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五月,抵京面见皇上,他又对云南盐务、钱法、边事等提出建议,乾隆帝很欣赏,均一一采纳,付诸实施。乾隆帝再次褒奖他,授其为御前大臣、镶蓝旗都统,使他成为手握兵权的亲信大臣。

如果说,精于揣摩皇上心思是和珅得宠钥匙的话,那么,善于拉扯关系,则是他固宠的藩篱。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玄机最新章节 | 玄机全文阅读 | 玄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