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机 第十五章

作者 : 高冕

幸运的是,十岁的和珅步入位于西华门内的咸安宫官学。♀寻找网站,请百度搜索+这所官学始建于雍正六年(1728年),隶属内务府,每年招生仅九十名。入学者每年免费得一份口粮,不必再为肚子发愁。官学师傅由进士或举人担任,课程有四书、五经、满文、骑射。清廷定期考核官学生,择优授以官职。考一等的授笔帖式,主要负责抄写和满汉文翻译,有七品、八品、九品及未入流者;考二等的授库使、库守。从笔帖式入仕,对咸安宫官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乾隆朝协办大学士兆惠、军机大臣舒赫德、云南巡抚恒文等高官,都是从笔帖式做起,逐步发迹的。凭着自己的机敏和刻苦,和珅学习成绩拔尖,精通满、蒙、汉、藏四种语言文字,四书五经能够倒背如流,写得一手漂亮八股文,而且工诗擅画、才气横溢。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十八周岁的和珅去应戊子科顺天乡试。他兴冲冲而去,灰溜溜而归,只好用“翻悔归来增怅怏,人间谁复是知音”的诗句,来抚慰自己的落第创伤。过了很多年后,和珅才明白,清初以来历次科举考试有一个规律:“所中大臣子弟居多”。作为出身寻常的普通官吏子弟,乡试落第不足为怪。

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和珅官运骤起之年,是其仕途的关键转折点。这年十一月,和珅平步青云,升任乾清宫御前侍卫兼正蓝旗满洲副都统,从此一路扶摇,进入仕途快车道。

次年正月,和珅任户部右侍郎;三月,任军机大臣;四月兼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调任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充国史馆副总裁,荣戴一品朝冠;十二月,兼任步军统领,跻身朝廷一品大员行列,相当京师卫戍司令,百姓俗称“九门提督”,成为皇帝心月复中的心月复,成为当时政治苍穹中最耀眼的一朵礼花。回顾乾隆三十七年时,和珅还只是个三等侍卫,论品级正五品,但仅仅四年时间,就从默默无闻的小混混,一跃成为声名显赫的一品朝臣,成为皇帝跟前的大红人。

和珅不是皇帝国戚,但其升官之快却超过乾隆帝小舅子傅恒。傅恒从任蓝翎侍卫到进入军机处,用了五年时间;和珅同乾隆帝相识仅一年,就进入了军机处。

和珅能够官场骤起、大红大紫,得宠高升,到底有何秘诀,世人众说纷纭。

说法之一,和珅第一次进入皇上视野,就打下了特别深刻的烙印。

陈康祺《郎潜纪闻》记载:“一日,警跸出宫,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月兑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出于柙’三语。扈从校尉及期门羽林之属咸愕眙,互询天子云何。和珅独白:‘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凡内臣称皇上皆曰老爷子,或曰佛爷)。’上为霁颜,问:‘汝读《论语》乎?’对曰:‘然。’又问家世、年岁,奏对皆称旨。自是恩礼日隆。”

《庸庵笔记》则另有说法:“大驾将出,仓促求黄盖不得。高宗云:‘是谁之过欤?’各员瞠目相向,不知所指。和珅应声而曰:‘典守者不得辞其责。’高宗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洪亮,乃曰:‘若辈中安得此解人?’问其出身,则官学生也。和珅虽无学问,而四书、五经尚稍能记忆,一路舁轿行走,高宗详加询问,奏对颇能称旨。”

和珅首次受乾隆帝赏识的记载,《郎潜纪闻》与《庸庵笔记》在具体情形上出入颇大,但实质上是一致的,都表明和珅反应机敏,而且学问功底不薄。

“虎兕出于柙”与“是谁之过欤”,均出于《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而“典守者不得辞其责”,是套用原文中注释“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的后半句,只是将最后一字改为“过”。《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讲的是,掌握鲁国国政的季孙大夫即将发动讨伐颛臾(今山东费县)的战争,孔子反对用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因而反对季氏这场不义之战。当时,孔子弟子冉有、子路在给季氏当家臣,孔子给两位弟子讲不该帮主子发动这场战争的道理,从剖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原因入手,指出作为家臣未能制止主子季氏开战,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老虎、犀牛从笼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原文强调的是“过”,而乾隆帝实质上是追究“责”,和珅月兑口而出,对以“典守者不得辞其责”,既表明反应极快,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又表明学问功底较深,尤其置身于八旗武夫中间,更是令人注目、高人一头。

又有一说,和珅在一场独特考试中进入圣眼,从此踏上飞黄腾达之路。

陈焯之《归云室见闻杂记》载:和珅“扈从上幸山东,上喜御小辇,辇驾骡,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一日,和珅侍辇旁行,上顾问:‘是何出身?’对曰:‘生员。’问:‘汝下场乎?’对曰:‘庚寅(一说戊子)曾赴举。’问:‘何题?’对:‘《孟公绰》一节。’上曰:‘能背汝之文乎?’随行随背,矫捷异常。上曰:‘汝文亦可得中也。’其知遇实由于此。”

据说,从顺治十五年(1658年)起,会试和顺天乡乡试头场《四书》三题,都由皇帝亲自命题并密封,送内廉官刊印颁发。所以,乾隆帝是顺天乡试的命题者,当他知道和珅曾应顺天乡试时,要他回忆考场做过的文章。和珅一边侍轿飞跑,一边竟能将应试文章流畅地背诵出来。听罢“回忆作文”,乾隆帝得出结论,和珅应该有资格金榜题名。

和珅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应戊子科顺天乡试,此后四年担任三等侍卫,又过三年,乾隆四十年冬当上皇帝贴身侍卫。他边扶皇帝小轿边背诵当年考试作文,很可能就在那个幸运的冬天。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能将七年前考试作文背出来,表明他记忆过人,体现出不同寻常的心理素质。七年前参考之后心情沮丧至极,七年后扶轿答题的幸运不亚于殿试;七年前名落孙山,七年后文章得到皇上首肯,其意义甚至大于当年荣点翰林——乾隆帝是当年出试题者,面对当年本该考中而没有考中的和珅,脑子里很可能闪过许多复杂的念头:对于科举制度的反省,对于屈遭埋没的才子的同情,以及对和珅的补偿心理,等等。参加这场由皇帝亲自主考、只有一个考生、试题为七年前钦命题目的特殊考试,和珅的成功大大超过状元。

还有一说,和珅受乾隆帝异宠,出于一种非同寻常的暧昧关系。

这一说法广为流传。说是乾隆帝父亲雍正帝有一位相貌非常娇艳的妃子,少年弘历“以事入宫,过妃侧,见妃对镜理发,自后以两手掩其目,盖与之戏耳。妃不知为太子,大惊,遂持梳向后击之,中高宗额”。雍正帝皇后获悉后勃然大怒,以为年轻美貌的妃子故意调戏皇太子弘历,立即命妃自缢。弘历闻讯,飞速“往妃所,则妃已环帛,气垂绝”,弘历哀痛之际以珠子在妃子脖颈上做下印记,痛悔说:“我害汝矣!魂而有灵,俟二十年后,其复与吾相聚乎?”到乾隆中叶,和珅当了乾隆帝的御前侍卫,有次乾隆帝偶尔遇见他,“则似曾相识者,骤思之,于何处相遇”,“追忆自少至壮事,恍若和珅之貌与妃相似,因密召珅入,令跪近御座,俯视其颈,指痕宛在,因默认珅为妃之后身,倍加怜惜,遂如汉哀帝之爱董贤,不数年间,由总管仪仗而骤跻相位。”

这一野史传说,乍看纯属无稽之谈。清代自雍正元年建立秘密建储制度后,不再公开预立皇太子,除雍正帝外任何人都不可能预知弘历是皇太子;和珅系某艳美妃子投胎转世之说,看上去言之凿凿、有板有眼,其实风影演绎、毫无根脚。然而,野史的意义不在于就事论事,而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隐藏于生活表象后面的底色,好比x光,让人们透过包裹的衣服、皮囊,看到内在的骨骼。这一传说,意在于告诉世人,乾隆帝与和珅是一对同性恋。从历史背景看,这一说就并非无稽之谈了。乾隆帝是不是与汉哀帝同样钟情于男色,官史无载,官史也不会载。但有一铁的事实,清代因取缔官妓,严禁官员嫖娼,官场内狎男妓之风盛行。和珅相貌不俗、善解人意,乾隆帝是否与他有断袖之欢,只有他们君臣心里明白。和珅突然受宠、大红大紫背后多种可能里边,也不排除这一可能。这也折射出人们对“和珅现象”的浓厚兴趣,与欲解其中之谜的强烈**。

机敏应对《论语》也好,扶轿忆诵当年应试文章也好,幸得成为乾隆帝男宠也好,即使确有其事,从史实看,也不是和珅骤然得宠的全部原因。

和珅之为和珅,还在于具有其他过人手段。

他是投机钻营大师。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玄机最新章节 | 玄机全文阅读 | 玄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