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机 第七章

作者 : 高冕

索尼提供的这发“炮弹”很快发挥作用。言情穿越书更新首发,你只来+康熙帝将索尼领衔多次呈请皇上亲政的奏疏拿出来,向文武大臣公开宣布,并布告天下,使之家喻户晓。鳌拜极不愿意小皇帝这么早出来亲政,但这是他自己一次次具名陈奏过,不好出尔反尔作梗阻碍。康熙帝还将索尼等人奏疏呈给孝庄太皇太后。经她允诺,七月初七日,年方十三周岁的康熙帝登临太和殿亲政,接受王以下文武官员庆贺,亲临乾清门听政,从此日以为常。同时,他令鳌拜等人仍继续以辅政大臣身份,处理国家军政大事。经过不动声色的谋划运作,次年五月,少年皇帝断然出手,智擒权臣鳌拜,将其革职、籍没、拘禁,迅速肃清其党羽,将皇权夺回自己手中。

为褒扬赤胆忠心的老臣,康熙帝推恩及子,将索尼之子逐一晋封为达官显贵。其第五子心裕袭一等伯爵位,第六子法保袭一等公爵位。长子噶布喇官至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官秩;索尼孙女为康熙帝皇后,这位皇后死后赐谥时推恩及生,将索尼晋封为一等公爵,允其世袭。第三子索额图,父索尼去世时康熙帝已将他擢升为一等侍卫,官至正三品,且寄予高度信任,参与擒拿鳌拜后又提拔他为国史院大学士,第二年荣晋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官至正一品,获得文官最高官秩。

这就是铁血忠臣索尼的结局。

一时忠诚易,一生忠诚难;顺境忠诚易,逆境忠诚难;从众忠诚易,孤然忠诚难;生荣忠诚易,死辱忠诚难。

逆境忠诚,孤然忠诚,死辱忠诚,一生忠诚,索尼全做到了。

索尼之忠意义深远。谁能说,康乾盛世与此没有任何关系?

修炼坚韧

3?康熙朝红人/施琅

修炼坚韧

羁留京城十三年,是施琅最为难煞的日子。现实给施琅所出的题目极其残酷:若见不到儿子被杀证据,就意味着他仍将困在皇城,永远困下去,困到老死;若是见着儿子被杀证据,那是一个父亲莫大的悲哀。……施琅坚信:台湾能平,台湾必平。经过京城十三年修炼,施琅已经成为坚韧无敌的蛟龙。杀声震天,枪炮齐鸣,惨烈的征台大决战终于打响。就在这紧要关口,飓风突发,怒涛山立。施琅所率水师前锋簸荡漂散,战斗阵形被狂风打乱,遭到敌舰四面围攻。见状,施琅亲率舰船冲击敌船,不幸被枪铳击伤倒地,血流满面……

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杀于昆明,宣告大陆有组织抗清斗争的终结。此时,台湾郑成功已是孤军抗清,但他仍奉永历年号,自称“孤臣”,将自己视为明王朝的臣子,坚持他收复统辖的台湾岛从来就是“中国之土地”。

当年五月,年仅三十九岁的郑成功病逝。其子郑经掌控父亲遗下的大权,主政台湾。他“自称世藩。凡台湾属文武各官所用旗纛,均更书为世藩属下字样”。他公然“自称世藩”,并急于将所有文武官改命为世藩属下,意在自立为主。这是他不久宣称“台湾非属中国版图”,图谋在台湾另立国家的思想源头。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一再拒绝削发登岸、归附朝廷。

时已雄踞大陆的清王朝统治者,不能容忍台湾岛从国家版图中分裂出去,不能容忍蕞尔小岛再冒出个皇帝来与自己分庭抗礼,决定用武力征讨郑氏、收复台湾。

台湾海峡波涛汹涌。郑经想要在大陆彼岸立国称帝的本钱,是拥有一支当时中国最厉害的水军。清王朝要把台湾岛上妄图做皇帝的人灭掉,得有一支比对方更厉害的水军;而想建立这样一支水军,关键得有一员比对方更高明的水军将领。

于是,这个人物出现在清王朝统治者的视野里,凸现在大清初年硝烟弥漫、和战交替的统一台湾的大背景上。♀

此人就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

施琅于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二十七日担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当时,康熙帝玄烨年仅八岁,朝廷大权实际上由诸辅政大臣执掌。施琅被提拔重用,主要是受到朝廷重臣、大学士苏纳海的赏识。苏纳海早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就对施琅有所了解。当时,他任兵部尚书,曾赴福建同安,检阅时任同安副将的施琅整练兵马情况,进行面试考核。他对施琅的评语是:“防守汛地,真有为主实心报效之意。”因此,他向朝廷提出使用意见:“此副将应给与总兵敕印。”总兵为武职正二品,官秩低于从一品的提督,高于从二品的副将。苏纳海此公,满洲正白旗人,曾在极富军事才能的多尔衮身边担任侍卫,并参与汉文《三国志》译成满文的工作,通晓用兵用人之策。他的建议很快被朝廷采纳。施琅留给苏纳海的印象颇为深刻,后来他提拔为水师提督时,时已升任大学士的苏纳海成了他的奥援。

施琅是清廷与郑氏集团敌对双方都很看重的水军将领。他统领水师进行海战的才能,大学士苏纳海、浙闽总督李率泰了解,郑成功、郑经父子也了解。当年,海澄公黄梧向李率泰举荐施琅时说,此人“仇贼甚深,知自知彼,胸有成算”,“且智勇兼优,忠诚素矢……与梧戮力驰驱,必能剪除海孽”,李率泰将这番建言奏报朝廷,施琅得以起用。兵部尚书苏纳海亲自考查施琅后,朝廷更明白施琅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水师将才,颁谕命他统领一支水师,提拔为绿营军最高官衔提督之职,获武职从一品官秩。郑成功、郑经父子也深知施琅厉害,当年施琅背离出逃、行将投清之际,郑成功断言:“此子不除,必贻后患。”在郑成功父子眼里,施琅其人,是猛虎,是劲敌,此人不除,后患无穷。

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趁郑氏集团权力交接、内争纷扰之际,清王朝接受黄梧、施琅建议,命浙闽总督李率泰、海澄公黄梧、水师提督施琅,向郑军发起大规模攻击,一举拿下金门和厦门。随后,攻取郑军在大陆的重要基地铜山,郑经仅率战船数十艘逃往台湾。

清廷大受鼓舞,意欲一举攻克台湾。

翌年七月,清王朝任命施琅为靖海将军。八月,令其统率新近降清的郑军麾下大将周全斌,以及杨富、林顺、何义等郑军降清水师军官,统领水师进剿台湾。十一月,施琅挥率水师浩浩荡荡向台湾进发,师出洋面,突遭飓风袭击,水师兵船无法逆进,只好偃旗息鼓半途而返。

出师未捷,施琅第一次统兵攻台失利。

朝廷降旨:“伺机进剿,勿以日久为虑。”

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二十二日,施琅奉命再次征台。水师船队在海上行进,再次遭遇飓风,兵船难以前进,在海上折腾三天两夜,不得不撤回金门料罗湾避风。四月二十六日,风平浪静,云开日出,施琅下令船队起锚,继续向台湾进发。可是,船到澎湖口,又一次遭受飓风袭击。事后,施琅在上报朝廷的奏本中描述当时水师遭袭的情形:“骤遇狂风大作,暴雨倾注,波涛汹涌,白雾茫茫,眼前一片迷漫,我舟师不及撤回,皆被巨浪凌空拍击,人仰船倾,悲号之声,犹如水中发出,情势十分危急。臣所坐战船,亦漂至南方。”据说,当时船队很惨,有船舷、船尾、船面、船底被狂涛拍裂而进水的,有桅樯、船尾、船具、缆绳断裂的,有舢板用具被海浪冲走的,还有船只葬身大海的。飓风之下,兵船四处飘散,七零八落,漂泊至镇海、大担、浯屿、厦门、靖卫、漳浦、潮州各地。主帅施琅乘坐的战船,也难逃此劫,随风浪漂泊至广东潮州海面。

施琅无功而返,征台再次宣告失败。

脸上无光的施琅,急忙向朝廷呈上题为《密报进攻台湾舟师被风事本》,洋洋万言,解释出师失利缘由,并且表示,他将“竭诚效命,矢志灭贼”,“挑选精兵,候有南风讯息,即约期复征”。

不知什么缘故,朝廷失去了原有的热情,颁谕冷冷地说:“知道了,进兵与否,已有旨。兵部知道。”不久,还派总兵官孔元章等人赴台招抚。

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因上疏反对鳌拜提出的镶黄、正白两旗圈换土地案,惹恼势焰熏天的鳌拜。当年十二月,权臣鳌拜凭借手中代幼主批红之权,在少年皇帝没有点头同意的情况下,将苏纳海等人处以绞刑。苏纳海被杀事件与施琅虽没有直接关联,但对施琅仕途及其高度关注的征台事业很有影响。施琅从此失去了一位了解和支持他的朝中重臣盟友。

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帝亲政,但朝政仍由一手遮天、跋扈专权的鳌拜控制。当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施琅呈上《边患宜靖疏》,认为孔元章称台湾郑氏答应受抚之说不足为信,对方“未必有归诚实意”,建议“乘便进取,以杜后患”;他还提出用兵谋略,届时采用剿抚并用之策,先“据澎湖以扼其吭,大兵压境,贼必胆寒”,尔后进行招抚,若招抚不成,再“提师进发,次第攻克,端可鼓收全局矣”。

施琅对自己提出的剿抚并用战略,颇为自信,认定只要此举运用得法,必可大获全胜。

施琅翘首企盼,等待朝廷命其征台的旨令。然而,此疏呈上去后,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施琅再次上疏,在题为《尽陈所见表》中,结合自己的见闻,提出对郑氏集团的看法和对台主张,认为“郑经逃窜台湾,负嵎恃固。去岁朝廷遣兵前往招抚,未见实意归诚”;如不讨平台湾,而严迁海之令,必弊多利少,导致“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倘若让郑氏得到喘息,“收拾党类,结连外国,联络土番耕民”,逐渐坐大,窥视边疆,必后患无穷。

这一次,施琅很快得到朝廷回音:“渡海进剿逆贼,关系重大,不便遥定。着提督施琅作速来京,面行奏明所见,以便定夺。其施琅之缺,着施琅自行择人暂行代管。兵部知道。”同时,上头还通知,让施琅携带家眷进京。

施琅很是狐疑,既然是“作速”赴京向皇上当面阐述对台主张,当是去去就回,何必携带家眷?但施琅更愿将此理解为圣上非常隆恩,四月间火速启程,驰赴京师。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玄机最新章节 | 玄机全文阅读 | 玄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