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 第二十七章

作者 : 金刚心;文鑫

有时候自己也因为没心情这么说,但是因为已经认识到了这里面的重要性和前面培养成的习惯,所以还是会不自觉说一点,虽然很简单还是会说一点:小草又冲我们问寒问好了?——当孩子兴致勃勃地问:树在说什么?这时因为我没心情陪她说小去,也能沿着惯性应付一句:那个,那个,那什么你想想树在说什么好么?晚上放学了再告诉爸爸……”

因为知道和理解了启动孩子智力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力,观察力和回忆力,所以我在和孩子一起上下幼儿园,或者带孩子去玩的时候,总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往这三方面引: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吃得多不多?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什么新歌了,爸爸好想听一听?你看这个石头象不象舞台,咱们当舞台跳个新学的舞蹈好么?你看这个叶子是不是好有意思?这个枝头有几片呢?你看这个河边的牌子上写的是什么?是不是以后上学要学好多的字?不然走到哪看到字都不认识?

有时候忙起来我也没那么多心情陪孩子成长,但是养成了前面的惯性,依然会挤牙膏一样挤出点什么:今天上幼儿园,老师教什么好好学,晚上爸爸来接你时好想听啊……;你给小草打招呼了么?等等。+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

熏陶肯定是有用的,有一天孩子和她妈妈一起接她上高中的表姐放学,她很自然地就问:“你今天学到什么新东西了?”她表姐没反映过来,就随口嗯了两声,我爱人知道孩子为什么这么问,于是马上提醒表姐认真回答她,别敷衍了事,影响了她的这个思考习惯。

尽管我没有很多父母勤快,没有他们教孩子时那么用心,但是我有一点骄傲,那就是我希望能用关键点去引导孩子,能让孩子与其他人其它物种的生命感觉相通,我想这才是对孩子一生对有用的东西,于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情就成了我引导孩子的话题。

生活区花园里有个水沟,里面有很多的小鱼和蝌蚪,有一天有位好心的叔叔协助我的孩子用矿泉水瓶装了几只蝌蚪回家。她好高兴啊。可是我总想她放了小蝌蚪,于是一有机会就说:你不想小蝌蚪死了是不是?瓶子小了蝌蚪会死的?咱们找个时间去放生好不好?”

连续说了两天,我以为蝌蚪已经死了就对孩子说:你看,咱懒一点,没放生,它就死了吧?

孩子说:没死,还能游呢?

果然一摇瓶子蝌蚪还活着,我马上说:啊,它还活着,生命力太强了,咱们可别让它再死了,一会下楼,提醒爸爸咱们一起去放生……

结果过一会,孩子就喊了:该去放生了;

我听到这话,心里一阵温暖。

我觉得很是骄傲,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她感觉到生命相通的感觉。

家里飞进来苍蝇,很是讨厌,吃的东西必须罩上。孩子在幼儿园知道了苍蝇拍,就说:买一个苍蝇拍,打死它;

我就坚持和她说:我想打开窗户放生,我不想打死它,你说呢……

以后遇到苍蝇时我们家就容易出现两种声音,孩子天天在幼儿园接受到苍蝇拍打苍蝇的所见所闻,所以一见苍蝇就自动喊到:买一个苍蝇拍……

我总是让她协助我:还是放生好……

有一天孩子对我说:要飞到别人家去的;

我知道她可能把打苍蝇还是放生的问题去问幼儿园的老师了,老师可能对她说:赶出去要飞到别人家的;

可是在大自然的食物链里,苍蝇有苍蝇的贡献,所以我很想应该让孩子在我的熏陶里体会到与生命相通的感觉,所以我以后遇到家里有苍蝇时,还是想让他帮助给苍蝇放生。

这样的熏陶久了,心灵相通的感觉一点点在孩子的感觉里起了变化。

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彝族大娘,她在卖野蜂蜜,周围有十几个围观的人,有的买有的议论……她说是从大山里采来的。我好奇买了两斤,然后一边走一边品一小块。走出一百多米,觉得那野蜂蜜很甘甜又不腻嘴,于是更觉得是好东西,就返回去再买。

我把剩下的几块都拿到一起:“我给你包圆了,全卖给我好了。”

我女儿拉了我一下说:“你别都买了,留点给别人。”

六岁多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让我心里很有点感动。

关键环节三,带动孩子智力成长时,是增加知识量重要?还是增加志向重要?

孩子晚上睡觉缠着妈妈讲故事,我听爱人和她讲“种什么种子得什么希望的故事”,印象很深。

故事说有一个孩子到爷爷家去,爷爷有一块地,爷爷问他:“你想种个什么啊?”按着孙子的希望,爷爷和孙子一起把葫芦种子种了下去。种完了爷爷说:“种了种子后,只要坚持照顾种子,就会收获希望。”孙子就很想看到自己的“希望”,他太想了,第二天他就忍不住去刨开土,看种子在土里有什么变化?什么也没有,孙子很失望。明天他就要回城去了,可能好长时间才来。第三天,孙子起床,看到窗外自己种了种子的地方长出了绿色的瓜藤,藤上结了个大葫芦,爷爷告诉孙子:“你种的种子,将来收获的‘希望’就是这个样子。”

这个故事我在《哈佛家训》里就曾看见到过,那里不是葫芦是西瓜。但是不管是什么,它们都给孩子输送了同一个主题:只要有向往,明天就充满“希望”。当时我就对这个希望的故事印象就很深刻。

我把这段经历摘录,是因为有一个现象值得家长们思考。

孩子不管学啥特长?家长的心愿都是同一个;希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忍心给天下的家长们“泼”一盆冷水,因为孩子心里的“自我”没长成“大我”,能收获真正的“希望”么?

有一个现实无法回避,现在单身孩子身上的“自我”都重啊?!如果带着这么重的自我投入到社会去,人际关系会好么?没有好的人际关系,生活和工作会多累心呢?

孩子长大后,大孩子心中的“大我”是相当另人堪忧的。

有一个事情很能说明问题。我在做职业顾问时曾经引到学员做职业日志,日志的第二栏目是:“今天我又从同事、同行的工作细节中发现了我没有的优点?”结果怎么样呢?一个月过去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太多的心思去体会别人身上的优点,记录在这一栏目下的内容很少很少,而记录在自我心得这一栏目里的内容很容易长篇大论。

心中不能积累别人的优秀的人是很难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的,于是就很难找到事业舞台。这就是八成的人为什么工作后难以跳出平庸层次的根本原因。

于是我就想到独生子女的时代,孩子心中的“自我”就是“小我”,于是我就很担心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把“小我”向“大我”激发,长大后进入社会或者职场就会多一些艰难。

这么一想,我就相当清晰地认识道:“将孩子的自我激发成大我,真是家长不能回避的一课啊。”

于是在我孩子学特长后,我和爱人就比较注意对她的“大我”进行激发。虽然最后能激发成什么样的“大我”还不可知,但是这一步也算是做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吧。

其实“激发”大我的机会是相当多的,只要多用点心,材料随时可得。

比如,2010年,正官庄杯女子中日韩围棋对抗赛,韩国出了一个没什么名气的选手,这个姓文的十七岁小姑娘没给日本和中国任何机会,七连胜,差点从从头杀到尾让韩国后面的名将们都没出手就可能站在冠军领奖台上。

我把这个新闻多次讲给女儿听。

有一次我问她:“围棋是在哪个国家发明的?”

她说:“中国。”

我问:“现在哪个国家女子国手最厉害?”

她说:“韩国。”

我问:“韩国大还是中国大?”

她说:“中国。”

我最后问:“你长大后还愿意看到小小的韩国把我们这么大的中国从有杀到尾么?”

我爱人就把这类对话和同事说了。

有一天,我爱人的同事问:“你们家教育孩子时,老说想让她长大为国争光之类的话?”

我爱人以为她不同意这种教育法,就随口说:“我们说说而已,给孩子留个想法而已。”

同事说:“这样说很好啊。给一个高目标,将来即使实现不了,也能达到一个超越很多人的高度,活得轻松些。”

这段对话后,我爱人就对这个话题很留心。

她与楼下的邻居交流时,这个家长很赞成:“就是要这样树立目标。现在亲子教育都讲究树立高志向。”

我爱人回来和我说起这件事,接着又引伸出另一件事。

我们女儿和另一位熟人的孩子一起学芭蕾,那个姐姐的芭蕾已经有了一定造诣,台湾著名女歌星来演出选儿童伴舞,她是第二位被选上的。

我女儿在车上问起她:“你将来做不做舞蹈家,我长大要当舞蹈家。”

小姐姐说:“我学跳舞就是玩玩,不想当什么。”

我爱人说到这里评论到:“她们家对孩子抓得这么紧,肯定也对孩子抱很大的希望。——哪里不想当舞蹈家?肯定是家里觉得小孩子喊那些口号太虚,没意思,结果弄得孩子不敢往‘大’里想。”

虽然没有家长不想孩子“有志气”,不想孩子向‘好榜样’学习,可是如果我和大家说一个现象,大概多数家长都会对孩子的“志向”重新思考。

这个现象说起来真是很难让人相信,无数父母都在望子成龙,可是这些“小龙”长大后,多数工作的大孩子找不到自己的职业志向,多数找不到职业志向的大孩子没有心情去长期思考自己的职业志向,没有心情去思考职业志向的大孩子不相信职业志向是从长期的想法中累积出来的。

我们是怎么对这些问题深有体会的呢?事情是这样的。

前面说过,有一段时间,我很认真地指导我的学员记录职业日志,我把职业日志的价值告诉大家——

您知道很多人为什么那么讨厌自己的主管领导么?知道四成的人为什么会因为和领导合不来而辞去自己喜欢的工作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领导只会推着大家工作,遇到问题不能“将心比心”,不能深入问题存在的原因中。

我们研究过的,一个领导如果没有曾经长期反复体会过自己出现的心情,是很难为部下将心比心的;如果一个领导没有长期研究工作的细节,遇到问题是很难有心情深入到问题深处去的。

所以职业日志不是普通的日记,他是打工的人重要的事业资源,做专业管理和做培训的人都知道自己累积的职业日志是多重要。一个人要想在职场里有出息,必须修炼“与事通理、与人通心”的素养。

职业日志的第一条就是思考自己的职业志向。

我的一些学员听到这些后,就认识到职业日志对自己职业生涯无可取代的重要性,接着开始很投入地记录,希望自己未来做培训、做管理时手上能有一本丰富的“教材”。

职业日志中第一条是:“每天拿出点时间思考三年、五年,甚至十多后我在职场是个什么样子。”

问题很快出现了。

多数学员只是象征性地回忆了一下,几天后的职业日志就变成了随心而动的简单的日记。

如果只是想一想,那么自己想出的“志向”就只是一个想法,还算不志向;只有出现这样的现象“自己总是忍不住会思考某一件事情怎么实现,这个想的过程才叫‘有志向’”。

这样的例子多了,我就会忍不住问一下:“为什么这么多大学毕业的大孩子,没心情去发现、去寻找,去累积自己的职业志向呢?”

说这些,是想对天下父母们说:“如果我们不从小就开始启迪和熏陶孩子的志向,那么我们的小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会重复上面提的那些大孩子的现状。”

有了这些体会,我和爱人就会在很关注“志向”的激发,我们想:“如果能让孩子的志向和身体一起发育,肯定比长大了遇到困难时再励志要有用得多。”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最新章节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全文阅读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