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权力的崛起 第三十章

作者 : 李银河

随着就业机会和工资情况的变化,美国公众对妇女就业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言情穿越书更新首发,你只来+30年代,至少有6项关于妇女参加工作的调查报告表明,支持已婚妇女参加工作的人不到1/4;1960年的全国调査表明,咯多于1/3的丈夫支持他们的妻子参加工作;到了80年代,差不多有2/3的男女认为,妇女为自己的事业奋斗,比支持他们丈夫的事业更重要。

即使在日本这样十分男权的社会中,人们对男女性别角色分工的观念也在起变化。据日本余暇开发中心1975年在东京的调査,有53.5%的家庭主妇对男子工作挣钱,女子操持家务的传统观念持否定牵度;有35.1%的主妇并不认为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是妇女的天职,必须由妇女来承担。一项1980年的调查也表明,只有29的妇女赞成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当然日本妇女对于作家庭主妇的愿望比起西方妇女还是强烈得反映了有关国家女性对男女性别角色分工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在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中存在着一条明显的界线:东方人对丈夫外出工作,妻子守家的态度虽有不同,但赞成和比较赞成的都在50%以上;西方各国却都只有10%至20%多。由此可见,影响女性就业观念的因素中,社会和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少,文化的影响较大。

《中国妇女》在1989年做过一次对城市妇女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61.1%的人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是不合理的。在女人应该参加工作还是应该回家带孩子,做家务这一问题上,81%的被调查者回答应该参加工作;只有一部分人认为女人应回家。其中女性选择工作这一答案的占85%;男性占73%;女性选择回家的仅占7%;男性占13%对于如果丈夫收人能维持家庭开支,妻子该作怎样的选择一问,仍有75%的回答工作。对于如果社会承认干家务带小孩是一种社会必要劳动并通过某种方式付给报酬,你将如何选择这一问题,仍有的。7%的人选择出外工作。由此可见,养育子女的社会价值不被承认并不是女人想外出工作的唯一原因,社会上的工作已成为女人生命价值和生活方式不可分割的内容,已经成为她们自我的一部分,如果让她们月兑离社会劳动,她们的这部分自我就不能实现。

北京、广州和香港三地妇女就业意愿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到,北京妇女在无经济必要的情况下工作意愿最强烈,广州妇女次之,香港妇女工作意愿最弱,但是完全不想工作的都在10%以下。换言之,90%以上的妇女参加工作有着经济以外的动机。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一点是:妇女的就业权利受法律保护,就业还是不就业要凭她们的意愿,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可以剥夺她们的这一权利。♀当然,虽然人人都有就业的权利,但并不一定人人都能实现这个权利;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使用这一权利。妇女既然有就业的权利,当然也有不行使这一权利的自由。对于那些不想出来工作、选择作太太、也能够作得太太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的人,大可不必动员她们出来就业。作出就业与否的选择毕竟是她们的权利。除此之外。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完全可以考虑男女双方一方从事社会劳动,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选择,但是回家的不一定是女性,也可以是男性。

关于性别气质问题

长期以来,在妇女运动中一直有两种主要的倾向,一种是强调男女两性的相似之处;另一种是强调男女两性的相异之处。这两种倾向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人为此将女权主义者划分为要求平等者和强调特性者两大类,并将妇女运动中的这两大类概括为人性女权主义和女性女权主义。前者主张妇女应当发展其人性,这一发展与性别无关;后者则主张妇女应当发展其女性。前者强调男女两性的共性和平等;后者强调女人应保持和发扬自已的持性。前者要求对男女同样对待;后者要求对女性的特殊性质和活动加以持别的对待。前者强调女性应当享有同男性相同的地位;后者则强调女性特异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应当起到的更大的作用。强调平等的女权主义者如斯坦顿,否定性别的差异,而强调特性的女权主义者如亚当斯则认为差异的存在对妇女不是不利条件,而是有利条件。

历史学家将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中有关男女两性的同异之争做了精细的划分:从1848年至190年,主要的思潮是强调男女的共性;从9世纪96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则转而强调男女两性的差异和个性,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对母性的公开讨论,强调女性的生理能力主要指生育能力影响了女性的性袼、随后,妇女运动分裂为同与异两大阵营。一部分女权主义者主张男女应当相同,她们不愿生养孩子,追求个人机会与兴趣,接受法理社会的原则;与此相反,那些主张男女相异的人则接受礼俗社会的原则,强调传统女性角色,不赞成妇女就业,主张在家内争取女性的经济**和地位。如果从历史演变的大趋势来看,在妇女运动的早期,比较强调的是同,是男女平等,妇女运动的目标是去争取男性已有的权利,要求去做男性所做的事情,自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转而强调男女的差异,去争取的是妇女的解放,妇女持殊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男女平等。♀这是对一个多世纪妇女运动最粗咯的概括,是妇女运动总的走势。

妇女运动内部关于两性的同与异的争论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第一个层面是抽象的哲学层而,其争论焦点是男女两性基本性质和性格特征之异同;第二个层面是功能主义层面,其争论焦点在于男女两性是否有或应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与功能;第三个层面是体制层面,争论的是女性是否应当在制度和立法上争取到与男性不同的待遇。

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曾引用过美国一位参议员在1866年发表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如果给妇女以平等权利,就会毁掉她们那种十分温顺柔和的天性,正是这沖天性,使得她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动乱和斗争退避三舍,绝不参与,她们有比别人更崇高更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在静处幽居之中造就未来男子的性格。她们的使命是在家里,当男人从生活的斗争中回到家里来后,用她们的奉迎和柔情去抚慰男人激动的心,而不是自己投身进去,在生活的斗争中火上浇油:那些老式的保守主义者对争取妇女財产权、就业权和选举权的女权主义者痛心疾首地说:看来她们对自己失去女性待征还不满足,她们还想让全国每一个女人都失去女性持征广还有人给那位在美国历史上首次出席州立法会议的女性格里凯姆写信说女人的能力就是她对别人的依附,正如葡萄藤,其力量和魅力就在于依附棚架,将一串串果实半遮半拖,如果葡萄藤也想像榆树那样,绿萌盖地,自由自在,那么,它不仅结不出果实,还会落人尘土,丟尽脸面:弗里丹批判了那种以科学面目出现、实质是歧视妇女的伪科学,她引了一段这种沩科学的典型观点:所有的观察资料都表明了这祥的事实:理性的妇女是男性化的,在她身上,热烈、直觉的知识屈从于冰冷无益的思想。社会心理学上的规律是这样的:妇女受教育越多,就越有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性生活失调;在同一组妇女中,性生活失调越严重的人,生的小孩就越少她们不仅在生孩子方面,还在性快感方面,都已经失去了女性的特征。

弗里丹在她的书中还批判了弗洛伊锒对女性心理的错误概括,其矛头主要指向关于阉割情结和**羡慕的观点。弗里丹对弗洛伊德的批判颇有道理,理由如下:第一,认为男性比女性在身体构造上更完备是言之不能成理的:虽然男性有女性没有的器官,可女性也有男性没有的器官,只是有差异面已,谈不上两性中有哪一性在身体构造上是不完备的,或某一性比另一性更完备或更不完备;第二,没有证据表明女性对没有男性生殖器普遍感到耿耿于怀或受到伤害,个别女人会有这种感觉,这是可能的,但同样可以找到个别男人对没有子宫感到耿耿于怀或受到伤害;第三,即使女性真的以为自己比男性缺少一样器官,也没有证据表明女性就会因此而普遍地感到自己处境低劣,因而变得郁郁寡欢。

生育在妇女运动和女权主义思想史中始终占搌着浊特的重要位置,因为生育对于男人来说是暂时的和他人的事情;而对于女人来说,它却是一件长时间的自身的事情。与此一脉相承的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回题,即母性的问题。早期的妇女运动认为,女性在共同的人类精神上与男性是平等的,但是在育儿和母亲的社会功能上同男性相异。在争取男女平权的过程中,社会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已经剩下不多了,剩下的问题要靠生理学来解决了。因此,波伏瓦和费尔斯通都曾主张,想要实现性别的平等,女性必须要克服生育这一特殊性。

这一观点的极端不现实使得许多人难以接受。于是,与此相对立的观点主张,女人不应该变得像男人。这种观点来自两个方向:反女权主义的方向和赞美母性的方向。前者希望女人要有女人样子,所谓女人样还是传统中的温柔驯顺的那一套;后者则认为,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对**的深刻的仇恨与恐惧,应当反其道而行之充分肯定和赞美女人的身体及其繁衍和哺育的能力;赞美女人的爱和平和关心他人,反对男性的好斗和自私自利。结果引起了同与异之间的长期论战。在这一论战中,以波伏瓦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站在相同即平等一边;激进女权主义站在相异一边,这一论争建立在**与精神,自然与文化的两分的基础之上,争论的是二者孰轻孰重是**和自然更重要,还是精神和文化更重要。

在男权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有时被夸大,有时被否认。在性别差异被夸大时,就强调女人的抚育特征和不善于理性思维等特点,使性别的等级制合法化;在性别差异被否定时,就忽略女性的特殊利益和问题,如性暴力、性騷扰和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赖等问题对妇女的伤害。长期以来,妇女所面临的选择或者是被排除在权力机制之外。或者是被同化在男性的阴影里,妇女独特的价值一直难以实现。

性别与气质

主张两性气质不同的人们对男女的特质做了大量的区分和概括,例如:科学对诗意;活力对和谐;力量对美丽;智力对爱情;理性对浪漫等等。作这种划分的人们并不一定持有孰优孰劣的观点,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二者只是角色不同,价值是相同的;另一些人则为两性的不同气质陚子了或高或低的价值。

这场关于两性气质的旷日持久的论争在哲学层面集中在以下几对概念上:

第一是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区分亦有浪漫与理智的概括方法八在感情与理性的问题上,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女人天生富于感情,缺乏理性,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奥托威林杰的著作《性与性格》项有代表性,他说:女人根本不懂人必须根据原则行动的道理,由于她没有连续性,她体会不出对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逻辑佐证的必要,她可以被认为是逻辑上神志不清的。他首先将女人等同于**,继而又将其等同于无意识的**,最后等同于消极被动的兽欲。芙国耽治家切斯特菲尔襌曾说:女人只是长大的孩子,她们有着娱人的口舌,有时显得机灵,但却没有实在的理性或理智事实上她扪只有两种情感:虚荣和爱情。

在妇女运动内部,有些人比较强调理性,例如米尔和沃斯通克拉夫特;另一些人如福勒妨明加则更强调浪漫。然而,极少有人能够对感情一理性这一划分本身提出挑战。直到后现代女权主义出现后,这一状况才有改变,女权主义者认为,浪溲主义和浪溲文化已经成为加强性等级分层秩序的文化工具,其中包括主义,女性的性的私人化和美人理想对女性的压抑。

第二是关于自然和文化的性别归屑。很多人相信,女性更接近自然,男性更接近文化。理由有:女人的**看去更接近自然。女人的社会角色更接近自然;女人的心理更接近自然。不同意这种划分的人们则反驳说:女人并不比男人更接近于自然,男女两性都是有意识的,也都会死去,没有什么现实的证据表明一种性别比另一种性别更接近自然,或更远离自然。

第三是关于哺育性的问题。人们容易把哺育性同女性联系在一起,认为由于妇女的生育和晡乳活动,使她们具备了一种养育的特性,并使她们更乐意从事养育性职业,如护士、保育员等。但也有人提出,虽然生育的功能把男女两性分开了,伹是这个因素对于两性从事职业的影响并不总是一致的,例如,在西方社会中,医学主要是男人的事业,伹是在前苏联,它主要是女人的事业;在欧洲,农业主要是男人的事业,在第三世界国家,农业却主要是女人的工作。尽管如此,人们注意到,有些差别是跨文化普遍存在的,例如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女性较多地照顾孩子;以及男性的价值占统治地位的现象等。

第四是关于攻击性问题。人们总是把攻击性与男性联系在一起,把柔顺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当人们衡量男人时,所甩的标准是强壮、粗犷、能子、自信;当衡量女人时,所用的标准则是娇小、细致、软弱、体贴、美丽、优雅等。还有社会生物学家试图从进化论角度来解释男性的攻击性,他们是这样提出何题的:为什么多数动物的雄性比雌性身体大、较有攻击性?这是雄性动物为了获得与雌**配的特权而在自己性别中开展竞争的结果雄性搏斗,雌性选择。攻击性适合于雄性的竞争,所以攻击性是**选择的产物。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女性权力的崛起最新章节 | 女性权力的崛起全文阅读 | 女性权力的崛起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