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 第六十五章

作者 : 潘荣琨

张静江从保护民族工业利益出发,立即召集“经济所”的全体人员开会,研究具体对策。♀特么对于+我只有一句话,更新速度领先其他站n倍,广告少这天在会上,负责统计的老王会计说:“委员长——”他的话刚出口,就被张静江打断道:“不要再叫我委员长!这个问题我早就强调过了,不能再叫!”

张静江的脸色很严肃,众人都用一种责备的目光盯着老王会计。原来,南京政府迁都洛阳之后,在洛阳召开了四届二中全会,会上由汪精卫提出了一个议题:原来由五人常委共同领导的军事委员会,拟应设委员长,由蒋介石先生担任。

此议案其实是蒋汪政治交易中的一个筹码,是汪精卫为了在政治上分享权力而对蒋介石所做的让步。不久,在3月6日的中央政治会议第三百零二次会议上,汪精卫的议案果然获正式通过,选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并兼任军事参谋部参谋长,蒋从此完全掌握了国民党的军事大权。

该年3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宣誓就职。从此时开始,他的称呼就被改为“蒋委员长”。

既然有了一个“蒋委员长”,如何还能存在一个“张委员长”呢?

对于蒋介石的心性,张静江是太了解了,可是建设委员会的存在又是既成事实,何况下面对他“委员长”的称呼也已用了好几年了。张静江不便在正式场合宣布废除自己“委员长”的称呼,只好在内部开会或友人相聚的私下场合,提请诸位注意,不要再称“委员长”。

王会计因为年纪大了,不记事,以前又难得见到张静江。所以,开口之下,“委员长”便月兑口而出,这自然犯了张静江的大忌。

当下,王会计显得有点战战兢兢,张静江看着不忍,便道:“算了算了,下不为例。有什么想法,你还是照直说吧。”

王会计定了定心,这才言道:“张主席——”

“怎么回事?”张静江又火了。

“张、张公,”王会计总算找对了一个称呼,“张公对杭绸统计所作的指示,确有先见之明。进口人造丝对市场的冲击,从统计结果看,真是吓人一跳!因此在下认为,应提请政府采取措施,比如提高关税,以阻止这类进口工业品对我民族工业的伤害。”

王会计的一番话,令在场人士感到沉重,静默许久,突然有一人说道:“政府同西方各国都有条约,还谈什么提高关税!”

此话一出,又是一场持久的沉默。最后,还是张静江发话道:“这个问题,待我去中央开会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一下,你们把材料准备好吧!”

后来,因时局动荡,国民党中央先是忙于江西的剿共,后又因日本侵华态势愈演愈烈,已无暇顾及像杭绸市场遭受进口商品冲击这一类经济问题。张静江见“投诉”无门,也只好将此意见束之高阁。

受杭绸调查统计的启发,“调查浙江经济所”对茶叶这宗浙江省重要农产品也重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结果令人叹为观止。

在浙江省的七十五个县份中,有五十二个县产茶,而所有茶叶品种中,以杭州西湖狮峰所产的“龙井”茶最为名贵。杭州市内,各茶庄每年销售的“龙井”茶总量约为三万担,至于通过其他途径销往外地的,尚不在其列。然而,所内工作人员调查统计得知,杭州真正的“龙井”茶产量,每年的极限也只在七百担。那么,还有二万九千余担“龙井”茶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那个时候,尚无“打假”一说,但张静江历来对坑蒙拐骗是深恶痛绝的。当年在法国做古董生意时,他就坚决不允许手下向顾客出售假货。如今,冒牌“龙井”如此严重,假冒不除,名牌何存?怒毕,他才想及自己如今已是人微言轻,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股冒牌之风呢?

张静江思来想去,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给新一任的浙江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去了个电话,陈述了冒牌“龙井”泛滥市场的严重性:十成龙井茶中只有零点二成是真的。希望省政府采取措施,刹刹这股假冒之风。

鲁涤平那时的主要精力,是应付**游击队。在此之前,浙江的**组织曾遭受了严重打击,**浙江省委书记兼中央特派员单兰芳被捕遇害,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陈文杰也在温州遭杀害,红十三军主力严重受挫,几乎一蹶不振。但从民国二十年二月开始,方志敏率江西工农红军第十军自赣东北地区进入浙江,后又攻占浙西战略要地开化等地,使浙江**武装重新崛起。鲁涤平在该年12月上任时,方志敏的部队虽已撤回江西,但浙江西部的**游击队却未因红十军的离去而销声匿迹,反有星火燎原之势。蒋介石派鲁涤平来浙江,其首要任务就是肃清浙江的**,从战略上配合江西的剿共。在此情形下,鲁涤平哪里有心思来处理张静江提出的“打假”?但又碍于张静江的老面子,只好在电话中虚与应付。

张静江见自己的提议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知道指望政客为商界办实事纯系空话,更促使他要将经济调查统计编印成书以警世人的决心。

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杭州市经济调查》正式刊印,这是调查浙江经济所全体工作人员经过十八个月艰辛的实地调查完成的。该报告详尽介绍了杭州市的经济状况,对人民生计、商业经营及工农业生产都做了客观的记载,张静江亲自写了序文。《杭州市经济调查》分为上下篇,上篇记叙的是:史地、市政、文化教育、交通运输和农业;下篇记叙的是:丝绸、工业、商业、金融、社会。在记叙中,除了客观介绍,还有详尽的分析。如上述杭绸、茶叶两例,就有明确的主张:注意西方进口对民族工业品市场的冲击;名牌产品的假冒问题,等等。

《杭州市经济调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杭州市社会经济的翔实资料,为以后执政者的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除杭州外,张静江领导的经济调查所还对浙江省七十五个县中的四十三个县完成了经济调查,因内容庞杂,涉及精力过甚,而无法编辑成册。当时,浙江省政府设有设计会,而设计会从未开展过社会调查这项工作。张静江的初衷本来就是为社会造福,丝毫不计较这些成果落在谁的名下,于是,对四十三个县的调查材料,除嘉兴、平湖两县外,其余全部转交各县设计会机构处理,成为地方志的参考资料。

在民国二十三年四月,经济所还对江苏、安徽的几个重点地区进行了调查,连同前两年浙江几个重点县份的调查,汇编成《中国经济志》。

张静江主持编印的《中国经济志》,由他亲笔题写,该经济志一共由三本书组成,其内容主要为:

(一)浙江省的嘉兴、平湖两县,附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的经济概况;

(二)江苏省的江宁县和安徽的当涂、芜湖两县经济概况;

(三)安徽省的歙县、休宁县经济概况。

这三本书均于民国二十四年出版,其出版的具体日期分别在该年的八月份、元月份和五月份。

三本书中写了七个县,这七个县都在长江以南,七县面积总计三万六千二百五十三平方公里,人口总计二百四十万人。

张静江为什么选择以上七县编书呢?他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把中国最好的县份,以富丽的身姿展现在世人面前。以上的七个县,正是江、浙、皖三省中最为富庶的地区,其土地肥沃,河港纵横,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谓。如浙江的嘉兴、平湖两县,江苏的江宁,安徽的当涂、芜湖,物产均以农业为主,主产大米与小麦,其产量也居各县之首。另外,平湖还盛产棉花,嘉兴盛产蚕桑,以及豆类、甘薯等杂粮。矿产资源,也以当涂马鞍山的铁矿最有价值,当时生产的矿砂远销海外,每年收益达100多万元。而江宁的凤凰山有铁,牛首山有锡,老虎山有煤。

七县的工商业,在国内也臻于发达之列。安徽芜湖是长江下游著名的米市,境内碾米厂星罗棋布,纺织业也盛极一时。浙江嘉兴有沪杭铁路贯通境内,与上海、杭州两大都市相连,交通便利,轻工业甚为发达,而皖境的歙县、休宁自五代以来便盛产徽墨,闻名于世。

张静江选择这类县份,作为中国经济调查的一个缩影而公之于世,其用心之良苦,企望国家早日富强之心的殷切,由此可见!

张静江主持工作的建设委员会,于民国二十七年一月撤消,所有业务均由政府经济部转交国家资源委员会接管,社会经济调查工作也从此结束。

四“三张”之首

张静江致力于国家建设工作,是为实现总理遗愿,为实现民生主义而建设祖国。他赞成平均财富,主张消灭贫穷,所以视国家建设为建国后的头等大事。按照政府政策,铁路、公路、重要厂矿等均应由政府出资兴建,同时也由政府出面管理。但全国刚刚统一,百废待兴,资金匮缺,建设所需资金从何而来?于是,张静江便凭着自己的赤诚和经验,创造了神话。当时有舆论认为:“张人杰只领公款10余万,却为国家创造资产5000万,实在是前所未有。”

张静江亲自主持开发的建设项目,所用资金,都是凭借其个人名义和信用,向民间筹集而来。更重要的是,在白手起家的起始阶段,张静江能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胆识和魄力,作出向民间集资的决定,同时坚决拒绝向国外举债,以保护某些领域已经岌岌可危的主权。当国家财富逐渐积累,工商、交通事业有了发展之际,为防止可能出现的资本集中,他又积极建议政府运用租税政策,以确保民营与政府同享成果,均衡富裕的目的。可叹的是,他的这个思路是同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包揽全国资本的根本利益相冲突的。在后来的国民党政权中,逐渐形成了“四大家族”主宰中国经济的局面,这对张静江说来,确实是始料未及的。

民国十八年三月,张静江向国民政府递交了《建设委员会工作报告书》。从这份报告书所述之主要内容,便可看出建设委员会在当时形势下所承担的是何等的重大责任,它所承载的工程量是何等的浩大,而以后岁月中它为国计民生所作出的贡献,又是何等的惊人!《建设委员会报告书》中如此叙述道:

回溯一年以前二月十八日,本会正式成立,方其时军阀仍在负隅,幽燕尚未得达,戎马倥偬,兵书旁午,筹措军饷,急于星火,国内人士方集全力以图革命之进展,对于建设事业,殊少虑及;而本党先进诸同志仰体总理民生主义,深知革命成功后第一步紧要工作即是建设。盖非积极建设,不足以救百业凋敝之中国,更无以辇中国于物质文明之境域……根据总理建国方略……同人等受事以来,研讨掣划,于困苦艰难之中,努力进行……兹择其重要者胪举于后,党国明达,尚希指示为幸。

(甲)本会已举办之建设事业:

一、无线电事业;

二、电气事业;

三、水利事业;

四、采矿事业;

五、蚕丝事业;

六、首都道路事业;

七、卫生建设事业;

八、其他各项事业。

(乙)本会已计划之建设事业:

一、建设基本工业计划;

二、建设首都电气大发电厂计划;

三、筹设工业试验计划;

四、组织原动力研究委员会计划;

五、创造国营缫丝厂计划;

六、裁兵实荒计划;

七、开辟满蒙新藏计划;

八、统一兵器整理全国兵工厂计划

九、模范机器厂计划;

十、南京水厂计划;

十一、编译工程科学书籍计划。

(以下略)

这等恢宏的计划,如果没有一位胸怀大志、一心为公的人来主持,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说,张静江出任中华民国建设委员会委员长,的确是当时中国的一大幸事。他遵循孙中山先生遗训,构想出建设国家的一整套宏伟计划,在国库长期拮据和兵灾频仍的情况下,凭个人在全国商界的地位和信任,筹措巨资投入建设,终于成就了不朽的建设事业。可惜的是他被过早地削弱了权力,后来又逢中日战争爆发,使他的许多计划成为泡影。不然的话,建设委员会当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尽管如此,张静江主持建委工作终成一段佳话。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陈果夫曾撰文写道:

张静江先生是我们中华民国和国民党里一位杰出的人才,他能为国家建设,能为国家增加资本,又会赚钱、又会用钱的本领,在全国,在全党,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来。中国会赚钱的不算少,而真正会用钱的却不多。本党同志当中,会替自己赚钱的大有人在,能为国家为党赚钱的就更少了。至于肯为国家为党用钱,又能够在短期内替国家赚钱的,则惟静江先生一人而已。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最新章节 | 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全文阅读 | 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