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游三国 第0057章 耿浩 西行漫记

作者 : 闹心

埃德加-斯诺和斯文-赫定是耿浩比较佩服的两个人。

前者因采访抗战时的延安,写下了《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而出名;赫定比斯诺大四十岁,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赫定多次赴亚洲探险,还曾深入考察了中国西部,写下了著名的《亚洲月复地旅行记》。

斯诺因深入了解了“红色中国”,支持抗战、同情**,而被新中国视为朋友,在西方则被“麦卡锡主义”所迫害。

而赫定恰恰相反,属于早期的旅行探险家,在东方一度被视为西方“殖民掠夺”的探路人,在西方,赫定却是受人尊重的英雄。

耿浩没有政治信仰,敬佩的两个人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

耿浩敬佩他们,和任何意识形态都没有关系,耿浩甚至没认真读过两个人的作品,他只是敬佩他们的冒险精神、羡慕他们的经历。

耿浩从洛阳,一路向西赶赴长安,他觉得自己非常像斯诺,也像赫定。

自从到了三国,耿浩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孙坚的军营中,这次才是真正意义的“游”三国。

耿浩一直感觉自己就是一条被困在高楼公寓中的宠物狗,今天才得以下楼放风,看看真正的三国时代。

耿浩真希望自己有斯诺和赫定的文笔,能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等回到二十一世纪,写本游记,一定大红大火,估计稿费足够自己下半辈子吃喝玩乐了,书名都想好了,就叫《三国真人游》。

“啧啧”,耿浩不住叹息,只是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去,他全然不考虑自己没有斯诺和赫定的勇气和毅力。

耿浩思考再三,还真的采纳了孙策的建议,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难民。

破衣烂衫的耿浩只背了一个包裹,里面装了几件换洗的衣服,手里拄了根粗大的竹杖,这竹杖可不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难民,而是大有用处。

用处之一:助力。耿浩常年登山旅游,深知远途行走时多一点手部支撑能大大缓解腰腿的疲劳。

用处之二:关键时刻防身。

用处之三:这竹杖里藏着“巨额”财产,耿浩把孙策赠予的金子,全部塞进竹杖。

耿浩在竹杖上栓了根绳子,绳子另一端牢牢绑在自己的手腕上。

初次独自在三国远行,耿浩内心难免有些忐忑。

洛阳向西的官道两旁,越来越多新坟,期间更散布着许多没有掩埋的尸首,乌鸦、秃鹫盘旋在天上,空气中弥漫着腥臭。

耿浩便愈发害怕了。

但耿浩终究是最聪明的“耗子”,他找到了一个让自己感觉安全的办法:绝不夜间赶路、绝不单独行走。

他找到了一小股难民队伍。

刚混进队伍时,他感觉四周都是鄙夷的眼神,这让耿浩内心十分不平衡:你们这些真难民有什么资格鄙视我这个假难民啊?!

耿浩不住地长吁短叹:我命怎么这么苦啊!穿越过来,便进了俘虏队伍;想去趟长安,还得混在难民队伍,靠难民们罩着……

渐渐地,难民队伍接纳了他,耿浩心安了许多。

洛阳及洛阳以西的几百里地区,完全变成无人管理的军事隔离区。

才走了几天,前面便出现一座高大的关隘——函谷关。

函谷关,古时是关中与关外的分界,进了函谷关,离长安就不远了。

耿浩有些诧异,函谷关大致处于洛阳和长安的中间位置,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呢?

更让耿浩诧异的是,如此高大重要的关隘,竟然没有军队把守!

找了好多人打听,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这里是东函谷关。

西汉时期,关中是政治中心,人们以“关中人”为荣,一位杨姓将军(杨仆)老家在关外不远处,被人称为关外人,这位杨将军以此为大辱,竟然自费在函谷关东300里修了这个新函谷关(后称汉关),硬生生把自己家“圈进”关中!

我靠!这也行。

耿浩对这位杨将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赶明儿我有钱了,就在通县老家门外修条街,起名“长安街”,那我家就属于二环以里了!

怎么两千年前的人也这么虚荣、这么排外啊?耿浩想起以前流行的几句话:在北京人眼里,外地人都是下级;在广州人眼里,外地人都是穷人;在上海人眼里,外地人都是乡下人。

离开“山寨函谷关”,继续向西跋涉,道路越来越难行,两侧丘陵叠起,官道蜿蜒其中。耿浩越发佩服斯诺和赫定了。(赫定、斯诺在中国西部旅行时,已经有了更加通畅便捷的道路。)

又走了将近三百里,两侧的丘陵陡然升起,丘陵之间,横亘一道上千米长的高大城墙,真正的函谷关到了。

函谷关前,有董卓的军队盘查往来民众。

耿浩原以为进关需要费些周章,没想到士兵们对进关难民的盘查并不严格,简单询问几句便放行了,耿浩稍稍有些失落,唉,费尽心思编的一大串瞎话了用不上了。

函谷关为何如此容易通过?道理很简单:关中地区缺乏劳动力。

三国时代,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关中平原自古就是地肥水美之地,但劳动力始终匮乏,董卓将洛阳百万民众驱赶去长安,目的就是补充关中的劳动力,因此,耿浩他们的难民队伍才能轻易过关。

函谷关以西是董卓控制的地界,显得更加有秩序,“难民”耿浩感觉到稍稍安心了。

这一路提心吊胆,总算到了个安全所在,耿浩决定在此休息两天,顺便瞻仰下老子的遗迹。

东城门内,一处殿宇式建筑——太初宫。

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正在此处游览,两人穿着讲究,边走边聊,点评着太初宫的建筑特色和殿脊墙檐上雕塑的珍禽异兽,听两位免费导游的讲解,耿浩知道了此处便是老子当年书写《道德经》的地方。

男子和少年注意到尾随的耿浩,停下脚步,警觉地上下打量耿浩,耿浩尴尬笑了笑,匆忙走开。

耿浩没有政治信仰,也没有宗教信仰,属于遇庙烧香、见神磕头的主。

太初宫大殿供奉着老子骑青牛塑像,耿浩捐了几个钱,烧上几柱香,虔诚地跪叩祷告:老子大人在上,啊,不、不,太上老君在上,弟子北京人耿浩诚惶诚恐,稽首顿首,祈祷以闻,求您保佑我三国之行平安无事,求您保佑早日找到队友们,求您保佑我们平安回家,如能如愿,弟子一定在家供奉您的金身,早晚烧香敬拜,老君爷爷您就成全了可怜的弟子吧……

耿浩叨咕完站起身,见看护太初宫的信徒用怪异的眼光看着自己,暗想是不是自己祈求得太多了,索性又掏出些钱捐了功德,信徒见这个破衣烂衫的“难民”出手如此慷慨,认定耿浩是道友,便指点耿浩,可以去功德碑处留下名字。

耿浩顺着信徒的指引看去,见院子角落有好多石碑毛坯。

耿浩心念一动,我何不捐块整个的石碑,哈哈,日后我领着朋友们来此游览,就可以给他们介绍:看,这就是我当年在三国留下的石碑!

耿浩觉得自己这个想法实在神奇,问道:“我捐多少钱可以单独竖一块碑?”

“这个……”信徒十分为难,“没有这样的先例啊

“就算是我买一块石碑,我留下字,你们找石匠刻好、竖起,需要多少钱?”

信徒盘数了半天,才给出一个价格。

这么便宜啊?!耿浩觉得三国时代的道士比二十一世纪的和尚道士们纯洁多了!

“好,等我一会

耿浩到僻静处,从竹杆内扣出一小块金子,返转回来递给信徒,那信徒接过金子,不住地上下打量耿浩,这个怪异慷慨的“道友”,究竟把金子藏在哪了?

耿浩让信徒取来纸墨笔砚,撸胳膊挽袖子拿起毛笔,却又呆楞在原地。

耿浩犯愁了,他不是犯愁用毛笔写字,来三国一年多了,毛笔用得已经很熟练了,加上原有的美术功底,耿浩对自己的书法还是有些自信的。

他犯愁的是自己该写点啥。

“紫气东来”、“道可道非常道”等被人写烂了,抄袭别人的诗词也不合适,耿浩决定写点自己独创的东西。

想了一会,耿浩提笔写下几个大字“天降神兵、三國雄風”。

耿浩兴之所至,几个字写得当真是笔力圆厚,庄严雄浑,甚有“颜筋柳骨”风范,耿浩又提笔在边上写下一列小字“漢-耿浩,某年某月某日”。

写罢,耿浩心想:哈哈,看来我搞艺术还是很有天分的嘛,哎?那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不会是临摹了我的拓本才练成一代宗师吧?!

耿浩这厢暗自得意,那信徒却被这不知所云的“题词”弄得瞠目结舌。

耿浩让那信徒提起纸张,自己退后两步欣赏。

“耗子!”身后有人喊道。

耿浩身子一颤,怎么会有人认识自己?!

耿浩激动地转过身去……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组团游三国最新章节 | 组团游三国全文阅读 | 组团游三国全集阅读